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胡桂英: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

2020年09月09日 12:36 新浪体育

  文章来源:杭州智力运动文化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化是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本课程标准依据心理健康课程的本质内涵、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年修订)》精神和棋类运动员的心理需求,明确了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制定了读训班、冲段班和职业棋手三个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主题、主要内容和计划学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教学建议,以期提高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能,有效维护与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提高竞技心理能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1

  问题提出

  2002 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012年,教育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基一〔2012〕15号)。新修订的《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之一,学校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棋类运动作为竞争性极强的比赛项目,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和获取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棋坛的各项比赛中,无论是最高水准的团体大赛,还是显示个人实力的单项比赛,运动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棋艺技战术功底 ,同时还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时,棋类运动员也面临诸如训练强度、成绩期望、人际关系、比赛失利、环境适应等压力和挑战,棋手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日益受关注。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十分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提升,自2017年4月成立运动心理咨询中心以来,为棋类运动员开展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随队比赛心理服务等,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成效,为运动员的心理成长和训练比赛提供了有效的心理支持。王国平书记在2019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定段学生表彰座谈会上关于“抓好落实三个‘怎么办’,努力打造棋类运动的冠军摇篮”主题讲话中指出,细节决定成败,这几年定段赛的成绩已经证明了心理辅导在比赛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要走标准化、规范化道路。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合理性,对课程效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棋类运动员与普通中小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承受着大强度的训练,面对激烈的比赛竞争,他们的心理健康理应更受关注。棋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课程不能照搬普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如何针对棋类运动员的特点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对于维护与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培养良好比赛心理状态、激发发展潜能、提升心理素质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现状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了起来。几十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却也存在不少问题。唐华生等研究认为[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存在:学科化倾向,即片面强调心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运用的指导;医学化倾向,即将学生看作是病人,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片面化倾向,如过多依赖于心理测验等;形式化倾向,这在中小学表现得更为突出。他认为要实现“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关键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并落实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多大层面上实现了课程化?林静对南京市303 家学校、542 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如下制约因素:课程整体上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心理教师普遍缺乏开发心理课程的专业能力、课程活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弱、课程的设置缺乏课时的制度保障、课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整合、课程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解和认同等。张汉强研究认为[3],从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来看,心理健康课程表现出娱乐化、知识化、无序化的偏向。所谓娱乐化,就是偏重于课堂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认知提高、行为训练;知识化,即在课堂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还进行严格的纸笔测试;无序化是指缺乏合适的教材和课时保证。

  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很多学校开设了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规定的课时保障,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学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随着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入实施,诸多与课程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与课程实践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相关的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巨大阻碍。

  (二)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详细、明确。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中以篇名“心理健康课程”为检索条件,检索记录有2033条文献。张汉强采取专业检索方法发现,1994-2019年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研究文献有611篇[4],如表1。

  表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及水平情况

  关于“教学”

  关于“设计”

  关于“实施”

  关于“评价”

  核心期刊数

  19

  13

  0

  4

  总数

  325

  217

  32

  37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检索,论文的检索时间跨度为1994 年—2019 年)

  而以篇名“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为检索条件,检索记录仅有18条文献。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领域,仅有4则关于中职生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文献,关于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文献是空白。由此可见,探索和研制适合本校棋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是当前亟待完成的任务,同时具有挑战性。

  3

  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本质内涵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即消极性(补救性)目标和积极性(发展性)目标。我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入手,较多地关注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其基本目标是指导全体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防范性教育,而主要应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服务。

  心理健康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表现出的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是使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体验增量的课程[3]。

  其中,“积极”指的是正向的、主动的、建设性的倾向,它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价值。积极在认知层面,体现为超越感觉而获得的更为客观、全面的认知;在情感层面,体现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悦纳;在行为层面,体现为承受和进取。

  “体验”是指一种亲历实践的过程,包括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认知体验是个体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直接经验,如观察现象、角色扮演获得的认知领悟;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待认知内容的主观态度,如参与情境模拟获得的主观感受;行为体验是个体对某种活动的操作过程,如冥想训练。

  “增量”既包括积极体验广度的扩展,也包括积极体验深度的延伸,它反映了“积极”这一核心价值观念的实现程度。积极体验的增量常表现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的和谐共进;也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体验不断丰富。

  与传统的知识学习式的课程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活动式课程。所谓“活动课”,指的是教师在每节课安排一些特别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活动,包括游戏、分享和讨论等;然后引导学生们领悟相关的理念、知识和方法[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接受训练,在活动中得到领悟和发展[6]。由此可见,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产生何种心理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7]。

  (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并于2012年进行了修订(教基一〔2012〕15号)。《纲要》从修订依据、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组织实施等方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全面指导,该《纲要》精神是研制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三)棋类运动员的心理需求

  自2017年4月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成立运动心理咨询中心以来,在对棋类运动员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教学研讨中,运动员的心理需求日益清晰。

  2017年对30名围棋冲段班学生进行了6个专题的团体心理训练,从活动后学生心理变化主观评价表(表2)中可知,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明确目标、压力管理、调节情绪、提升自信心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变化[8]。


表2 棋类运动员对团体心理训练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N=30)



  对2017年和2018年两年全国围棋定段赛的39人次随队比赛心理咨询记录分析发现,运动员定段赛期间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占64%、自信心不足占25%,注意力分散占11%[9],如图1。在平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帮助运动员学会调节情绪的技术、重建内在自信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图1 围棋运动员定段赛心理咨询主要问题



  2018年请51名围棋运动员回忆令自己最满意的比赛,并描述在这场最满意比赛中自己的心理体验,运动员描述的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特征有注意力集中、心理放松、身体状态好、头脑冷静、情绪愉快、精神状态好、对自己有信心、有一定的紧张度、目标明确、比赛欲望强和忘我比赛[10]。2019年对111名陪读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87.39%的家长希望学校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68.47%的家长希望加强冲段少年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卫生指导,还有家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人际交往等都提出了需求,如表3[11]。这是来自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


表3 家长对学校的期待(N=111)



  4

  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增进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竞技心理能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也是杭州智力运动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既是运动员逐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又是运动员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竞技心理能力的过程,并致力于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

  遵循棋类运动员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运动员心理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心理问题为基本着眼点,以发展性、生活化为基本理念,以读训、冲段、职业棋手为三个阶段统筹安排又区别对待,构建从读训班棋手、冲段班棋手、职业棋手有效衔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标准体系。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使棋类运动员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和意义;了解青少年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掌握注意、情绪、自信心、意志等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

  使棋类运动员掌握自我探索及心理发展技能;掌握环境适应技能、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情绪调节技能、自信心提升技能、注意力集中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生涯发展规划技能等。

  3、素质目标

  帮助棋类运动员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读训班、冲段班、职业棋手三个部分,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有主题、主要内容和计划学时三个维度,详见表4、表5和表6。

  表4 读训班棋手心理健康课程内容

  主题

  主要内容

  计划学时

  一、我的新生活

  1、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

  2、融入新集体,开启新生活

  1

  二、我是独一无二的

  1、别人眼中的我

  2、我爱我

  1

  三、我的好习惯

  1、我有哪些好习惯?

  2、21天习惯养成法

  1

  四、收获真正的友谊

  1、你有几个好朋友?

  2、礼貌、微笑、赞美

  1

  五、做一个有梦想的人

  1、我的兴趣

  2、我的梦想

  1

  六、我的时间我做主

  1、时间是什么?

  2、高效率利用时间的方法

  1

  七、微笑面对每一天

  1、认识情绪

  2、和情绪做朋友

  1

  八、解密你的注意力

  1、神奇的注意力

  2、如何提高注意力

  1

  九、扬起自信的帆

  1、打造自信的形象

  2、神奇的自我暗示

  1

  十、珍爱生命,感恩父母

  1、最宝贵的是什么?

  2、如何感恩父母?

  1

  表5 冲段班棋手心理健康课程内容

  主题

  主要内容

  计划学时

  一、走进冲段班

  1、环境变化、自我变化

  2、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3、棋逢对手,共同成长

  2

  二、了解青春期

  1、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3、青春期的烦恼

  2

  三、爱在沟通

  1、合作中的友情

  2、亲情和父母期望

  3、沟通的技巧

  2

  四、我的目标树

  1、我的目标

  2、我的优势

  3、我的行动计划

  2

  五、我的自制力

  1、什么是自制

  2、自制力的表现

  3、如何培养自制力

  2

  六、做情绪的主人

  1、识别情绪

  2、理解情绪

  3、调适情绪的方法

  2

  七、我的注意力

  1、注意力的重要性

  2、训练比赛中的分心因素

  3、训练注意力的方法

  2

  八、相信自己

  1、什么是自信?

  2、自信对比赛的影响

  3、培养自信的方法

  2

  九、开发潜能

  1、左右大脑的功能

  2、思维导图是什么?

  3、学会思维导图

  2

  十、比赛心理准备

  1、比赛的心理状态

  2、制订比赛方案

  3、良好的比赛心理定向

  2

  表6 职业棋手心理健康课程内容

  主题

  主要内容

  计划学时

  一、认识心理健康

  1、什么是心理健康

  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3、维护心理健康的策略

  2

  二、职业生涯规划

  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认识环境、认识社会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

  三、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2、人际交往的技巧

  3、异性交往

  2

  四、情绪管理

  1、识别情绪

  2、理解情绪

  3、情绪的调节方法

  2

  五、注意力提升

  1、注意力的内涵

  2、比赛中的分心因素

  3、注意力提升的训练方法

  2

  六、自信心培养

  1、自信心的重要性

  2、自我效能理论

  3、自信心训练方法

  2

  七、比赛心理准备

  1、比赛的心理状态

  2、制订比赛方案

  3、合理的参赛角色定位

  4、良好的比赛心理定向

  2

  八、竞赛焦虑

  1、竞赛焦虑的定义、分类、测量

  2、竞赛焦虑和运动表现的关系

  3、竞赛焦虑的处理方法

  2

  九、潜能开发

  1、左右大脑的功能

  2、潜能开发的要素

  3、潜能开发的技术

  2

  十、生命教育

  1、生命的涵义

  2、珍爱和理解生命

  3、创造生命价值

  2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坚持积极的、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时,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培养运动员积极的心理品质,挖掘运动员的心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能力,并注重预防运动员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2)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把控要视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征。本课程标准尽管按读训班、冲段班和职业棋手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主题和内容,然而同一个群体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内容深浅度的把控上要视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3)教学设计要贴近运动员的实际,发挥运动员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中,应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努力激发起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运动员都有话说,使每个运动员都想说话,让运动员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来宣泄感情、发表见解、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特别指出,一个班的运动员年龄跨度很大,教学设计中可采取分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4)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剧等,克服重知识、轻素质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5)做好读训班、冲段班和职业棋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衔接。不同阶段的运动员因其年龄不同而有其各自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深度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既要了解本学段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内容,又要了解相邻学段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不同阶段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衔接。

  (6)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融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实施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教练和运动员良好的师生关系、专业训练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家长对运动员的有效陪伴和支持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长,因此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要主动和教练、家长联系,形成促进运动员健康成长的合力。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还要将课程教学和课外心理咨询、比赛心理辅导相结合,全方位关心运动员。

  (7)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还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教学评价

  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评价[7]。

  (1)主题明确,内容简洁,符合运动员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顺应运动员心理成长规律,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每位运动员的心理需求,使每位运动员都有任务并积极参与、获得体验。

  (2)心理教师应尊重运动员,引导运动员说出内心的想法并认真聆听,保持价值中立,不直接评判运动员的想法,而是抛出问题启发运动员自己去思考。学会思考是运动员心理成长的标志。

  (3)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激发运动员在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力,能学以致用,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起到促进心理成长的作用。

  (4)好的心理健康课程考核标准应注重运动员在认知、情感态度、意志方面的体验与收获。区别于知识学习式的课程,心理健康课应注重运动员的过程体验,可以采取个人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考核运动员的课程成绩。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各类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建议新增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团体心理辅导器具设备等课程资源。条件成熟时,可以自编校本特色教材。

  4、师资队伍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队伍由2名外聘教师组成,建议培养或招聘1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构建一支合理、高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叶怀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策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05):111-113。

  [2]林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2):7-10。

  [3]张汉强。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践—以《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5):7-11。


  [4]张汉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特征描绘—基于1994—2019年相关论文的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9):4-9+14。

  [5]杨治良,叶斌。心理(高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上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7]姬玲玲。对贯通培养基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4):20-23。

  [8]邢静南,胡桂英。团体心理训练提升棋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应用研究[J]。中国围棋论丛:杭州出版社,2017。

  [9]邢静南,胡桂英。心理咨询技术在围棋运动员定段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围棋论丛:杭州出版社,2019。

  [10]胡桂英。棋类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的特征和形成策略研究[J]。 中国围棋论丛:杭州出版社,2018。

  [11]胡桂英,邢静南。家长陪读对围棋冲段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中国围棋论丛:杭州出版社,2019。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