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世事如棋:围棋十诀中的智慧人生--杨自强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9-12-31 13:58 编辑

世事如棋:围棋十诀中的智慧人生



作者:杨自强



序:孙光明

第一诀:不得贪胜
“无目”之妙手
本手:聪明最是老实人
以卵击石,戚夫人逞强杀身
自制:天上不会掉馅饼
欲壑难填,商纣王“筷子亡国”
平常心:我的情绪我作主
舞阳变色,荆轲功败垂成

第二诀:入界宜缓
叩桥而不渡
侵消:分寸决定成败
交浅言深,许子远夸口丢命
龟步:小胜积成大胜
但手熟尔,卖油翁技惊四座
试应:见机方可行事
狡免三窟,冯谖义助孟尝君

第三诀:攻彼顾我
百目大杀局
预谋: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意孤行,关羽大意失荆
自省:打铁还需自身硬
消除猜忌,郭子仪自曝家丑
不绝:得饶人处且饶人
识破人性,范蠡功成归隐

第四诀:弃子争先
死棋活用
控局:致人而不致于人
虎毒食子,武则天逆袭上位
造势:好风借力上青天
两斩宠妃,孙武树立权威
谋远:撒下香饵钓金鳌
逆子坑爹,杨士奇晚节不保

第五诀:舍小就大
耳赤之妙手
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
以逸待劳,司马懿甘受女服
取予:欲取先予,予小取大
抛砖引玉,萧御史智赚《兰亭》
利害:利取其重,害取其轻
权衡利弊,唐玄宗二贬功臣

第六诀:逢危须弃
一弃再弃的名局
止损:壮士断腕,刮骨疗毒
贪得无厌,知伯瑶自寻死地
防患: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自视清高,杨炎命丧小人
脱身:善胜不争,开辟蓝海
皆大欢喜,王僧虔“并列第一”

第七诀:慎勿轻速
“准名人”的误算
三思:少算不胜多算胜
算我料敌,司马懿平定辽东
无悔:一根竿子插到底
轻做速休,曹爽惨遭灭族
专注:集中力量办大事
绪多招败,建文帝三年失位

第八诀:彼强自保
形势判断之名局
明势:识时务者为俊杰
恃强招败,商鞅五马分尸
韬晦:鹰立如睡虎行病
树大招风,徐偃王仁义亡国
求伸:十年磨剑一朝试
苦心孤诣,李忱假痴不癲

第九诀:动须相应
古今无类之妙手
知变:运筹于帷幄之中
左右逢源,肃慎曲线救人
导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顺势而行,王导扶持晋帝
应变:什么山唱什么歌
随机应变,刘邦假王真封

第十诀:势孤取和
“枯木逢春”的擂争
妥协:好死不如赖活着
俯首称臣,高赖子苟延残喘
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椎心泣血,刘秀百忍成帝
善败:卷土重来是男儿
虚以委蛇,陈丞相安汉保刘

后记:世事一局棋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世事如棋:“围棋十诀”中的智慧人生

作者:杨自强

序:

孙光明

汉代班固的《弈旨》,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围棋的理论文章,大史学家班固认为围棋“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围棋象征着天地、阴阳、神明,天地万物、上下古今无不可以通过围棋来呈现,所谓“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围棋是否真如班固所说的融合于天地造化,恐怕很难说得清楚,但围棋之道与世间万物之理相通,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清代陶式玉在《官子谱》序中说,下棋时强弱优劣的不断转化,可以体会春夏秋冬的更替;下棋时的计算和变化,可以理解“孙子兵法”的神妙;下棋时的深谋远虑,犹如治理国家的审慎与周全;下棋时控制情绪、抑止贪欲,就像贤明之人的自律自察。甚至“宦海风波,世途荆棘,升沉倏易,情态顿殊”,都可以在围棋中得到领悟,“天下事何者非弈也”,人生世事,也就是一盘棋而已,“法在谱中,理在弈外”,通晓了棋理,也就领悟了人生。

当然,古人的这些话,是就围棋的本质而言,是从大处着眼,并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围棋就是世界,棋理就是真理。否则,围棋高手就是所有领域的高手了。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围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它本身有着技、艺、道三个层面。技,是技术,围棋最基本的要素。艺,乃艺术,技术成熟到一定的阶段就进入了艺术的境界。道,则是棋道,是围棋中蕴涵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围棋,可以加深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为历史和围棋本身所不断证明了的。古人一方面不断强调,围棋无非是“小道”“小数”,另一方面,又说它通于“大道”。初看似乎十分矛盾,但古人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学会从“小道”得悟“大道”,从方寸棋枰,看到天地方圆之象、阴阳动静之理。其实,几乎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具有术、艺、道三个层面,浸淫日久,所知渐深,都是可以从小见大,慢慢地领悟到一些形而上的东西的。毕竟,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下棋的道理、打球的道理、写字画画的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说到底,万物一理。

“围棋十诀”讲的就是下棋的道理。“围棋十诀”相传是唐代国手王积薪所创,十句话,每句四个字,总共 40 个字,自古以来被围棋界奉为下棋的金科玉律。围棋自诞生以来,不断有人探索、总结它的规律,也产生了许多经典的著作,但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这寥寥 40 个字的“围棋十诀”。围棋对弈中所产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围棋十诀”来解释,也可以在“围棋十诀”中找到答案。棋手要做的,就是不断在实践中加深对“围棋十诀”的理解。更让人感慨的是,“围棋十诀”也可以看作对人生的思考与总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和矛盾,其实“围棋十诀”早就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是自己的不要拿,飞来横财不可贪,非分之想不可有,老实人是最聪明的人,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就是“不得贪胜”;既要抓住时机又要把握分寸,心态平和行动自然稳健,轻率冒进必有无妄之灾,本分做人踏实做事,这叫做 “入界宜缓”;大丈夫能屈能伸,拿得起、放得下,要敢于壮士断腕、死中求生,要勇于打破瓶瓶罐罐、轻装上阵,这叫“逢危须弃”;三思而行、谋定而动,欲速则不达、贪小则失大,冲动是魔鬼,这叫“慎勿轻速”。“围棋十诀”所蕴涵的智慧早已经超越围棋的局限,也超越了古今的界限,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智慧的结晶。因而,从中国人生智慧的视角,用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来解读“围棋十诀”,是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是很值得去做的一件事。自强撰写这本《世事如棋:“围棋十诀”中的中国智慧》,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

自强的这本书,“布局”大方得体,以“围棋十诀”为纲,每一诀从多个层面延伸出去进行解读、剖析,让读者加深对“十诀”的理解。“中盘”时有妙手,书中用来印证“十诀”的历史故事,有些是耳熟能详的,也有许多是第一次看到,但每个故事都讲得精彩,也较好地体现了“十诀”的精髓,从中可见作者对历史相当的熟悉,对棋理也有较好的掌握。“收官”严谨精细,书中的历史故事,都是有出处有来历,是在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后精选出来的,语言是轻松活泼的,说理却是严肃认真的。书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读者不妨自己去领略。我只想对自强说,在围棋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围棋界其实很欢迎这样通俗易懂,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围棋、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作品。繁荣围棋文化,需要高水平棋手不断创造精彩的棋局,引领广大爱好者探索围棋的万千滋味,需要围棋文化研究者从棋史、棋谱、棋手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也需要一批激发、提升围棋爱好者兴趣,从历史、文化多个层面来普及围棋、加深爱好者理解的作品。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极大地推动围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推动围棋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自强是一名业余的围棋文化研究者,他供职于一家新闻媒体,还是市作家协会的主席,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研究围棋文化,这是很难得的。自强曾承担过杭州棋院的“范西屏、施襄夏与‘当湖十局’”“围棋与中国古代谋略”“围棋与中国历代士风”等课题的研究,写出了高质量的围棋文化研究论文,其论文也被收入进“中国杭州国际棋文化峰会”和“第一届中华台北围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可见他对棋文化的研究已有较高的水平。我与自强说不上熟悉,棋也下得不多,但他对围棋的热爱,对围棋文化热爱,值得赞赏和鼓励。所以,自强在本书付梓前,请我作序,我自是欣然动笔,这也是表达我们对围棋事业、围棋文化的共同热爱。

2017 年 4 月 9 日

(序文作者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围棋协会主席、浙江省体育局局长)

TOP


“无目”之妙手


“无目”之妙手。黑 69 接上后,整块黑棋再无后顾之忧,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文化九年(1812),弈出了一局在围棋史上流传千古的名局,对弈者是当时世上的两大绝顶高手,本因坊元丈和安井知得。

日本围棋史上有所谓“四哲”之说,是指四位具有名人棋力却未能成为名人的超级棋士,他们是元丈、知得与后来的幻庵因硕和本因坊秀和。在古代日本,一个时代只有一位名人,名人就是名副其实的当世第一人。元丈、知得都名列“四哲”,可见两人棋力之高。据日本围棋史名著《坐隐谈丛》记载,元丈温宽笃裕,知得亦恭谦礼让,二人自幼交厚,性情相投,肝胆相照,乃是莫逆之交。但两人的棋风却颇为不同,元丈的棋大开大阖,攻击犀利。知得则正好相反,棋风坚韧绵长,擅长防守,棋界有“攻之元丈,守之知得”的说法。他们两人相争30年,共下了77盘棋,胜负大致相当(元丈胜33盘,知得胜38盘,另有4盘和棋以及2盘没下完。),可谓是一生的好对手。《日本围棋四百年激战风云录》称:“他们两人是德川围棋史上水平最高、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这一局棋,自4月2日开局,知得执黑先行,双方你来我往,紧凑异常。下到第50手时,知得实地领先。执白的元丈遂在右边筑起一道厚势,远远地瞄着左上到中腹的一块黑棋。这时,黑69突然“笨拙地”补了一手。这一着,即是受到古今棋家一致推崇的“无目之妙手”!

据记载,当这一手落到枰上时,观战者大惑不解,一时哗然,有人甚至以为是知得下错了。一般说来,自补一手,是为了防止对手切断后进攻。但这地方明明断不了,自己接上一手,还不占一目地,这不是“闲着”(即废棋)吗?

然后,本因坊元丈一见此手,脸色当即大变,信心顿失。因为此时黑棋全局实地领先,唯有中腹这一块围棋比较薄弱。这一手粘住,虽然没有直接获利,但杜绝了自身的隐患,白方没有了可以进攻的目标。自然,不补上这一手,黑棋也没有生死之虞,但总究有着不安定的因素,而在无缺陷处补上一手,自身已是固若金汤,可以放手追究对方的弱点,白棋又拿什么来争胜呢?这局棋,从4月2日下到4月9日,至黑155手,元丈见差距越来越大,只得推枰认输。而事实上,这局棋在黑下出那“无目的妙手”时,已是乾坤初定。

黑69这一着,诚如《棋经十三篇》中所说的“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古今棋家对这一手棋倍加赞赏,在各个时代各个版本的“大十妙手”中,这是必选的一手,而这一局也以“无目之妙手”得名并留芳棋史。

围棋是争胜负的艺术,围棋的输赢就在于地(围棋术语称之为“目”)的多少,而“无目”的一手能成为妙手,正是因为它以“不贪胜”的姿态赢得了胜利,这就是“不得贪胜”的精髓之所在。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本手:聪明最是老实人

围棋上的本手,指的是那些合乎棋理、合乎本分之著手,既不过分也不迟缓。通俗一点说,就是那些本分老实的棋。围棋是一人一手轮流下,双方拥有的“资源”是一样的,“资源”的使用效率能达到十分,那当然很好,能达到八九分,也可以满意了,这就是“本手”。如果硬要一分钱当一块钱来花,等于在棋盘上一个子要对付人家几个子,以寡敌众,以弱击强,如果双方棋力相当,这只能是自取其辱。因此,不贪婪,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取胜之道。“揠苗助长”故事里的那个宋人之所以可笑,就在于他没有下出“本手”,最后必然是事与愿违。

实话实说,晏同叔官运亨通

李济是著名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有“中国考古学之父”之称。一个学生在临毕业时向他请教做学问的方法。李济问他:“假如一个网球掉在一大片草地里,而你又不知球从什么方向掉进去的,怎样才能这个网球?”对这貌似“无厘头”的问题,学生一下不知所措。李济说:“只有从草地的一边开始,按部就班地来往搜索,绝不跳跃,也不取巧地找到草地的另一边,这才是最有把握而不走冤枉路的办法。做学问也如找网球一样,只有这样不取巧,不信运气地去做一些也许被认为是笨功夫的工作,才会有真正成功的时候。”

李济说的是做学问,其实围棋也是如此,这个找网球的方法,用围棋的术语来说,就是“本手”。

春秋时鲁国有个相国叫公仪休,此人很喜欢吃鱼,于是国人纷纷买了鱼来送给他,但公仪休一律不收。有个门客很不理解,问他,你不喜欢吃鱼么,怎么一条鱼也不要?公仪休说:“只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受鱼。拿了人家的鱼,就得为人家办事,为人办事,免不了要枉法,一枉法,说不定这相国就没得做了。不做相国,就没人送我鱼了,而我自己又不会捕鱼,从此就没鱼吃了。而我不受鱼,凭相国的俸禄,买几条鱼吃吃还是绰绰有余。只要我这相国做得下去,鱼自然吃得下去。”公仪休的“却鱼”,就是一着“本手”。有了这着本手,他就没了后患,也用不着“补棋”(比如退赃,比如掩盖贪赃行为),而结果也不坏(照样有鱼吃),假如他受了鱼,就可能从此不得安生,这就是犯了“贪胜”的毛病。

本手,可以理解为“本分的着手”,就是老实、诚恳,这肯定不能一下子捡个大皮夹-----如某些投机取巧者一样,但最终还是会有回报,所谓“做人老实最聪明”就是这个意思。

北宋时有个著名词人叫晏殊,字同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他的名句。晏殊还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政治家,官拜宰相。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他早年的两则故事。

宋景德二年(1005年),有“神童”之称、年仅十四岁的晏殊来到京城应试,成绩出色,考中进士。几天后,宋真宗亲自主持进士的诗、赋、论的考试。晏殊拿到考题一看,心头一喜,这作赋的考题正是自己刚做过的。这真是天下掉下了馅饼,笑纳便是,反正除了天知地知,只有自己知道。晏殊却当场提出“抗议”:“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要求另出一个题目。宋真宗见晏殊年纪轻轻,才华横溢,又是如此的实诚,“极爱其不隐”,大为欣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当时天下太平,国家富庶,京城的官员们往往在公务之余,流连于市楼酒肆,休闲娱乐。只有晏殊不随波逐流,每天在他堂弟在家埋头读书,互相探讨研究。一次,要在群臣中挑选一名东宫官。宋真宗说,也别再找了,就晏殊吧。东宫官负责对太子的教育,责任重大,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大臣担任。有关官员对这一任命实在有点不大理解,向真宗询问。真宗说,近来听说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只有晏殊杜门不出,一心读书,这样的人正是太子的好老师。到了授官之日,真宗当面说起任命晏殊的道理,也是个勉励的意思。不料晏殊说,其实我也不是不喜欢宴游,但家境清寒,没钱去花天酒地。我如果有了钱,或许也会到酒肆玩乐的。皇帝一听,更加喜欢他的诚实,这东宫官一职更是非他莫属了。晏殊后来仕途顺利,“卒至大用”,跟他这诚实的秉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应该说,在考试和授官这两个人生的关键时刻,面对难得的“误会”,晏殊就是来个顺水推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他还是坚持下出“本手”,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而这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细究起来,晏殊的这一“本手”也是最合适的应手,假如他顺着皇帝的话,说自己不喜宴游只爱读书,那么,当他发达后,要么露出本性而有“欺君”之罪,要么一直伪装下去自己痛苦,这都给以后的人生带来隐患。而实话实说,眼前可能会失去一些利益,但此后再也不用“补棋”,一生舒坦。当然,晏殊当时可能没有考虑那么多,他只是按棋理下出了一着“本手”,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说的也就是这个“不得贪胜”的道理。而“只管向前”的贪胜者,最后的结果往往并不太好。

TOP

以卵击石,戚夫人逞强杀身

汉朝前期,发生了一场极为酷烈的“宫斗”。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被皇太后吕后砍去双手双足,挖出眼睛,用烟熏聋耳朵,又强迫她喝下哑药,然后扔在猪圈里,命之为“人彘”。 她十五岁的儿子刘如意也是惨遭横死。宫斗死人也是寻常事,但死得如此之惨,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倾城倾国的戚夫人会有这样的下场,就在于不知“不得贪胜”这个道理。

戚夫人出生于卑贱之家。十六岁时,刘邦在征战途中遇上了她,见其貌美,收为妃子。戚夫人能歌善舞,以擅跳“翘袖折腰”出名。还会唱歌,会击筑(一种乐器),还会填词。刘邦对她宠爱异常,无论行军打仗都带着她。当戚夫人鼓瑟而歌时,刘邦总是随声唱和,两人开怀大笑。平心而论,一个贫家女子,到这样的地步,也算是成功了。倘把其一生比作一盘棋的话,那么序盘应该是很不错了。戚夫人最后却在吕后面前满盘皆输,只因她连下三着坏棋:

首先是一味贪胜。戚夫人当宠之时,吕后并不以之争锋,而是自我定位为刘邦的政治助手,以自己的政治才能辅佐刘邦,在朝臣中树立威信。戚夫人以一介妃子而得专宠,已是胜了一场。但她还不满足,要把吕后的儿子刘盈赶下太子宝座,把自己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用围棋的术语来说,她不满足于浅消捞点便宜,而是要坚决打入,把吕后的大本营连根拔掉,这自然要遭到吕后的疯狂反击。

其次是不自量力。围棋中杀棋并非不可以,前提是自己厚实而对方薄弱。但此时,戚夫人所仗的不过是刘邦的宠爱,而吕后有皇后的名份,有政治手腕,有朝臣支持,已经牢牢地做起了两只“眼”,再通过张良请来了天下有名的“商山四皓”,树起了一道厚实的外势,连韩信、英布、彭越这样的名将都死在她手下,她对戚夫人不动杀心已是万幸了,戚夫人要反过来挑衅她,岂非自寻死路?果然,废立太子之事在众大臣的强烈反对下无疾而终,戚夫人败局已定。

第三是以卵击石。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登基,这就是汉惠帝,吕后成了皇太后。戚夫人失去了“外势”支撑,已是一块“孤棋”,被吕后幽禁在“永春巷”里捣米。“孤子”的当务之急是求活,戚夫人此时显然应该隐忍,以活下去为目标。但她还要贪胜,在舂米时唱了一首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企图依靠外地的儿子刘如意来个咸鱼翻身。此歌传到吕后耳里,吕后决意斩草除根,把刘如意召进京来毒杀,把戚夫人变成了“人彘”。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宫斗中,吕后的残酷与狠毒是必须要谴责的,但抛开政治和道德的因素,单就人生智慧而言,戚夫人是极不明智的,几乎可说是“不作不死”。她所下的,没有一着“本手”,全是“贪胜”的“无理手”,戚夫人之死最该负责任的是她本人。

有意思的是,与戚夫人同时的,还有一位薄夫人,却因“本手”而做了皇太后。

比之戚夫人,薄夫人很不得宠甚至可说是被冷落,但她生性敦厚,对吕后十分恭敬,恪守一个妃子的本分。薄夫人生了一个代王刘恒,却从没想过要让刘恒争夺太子。刘邦死后,吕后把妃子们几乎全杀了,却留下了薄夫人,因为她觉得薄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吕后死后,吕氏家族被诛杀,大臣们觉得代王刘恒的母家安分守己,不会重蹈吕后专权外戚干政的覆辙,于是迎接刘恒回长安称帝,薄夫人也就成了皇太后。薄太后的否极泰来,自然有偶然的因素,但她不“贪胜”,只下“本手”不下“无理手”,也是她时来运转的条件。

人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分寸的成就,这自然无可厚非,但当你“贪胜”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条件是否已经成熟?也许,李昌镐在其自传《不得贪胜》导言中的一段话值得记取:

《围棋十诀》的第一条戒律便是“不得贪胜”。其意思便是字面上的“越是对胜利存有贪念,越得不到胜利”。… …人生的目标自然是“求胜”,但是对目标过于执著,就会让我们心浮气躁、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不得贪胜”并不是让我们放弃“求胜”之心,而是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冷静,避开各种诱惑,认清自己,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TOP

自制:天上不会掉馅饼

十四世纪时有个叫罗纳德三世的贵族,被他的弟弟囚禁了起来。罗纳德身高体胖,连牢门也挤不出。他弟弟许诺,只要罗纳德自己走出牢门,不仅能获得自由,还可恢复爵位。但罗纳德就是没法抵挡每天送到牢里来的美食,结果越来越胖,只能一生关在牢里。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囚犯。下围棋也是这样,对局中就常常会有禁受不了吃子的诱惑、速胜的诱惑、对手“失误”的诱惑而至败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围棋也是一个棋手情绪管理的过程,人心不乱行为方正,保持“不得贪胜”心态的人,才能抛开名利的诱惑,稳步前行,冷静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利令智昏,孝成王丧师长平

“长平之战”是战国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40万赵国将士被秦将白起活埋,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则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说起这一场战争,大多人都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这当然没错,但事实上,祸根早在赵括之前就埋下了。

当时的赵国,军事力量其实还是很强的,自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国家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代、赵之地的士卒也都是勇猛善战,所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战国四大名将中,小小的赵国就占了一半,这不是偶然的。就在“长平之战”的前几年,赵国就在齐国的救援下击败了秦国,秦国对赵国也颇为忌惮,不敢轻易挑衅。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秦国进攻韩国。韩国的上党郡太守冯亭一看挡不住如狼似虎的秦军,就派人跑到赵国对孝成王说,上党郡肯定守不住了,上党郡十七城的官吏百姓不愿受暴秦统治,愿把城池献给赵王。赵王一听,天上掉馅饼了,十七座城,劳民伤财打上几年也不一定拿得下,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凭空而得,岂不痛快。急忙把舅父平阳君赵豹找来,商议接收事宜。不料赵豹兜头就是一盆冷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意思是说,无缘无故的好处,那说不定就是祸事。

赵孝成王大为扫兴,他不满地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人家韩国那是仰慕我赵国政通人和,要归化于我,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再说了:“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赵豹见赵王不但无知,脸皮还这么厚,以为人家韩国是仰慕他的盛德,只能是无话可说。赵王转而找来叔父相国赵胜和大臣赵禹。赵胜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原君,按说也是个极有见识的人,不知是要顺着赵王还是要趁机立上一功,说的话竟是赵王的翻版。“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孝成王听这两人这么一说,甚合心意,当即表示“善。”并立即命赵胜前去韩国受地,命廉颇将军占领长平。

以后的事就广为人知了。秦国出兵围攻长平,廉颇坚守不出。秦国使用“反间计”,年轻的赵王又一次中计,“力排众议”,用赵括取代了廉颇。赵括根本不是名将白起的对手,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走投无路的赵军只得投降。白起将赵国“卒四十余万皆坑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战争史上一桩最大的惨案就此酿成。直到这时,赵孝成王才大梦初醒:“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回过头来想想,这事其实并不太复杂。战国七雄,一个个都要做老大,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哪会有凭空送你十七城这样的好事呢?赵王是只想到自己,没想到别人。韩国要不是想借赵国之力去抵挡秦军,会无故送你一个大礼?赵孝成王不过20来岁,国王才做了四年,人家会仰慕你的德政?这是用脚趾头也想得出来的。秦国劳师远征,血战数场,眼看着上党郡已是囊中之物,半路上却被一个小小的赵国坐享其成抢了去,强大的秦国会咽得下这口气?会不跟你拼命?白起坑赵卒四十万,如此歹毒,或许正有报复赵王的意思在里面。赵王的贪心给赵国挖了个大坑,坑了四十万子弟兵。

这么简单的道理,赵孝成王竟不明白,不是他智商低,而是他“贪胜”,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把持不住。精明强干的平原君赵胜也会赞同,同样也是因为“贪胜”。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平原君赞赏有加,但说到此事,却对平原君大加指责:“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利令智昏”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谁都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谁都想不劳而获,但常识告诉我们,所有的收益都是有成本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不是互有利害关系,谁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免费的午餐。换句话,你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午餐给别人吗?如果觉得不可以,那么为什么相信别人可以做到呢?《菜根谭》中说:“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TOP

欲壑难填,商纣王“筷子亡国”

诱惑的最厉害之处在于,当你抵制不住走出了第一步,就会不由自主地走向第二步、第三步,欲望的洪水一旦冲破大坝,便会一泻而下,直到冲垮所有的一切。普希金有个著名的童话《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不过是想要一个新木盆。但当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直至做了女王也不满足。而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天真的人们或许会想,要是这老太婆做了女王就收手呢,岂不是很圆满?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贪心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一定会有N次。从木桶开始,这一切就无可逆转地进行下去。普希金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看到了人心深处这种丑恶。

中国古人其实也早已看到了这一问题。商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作为一个皇帝来说,这只能说是一件小事,但贤臣箕子却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叹息着说:“用了象牙筷子,肯定不会再用陶碗,接下来肯定要做犀玉之杯。用上了犀玉杯象牙筷,肯定就不能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总得要身披九彩之衣,住进高楼大厦。在这样的欲望下,整个国家也满足不了他。他就会到芒蛮之地,去寻求稀奇古怪的珍宝,宫室、车马也要越来越讲究。我看,纣王要从这一双象牙筷走向灭亡了。

箕子从一双象牙筷看到了纣王的灭亡,这未免有点危言耸听。箕子的话也许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但对人性的洞察却是却深刻的。而事实上,纣王确实沿着箕子指明的方向一路狂奔。纣王居功自傲,宠爱妲己,荒淫无度。他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为之一虚。他还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最后众叛亲离,国力空虚,周族借机起兵伐商,牧野一战,周武王击败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箕子总结的规律,或许可称之为“象牙筷定律”。历代的政治家,似乎也很信服这一定律。《贞观政要》中记载了一段对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当年舜造漆器,禹雕其俎,一下子就有十多从劝阻。不就是一个吃饭的器具吗?何须苦谏?”褚遂良当即一本正经地搬出了“象牙筷定律”:“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在吃饭的家什上涂一层漆,雕几条花纹,当然是小事,但一旦有了开端,必定会由漆而金,由金而玉,一发而不可收。所以必须在刚开始时就踩下刹车,防微杜渐。唐太宗显然也很认可这个道理,把它提到了“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的高度。何为明君,何为昏君,唐太宗与商纣王,相差的只是在诱惑面前的自制力。

明人朱载堉有一首名为《山坡羊•十不足》的散曲,讽刺那些得陇望蜀的人:“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好讽刺的,人性如此,每个人从其本性而言,都是那条想要吞象的那条蛇。只不过,一个明智的人,会牢记“不得贪胜”的古训,“无故之利,必勿受也”,对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会盲目去接,决不迈出走出深渊的第一步。

TOP

平常心:我的情绪我作主

禅宗有这样一公案。禅师有三个弟子,有一天,师父问三人: “门前有两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大徒弟说:“荣的好。”二徒弟说:“枯的好。”三徒弟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如果把荣枯比作胜负的话,那么,平常心就是面对胜负,做到如日本古代著名国手幻庵所说的“局前无人,盘上无石”,无胜无负,无荣无枯,只求下出合乎棋理、顺乎自然的棋局。清代大国手徐星友所说的“胜负不滞于心,故能不胶于手”,也是这个意思。

忿速可侮,曹咎城下自刎

1965 年,23 岁的旅日棋手林海峰取得了“名人战”的挑战权。在日本古代围棋,“名人”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名词,只有当世最强者(而且只能是一个)才能被称为“名人”,即使到了现代,“名人”也是仅次于“棋圣”的大头衔。当时盘踞“名人”宝座的是大名鼎鼎的坂田荣男。面对林海峰的挑战,他说了一句坂田式的名言:“绝对不会有 20 多岁的名人。”

果然,名人七番棋第一局,林海峰脆败。巨大的压力之下,林海峰在去冲绳岛进行第二局挑战前,专程去向他的老师、棋界泰斗吴清源请教。吴清源并没有对林海峰作技术上的指导,而是说出了在棋史上很有名的三个字:“平常心”。“平常心”在日语中其实是很浅俗的一个词,但此时对林海峰来说,却是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在第二天的比赛中,林海峰的棋不急不躁,充分发挥出自己厚实、坚韧的棋风,一举击败坂田。此后信心大增,第三局在官子阶段后来居上,第四局再下一城。背水一战的坂田虽然第五局扳回一分,但第六局仅仅弈至 83 手便胜负已定,最后林海峰以 12 目优势大胜,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名人,也由此开创了围棋的“竹林时代”(大竹英雄与林海峰的时代)。

下棋要不急不躁,不为情绪所左右,打仗更是如此,《孙子兵法》中把“忿速可侮”称为将之“五危”之一,乃是“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所谓“忿速可侮”,就是对脾气暴躁、情绪多变的将领,就故意去侮辱他,让他丧失理智,从而乘机下手。所以孙子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也就是说,要有一颗平常心。楚汉相争时的成皋之战就是一个反面案例。

成皋之战,是汉高祖二年(前 205 年)到四年,项羽和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而楚军最终失去成皋,正在于守将曹咎没有一颗平常心。

汉高祖二年五月,项羽进逼荥阳,刘邦不敌,逃往成皋,项羽紧追不舍,刘邦只得放弃成皋,仓皇逃回关中。但成皋乃兵家必争之地,刘邦必须要占为己有。于是,刘邦重整兵马,采用迂回作战的方针,令韩信开辟北方战场,牵制项羽大军,又令彭越攻占下邳,直接威胁楚都彭城。项羽一看国都危急,被迫回师东击彭越,刘邦见成皋城内空虚,又乘机抢占了成皋。项羽英勇盖世,不出旬日便击退彭越,立即又回师西进,马上对刘邦发起攻击,再次将成皋夺了回来。

刘邦不甘失去成皋,故伎重演,派遣卢绾、刘贾率领 2 万多人度过白马津,协助彭越袭击楚军的后方梁地,攻下十多座城池,切断了楚军的补给线。项羽无奈,只得再度率军东进围攻彭越。项羽深知成皋之重要,也知道自己一走,汉军势大,不可力敌。临走前,一再告诫守御成皋的将领曹咎说:一定要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击,只要能阻止汉军东进,我 15 天内一定击败彭越,然后再与将军会师。

果然,刘邦见项羽东去,立即来反攻成皋。曹咎是项羽的亲信大将,官至大司马,封海春侯。他一开始倒也能牢记项羽的嘱咐,紧守不出。成皋易守难攻,只要楚军坚不应战,汉军也只能望城兴叹。刘邦久攻不下,心生一计,下令在成皋城下设立一个高台,挑选一批身体壮、嗓门大的士兵,每天在台上辱骂楚军。这招放到现在也许没用,但秦汉之际,人的道德观、荣誉观极强,刘邦的做法看似无赖,其实也是抓住了楚军的痛处。曹咎开始倒也忍着,后来见汉军连骂五六天,越骂越难听,明知是计,也再也忍受不了,大开城门,率军渡汜水迎击汉军。当渡到一半时,汉军出击,楚军大败,曹咎悔恨交加,深感辜负了项羽,在汜水边自刎而死。汉军乘机再夺成皋,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一线,夺取了大量战略物资。项羽听到成皋失陷,大惊失色,急忙率主力回来争夺成皋。而汉军却依据有利地形,坚守不战。对峙几个月后,楚军粮食缺乏,进不能,退又不甘心,局势十分被动。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仗,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战例。刘邦以辱骂这样一种方式袭取了成皋,看似儿戏,其实这正是在洞察人的心理弱点并加于利用的成功案例。

TOP

舞阳变色,荆轲功败垂成

后羿是古时的神箭手,射箭百发百中。传说上古时候,天空竟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灼热不堪,庄稼更是没法生长,后羿挺身而出,拿起弓箭,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从此风调雨顺。这当然是神话,但后羿的箭法之高是举世公认的。可这样一个神箭手,竟在自己的强项上出了洋相。据汉代笔记《说苑》中记载。一日,夏王在一尺大小的兽皮上画了一个一寸的靶心,对后羿说:“射这个靶,射中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剥夺你拥有的封地。”后羿听了,“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脸上变色,情绪大乱,双手再也无法稳定。一箭射去,不中,再射一箭,还是不中。夏王问大臣弥仁说:“后羿平日发无不中,今天赏罚之下,却两发不中,这是为什么?”弥仁说:“后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后羿既欲得万金,更怕失去封地,患得患失之下,自然就大失水准了。后羿的这种情况,就是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通之货令人行妨。”人在重大利害关头,往往难于把握自己。

失去了平常心,就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类似后羿这样的,还有一个战国时的勇士秦舞阳。这秦舞阳是燕国有名的勇士,13 岁的时候,放到现在还是个小学生,他就杀了人。走在大街上,没人敢朝他看一眼。后来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挑选了秦舞阳作为助手。两人渡过易水来到秦廷,荆轲拿着秦国降将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拿着燕国献给秦国的督亢一带的地图,依次上前。这时,平日胆色过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就是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双腿颤抖,恐慌失措,引起了秦国朝臣的关注。荆轲回头笑了笑秦舞阳,转而对秦王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不由得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荆轲为秦舞阳打了圆场,但秦王毕竟起了疑心,只令荆轲一人上前献图。荆轲刺秦王最后功败垂成,秦舞阳没有全心协力是一个很大原因。倘若两人一起上前对付秦王,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当时曾有人评说燕国的几大刺客说:“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只有荆轲,乃“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所谓“神勇”,就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镇定和平静,把自己的水平尽情发挥出来。说得夸张点,要是秦舞阳如荆轲一样有颗大心脏,历史说不定将因之而改变。

有人曾向日本著名的剑侠宫本武藏请教武道。武藏说:“阁下若能在榻榻米的门槛上走,便是武道的极致。”榻榻米的门槛,一根细横木而已,谁不敢走呢?但如果这一根横木不是在房间里的榻榻米上,而是横跨在万丈深渊上,那又有几个人敢过、能过呢?从理论上讲,同样宽窄的横木,保持同样的步伐,榻榻米上能过,万丈深渊上自然也能过。但实际上,当面临着掉下深渊便粉身碎骨的危险时,还能保持榻榻米上的从容吗?武藏的意思正是这样,如果你能在万丈深渊上保持和榻榻米上一样的心情,也就是说,一颗平常心,那就是武道的极致的造诣。

在中国国家女子体操队的训练场上,有一种训练用的平衡木,长短宽窄跟正式比赛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它离地只有 20 厘米,而比赛则是有 110 厘米高。有意思的是,平日在矮平衡木上练得很好的动作,在比赛时却总有队员会掉下来。对于国家队队员来说,从 110 厘米高的器械上掉下来绝不会有生命危险,但重大比赛的压力却使她们不容易保持训练时的那种“平常心”。训练场上的横木与榻榻米上的横木,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TOP

叩桥而不渡


1969年,林海峰向名人高川格发起挑战,争夺第8期围棋“名人”。

此时的林海峰刚在“本因坊”战中以4:2击败年轻的挑战者加藤正夫卫冕,如果此役挑战成功,将成为“名人•本因坊”,当时棋圣战还末出台,名人、本因坊是奖金最高的两个赛事,这样林海峰就是毫无争议的当世第一人。而一年前,也正是高川格从他手里夺去了名人的头衔。

8月21日,林海峰先声夺人,轻松中盘获胜。然而,第二、第三局却被高川连下两城,以1:2落后。

9月18日,迎来的关键的第四局。这一局如高川获胜,手握三个赛点,林海峰将被逼到悬崖。而林海峰胜出,则能压制住高川的势,吹响反攻的号角。这是名副其实的“天王山之战”,双方都志在必得。

此役林海峰执白,双方开始下得都比较平稳,进入中盘后,执黑的高川格打入白阵形成激战,双方交错纠缠,对攻激烈。战至第98手,白棋刺,瞄着一块黑棋。此时黑棋若是花一手棋去补,则被白棋封住大空,取胜无望。高川苦思良久,拍下第99手。而这手,正好是第一天的“封手”(日本名人战采取两日制比赛,第一天的最后一手写在纸上,封入信封,对手是看不到的,称为“封手”)。

第二天拆开封手,高川格下的竟是反刺,瞄着白棋的断点,这是破釜沉舟的一手。如果白棋不理,直接冲断,双方对杀,则黑棋很有可能立即崩溃。高川格向有“流不不争先”的美誉,棋风中正平和,擅长后发制人,像这样的图穷匕首见在其对局中很少见到,可见此时局势已非,正常应对已解决不了问题,这几乎可称之为“胜负手”了。

林海峰沉思良久,100打吃交换一手后,102手最后还是下了一着“粘”------没有针锋相对,而是顺水推舟,让黑补活,转后抢占大场,牢牢把握着局势。至150手,高川见盘上再无可争之处,只得投子认输。

此后,林海峰一鼓作气,再下两城,以4:2挑战成功,再一次成为“名人•本因坊”。

局后众高手反复研究,认为对黑99刺,白如不加理会,径自分断杀气,黑棋的生机十分渺茫。尽管变化比较复杂,但对一个超一流棋手来说,完全可以算得清楚。

林海峰当然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些,但他放弃了一举取胜的机会,而是通过自补,优势虽然变小,却更稳妥地控制着局面,让对手完全找不到翻盘的机会。

高川格对林海峰的这份冷静也十分钦佩,在局后称许林海峰是“叩桥而不渡”。 日本有句古语叫“叩桥而渡”,是指一个人小心谨慎,过桥前先敲击一下桥木看是否牢固。林海峰明明看清了杀棋取胜的变化,还是肯老老实实地自补,如此的谨慎厚重,确乎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甚至能想像的。

林海峰这份“叩桥而不渡”的涵养,可谓是深得棋诀“入界宜缓”的精髓。

“入界宜缓”,是说在侵入对方阵营时,决不能太深入,避免以寡凌众、以弱击强的局面,而是要保持合理的分寸,避开对手的势力范围,在自身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缓慢而有效地削弱对方。其精神实质就是不冒无谓之险,不图一时之快,不存侥幸之心,把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林海峰的“叩桥而不渡”,虽非直接的侵分,而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入界宜缓”的气质和能力。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