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国宝档案 | 一场大火淬炼出的旷世围棋奇珍(另附精美棋子赏析)

原创: 围棋天元小元元  围棋天元  2019-04-27

传统的“四大雅艺”——琴棋书画中的围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围棋的故乡在中国,而中国有个“国宝”的产地就在云南保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棋中圣品——永子。

棋中圣品——永子

在很多著名的围棋大赛中,指定用的棋子都来自中国云南。云南产出的围棋子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字“云子”,而云子之中,最有名的又是明代永昌府(云南保山市)所产的“永昌子”。


首届永子围棋赛开幕 聂卫平亲临保山开棋



上好的永子,大小均匀,外形古朴凝重,质地细糯玉润,色泽晶莹柔和,看上去很像天然玉石琢磨而成,形面凸而不显,身扁而不觉其薄。由于用料特殊,永子在光下会呈现出更特别的色彩。

黑子漆黑如鸦青,无任何杂色;对光照视,则棋子通透晶莹,可见碧绿之光,犹如翡翠,又若清潭秋水,边闪翠环。白子则呈象牙之色,白如蛋清,润糯如羊脂美玉,对光照视,呈象牙之色,内敛凝重,最适宜与弈者长时间观看,思考局势的变化。


罗养儒在《云南掌故》一书中曾说过“围棋子,以云南永昌(保山)子为最好,无论存放至若干年,复不经入手弄,俱不起霉,不裂碎。日本人固重围棋,然制之棋子,则逊云南之永子多矣。”

在明代典籍《明一统志》和清代的《大清一统志》中都说:“永昌之棋甲天下。”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赞叹:“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


一场意外的大火

央视的《国宝档案》曾以专题片的形式介绍了一副明代的珍贵的围棋棋子——永子。它的诞生可以说是纯属意外。究竟是什么样的意外,促使了永子的诞生呢?

明德正德年间的一天深夜,紫禁城内万籁俱寂。突然宫廷内的珠宝库火光四射。


当时,珠宝库的负责人李德章匆匆赶到,眼见着火势无法控制,急得捶胸顿足,却也回天乏术。李德章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很受皇帝赏识,但是,他为人耿直,遭人陷害,被贬到珠宝库看管珠宝。大火熄灭之后,黑色的灰烬中有着点点亮光,这到底是什么呢?原来,珠宝玉器在大火中被熔化,冷却后凝固重新结晶,出现了这些晶莹透亮的色彩。

大火成了李德章的梦魇,挥之不去。不过,他的梦中也总会浮现那些斑斓的亮晶晶的颜色,百转千回。大火过后,皇帝网开一面,李德章回到了云南老家。云南永昌府,也就是现在的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矿产丰富,盛产玛瑙、玉石,从此,李德章开始了漫长的研究,想要制造出灰烬中的剔透晶莹的棋子。

正德七年,也就是公元1572年,永子出世!


《永昌府志》中详细记述了云子的制作过程:“以玛瑙石合紫英石英研为粉,加以铅硝,投以药料合炼之。用长铁蘸其汁,滴以成棋。”

制作永子,首重熔炼。以保山盛产的紫瑛石、玛瑙、玉石为原料合研成粉,加上秘而不宣的辅料,投入高温上千度的窑炉中,合而煅炼。


匠人亦须端坐于窑炉前,手持细长铁杆蘸满琥珀色的熔浆,再麻利的一转一收,随着熔浆滴落在扁长铁片,滴以成棋。这一蘸一滴一转一收,火中取宝般,利落而优美,工艺过程精巧又极其赏心悦目。

火中取宝,滴以成棋

民国初年,口传身授的“永子”技艺失传。建国后时任中国围棋协会名誉主席的陈毅副总理视察云南十分关注永子生产传统工艺的恢复传承。

李国伟是永子创始人,明朝李德章的第十二代传人。早在清朝咸丰年间,由于战乱,永子的生产已经停止,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云南省保山市开始重新研制永子工艺。


李国伟及其父亲查找大量史料,把家中祖传的几枚古代永子拿到专门的科研机构,通过现金的科学仪器进行分析,掌握了永子中的基本原料。经过两代人三十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在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之后,永子的复制终于成功。


在技术发达的今天,还原永子的制作仍然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

滴制棋子,没有模具,大小薄厚全凭经验,必须要有多年的纯熟经验才能做到。滴制永子要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有很大的难度,炉温高达1000多度,棋子掉落直接可以穿透鞋子。在窑炉旁待上一两分钟,都很难受。


滴子成棋后,还要经历打磨、清洗、晾晒分拣、上釉等10余道工序的“淬炼”,每一步骤都是匠人专注手作。历经重重淬炼后方才匠器大成:黑子深沉,白子纯净。每一颗棋子的大小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相当精准。


浴火重生使得永子具有金石之骨,高抛落地而不碎,拍于纹枰之上,声音脆而不浮,加之其导温性低,有冬暖夏凉之妙,以此对弈,触子心舒。


在很多著名的围棋大赛中,指定用的棋子都来自中国云南。



如今,永子的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祖先最好的敬意。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