返回列表 发帖

杨志存: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⑩在东区革委会工作的岁月

2020-05-07 09:00:01 红网时刻

在1972年时,长沙东区政府还叫东区革命委员会,位于长沙市韭菜园路与五一路交汇处东南转角的位置。

一进门,便是一个篮球场,右手是木工房和食堂,左边是传达室,当时是一位原则性极强、不苟言笑的周娭毑在值守。沿着传达室外的走廊向左走,依次是团委和广播站,走廊的尽头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二楼地板是木质的,走在上面感觉轻微晃悠,这里面是工业局和检察院。

大门正面是一栋公馆式的三层小楼,是当年国民党中将李默庵的住宅。登上几级台阶,进门右侧是财务组,左侧是秘书组,再往里是卫生组和教育组。办公楼左侧是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组、打字室、档案室;右侧是大礼堂、民政组、知青办等。


枝柳铁路建设长沙指挥部23连合影,那时杨志存已调回长沙



我刚去时,区革委会只设各组、室,不久改为了科、室。区革委会由军代表、区武装部副政委彭松柏主持工作,他胖胖的,一脸络腮胡,头脑清醒,作报告水平较高,正是彭副政委选中我并拍板将我调入。

我先到二楼组织组报到,随后在组织组组长聂振武的带领下来到了宣传组。宣传组的组长是饶学先,还有一位黎姓的副组长,还有个头高高、戴副眼镜的朱国清老师。

宣传组要的是笔杆子。我初中时的作文水平还行,文字功夫还能说得过去,但当时我对机关公文的写作套路还很陌生,需要多学习、锻炼。于是,我先分配的工作是联系媒体,写新闻报道。

说真得,那时候要怎么写好新闻题材的文章,我心里没一点底,只好多看报纸学习,从最简单的消息写起,不懂之处常向同事请教。当我写的第一条消息,由文字变铅字登上了《长沙日报》(现《长沙晚报》)后,我像过年一样特别开心。


1974年4月9日,杨志存的父亲杨林在《长沙日报》撰文《让孩子们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表示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支持



不过,也许是我的文字功底还不过硬,也许是要发挥我的体育特长和组织能力,在宣传组没呆多久,我便调入了新建立的文化组工作。组长周定安是原湘春路长沙市工人文化宫的主任,而我则是进组第二人,主负责抓东区的体育工作。之后,罗华元、胡曼芳、秦宏学等同事也陆续调入。

后来,文化组改文化科后,属下的二级机构文化馆成立,陆续又从街道办事处调来李武扬负责舞蹈,莫应丰(1982年茅盾文学奖得主,当时尚不出名)负责文学,伍金辉负责图书馆,谢普负责音乐,何马兆负责美术,这是文化科人数最多的时期。

1973年,我在东区组织的第一项体育比赛就是围棋赛。因为我熟悉围棋,估计参赛人数较少,容易组织,比赛的场地就设在区机关食堂。通知下发后,有15人报名参加,我自己也补单报了名。比赛采用单淘汰赛制,结果罗如钟第一,罗敦辉第二,而我自己竟然也得了第三名。这是文革期间,湖南省内首次由官方组织的围棋赛事,当时我还把比赛写成新闻,在报纸上刊登报道。

消息一出,长沙棋友们奔走相告,甚至在比赛期间,还有棋友上门观战。这一赛事一直办到1988年我离开东区政府。除了围棋赛,我还陆续组织了全区职工的篮球、乒乓球、游泳、象棋、拔河等项目比赛。


杨志存的父亲杨林



1972年刚到东区革委会时,我是共青团员。1973年初,东区团代会召开,我当选为区团委委员,同年9月,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入党介绍人,是文化科科长周定安和同事秦宏学。

1974年春节过后,东区区委组织部部长聂振武找我谈话,交给我一项光荣任务:到枝柳铁路建设长沙指挥部带学生修铁路。聂部长介绍:“这是市委根据省委的统一布署,有计划培养青年干部的举措,故区委研究认为你符合条件,这是对你的考验,也是锻炼的极好机会,希望你能把握好。”

在当时,我篮球打得不错,技术由上世纪50年代八一队老教练窦伟传授,我也曾是长沙市东区机关篮球队的主力,绰号“投篮机器”。这些特长,让我有了用武之地,我积极组织篮球赛,与爱好篮球运动的学生打得火热,也迅速与他们打成一片,为我后来展开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后来,我远离政治纷争,选择专攻学术——围棋,由此掀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本文经作者授权红网体育编发连载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