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善败:卷土重来是男儿

势孤取和,和不是目的,局部的、阶段性的“和”,是为了最终的取胜。和也不是一味的消极退缩,而是有准备的、积极的抵抗手段,拳头缩回来,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和更不是满足对方所有的条件,如果对方过分的话,须有必要的反击,这也是确保“和”的成功基础。《棋经十三篇》说:“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败而称“善”,就是在失利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把损失控制到了最低的限度,同时还赢得了反败为胜的转机,这样的“败”其实就是胜。“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是爱迪生讲科学发明,其实下棋乃至世间所有事,大抵如此。

戒急用忍,朱元璋高墙缓王

元末大乱,群雄并起,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等纷纷割据一地,逐鹿天下,而朱元璋不过其中并不起眼的一支力量,无论是在政治影响上还是在军事实力,他都不算突出,但恰恰是他笑到了最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于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

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克了常州、徽州、池州等地,此时的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开始萌生了一争天下的雄心。也就在这时,徽州儒士朱升向朱元璋上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朱元璋大为赞赏,并成为很长一个时期的主要战略。

高筑墙,就是在军事上巩固根据地,不着急向外扩张。当时的朱元璋,可谓处于四战之地。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南是徐寿辉,北面是小明王、刘福通的红巾军,他们的实力远在朱元璋之上。更远处是浙东沿海的方国珍、四川的明玉珍、福建的陈友定,也是与朱元璋不相伯仲的一方强豪。但同时,这几股势力之间,其关系也是错综复杂,除元军外,其他各路诸侯都算是反元义军,彼此之间既聚集在反元的大旗之下,又想吞并对方扩张势力。因此,朱元璋如果加入与这些强敌的混战,以他的实力,很可能立即崩溃。而如果以防守为主,其他势力也一时兼并不了他。因此,朱元璋对各路反元义军摆出友好的姿态,只守不攻,把主要的兵力向东南方出击,通过小规模的战斗,逐步蚕食浙东的元军。经过两年苦战,他攻取了浙东的婺州、处州、衢州等,与徐寿辉(后为陈友谅)、张士诚并肩成为江南三巨头。

“广积粮”就是在经济上积蓄兵马粮草,广揽人力物力,把自己的实力做大做强。当时的各路强豪,采取的是“流寇主义”,每到一地烧杀抢掠,这样虽然积累财富很快,但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占领的城池也是旋得旋失。而朱元璋的部队军纪严明,不抢不烧,他的军粮靠自筹为主。他任命得力干将康茂才为营田使,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来保障军队供应。在占领婺州后,他更是着力经营,将其作为自己的大后方,发展经济,兴办学校,制订法律,凝聚人心。“广积粮”的方针不但保障了军队的供给,更为朱元璋树立了“王者之师”的形象。

“缓称王”就是在政治上韬光隐晦,戒急用忍,以俯首称臣来争取发展时机。当时各路义军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都先后开始称王称帝。先是刘福通把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推上皇帝宝座,然后是徐寿辉于至正十一年称帝,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也自称诚王,定国号为大周;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死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大汉。称王固然有利于号召天下,但同时也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旦称帝,首先必然成为元军的主要攻击目标,同时,各个“王”之间也要争个高下输赢。韩林儿成为“小明王”后,元军立即把主力用来剿灭红巾军,而张士诚与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与韩林儿,彼此间也发生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双方都是死伤累累,实力大损。几支队伍中,只有朱元璋没有称王,他也因此而几乎没有与强大的元军正面交锋,也正是因为没有称王,他也没有成为诸路“帝”“王”的攻击目标。为了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朱元璋不惜向对手称臣。至正十五年,韩林儿遥授朱元璋为“副元帅”,朱元璋成了韩林儿名义上的“部下”,这对韩林儿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但对朱元璋来说,却可以倚仗正当强盛的韩林儿之势,至少可以不用防备红巾军的侵袭。甚至对于元朝,朱元璋也可以表示归诚。当元将察罕帖木儿大破山东红巾军时,朱元璋为免受攻击,“遣使通好”,元朝也授他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职务。元朝使者刚到集庆,察罕帖木儿被杀,其军溃败,朱元璋马上反脸不认人,拒绝元朝任命,还把使者杀了。不久,察罕帖木儿的养子扩廓帖木儿(就是著名的王保保)率军再次平定山东,军势复盛,朱元璋又马上向扩廓帖木儿通好。扩廓拒绝,朱元璋竟连着七次派使者持书向扩廓表示和好。朱元璋自然不会幼稚到以敌为友,他也知道扩廓不会同意和好,他无非是借此来缓解扩廓的进攻。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实质就是在“势孤”情形下争取一个“和”的环境,趋利避害,一面坐山观虎头,让对手彼此消耗,一面闷声大发财,做大做强。等到时机成熟,朱元璋也就不再客气,出手如雷,把各方势力逐个消灭,然后他在至正二十四年称吴王,又过了四年,建立明朝,正式称帝,成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TOP

虚以委蛇,陈丞相安汉保刘

汉惠帝六年(前189),西汉奉行“萧规曹随”的丞相曹参去世,丞相一职由两人分担,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共同辅助惠帝。

王陵是刘邦的老乡,也是沛县人,当年刘邦还对他“兄事之”。刘邦起兵时,王陵不愿追随刘邦,而是另拉了一支队伍。一直到楚汉相争时才归顺汉王刘邦。汉朝建立后,封为安国侯。王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性格十分耿直。与王陵相反,陈平则是以知机应变著称。他是河南阳武人,从小就喜欢黄、老之学。他是在刘邦出关平定“三秦”时,从项羽军中投奔刘邦的。此后为刘邦平定天下出谋划策,颇多功绩,像以反间计除去项羽的谋主范增,设计生擒韩信,使秘计使“白登之围”中的刘邦脱身等,除了有汉初三杰之称的萧何、韩信、张良外,陈平应该是最大的开国功臣。

王陵、陈平并为丞相的第二年,汉惠帝死了,太子刘恭即位,史称前少帝。刘恭还只是个四五岁的孩子,不能处理政事,刘邦的妻子吕后便顺势开始把持朝政。此时刘邦打天下的一帮老臣,死的死退的退,凋零殆尽,吕后就有了篡汉之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她打算封吕氏家族的人为诸侯王,这其实是违反了刘邦定下的规矩,所以她必须要取得丞相的支持。

吕后先问王陵,王陵直截了当地说:“高帝(刘邦)当年曾杀白马与群臣立下盟约,确定只有刘姓者方可为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现在立吕氏为王,这是违背了高帝的盟誓,决不可以。”吕后听了很不高兴,转而询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的意见。陈平说:“当年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你临朝,分封吕姓子弟为王,这也没什么不可以。”吕后一听,陈平不但同意封吕氏为王,还找出了这么一个理由,十分高兴。

下朝后,王陵愤愤地责备陈平、周勃说:“当年高帝立白马之盟,你们也不在场吗?现在高帝死了,吕后擅政,欲立诸吕为王,你们就阿谀奉承,背弃盟约,到时你们有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陈平却淡然说:“面折廷争,我不如您。但说到安定社稷、保全刘氏天下,您可能还不如我。”王陵至此,只能是无话可说。

王陵如此固执,吕氏当然要去掉这块绊脚石。于是她让王陵任太傅,这看起来是升了职,其实是剥夺了王陵的相权。王陵愤懑之下,称病在家,再也不上朝了。吕后就让陈平升任右丞相,任命其亲信审食其为左丞相。

此后的几年,陈平在右丞相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似乎是无所作为,对诸吕的胡作非为也无动于衷,只要是吕后提出的,他都表示赞成。不少大臣暗讽他尸位素餐,他也不以为意。而吕氏也需要一个前朝功臣为她撑门面,所以一直让陈平担任右丞相。

前180年,吕后病死。诸吕倒了靠山,一时乱了手脚,这时掌握朝政的右丞相陈平和掌握军权的太尉周勃两人合谋,联起手来迅速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恢复了刘氏天下。实现了当年他对王陵所说的“全社稷、定刘氏”之言。

面对吕后的倒行逆施,王陵与陈平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王陵直面迎击,在自己丢了丞相的同时,也失去了反击的实力。而陈平则相反,他看得很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吕后势大,根本不可能阻止吕后分封诸吕为王,此时只能是“势孤求和”,先保住自己的官职,慢慢地伺机而动。在分封诸吕这事,他似乎是“败”了,但这败却是在为以后的胜打基础。他表面上无所事事,顺从吕后,暗中却也周勃等密谋,出时保护刘氏血脉得以延续,为反攻诸吕做积极的准备。等到吕后一死,形势发生变化,他立即出手如电,一下子反败为胜,倒转乾坤。陈平就是一个高明的“善败者”。

TOP

后记:世事一局棋

这段时间因为在做一个“围棋与历代士风”的课题,稍稍梳理了一下古代文人下棋的史料,不经意间有了一个发现,那就是,著名文人中欢喜围棋的很多,但没有一个是围棋高手。不管他的文章是如何的洛阳纸贵,诗词是如何的脍炙人口,也不管他写起《棋赋》《棋旨》《棋论》来是如何的头头是道,真的棋枰对弈,也就是个业余爱好者。苏东坡说:“平生有三不如人,着棋、吃酒、唱曲也”,林逋说:“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算得上是实话实说。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一个叫李憨子的围棋高手,其人“状貌昏浊,垢秽不可近,盖里巷庸人也”,但下棋却是“举世无敌手”。状元郎胡旦对此半是自负半是自嘲地说:“以棋为易解,则如旦聪明,尚或不能;以为难解,则愚下小人,往往造于精绝。”古代文人喜欢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说“善弈不如善观”,这一半是旨趣为上,一半也是为自己找台阶。所谓造化弄人,围棋大概也算一种吧。

这其间的道理,似乎从来没有人研究过。我有时揣想,这或许是因为围棋是简单至极又复杂至极的一种游戏吧。说简单,围棋只黑白两色,连字也没有一个,文盲也尽可下得。说复杂,所谓“千古无同局”,一局棋的变化理论上比宇宙间的原子总数还要多。古人说到《易经》的“易”,说“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这三个词用在围棋上同样合适,围棋就是这样的既简单方便,又变化繁复,更有始终不变的道理。大概正是这个原因吧,围棋的绝顶高手,必须既是纯朴的人,又是机敏的人,还得是信念坚定的人。苏东坡、欧阳修、白居易等人,自然是天下第一等的聪明人,论学问是满腹经纶,论作文是著作等身,更胸怀一腔济世救民的热情,在品行、才能上近乎完人,但于围棋,却不免落了佛家所谓的“知识障”。宜乎其拙于围棋也!像这般集“简易、变易、不易”于一身的弈者,在我看来,也就是一人一狗而已,一人就是不世出的大棋士吴清源,一狗就是横空出世的“阿法狗(AlphaGo)”。阿法狗能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就在于它最复杂(计算量是人类的无数倍)、最简单(没有七情六欲)、最执着(赢棋就是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围棋十诀”千百年来被天下棋手奉为圭臬的道理。“围棋十诀”说简单也简单,只有十句话40个字,还全是大白话。说深奥也深奥,举凡世上之事都可用这“围棋十诀”来理解。而“围棋十诀”,不论是不得贪胜还是入界宜缓,不论是慎勿轻速还是势孤取和,在我看来,每一诀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中庸之道,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吴清源先生的“中的精神”、“六合之棋”,或许正是从“围棋十诀”中来的吧。事实上,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浅陋,在近一年的写作中,也似乎从“围棋十诀”中明白了一些道理。“围棋十诀”就是这样的经典:天才如吴清源,愚蠢如我辈,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我所理解的“围棋十诀”,以历史上的相应“案例”来加以诠释,或许也不为无益吧。

感谢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省围棋协会主席、省体育局局长孙光明先生为本书作序,正如他所说的,这也是表达我们对围棋事业、围棋文化的共同热爱。感谢本书责任编辑解永健老师的厚爱和支持,他的学识与严谨为这本小书增色不少。还有许多棋友、书友对本书的写作多有帮助,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杨自强

丁酉暮春于不息居北窗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