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闲话围棋规则(十)  眼棋规则



  眼棋规则似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数学家们提出的理论规则,英文叫No-Pass Go或者Nimgo。眼棋的规则极其简单,气尽提子,禁止pass,无棋可下方认输。
  眼棋规则很像前面所提的元规则,但两者并不等同。元规则不是正式的规则,仅仅具备规则逻辑,而眼棋是一个真正完备的规则。

  眼棋虽然可以见到一些讨论,但是并没有过正式的眼棋比赛,我们对于眼棋实际上知之甚少,眼棋的开局、中盘、官子究竟和围棋有多大区别,很难说清楚。相比起围棋,有两个规则对于眼棋至关重要,一是是否允许块子自尽,二是禁全同。
  在围棋中,有一种打二还一双活,但是在眼棋中,有一方就可以据此获得无尽送子的机会,结果相当于净杀了,这是眼棋和围棋最大的区别之一。


  由此可见,眼棋的行棋逻辑和围棋是有区别的。眼棋似乎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眼位的生产期,行棋目的是更有效率的获取眼位,第二个阶段是眼位的消耗期,行棋目的是更有效的送死,减少眼位的消耗。打二还一净杀就是第二阶段的产物。而围棋只有地域的生产期一个阶段。
  眼棋的冗着很多,特别是允许块子自尽的话,几乎能无穷无尽的走下去。
  眼棋如果想成为一个实用规则的话,也许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眼棋I:禁止虚着,无棋可下方负。
  眼棋II:允许虚着,两虚终局后,比较双方净活棋中的可填子眼位(每块净活棋的眼数-2)决定胜负。
  眼棋III:允许虚着,两虚终局后,空属邻子,比较双方的空决定胜负。(空属邻子可以改成落子权等等)
  其中眼棋I是原始规则,眼棋II和眼棋I基本相同,除了修正了打二还一净杀的结论。眼棋III相当于取消了眼棋II的还棋头,很像是日本规则的实战解决版本。

  总的来说,我不太赞成把眼棋放进围棋的规则群中进行讨论,无论从围棋文化还是围棋逻辑的角度,眼棋和围棋都有比较大的区别。无论是古棋规则还是现代围棋规则,围棋比较的是地域,眼棋比较的是眼数;围棋比较的是空间,眼棋比较的是时间;围棋讲究两眼活棋,而眼棋淡化了这一点,活棋仿佛只是寿命长一点的死棋。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一)  唯子是地与子空皆地:围棋概念与数学概念的区别



  唯子是地是古棋规则的胜负标的,子空皆地是现代中国规则的胜负标的。这两种规则在执行上都满足完备自洽的要求,其区别在于对于不可填空点的划分上。古棋规则认为不可填空点(例如净活棋的两个基本眼位)不属于任何一方,而中国规则依据空属邻子的规则进行划分,也就是谁围住算谁的。

  围棋初名为弈,后来人们逐渐叫它围棋,弈反而成了别称。杨雄《方言》卷五中说:“围棋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可见人们认识到弈这种棋类是以“围”作为主要的游戏手段。
  “围”是一个数学/拓扑概念,指某种颜色的棋子+棋盘边线构成了一块空点的边界,但是“围”并不是围棋的基本概念。网上有人设计了一种布拉德围棋,其行棋规则是:某种颜色的棋子形成封闭链,则将封闭链包围区域内对方棋子提起,对方也不得再在其中落子。如下图,黑落子后,打叉的白子被提起。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种布拉德围棋,“围”是一个基本概念。而对于围棋,“围”不是基本概念,“气尽提子”才是基本概念。
  那么对于围棋而言,“围”是什么呢?我们说,“围”是围棋的主要手段。通过“围”来实现“气尽提子”,最终达到“杀彼存我”的目的。这一点古人就有清晰的认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颖达疏曰:“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

  可以这么说,存在两个“围”的概念,一个是数学意义上的围,一个是围棋意义上的围,两者相似而不相同。我们说“围住一块空”的时候,实际是第二个概念,意思是有一块空,我可以存活,而对方无法存活,而不是说拓扑上,用棋子包围住了一块空。


  黑在数学意义上,围住大空,但是对于围棋而言,围没围住尚且未知,要看白能否做活。


  都只是数学意义上的围。


  偏面官子,不符合数学意义上的“围”,但用两子事实占据了四个空点,是围棋意义上的“不围而围”。

  所以说,古棋规则的“子多为胜”直指“杀彼存我”的围棋基本逻辑,优点在于逻辑严密;现代中国规则的“空属邻子,子空皆地”是用数学意义上的“围”替换了围棋意义上的“围”,优点在于直观简洁,但严格说来,偷换了两个相近概念。
  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古棋规则。棋子天生有两种颜色,其归属是自然的。空则没有颜色,其归属乃人为划分。空可以分成可填子空与不可填子空,前者可以转化为子,而将后者按照前者的原则进行划分,有鱼目混珠之嫌。

  另外,对空的划分并非只有“空属邻子”一种方式。还有比如“气属邻子”,按空点邻近棋子的颜色划分,比如旧版应氏规则。如下图双活,C2、D2两点只挨近黑子,将划给黑方。


  还有“空属落子权”,根据谁有能在该空点落子划分空点归属。如下图双活,A点将属于白方而不是黑方。


  还有 @L南海游仙 提出,将该空点改成某方棋子,看是否违反气尽提子原则,等等。这些空点划分原则,在净活棋基本眼位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双活棋,存在微妙的区别。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二)  标的函数



  围棋的胜负规则可以表示为一个标的函数,我们把其输入称之为棋局的局面,其输出为一个实数,大于0则黑胜,小于0则白胜。例如古棋规则的标的函数为f(x_1、x_2、……x_361)=∑x_i,其中x_i=1、0、-1分别表示第i个格点为黑占据、空点、白占据。

  理想而言,局面就是棋盘上棋子的分布,因为棋局是双方的争斗战场,所有的胜负结果都应该能从棋盘上看到。但是,现在很多规则在局面中附加了盘外因素,例如日本规则的提子、智运会规则的首虚、应氏规则的延时罚点、中国规则的警告罚一子等等。我认为这是规则中的瑕疵,造成无法从终局棋局中判断胜负。
  标的函数的定义域应该是所有合法的局面。只要棋盘上没有无气的棋子,标的函数都应该能计算出该局面的胜负,否则棋手在对局时就可能无所适从。日本规则就存在这一缺陷——我们常开玩笑说让360子,如果真的让360子,然后白棋pass,黑也只能pass,终局,此时日本规则就无法计算盘面和胜负。


(画个小棋盘示意一下,这棋究竟是双方无目,还是黑棋1目,还是白棋160目?)



  由于标的函数的输入为离散值,所以它的输出也是离散值,为简便起见,通常设为整数。在没有子彩的情况下,标的函数的具体值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它对于局面的排序。任意两个局面,孰优孰劣,还是盘面相同,如果两个胜负规则的结论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胜负规则就是相同的。

  从标的函数的角度,对胜负规则的评价主要在于其区分度。区分度越高,游戏的公平性就越好。比如说,象棋的标的函数只有3个值,胜、负、和,区分度很低,所以象棋的先行优势与和棋过多的问题很难解决。而围棋的区分度要高得多,中国规则理论上从-361到361,可以取700多个值,因此非但可以取消和棋,还可以较好的平衡先后手的胜率。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三)  贴先



  前面说到标的函数的实质在于其对局面的排序,那么就可以在不改变排序的前提下对于标的函数进行一定的修饰。常见的有两种修饰:贴先和细化贴先。

  贴先规则是围棋规则出现以来最大的进步,它的意义在于否定了黑白盘面相等的特殊地位。围棋天生就有先后手的区分,黑白双方不是在一个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竞技,所以双方盘面相等也不具备公平性上的先天优势。把胜负的分水岭放在盘面为0还是盘面为6.5、盘面为7.5,其地位是相当的,只取决于哪一种能更好的平衡先后手利益。

  贴先规则极大的改善了围棋游戏的公平性。公平性不仅仅是竞技游戏的先天需求,也影响到了游戏的竞技水平。当对局双方不在相同起跑线上进行竞技时,出于胜率最大化的原则,占先方必然使用较保守的策略,其对手则趋于激进。这一点在AI的对局中被放大了,我们可以看到形势相当时表现卓越的AI,在大幅领先或者落后时,经常下出明显不是最佳的应手。

  有人认为应该整数贴先,保留平局,理由是围棋这种完全信息博弈必然存在双方最佳应对,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负都不公平。我认为为了这个理由而保留平局是无必要的。
  首先这种双方最佳应对不是人类对局所能企及的,它就像宇宙边缘的恒星离山顶洞人那么遥远,人类知道它的存在,却看不见、感应不到,它对人类也无任何影响。
  其次,就算考虑双方最佳应对,和棋也未必就彻底公平。先后手的区别是天生存在的,就像两个人考试,一个考的是四则运算,一个考的是微积分,双方最佳应对当然都是100分,但是满分的难度却不相同。根据这个双方最佳应对来搞同分数线录取,那就是荒谬了。
  因此,围棋存在一个高区分度的标的函数,不需要保留平局,这是它的极大优势。君不见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平局过多,已经成了它们最头疼的问题。

  不仅仅取消平局不涉及到公平问题,而且双方最佳应对下的盘面值,有人称之为“完美贴先”,也并不是一个最公平的贴先值。就像前面的考试问题,完美贴先是0分,但实际贴先用0分反而不公平。目前的办法是通过对大量对局的统计,寻找最接近50%胜率的贴先值。这样的统计贴先值,没有理论基础,可能随着时间而变化,随着棋手的水平变化而变化,但它仍然是最大限度弥补先后手公平性的办法。
  当然另外一种方法也是理论可行的,就是竞叫贴先,但是在操作上较为复杂。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四)  座子与子彩



  古人为什么不采用贴先规则?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没有这个条件。贴先规则需要大量的高水平实战对局进行统计分析,这是在古代所无法做到的。
  那么古人是怎么应对先后手的不公平性呢?座子和子彩都可以认为是在无贴先时代的“权宜之计”。

  一般认为,双方对围比较有利于先行之利的发挥。现代职业对局中,如果局面打得很散,职业解说往往就会说黑棋的贴目负担很重。如果这个说法正确的话,那么对角星的座子对局无疑有减小先行之利的意义。
  另外,座子对局可以防止模仿棋。在贴先时代,无论执黑模仿(贴目是重大负担,几乎不成立)还是执白模仿(至少占天元可以简单破解)都仅仅是一个战术而已。而在无贴先时代,执黑的模仿棋几乎可以视为游戏规则的一个bug。除非是贴着天元走效率非常低的棋,或者是制造超级复杂的转圈征子,否则黑棋是始终多了天元一子。
  所以,在无贴先时代,座子规则有着远比今天重要得多的含义。

  对于子彩规则,并没有减少先后手不公平性的作用。但是它可以防止这种不公平影响到游戏的竞技水平。常言说,赢棋不闹事,实际就是优势局面下有限度的保守退缩和劣势下的“搅浑水”。显然,两种对局策略的出现意味着棋手不是追求最佳应对,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胜率最大化)。但是在子彩规则下,最佳应对和棋手的利益最大化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子彩对局更有利于棋手下出高水平对局。

  但是时至今日,贴先规则能够更好的处理先后手的不公平性,座子和子彩也可以说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古棋规则并不一定要照搬古代规则,“计活子+贴先”是更科学的古棋规则。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五)  细化贴先



  围棋的标的函数相当于一把尺子,尺子相邻刻度间的间距越小,测量精度就越高。标的函数的区分度越高,那么贴先调整的精度也就越高,这样就减少了围棋先后手的不公平性。
  标的函数的区分度大致可以定义为围棋总的局面数除以不可区分局面数的最大值。例如中国规则,偶数盘面的局面数(需要带眼双活)要远小于奇数盘面,所以“区分度≈总局面数/盘7局面数”。而中国规则盘7的局面,在日本规则下大约一半是盘6,一半是盘7,所以日本规则的区分度基本是中国规则的2倍,这是日本规则相对中国规则少有的占优之处。细究起来,这是日本规则中暗含了收后规则的缘故,是收后规则起到了细化贴先的作用。

  在中国规则里,所有盘7的局面在胜负规则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优劣之分。要细化贴先,那么就要引入一个新的规则,把这些原本一视同仁的局面分出优劣来。这个新规则相当于一个次级胜负规则,起到一个微调的作用。为了整个围棋规则的逻辑一致,细化贴先规则应该符合主胜负规则的逻辑,通常的办法是比较主胜负规则中未兑换的潜在价值。
  例如,在围棋行棋中,落子权是有价值的,劫材是有价值的,某种意义上,棋手的剩余时间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些都是潜在价值,只有转变成目数才被胜负规则认可。一旦终局,有手权,劫材多,剩余时间多都不再有意义了。细化贴先规则通常就是根据这些未兑换的潜在价值划分终局局面的优劣,比如同样盘7的局面,有手权的优于没有手权的,劫材多的优于劫材少的,剩余用时多的优于剩余用时少的。
  再比如,古棋规则相对于中国规则有还棋块头,围棋中分割对手也有潜在价值,那么可以规定同样盘7的局面,己方棋块数减去对方棋块数少的占优。

  这些细化贴先的方法都是理论可行的,以规则简单,实施方便,区分度增加值更大为优。

  但是,标的函数区分度的提高是以围棋规则复杂性提高作为代价的,也或多或少的降低了规则的逻辑一致性。因此,细化贴先是一个纯实用意义的规则,实施的前提是围棋的先手胜率严重偏离50%。
  理论上,随着职业水平的提高,终局局面会更多的落到贴先值附近,先手胜率也会逐渐偏离50%。到了足以影响公平性的一天,就是新的细化贴先规则实施的一天。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六)  收后规则



  当围棋规则采取数目法时,要求等子比目,所以当黑棋收最后一个单官时,白棋需要自填一手或者交给黑方一个俘子,所以白棋将会因此减少一目。如果把这条规定取消,相当于其对应的数子法附加了一条规则:黑棋收最后一个单官时,黑棋减一子。这就是收后规则。
  收后规则的由来,是因为收单官是围棋中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行棋阶段。特别是对于数目法,收单官并不改变目数。既然不改变目数,人们自然会想到简化对局,把收单官的阶段省略掉。但是在不改变目数的收单官之后,还有一个可能影响1目的等子步骤也被省略掉了。

  在数目法之下,收后规则只需要简单规定不收单官,不需要为了等子而白棋自填即可。但是在数子法之下,收后规则不能表述为:“黑棋走最后一手时,黑棋减一子。”,否则棋手会设法摆脱“走最后一手”的境地。正确的表述方式只能是:“第一个pass的棋手,获得0.5子的额外奖励”,或者是“如果白棋第一个pass,获得1子的额外奖励”。
  我们可以看出,数子法的收后规则已经偏离了收后的本来意思,获得奖励的棋手,并不一定是走最后一手的对方,只要愿意,他甚至可以第一手就pass。这是因为在数目法抛弃等子原则之后,它就不再与数子法严格一致了。它们不再仅仅是数棋法,而是成为两种不同的规则。
  收后规则是对胜负规则的一个修正,其相当于赋予了终局后本失去价值的手权额外的0.5子价值.直观的看,相当于制造了一个361.5个格点的棋盘,收完单官的对方,可以去收那价值0.5子的格点。

  下图是中国规则(不带收后规则的数子法)下的对局过程,黑因为劫材有利,采取了粘劫收后的下法,最终盘面3子。如果直接粘劫将少收一个单官,盘面1子,所以粘劫收后的价值为2子。


  在日本规则(带收后规则的数目法)下则不存在粘劫收后,单官亦无价值,黑盘面1目。


  在智运会规则(带收后规则的数子法)下,收束和中国规则完全相同,盘面2子。如果黑先粘劫,则盘面1子,粘劫收后的价值为1子。


  将上图的单官数改为偶数个,这时单官总是平分,在中国规则下粘劫收后没有价值了,始终是盘面3子。


  日本规则下仍然没有粘劫收后,盘面2目。


  在智运会规则下我们发现仍然存在粘劫收后,盘面3子。如果黑直接粘劫,将是白收后,盘面2子,粘劫收后价值1子。


  综合一下,中国规则的粘劫收后在奇数单官时有效,价值2子,在偶数单官时无效;智运会规则的粘劫收后始终有效,价值1子;日本规则的粘劫收后无效。
  也就是说,带收后规则的数子规则和带收后规则的数目规则与不带收后规则的数子规则都有区别。由于赋予了终局时子权0.5子价值,客观上起到了单官平分的效果,单官的奇偶性带来的区别消失了,这一点和数目规则是一致的。它可以粘劫收后,这又是典型的数子规则特点。

  收后规则(智运会规则)的提出,有着统一围棋规则的本意。但是本质上它只有一个益处,就是细化贴先。将盘面作为主要指标,收后作为副指标,可以提高胜负规则的区分度。
  如图,上面是中国规则,小圆点代表有眼双活时的半整数盘面,如黑182.5等,其出现概率很小。所以中国规则贴6.5和贴5.5基本没有区别,贴先只能以2子作为跨度改变。而智运会规则将中国规则无法区分的黑184划分成黑183.5(184黑收后)和184(184白收后)两种,提高了区分度。
  目前中国规则贴7.5子,不需要采用收后规则(只会改变黑184.5黑收后的胜负结果,其出现概率很低),一旦希望将贴先改到7.5和5.5之间,一种现实的选择就是使用收后规则。


  不过收后规则将子权价值定为0.5子,导致183.5白收后和184黑收后被视为相同盘面,略有不妥。理论上说,副指标不应该干扰到主要指标。
  如下图,假设盘面上已无其他官子,那么按左图的方法收束黑可以获得4.5子,按右图的方法收束只能获得4子,左图的收束方式应该优于右图才对。但是在智运会规则下,两种方法是等价的。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七)  劫



  如果说“气”是围棋游戏最核心的概念,那么围棋最大的特色就是“劫”。
  如图,一块净活的黑棋把棋盘分成左右两半。如果没有劫这个概念,那么左右两个战场是毫无关联的。


  事实上,没有了“劫”,围棋就是一个平庸的局部游戏,每个子的影响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就像地球文明的早期,一道大洋分隔,亚洲和美洲就各自独立的在发展。是劫规则,让整个棋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哪怕到了今天,打劫也是围棋里最核心、最高级的战术。

  在围棋规则中,劫规则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合理的推测一下,劫规则应该也是围棋核心规则中最晚成型的规则。中国古棋关于劫的记载很早,战国时期的《尹文子》云:“以智力求者,譬如弈棋,进退取与,攻劫收放,在我者也。”可见早在两千年前,围棋就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棋类游戏了。与之相比,中国象棋到了宋代才有了炮这个棋子,国际象棋则到了十六世纪才基本定型。

  围棋的四方格子造就了“劫”这种独特结构,没有劫规则则双方反复提劫无法休止,这是最早被人类发现也是最容易出现的全局同形反复。于是人们提出了劫规则,扑劫可以立即回提,而打劫则必须先寻劫材,隔一手方可提回。


  为什么打劫不能立即回提,而扑劫就可以立即回提?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打劫立即回提造成了同形反复,而扑劫回提没有造成同形反复。应昌期在应氏规则中用热子说来解释劫规则,说劫子是热子,必须等一回合“凉”了之后才可以回提。但是热子说就无法圆满解释扑劫可以理解回提的规则。由此可见,劫规则的最初制定者绝非拍脑袋制定的规则,而是深刻洞察了劫争中的逻辑规律。

  劫规则虽然人人皆知,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个模糊之处,就是提劫究竟是应该隔一手,还是应该寻劫材?这两者相似而不相同,前者是从时间上拖延了劫循环,后者是从结构上打断了劫循环,前者是后者的子集,两者之差就是“隔(两)虚提劫”。
  隔虚提劫在实际对局中几乎用不上,两种表述近乎等价,所以劫规则的这个模糊之处一直保留了下来。严格说来,隔手提劫规定得较松,但是并没有严格防止劫争导致的循环;而有变提劫规定得较严,但是会在全局紧气时产生反常规的结论。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八)  隔虚提劫与全局气紧



  我们知道在局部死活问题上,外气有时很重要,外气充足时的净活的棋形在紧气后就可能净死(如图),这是一种局部气紧。而劫争涉及全局,所以在全局气紧(可落子点不足)时,也会对对局过程产生影响,这种可谓全局气紧。


  打劫要找劫材,通常我们说的劫材是指对方必应之着,这是从棋艺的角度,担心对方消劫。而从棋规角度,任意实着都能起到改变局面,打破劫循环的作用,都可以叫做劫材。在对方无法消劫(如假生和存在接不归)的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在19路棋盘实战时,通常这种“劫材”(可填子处)充足,但是在专门制作的诘图下,如果“劫材”不足,就会出现反常规的结论。如下图,由于黑没有劫材,杀不死一眼一劫的白棋。


  asmobia曾经创作过23眼不活的诘图,很多人误以为是禁全同造成了23眼不活,实际上这和禁全同无关,是由于全局气紧造成的。这是我仿照着做的图,左上是一眼一劫,左下白23眼,有21个填子劫材。但是右上棋形奇特,黑棋有22个独有劫材,所以白棋必须舍弃左下白棋才能杀死左上黑棋。


  如果劫规则不采用有变提劫,而使用隔手提劫,即允许隔虚提劫,那么就不会出现全局气紧的反常规结论,因为这是虚手也可以成为劫材。
  但是劫规则的本意是打破劫循环,隔手提劫仅仅是从时间上延缓了劫循环,并没有保证打破劫循环。所以隔手提劫仍然存在劫循环导致无法终局的现象。(由于讨论隔虚提劫,所以下面采用四虚终局。)
  如图,黑棋盘面不足,但是通过隔虚提劫不断提摇橹劫,造成无法终局。


  现存规则中,只有应氏规则允许隔虚提劫。应昌期先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制定了劫分争搅的规则,认定摇橹劫为搅劫,禁止如上图这样反复提劫。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单劫也可能出现无法消劫的情况。这时,双方会一直通过虚手做劫材来争这个单劫,如图:


  上图的左下A1B1就是一个双方不可粘的单劫。黑粘则死,而白不粘则A9B9不死。这样一个双方不可粘又双方可争的单劫,如果允许隔虚提劫,必然会造成无法终局的现象。

  笔者认为,劫规则的制订就是为了打破劫循环,所以隔虚提劫不可行。至于全局气紧下的反常规结论,和局部死活中的气紧改变死活一样,实属正常,反常规仅仅是人类少见多怪而已。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闲话围棋规则(十九)  打二还一和假生——两类常见的非劫循环



  劫循环是围棋中最常见的循环,为此人们专门制订了打劫规则。但是围棋的循环却不止劫循环一种,从出现概率看,排在劫循环之后的是打二还一循环和假生。
  打二还一循环如下图,黑A3、白A1、黑A2、白pass,构成循环体。由于本循环中白有一闲着,所以自古以来都是把类似棋形视为双活,对于黑持续送子阻碍终局的招法是从道德角度进行禁止的。


  那么在围棋规则正规化之后,合乎规则的行棋就不应该再从道德角度判罚,怎么样从规则角度防止打二还一循环导致无法终局呢?
  日本规则是可以防止打二还一循环的,因为在日本规则下每pass一次就多得一目,循环次数多了哪怕放弃局部也足以赢棋。但是pass得目付出的代价就是无法实战解决,而后者是围棋规则的基本要求。
  目前可以完美解决打二还一循环无法终局的只有禁全同规则。

  假生是指类似一眼一劫的棋形无法杀死的情况,实战假生出现的前提是有摇橹劫提供无限劫材。标准的假生如下图:


  左下白棋本来不是活棋,但是当存在摇橹劫时,黑棋在仅有劫规则时无法将左下提吃。所以当棋局存在摇橹劫双活时,就很容易出现一眼一劫、两劫这样的假生了。
  中国古代围棋很早就有摇橹劫的记载。(《棋经十三篇》:劫有金井、辘轳,有无休之势,有交递之图。其中金井劫、无休之势指三劫循环,辘轳劫、交递之图指摇橹劫。)假生必然也出现过,但是我没有看到过如何判罚的记载,不知道是因为用词不同还是什么原因。
  日本围棋关于假生的记载最早是1253年刑部与法深下出,由如佛(三个都是和尚)判定为“月光の活”(仮生)。关于假生是死是活则数次翻案,最后裁定为死棋。
  还有下图这种自带摇橹劫的假生,其死活界限更模糊一些。目前在中日规则中是黑死,韩国规则则白可以选择双活或者无胜负。


  总体说来,假生和三劫循环的区别在于,三劫循环是紧劫,双方无法脱先。而假生则对于一方来说像三劫循环,无法脱先,而对另一方则等同于双活,可以随意脱先。
  在禁全同规则下,对假生的判决和当前主流规则一致,局部是一方净死。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