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海峡棋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与台湾的围棋交流赛事记略

原创 老萧  弈道秋声  2020-02-29

  前天的富士通杯系列推介了中国大陆棋手与台湾本土棋手在富士通杯上的首次交锋,李嘉兄在留言中提到了曾经的“中环杯”。老萧在2004年曾写过《足迹——世界大赛中的台湾棋手》,其中的《编外篇》简略介绍了当时台湾本土棋手与大陆棋界的交流赛事,包含有中环杯的内容,这里为大家奉上。
  因为资料有限,虽然进行了一点增补,仍难免挂一漏万,还望海涵。


  台湾的职业围棋制度创始于1980年,此前的棋士无所谓职业与业余之分,顶级棋士也无法依靠零星的比赛奖金为生,只能混迹于茶馆下彩棋谋取收益,社会地位低下。1965年林海峰在日本夺取“名人”头衔,极大刺激了台湾少年学习围棋的兴趣,成为台湾围棋发展的第一次热潮,经过若干年的酝酿,终于在1980年推出了职业围棋制度,一些职业赛事纷纷创立。几家大报主办的名人战、棋王战、国手战形式类似于日本新闻棋战,职业棋士得以有了自己展现才华的广阔空间。
  当时台湾的围棋组织基本还属于民办性质,两大围棋组织是台湾围棋会和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他们有各自的段位、品位体系,拥有各自的职业棋士。最初叱咤台湾棋坛的是周咸亨、陈永安、陈长清、戴嘉伸、彭景华等人,他们夺取了岛内大部分头衔战的优胜名次,并大力培养后进棋士,为台湾围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到了1980年代末期,台湾围棋开始了与大陆棋界的交流。最初的形式颇为“新潮”——通过电话传谱进行。1988年4月5日,在应昌期先生的促成下,借参加首届富士通杯之机,大陆顶尖棋手马晓春在东京的日本棋院,与远在台湾的当时宝岛棋界最具实力的彭景华进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对局。那时网络尚未普及,两人相隔万里,各自独对棋枰,通过电传进行快棋较量,结果是马晓春让先取胜。大陆棋界从那时开始对台湾围棋的实力有了直观的认识。


马晓春隔空对战彭景华



马晓春赛后与陈祖德、曹大元、郝克强、聂卫平、沈君山等合影留念



  1989年10月,台湾围棋界与大陆围棋界联手举办了首届“中环杯”海峡两岸围棋交流赛,成为两岸围棋交流的重要举措。台湾方面主要由本土选手组队,当时岛内品位最高的周咸亨和头衔最多的陈长清作为主力,加上旅日的郑铭煌等共十人组成中环队,先后与北京队、四川队、广西队、上海队和浙江队进行了五场比赛。结果中环队胜四川、广西与上海,负北京和浙江,总成绩三比二,获得了本次比赛的优胜。大陆方面主要是以地方选手应战,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准。但在与上海队交锋时,中环队请来了旅日巨擘林海峰先生作为主将,上海队则以当时刚获得中国棋王战冠军的钱宇平相抗衡,比赛档次顿时大增。一番激斗林先生半目胜出,保持了自己在当时对大陆棋手的不败战绩,大长了中环队的士气。那次上海之旅,出生于上海、7岁便离开后首次回去的林先生,还找到了失散四十年的舅舅,真正是不虚此行。客观说来,那时的台湾本土棋手相当于大陆二流强手的水平,聂卫平在台湾队战胜上海队后评价他们“有(大陆围棋)七十年代的水平”,也就是九段让先的程度,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


首届中环杯两岸交流赛赛场



林海峰大战钱宇平



  次年台湾由旅日高手王铭琬领衔,加上年轻的旅日棋士杨嘉源和本土的黄孟正、周咸亨、彭景华、陈永安、林圣贤、杨志德,共八人组成中环队,再赴大陆,先后在广州、厦门和北京与大陆棋手进行了五场友谊赛。这次他们四胜一负,又一次获得总成绩优胜。比赛当中,因在第二届富士通杯上淘汰李昌镐、聂卫平打进八强而声誉鹊起的王铭琬击败了钱宇平、俞斌等大陆高手,台湾本土棋手也有黄孟正战胜车泽武、陈永安力克余平等不俗表现,他们的实力开始为大陆棋界所重视。
  1990年台湾棋士彭景华和小神童夏衔誉还被特邀参加了全国围棋个人赛,夏衔誉首轮就遭遇大陆神童常昊,两人的对决引起众人的兴趣,最后是更老到的常昊取胜。夏衔誉最终成绩是九轮积8分,而彭景华一路拼杀到底,第九轮力胜常昊,并在最后三轮达成三连胜,以十一轮积14分的成绩最终排名第十六,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台湾围棋的进步可能会很快,毕竟有比自己高一个层次的对手进行交流对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可惜的是第三届中环杯本计划1991年在台北举行,却由于种种原因被搁浅,一直拖到了1995年才在北京重启战幕。这一次的赛制有所不同,不再进行团体对抗,而是大陆出11人,台湾出5人,进行个人淘汰赛。台湾没有邀请旅日棋士援手,完全以本土棋士出战,周咸亨、林圣贤、彭景华、杨志德和初出茅庐的周俊勋代表了当时台湾的最高水平。比赛中台湾棋士发挥不俗,第一轮三胜两负。周咸亨胜罗建文、林圣贤胜华伟荣、周俊勋胜吴玉林。第二轮周咸亨力克王元,令人刮目相看,周俊勋则淘汰了林圣贤。半决赛上周咸亨与丁伟杀得难解难分,一度非常主动,可惜中盘阶段连出缓手功败垂成,周俊勋也输给了丰云。最终决赛是丁伟战胜丰云夺冠。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1995年台湾棋界也邀请大陆棋手吴肇毅、车泽武参加了台湾永大杯围棋赛。这项赛事赛制复杂,先经过初赛选拔台湾本土七人进入第二阶段决赛。决赛又分为一回战、二回战和总决赛。一回战共16个名额,为初赛入选者和上届前七名,加上两名大陆棋手,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四人,按照三星杯小组赛的双败淘汰赛制进行,每组两人出线,共八人进入二回战。二回战再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前两名进入总决赛,总决赛采用两组交叉赛,最终决出冠军。冠亚军之争在大陆棋手吴肇毅和台湾棋手林圣贤之间进行,结果吴肇毅执黑以六点的优势胜出,捧走了永大杯。
  1998年大陆的邵震中九段与王煜辉六段再次参加永大杯,王煜辉在决赛中又是战胜林圣贤捧冠而去,但当时尚为业余7段的台湾新人黄祥任在进入前四名的较量中力胜邵震中,也充分表明台湾围棋决非不堪一击。
  后来大陆棋手还参加了几次台湾中环杯的较量,余平、华学明、杨晖等都表现出色,但手头暂时没找到详细资料,具体成绩不敢确定。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本土围棋通过与大陆棋界以及日韩棋界的各种交流,稳步提升着实力,也逐渐培养出一批以周俊勋为代表的年轻高手。1997年的第十届富士通杯上周俊勋执白淘汰日本老牌超一流大竹英雄,为台湾围棋注入一针强心剂,次年他又在LG杯上连破韩国新锐赵汉乘和上届冠军王立诚闯入八强,四分之一决赛遭遇李昌镐才停止了前进的步伐。2001年火山更迅猛的喷发,第十四届富士通杯周俊勋一举闯破李世石、睦镇硕、河野临三道雄关直入四强,真正为台湾本土棋士在世界赛场上竖起了大旗。再往后就是我们熟知的2007年周俊勋在LG杯上折桂,塑造了台湾本土围棋的图腾。


2007年周俊勋在LG杯决赛中力克胡耀宇



  不过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棋手及韩国棋手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前行,风云人物层出不穷,这使得台湾围棋的赶超一直有心无力。时至今日,台湾围棋与大陆围棋间的差距,仍与三十年前仿佛,当然,大家都站到了更高的高度。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