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与棋童家长说——“少儿文化型棋”手引发的进一步探讨-杭州国际棋文化峰会感悟记

2018年10月17日   棋友文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学小驴友,作者谦心书院-金刚心

数年前,我来到杭州,漫步西湖畔,穿行苏堤旁。此次杭州之行是文学之行,听晓波讲,听麦家谈,听人民文学出版社金牌编辑的分享。

此刻,又到杭州,漫步西湖、徜徉苏堤前,先参加了两天的国际棋文化峰会。会中走神,联想到数年前那次杭州文学之旅收获中的一句话。此话是“好的文学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于此联想,用心的家长是不是也该多体现人文关怀?

何谓人文关怀?

对棋童学习内容、成长收获给予关注和操心,这便是人文关怀。

目前中国围棋人口三千万,棋童数量至少占据三分之一。很多棋童的家长也在围棋人口之中,所以家长加棋童的数量怎么也是围棋总人口的一半。

这一半人心中所思,心中所盼,心中之怨、心中之独特见解若被关注、操心,便是用行动注解了“人文关怀”。

就棋而言,棋的主体之一是千万学棋棋童和伴读的家长。父母把孩子送进棋校,想孩子从棋中收获什么?也许具体内容难说清楚,但是愿望是真实而清晰的:希望孩子因为围棋而成长得更好。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

成长的过程符合家长带孩子学棋的初衷吗?

于是,家长需要承担的一个责任便是:给棋童的成长更多的关注,关注就是“人文关怀”。

关注了吗?关注够了吗?

家长们心里都有杆称。与棋文化研究、棋童成长最近的一线专家和学者们心里也有杆秤。

所以,当我们提出“文化型棋手的培养探索”的论文在峰会前登出时,数家公众号便接二连三进行了转载。木野狐公众号的文老师说:“这篇论文被阅读最多。”

我的微信里也有接二连三的好友申请。

为何家长们如此反应?

因为家长都有共同的心理,同样的付出、同样的期待,于是在论文说出家长们的心声时,便有了共鸣如潮。

家长的共鸣越大,是不是越说明棋坛需要给棋童和家长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论文进入峰会小组研讨会中,全国第一个围棋本科大学浦江围棋学院的何院长给了这样的评语:“文化型棋手这个提法很新很好。棋童如果不走竞技,也多了一条路,将来沿着棋文化的方向成长,将来可以在传播围棋的舞台上有所为。”

我在分享论文时,正对面的是一位慈祥的学者。给我鼓励,给我欣赏。后来才知他是浦江围棋学院的副院长。

为何他们会有相应的共鸣,因为他们是在一线培养棋文化传播人才的专家。在他们的棋盼中,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成为强有力的棋文化传播者;而棋童中间产生对棋文化感兴趣者成为大学选才的后备军。

如果二者可以共鸣,共振,围棋传播人才的大军必然蓬勃而起。

研讨会后,给予“少儿文化型”棋手共鸣的学者有了更多的交流,他们有的来自高校,是围棋博士,既研究棋文化也在讲坛培养未来的棋士;有的是围棋的推广专家;有的来自大陆,有的来自宝岛台湾。

为何他们这么关注“少儿文化棋手”这个主题?因为他们深刻地感悟到了“围棋竞技需要灵魂的回归,而这个灵魂便是棋文化,而棋文化不是简单地说棋故事、棋历史,而是实实在在地让文化提高棋力的体现。”

他们如此关注和共鸣,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在千万棋童受的棋教育中,棋童缺失了棋文化的熏陶。

而棋文化不回归棋童的成长经历,棋坛增多的是一批批棋手,而难见棋士的诞生。

当家长一再向孩子讴歌学棋的好处时,家长们扪心自问一下:棋童展示了多少超越不学棋的孩子的文化气度?士之气度?

在比赛场,说闲话、废话、笑话,坐无坐样,签字时笔画歪歪扭扭的现象满眼;年复一年。

谁之过?一定是围棋陪读的内容上出现了缺失。

缺失?

谁来关注?谁帮着提高和解决?

完全靠棋童自身运行,能行吗?

在学习时,做题、下棋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棋力,是不是也可以同步提高人文素养?如此,那些花费的大量时间才对得起成长,对得起金子般的时光?

何时,家长多听听来自学者的心声?多听,才会有真正的人文关怀的落地。

最后分析些峰会上的见闻。

在棋文化峰会上,有几点特别引起我的关注,那就是台湾的学者们。

其中一些来自佛光大学。这个大学承载着佛教的慈悲心,培养心灵。而这个大学里有专门的围棋部门。这个现象很让人感悟?棋文化中有什么样的内涵能与宗教文化相通?是不是人家发现了围棋这个宝藏中新的宝而我们的围棋教育还未重视之、抑或者我们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

还有一个来自台湾的中学,他们有专门的围棋班,在这里,围棋5段以上的棋童可以专门围棋学习,同时各门文化课同行。这和大陆的道场们不一样,道场的学生如果学文化,那也是挂靠某间学校,可是他们是一条龙学习的中学。这间学校的专家介绍:目前宝岛台湾的业余围棋比赛中名列前茅的选手多出自这所学校。他们还介绍:这所学校正在申请打造成专门的围棋学校,在学校中竞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其成长,高中毕业后,进好的大学继续前进。

此外,见闻多多。还有黄会长,姜博士,以及大陆南京、日照、广州的围棋博士们的探讨与共鸣。(注:这里老提围棋博士,不是泛指围棋博学之士,而是实实在在去拿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博士文凭的学者们。)

等等,众多的共鸣,期待下次。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