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冬希|围棋人工智能专栏(三):围棋AI的先驱陈志行教授和他的“手谈”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9-3-14 13:50 编辑

作者:游离态GLZ  2019-03-13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冬希围棋

笔者是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方向保送研究生,作为人工智能和棋类运动的爱好者,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为大家科普人工智能在围棋中的应用与相关知识,请大家多多关照~

点击左边蓝字阅读前两期内容:人工智能专栏(一):AlphaGo原理浅析

点击左边蓝字阅读前两期内容:人工智能专栏(二):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AlphaGo对阵柯洁、李世石等围棋名家的胜利把人工智能摆到了围棋界人们的眼前。蒙特卡洛、神经网络、左右互搏等象征着现代复杂人工智能算法的名词和AlphaGo的设计者Google DeepMind团队在围棋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词。而鲜有人知的是,二十年前,世界最强围棋人工智能“手谈”诞生在中国,而它的设计者,是世界围棋人工智能的先驱,中山大学化学教授陈志行先生。

陈志行先生的围棋之缘

陈志行先生不像围棋界的那些风云人物,甚至和围棋界一般的职业选手都没得比。他小时候并未接触围棋,而是一个象棋痴。后来父亲给他买了一副象棋回来,他如狼似虎地每天嚷嚷着让父亲陪他下棋。结果父亲不胜其烦,一生气就把棋子扔进厕所里冲走了,陈志行的象棋之缘葬于马桶。

而陈志行先生第一次与围棋结缘的时候,已经是高三的“大龄学童”了。那一年,他幸运地在当时围棋气氛并不浓烈的广东见识到了老师下围棋,虽然对围棋规则一窍不通,但这一次的观战,在陈志行先生的心里埋下了围棋的种子。

上大学后他才懂一些围棋,可是身边没有多少人会下围棋,想迷都迷不起来。平时想过过棋瘾还得找回童年挚爱的象棋。毕业之后,陈志行留在了母校中山大学化学系任职,主要研究物理化学和量子化学。业余时间几乎都献给了象棋,他的棋艺也不断进步,后来还参加了两届广州市教工象棋赛,都杀进了前五。有趣的是,这两次的象棋比赛却让陈志行先生与广东围棋协会的人们擦出了火花,随着他对围棋的不断深入理解,他愈发发现,相比象棋,围棋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这疯狂的吸引着陈志行先生。从那以后,他深深地爱上了围棋,无法自拔。

陈志行先生与计算机

1977年,46岁的陈志行在上海参加第一届量子化学会议时初次听说编程,同行三人大谈编程话题而自己难以理解的痛苦刺激了,碰巧在宾馆楼下的一个书亭发现了计算机的相关书籍,他一冲动就买了两本,决定开始学计算机。

陈志行认为虽然起步晚了点,但只要能做出自己的成果就行,并不是一定要做到第一才行,这期间陈志行自己编程、穿孔(当年是纸带机,需要穿孔员穿孔),甚至过年除夕回去和母亲吃完团圆饭还要赶回电脑旁工作。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兴趣,二是认为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深入了解每个细节,做事才有主动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没有这些积累,后面的计算机围棋也就无从谈起了。


注定平庸的棋手与名震天下的围棋AI

1989年,临近花甲之年的陈志行先生并没有实现成为职业围棋手的梦想,他的棋力也固定在了业余五段水平。但当他听说了计算机围棋程序之后,他就知道自己也许将名震天下。这年春节,陈志行先生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客厅上:

黑白分明,何堪玩物徒伤志

鸿蒙高迥,不断求知更创新

以表达自己进入计算机围棋开发领域的决心。

90年年初,他“倾囊"买了第一台电脑,就在那个寒假里,他除了工作和完善自己之前做了的汉字输入系统,就是进行围棋开发,用了半个寒假程序就能马马虎虎下棋了。

91年,60岁的陈志行申请退休,并表示不接受返聘,以全身心投入计算机围棋程序开发,因为不满意围棋的英文单词"go"(取自日本的围棋发音),陈志行为自己的程序取名手谈,英文名"handtalk"。手谈第一次参加国际电脑围棋赛的时候,已经初步解决了分块、自由度、言行判断、串歼逃等问题。


他在编写手谈的时候使用了效率更高的汇编语言,还自创的一个Alpha-Beta引擎,速度奇快。很快就领先了其他同行几个数量级,能够算清13步棋,而别的程序一般只能算七八步。

在此之后,“手谈”人工智能程序平步青云,击败了当时世界上各国最优秀的围棋智能,并在多国发行,风头不亚于现在的AlphaGo、Leela等围棋智能。

陈志行先生,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围棋梦想,成为了世界围棋人工智能的先驱。他的贡献,为现在围棋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章,我们将深入了解围棋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也是“手谈”的核心算法——Alpha-Beta搜索。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