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建国初期围棋珍贵资料的整理与研究②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21-8-29 13:37 编辑

作者:孙德常  2021-08-28


转载于:“杭州智力运动”微信公众号

峰会论文⑦ | 孙德常:建国初期围棋珍贵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以北京棋艺研究社为例

本文为第九届(2021)中国杭州国际棋文化峰会“4+X”课题研究成果,首发于“杭州智力运动”微信公众号。弈客围棋经过授权,选取优秀论文连载。连载1连载2


建国初期围棋珍贵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以北京棋艺研究社为例

孙德常[1]

摘要

新时代中国围棋的复兴有三个“离不开”。离不开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弘扬和推进,离不开老一代棋手的顽强拼搏,离不开建国后党和国家的提倡和全民健身国策。尽管围棋在“文革期间”也遭受了各种干扰和阻碍,但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政策的实施,成倍地增加了我国的围棋人口。这里有很多深层的原因需要探究。在1949年至1959年建国初的十年时间里,新中国为围棋事业的复兴和崛起,做了大量的准备和普及工作。围棋事业呈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的态势。以北京棋艺研究社为例,其相关的围棋珍贵资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彰显了我国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这些史料和史实在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独特的战略资源价值。

关键词:建国初期、北京棋艺研究社、油印本、围棋

03   北京棋艺研究社及其史料

(一)李济深与《围棋艺术的新认识》

《围棋艺术的新认识》是北京棋艺研究社创立缘起及其方针和任务的说明[1]。全书1.7万字,共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围棋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为围棋的构造、性质及其优点,第三部分为北京棋艺研究社的方针与任务。郑怀德认为它是建国初期的重要围棋文献[7]。

根据据过惕生和沈尺卿回忆,李济深是北京棋艺研究社的主要推动者。1951年6月18日,北京西总布胡同李济深宅。过惕生与陈毅对弈一局,棋谱收录在程晓流评注的《沧桑谱》中[8]。1951年冬,过惕生在李济深家里谈到筹备成立北京棋艺研究社的事宜时。陈毅元帅专门强调说“我是提倡下围棋的,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意见,是请示过毛主席和周总理,并且得到批准的。”


图13 毛泽东给李济深“任潮先生”的回信



图14 李济深等人签署的民主宣言



图15 李济深使用过的围棋及评价[9]



郑怀德介绍了该书的三个主要内容,并从该书第三部分中,总结了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四大任务。它不仅真实地展示了建国初期的围棋发展状态,而且从围棋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了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围棋事业的支持和老一辈棋手们的严谨态度,其中关于围棋普及的大众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等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围棋文化“走出去”的方针和目标,至今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图16、17、18、19 :
李济深题词的《围棋艺术的新认识》



该书第一部分简述了围棋的发展历史。依次引用的典故有东汉班固《奕旨》“北方之人,谓棋为奕”;晋张华的《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潜确类书》“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唐朝皮日休“围棋之始作,必起自战国”;孟子“博弈好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太叔文子“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尹文子“以智力求者喻于弈”: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为之犹贤乎已”;贾谊“失礼迷风,围棋是也。(注:见今人李耀东棋史)”等等。这些围棋典故和围棋人物的表述严谨,对于我们当前从事围棋启蒙教育的一线教练员和教师来讲,都是精选的好素材。比当前网络流行的围棋普及推文严谨许多。

文中提及“唐宋围棋就在政府提倡和诗人宣传的有利帮助之下,使它的质和量的发展都有了空前的伟大成就。其中宋又比唐更前进了一步,据今人李耀东棋史的判断,宋的国手刘仲甫对唐的国手王积薪可授二子以上。”由此可知,李耀东的《中国围棋史》早于该书,至少成稿早于该书。它的油印本并不是六十年代初刊印的。196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也并没有出版此书。当今围棋界的文章,存在不够严谨,不习惯于注明出处的问题,以讹传讹的问题时有发生。只要观点对自己有利,即使存在谬误,也常常被抄来抄去。

1959年8月,李耀东在《围棋入门》前言中写道:“围棋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是过去在封建王朝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它被上层有产阶级所独占,成为他们饭后茶余的一种消遣,而广大劳动人民苦于活命,根本无暇享受。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有了根本改变,尤其是被列为体育运动项目后,在广大劳动人民中已逐渐开展起来[10]。”

李耀东有关于黄龙士的评述:“自明末,过百龄崛起称雄以来,吾国弈学日趋渐进。有明天启崇祯间,迄于清康熙之初期,50年来,棋坛名手,先后继出,称霸争雄。此间之弈史,无异于吾国政治史上有周末战国时代也。迄黄龙士异军突起,局面翻新,始征服群雄而成帝业。”

该书第二部分阐述了围棋的性质,其中关于围棋艺术的的认识和理解,依然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关于围棋的论述是十分客观和科学的。晨星在《楸枰驰骋五十秋:访著名围棋家过惕生先生》写道:

“从书橱里拿出由李济深副主席题写封面,由北京棋艺研究社编写的《围棋艺术的新认识》一书给我。我翻动着书页,听他继续说:围棋是我国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围棋由于它在基本构造上有着比较广大的物质基础,纵横三百六十一个交点。可以自由驰骋,但又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深思熟虑,瞻前顾后,全局在胸”。

正因为围棋具有“数”的无穷变化性,产生了“理”的复杂性和“法”的多样性。这就使它在被赋予的斗争规律上能够反映出异常复杂而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矛盾,斗争和发展规律。从而使下围棋的人感到人生与围棋的共鸣,有一种亲切之感。围棋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经得起人们永久地发掘,可以说,简直就是“宇宙之谜”的一个缩影。任何高深智慧或伟大、天才人物都大有用武之地。正因为如此,围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喜爱的、斗争性的、科学化的艺术[11]。

该书第三部分说明了北京棋艺研究社的任务与方针,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围棋国际化的远景目标:“我们将成为‘国际棋赛联合会(FIDE)’会员国之一,并在条件具备时建议国际棋赛联合会在象棋比赛之外增加一项新的节目---世界围棋比赛。我们将看见在莫斯科、斯德哥尔摩或者布达佩斯这些经常举办国际棋赛的一个最漂亮和最大的音乐堂(犹如1951年5月间在苏联首都举行第24次世界锦标赛的那个音乐堂)的屋外正面壁上挂着两幅大棋盘----一幅象棋的和一幅围棋的。在万头攒动的广场中,听到观众对于中国棋手每一着棋的赞美呼声[1]。”

文中提及“约距今三十年前,疁城徐通甫将其所著《围棋入门》一书译成应、法、德三国文字,在罗马出版,这可能是中国棋书译成西文的第一本”。“疁城”为上海嘉定的别名,“疁”同“留”,“通甫”是徐去疾的字。徐去疾曾就职与民国政府的外交机构。1924年赴意大利并在罗马生活了约三年。1919年春,徐去疾在西伯利亚时,同事李威如会下围棋,两人时常“公余之暇,一枰相对”。徐去疾《围棋入门》跋文:

“民国十年,寓北平时,有友拟就余研究围棋,辞以不能。继询有何浅近易解之书,可为介绍,卒无以应。友以为余技纵浅,若为一不知奕之指导者,有何不可?姑以如何为提,如何为眼,如何为死活,各例相告,暇辄录之以自娱。中间时录时辍,稿多遗散。十三年游欧,国外奕友,既不易得,向所录稿,亦早置诸度外矣!居罗马年余,识意大利人贝谷理尼(Daniele Pecorini)。偶谈及围棋,一如前友,亦欲强以所不能。贝氏久居东方,钦慕中国艺术,曾习奕而未深入者也。西人生性好奇,必欲一明究竟。被嬲不已,遂思及弃稿,远道托友搜集。寄到检视,约存十之四五。於是口述笔译,共相研究,两年余译稿居然成帙。贝氏率然付印,以期将奕艺输入彼邦。同时,余亦就原稿竄改增减,分章编列。去秋,意文译本业已出版,英法文本正在转译中。从来译本之刊行,无不后於原书,而是编则反后於译本,亦一奇也。付印之初,爰叙其颠末,以为跋。民国十七年十二月”

由此可知,《围棋入门》的意文本是贝谷里尼与徐去疾合编的,初稿可能成于1921年。1924年作者旅居罗马,将书稿译成意大利文首次出版。先后被译成英、法文出版。英文译本“The Game of Wei-Chi ”于1929年在英国出版。英国汉学家查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围棋:中国的战争游戏》的作者为该译本作序[12]。

(二)北京棋艺研究社内部油印本刊物

在这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北京棋艺研究社流传下来的部分围棋资料被发现,其中有油印本《北京棋艺》第4、5期、《北京棋艺研究社社员名册》和《围棋死活研究》以及《固天手谈录》手写对局记录本等资料。油印作为一个印刷品种,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是美国发明之王大科学家爱迪生发明。油印在文革时期更是登峰造极。油印在我国盛行并渗透各个文化领域,围棋自然不例外。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的见证作用和文献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油印版”图书将会成为新世纪必然受人重视的收藏热点[13]。文史作家郑逸梅老人曾说:“油印本也是一种版本。”除了自身蕴涵的文献价值逐渐被认识外,油印本由于个体印刷数量有限及整体版本的不可再生性,在收藏家眼中已日益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14]。

1、《北京棋艺》第4期,刊行于1955年3月。该期有一篇本刊编者启示:“(一)本刊由于写稿(包括翻译)、制谱、编辑和写版等各方面的人手及其技术、经验都不够,加上适值本社举行春节围、象棋比赛,以至本期迟至现在才出版,劳关怀本刊的读者们纷纷询问,深为抱歉。为了实事求是,除努力克服上述困难外,今后拟暂时争取每一季(三个月)出版两期。(二)本刊选材、写稿、制谱、编辑和印刷的方面、方法及其形式,都还在摸索、实验的阶段,必须依靠群众伟大智慧的援助,才能逐渐改进,接近完善。因此我们诚恳地要求读者们对本刊从内容到形式,无保留地、不断地提出批评,并更多地提出建设性的具体意见。”



图20、21《北京棋艺》4、5整理后的扫描件



北京棋艺第五期目录


从刊物目录来看,其内容以围棋为主,内容设国内近奕、日本围棋名家近奕介绍、译丛、围棋死活题征答及解答、象棋园地等5个固定栏目。该油印本刊物的框架结构与1960年上海棋社创刊的铅印本《围棋》月刊对比,已基本具有雏形。只是《围棋》月刊更加优化了栏目的设置,并专注于围棋,不再设“象棋园地”栏目。

有趣的是围棋死活题征答栏目的读者中,有一位叫慎斐文的棋友,他与张福田等一起被列入《北京棋艺》正解当选者名单中。几年之后,他又出现在《围棋》月刊的死活题解答成绩揭晓名单中。该位棋友对于围棋的爱好一直持续。《北京棋艺》第四期的死活题征答中,编者崔芸趾所预留的联系地址是北京什刹海南河沿甲2号,这与《围棋艺术的新认识》尾页所锓的椭圆形印章上的地址一致,因此可以判定网上流传的北京什刹海南河沿甲3号是错误的。c


图22《围棋艺术的新认识》尾页所锓的椭圆形章



值得一提的是,《围棋》月刊于1961年底,经中央批准,从1962年第三期开始采用铜版印刷并对外发行[15]。这应该是围棋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要举措。



图 23、24铜版印刷的《围棋》月刊及其内页



关于慎斐文,朱伟在他的《上海滩棋人棋事》中“在304棋室,我首先认识的女棋手是叶菁。她是虹口区教练叶金龙的妹妹。他们兄妹可能是老棋手慎斐文的学生。叶菁当时14、15岁非常秀丽。每逢寒、暑假天天来棋室。后来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便常来棋室。当时我和她下过不少棋。虽然她为人文雅娴静,但棋风却是力战型的,杀起来非常凶狠。当时一些有实力的女棋手都是这样。棋如其人这句话就根本用不上[16]。”

张福田,曾为聂卫平的围棋启蒙教师。他是1964年国家体委授予的首批43名段位称号棋手之一。首批段位棋手称号的授予,是根据《中国围棋棋手段位制条例(草案)》的规定,结合1962年全国棋艺锦标赛的围棋段位试评工作进行评议决定的。43名获得段位称号的棋手中,五段棋手有北京过惕生、上海陈祖德、上海吴淞笙、上海刘棣怀等4人,四段棋手有山西沈果荪、上海赵之华、上海赵之云、江苏郑怀德、北京金亚贤、北京崔云趾、安徽黄永吉、上海王幼宸、安徽朱金兆、江苏陈锡明、北京张福田、河南陈岱、上海魏海鸿等13人。


图2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筹备委员会
颁发给张福田的裁判证聘书
(姚垚收藏,孙德常拍摄于2021年3月30日)




《北京棋艺》虽然是油印本内部刊物,但是文风严谨,尊重版权,不像如今的围棋新媒体,引用他人向来不标注出处,抄袭之风严重,为了达到有利的目的,丧失应有的严谨态度。如在“魏海鸿对刘棣怀近奕一局”中有编者按如下:围棋名家魏海鸿近年来由于身体较差,奕兴阑珊,对局不多见。今春,上海文史馆、文化俱乐部和教育工会联合举办围棋友谊赛。魏君欣然参加,获得优胜第一。闭幕之日,观众要求刘棣怀对魏表演一局,并请顾水如当场解说。今取得顾先生同意,以他的讲解为基础,加上本社围棋指导员过惕生的意见,作为顾、过二人的共同解说。(解说中加了括弧的是编者所加的注脚。)该局介绍分六谱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说。刘棣怀 分先 魏海鸿 先(出子四目半)(一九五五年四月十日奕于上海)顾水如、过惕生解说。手数采用大写的“一、二、三”标识,解说采用“甲、乙、丙、丁”标出变化图。继承并保留着中国古代弈学的传统风格。

2、油印本《围棋死活研究》有两个版本。其中1954年油印的《围棋死活研究》为过旭初、过惕生合著,赵秉义编校。此书采用蓝色油墨,绵纸印刷,书籍质感柔软。书中有徐润周、夏仁虎、孟昭威、过氏兄弟等4篇序文。徐润周序作于1954年4月,全文如下:

围棋这门艺术在我国有三千年悠久的历史,棋书的流传,从现存人间最早的宋刊忘忧清乐集(约当公元1100年左右)开始计算也有八九百年了。元明之际经过棋家的搜集刊布了几种谱录,比较著名的如元元棋经、石室仙机、适情录、仙机武库等皆煌煌巨制,包罗广博,从这些书里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棋风,以及前后的着法演变的痕迹,但是这类棋书的缺点是类别不清,解释不明,在文献参考方面,自有它的相当价值,对于初学围棋的人,却有徘徊歧路莫测高深之苦。

明末清初时独有无锡过百龄编了官字谱、三子谱、四子谱开始作有系统的介绍,尤其四子谱传播更广。罗列星位置子应付三六侵投的种种着法,使得受子者有门径可寻。清乾隆年间范西屏著桃花泉、施定安著奕理指归,就边角入手的着法(即今日所谓的布石和定石)做了专门的阐述,这三部书在我国棋界影响很大,笼罩了有清一代,直到日本新着法流入中土以前,始终是学人的典范,其所以如此受到重视,即由于他们能用科学的眼光,分门别类,作有系统的编述,有条有理,引人入胜,大众便容易接受了。

四十年来,日华棋道交流,着法趋新,旧时棋书,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吾道有志之士,丞思编制新谱,以享同好,前辈中如吴祥麟、陶审安、王子晏诸君,均有所著,王子晏用力尤勤,篇帧尤富,惜乎尙未刊布。

歙县过旭初过惕生先生昆仲,自幼好奕,孜孜研习,历三十年,遍访南北名手,相与切磋,其所成就,比于古人,不让过百龄,比于近人,不让陶审安王子晏。今出其历年心得合编围棋死活研究一书,图解清晰,一目了然,这是过氏昆仲科学化有系统的著述之一,也就是我国围棋界有系统的著述之一,此书之问世,初学者所搞不清楚的围棋死活问题,将因此而得明确的认识,在围棋实战理论上更提高了一步。

范西屏施定庵绝艺超群,人无异辞,我国的棋风,素侧重于短兵接战,范施战术之精,尤称独步解衣盘搏,白刃交辉,旁观者惊心动魄,这类着法,变化无端,原不易以迹象求,所以在理论上有开发的不够,即在日本棋书中关于实战理论的示范也较少,而施定庵在奕理指归续篇中,所述独多。如要处总诀,四子总指,攻角总旨,包括了许多日常碰到的具体问题,具体事例,倘若将定庵所述的句例,一一加以图解,对初学者将是很大的启发。往年过氏昆仲曾对我谈及“拟从事于此”,我很希望他们二位,在围棋死活研究刊行以后,继续编印,对棋界将是更进一步的贡献。


图26徐润周书《围棋纪事诗》外一首



注:

1)吴祥麟(1880-1946),南京人,曾师从上海嘉定籍李祥生学棋,他交友广泛,往来于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与段祺瑞、张澹如交往密切。他曾在上海创办《听秋弈社》并编著棋书数种,其中《围棋布局研究》有张澹如序。

2)陶审安(1894-1926),上海人,曾奉日本铃木次郎为师,书信往来探讨棋艺。他擅长写作,通日语,以笔名“东篱居士”发表文章介绍棋人棋事,编译《东瀛围棋精华》。

3)王子晏(1892-1951)浙江嘉兴人,1951年8月《新民晚报》曾发表《追忆王子晏》。他青年时期师从方金题,后来得到了吴祥麟的指导。1920前后移居上海,被张澹如聘为上海证卷交易所会计。该闲职给王子晏创造了专心研究棋艺的条件,成为当时最强棋手之一。他曾与顾水如激战5局,他三胜领先。其中的边角变化被铃木次郎收入《围棋大辞典》。40年代在上海私宅创办正风奕社。社内订立学员考核制度,按比赛成绩授于段位。是我国私家实施段位创始者。

他曾与陶审安合译《围棋神髓》七卷,并有一个棋坛趣闻。当时王子晏家住浦西,陶审安家住浦东,往来不便,于是双方商定采用书信形式对弈。这局“通讯棋”自1922年8月一直下到1926年1月,前后长达三年半的时间。日本秀哉名人评价说:“四易星霜,一局始竟,诚棋界新颖有趣之事。”


图27日本本因坊秀哉讲评和七段铃木为次郎补评“通讯棋”(王子晏译文)




图28、29徐润周以笔名“近楼”在《新民报晚刊》发文纪念王子晏



关于徐润周修复棋谱的故事。姜连根:“解放初期,上海的徐润周等老先生,就捐献了几百本珍贵的围棋棋谱,但当时棋社收藏条件有限,后来经历浩劫冲击,流失了一部分,这是让棋界人士深为痛心的。徐老于上世纪80年代过世,可惜没有亲自感受棋牌文化博物馆开馆的这一刻,如果他们还健在,相信他们比我们更为热情,也更有资格参与棋谱修复工作”。“像徐老先生修补棋谱非常认真,还写了很多心得和注解,为后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次我们在修复一套棋谱时,发现之前收藏者已经有过修补,增加了内衬,更让我们惊喜的是,我们揭开书页后发现,作为内衬的是《大清律法》,整个一套书修复过程中,陆续取下的内衬,居然形成完整的一个《大清律法》章节,这还不足为奇,这些内衬上还有一些人为编辑、标注和修改的痕迹,这说明什么?说明辛亥革命之后,很多政府律法就是直接改自《大清律》,这上面就是相关人员做的修订记录啊!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7]。”



图30、31北京棋艺研究社发行的《围棋死活研究》



过旭初过惕生合著,赵秉义编校

夏仁虎《围棋死活研究序》:

皖中过旭初惕生昆仲,明季围棋国手过百龄先生之裔也。家学相承,渊源有自,又赋之以天才,重之以学力,精研习所,锲而不舍,于是有围棋死活研究之著。盖集吾国古来名家,以及近代吴氏清源制胜之局,一一撷其菁英,陈其矩矱(jǔ yuē意思是规矩法度),梳其原理,明其得失,顾不自閟惜,出以公诸世之同好,甚盛业也。排比既竟,而属序于余,余不工奕,何足以语此,然美两君致力之勤,用心之公也。乃作而言曰:“奕之为道,其包孕之宏博通乎哲学,消息之微妙,本于数学,虽为小道,实吾国文化之先河也。”

何以言之,夫世间万物万事,蕃变错综,不可究诘,然客归纳以四字:曰动静生死而已,此四字者,吾皆于围棋中得其端倪,动,生机也,然或以促死,静,死象也,然或以长生,苟推此理,以应世界蕃变错综之事事物物,思过半矣。

然则两君之以死活为研究,讵可以小数忽之欤。抑余当闻先师之召矣:曰,治学如奕也,有三戒焉,曰躁,曰妄,曰怠,不应动而动曰躁,非所动而动曰妄,应动而不动曰怠,是三者,皆学之贼也。先师非奕人,而其说如此,余秉师说,以之治学,推而以之应事接物从政,而独未以之治奕,此余奕之所以终弗能工也。嗟乎,两奁十九道之局,推而广之,即修身平天下之大经。是故自尧以来,越数千年,斯道终莫能废,岂小数哉。聊因两君之作,书吾意以归之。

江寗八十一叟夏仁虎序于北京 枝巢,公元一九五四年四月

注:夏仁虎(1874-1963),字蔚如,号枝巢等,祖籍南京。1898年,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辛亥革命他任职于北洋政府交通部、财政部,并为国会议员。张作霖入关,担任国务院政务处长、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1928年,弃官归隐,专事著书和讲学,曾任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著有《枝巢四述》、《旧京琐事》等40余部。《出塞后稿》。文中可以看到,夏仁虎塞外的生活,除却出塞时的豪情壮志之外,是终日忙碌中又复归于一点寂寞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一首很特别:我不入地狱?谁向地狱行。割肉喂鹰犬,佛亦同此情。


图32《围棋死活研究》序与脱先三手的经典死活题



图33《围棋死活研究》的题型与劫活研究



图34《围棋死活研究》的盘角曲四与劫局研究



孟昭威序:

围棋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中国创造的文艺,它的理论也有很光辉的贡献。对于我们看问题上有许多可贵的帮助。例如过去数千年的传统,笼罩中国思想界有一种看法,即“今不如古”。一切文章艺术总是愈古愈好,因为都是圣人所创造,后人绝不能超过前人的。然而在范西屏桃花泉棋谱的序文中即击破这种反历史的论点,说明近代的棋要胜过古人。这种革命的论点在许多文学书中反而不易见到。又如施定庵奕理指归中曾说到着法的原则,有“攻逼宜紧,紧宜宽”。这句话猛一看似乎有矛盾,为什么攻逼紧反而宜宽?事实下棋到一定程度的人很容易理解它,因为只是一味紧攻反而攻不到。这个原则和我们日常某些工作,特殊是领导工作非常一致。领导工作要严紧,但要使人感觉其中很宽,有路可走,则工作即可顺利展开,“如水之就下”。若教条的只是严而无宽,反而工作进行不利。久于领导工作的也很容易体会到。这样的好原则和道理在围棋艺术中多的很,若能将围棋的原则与生活联系到一起,裨益很大。我之所以爱好围棋与这一点很有关系。这样说来,围棋不仅是余兴的消遣,而且对于工作有所助益。

围棋是中国自己创造的伟大技艺,然而由于过去反动统治的腐败,在国内日见衰退。围棋输入日本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化,国内从事围棋活动的不下几百万人,已成为最有群众基础的游戏之一。胜过其他各种棋类。为什么这样兴盛呢?因其中复杂变化,非其他棋艺可比,大家争相竞赛,争奇斗胜,趣味无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要来文化建设的高潮。这样好的棋艺一定会很快复兴起来,成为广大群众爱好的文娱活动。不但如此,我们应该努力,使它成为全世界人民爱好的棋艺,逐渐在国际间与象棋并驾齐驱。将来不但有国际象棋冠军赛,还有国际围棋冠军赛。这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早日实现。过氏兄弟所著围棋死活研究是良好的开端之一。希望由此有更多人和著作相继而出,则这个希望的实现当不在远。

孟昭威序于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公元一九五四年五月

过氏兄弟自序:

在围棋的结构上,比任何都重要的是棋子之死活,如果没有充分明了它,则进不可以战,退也不能狗守,所以棋子的死活,非仔细研究不可。没有两个眼是死棋,有两个眼是活棋,这是基本原则。一块棋具备2个眼的方式,真是如恒河沙数,何止万千,苟欲一一研究准确,则虽在专门家也感到困难。

世界围棋国手吴清源学奕之时,顾水如先生教以死活各种方式,吴氏悉心研究,艺乃大进,现在之能执环球围棋界之牛耳,其起源实基于此。

按死活研究古有玄玄集、残局类选等奕谱,但其中错误甚多,初学者往往不解其义。著者有鉴于此,爰就近年经验所得,按照残局方式,编成此书,定名为《死活研究》,以供同好。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先求围棋知识的大众化,所以下面所摆的各种死活方式,都是普通的、常见的、容易明了的。初学围棋的人,倘能加以专研,则实战之时,可以设法制敌于死,被围以后,能做眼求活,棋艺之进步,可立而待也。

于北京棋艺研究社,公元一九五四年六月,北京

关于油印本《北京棋艺研究社特刊》

目前仅发现一期,姚垚有收藏。孔夫子网上也有已售记录。棋谱模糊不清晰。




图35、36、37北京棋艺研究社特刊



(三)其他资料

蔡超尘,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作为北京棋艺研究社的成员,他的个人物品在孔夫子网上有拍卖,这张通知上印有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圆形公章,与锓印在铅印本《围棋艺术的新认识》不同[1]。



图38、39:蔡超尘的参赛通知和他担任裁判员的通知



另外在这组拍卖的物品中,有棋类裁判员学习计划一份,内容有:

一、目的:通过学习,明确裁判员的职责与作用,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专研规则、棋例,以期完美地搞好大会的裁判工作。

二、日程:

8月26日 统一动员报告 文件由区统一发;

8月27-29日 务虚;

8月30日至9月4日 学习各种棋例的处理方法,主要是象棋的内容。


这些物品所反映的内容与 1959.09.14、1959.09.27的 《人民日报》 关于全运会的三篇报道内容吻合。现摘录三则如下:

新华社13日讯: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今天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式开幕。除部分项目(甲组滑翔、赛艇等)已提前举行外,绝大部分竞赛活动将在14日到27日陆续举行。其中中国象棋:9月14—25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围棋:9月14—26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国际象棋:9月14—26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新华社26日讯:全运会围棋决赛和国际象棋表演赛到今天已全部结束。围棋界号称“南刘北过”的上海刘棣杯和北京过惕生分别获得了冠、亚军。国际象棋表演赛经过了激烈的争夺也定出了胜负。冠军为广东邓文湘获得,黑龙江张东禄、解放军钱宗祥积分相等,并列为第二名。

第一届全运会围棋比赛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每单位选派1名棋手参赛。这20名棋手分别是:北京过惕生、上海刘棣怀、安徽黄永吉、河北庞凤元、四川黄乘忱(64岁)、湖南郑定远、河南陈岱、湖北邵福堂、吉林谈阳、贵州张亮伟、浙江张李源、山西吴同宽、山东张成铨、甘肃张子上、广西袁兆骥、福建罗建文(16岁)、陕西叶彦荣、江苏郑怀德、西藏田宁生、云南戴心泉。决赛从9月20日起至26日止,共进行了7轮。16岁罗建文学棋仅有3年,在小组预赛时执白对阵老将过惕生,以3子告负,展示了很好的发展前途。


图40:第一届全运会围棋比赛决赛前八名成绩表[19]






图41、42、43、44:赛后总结和新闻稿草稿




图45、46:裁判组提名林勉和尔林圻参加优秀裁判员评选及理由



1952年《固天手谭录》第二册,毛笔手写本,抄录在隆盛德制的便笺上,筒子叶,9叶18面。记录了张伯驹、齐曾矩吴希亮等22人的对弈结果。该22人包括:张伯驹、齐曾矩、吴希亮、徐波、傅佩青、张凤歧、周子杰、于丹青、李克异、费振甫、仲读安、鲍霁、秦曼园、潘文煦、李景苏、金健平、李子峰、过惕生、桑玉海等人。




图47、48、49:固天手谭录(布衣书局)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