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杯业余锦标赛30周年纪实文学9-《半壁江山》晚报杯应运而生(上)
2017年5月19日 棋友文采
这一天,在30年过后再回首,是个值得记住的历史性的一天,因为对中国围棋来说,它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正是这一天播下了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的“种子”。然而,无论是王汝南还是我本人,却怎么也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
2016年8月盛夏,我在开始撰写这本书稿时,特意与王老相约,来到他的家中,就像当年那一天一样,我和王老又坐在一起,力图回想起过往岁月的点点滴滴。打开尘封的记忆,往事如烟,却又并不如烟,许多的回忆是清晰的,而又是模糊的。用王汝南的话说,确实记不起是具体哪一天了。已年过古稀的王老,精力依然充沛,记忆力也应该说未减。但他向我用力地摆摆手说:“会民啊,你要我说出是几月几号,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俩都清楚,并不是我俩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当时没有刻意地去记住这个日子。谁能最初时就会想到,30年后能凸现出这一天的重要性啊!但我却清晰地记得,当时我和王老商议,如果晚报杯的比赛打算明年搞的话,那今年也就是说1987年还剩下大半年的时间,筹备工作应该立刻着手加紧进行。因此能够确定的是,这一天是在1987年春天四五月间。虽然说不清是哪月哪日,但这一天注定是晚报杯开始孕育生命的重要时刻,1987年春天是属于晚报杯的。
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中日友好围棋会馆采访,王汝南是首任中日友好围棋会馆馆长,当年才41岁,还称不上“老”,我当时习惯称他为王馆长。我清晰地记得,我先向他请教了一盘让五子的棋,此后对坐闲聊,谈话也十分融洽。我们谈到了有关围棋报道,也谈起了围棋活动,渐渐地切入了主题,即各项专业围棋赛事已办了起来,而业余这一块还是个空白,如何办,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王老说,中日友好围棋会馆于1986年成立后(那时中国棋院还没成立),经常与地方棋协或当地体育有关部门发生联系,分担了中国棋院的部分职能。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到各地去走一走,常听到当地棋界人士或体委的同志反映,由于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影响,现在围棋很热,希望能搞个全国性的业余围棋比赛,以此带动业余围棋的普及与发展。说起业余围棋,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项全国性的正式比赛。这对推动围棋的发展,确实是不利的,但是这项比赛由谁来搞呢?就当时的情况看,国家体委没有这方面的专门安排,地方体委也没有专项的经费和部门来搞这项比赛,因此不管从人力还是财力来讲,如果由体委来操持这件事尚不能排上日程。因此,王汝南讲,就目前的体制而言,官办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想到了《北京晚报》和我。他说,日本围棋界有七大棋战,都是由新闻社或报社作为后援单位,甚至有些赛事还是由几大新闻社主办的,以此推动了日本围棋的发展。我们可以效仿这种作法,也可以通过《北京晚报》以及各地的晚报来促成这项赛事,并最终由全国晚报来共同创办一项全国性的业余围棋赛。
我听了后热情很高,内心也燃起了一股激情,对此信心满满。
我向王老介绍,北京市最近几年在开展业余围棋活动上还是很活跃的,《北京晚报》也曾举办或参与过一些地方的围棋赛事,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全市业余赛,赵秉义老先生每年办的四化杯,以及我和乔汝先生办的科理杯,还有其他一些赛事,《北京晚报》都是积极的组织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已融入到当地棋界中,并和棋界人士和棋手有了较深的交往,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办赛的条件。因此,鉴于北京的情况,我认为,各地晚报组队参赛的可能性和成功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像上海、广州、成都等围棋开展比较好的大城市,组队参赛应该没有问题,而北京,我向王老打了保票,作为东道主组成两个队绝对没有问题。王老听了感到很高兴,也很振奋。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下一步如何推进这项赛事。王老和我当即商定,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出计划,筹划好每一步,马上说干就干!由此晚报杯的雏形,这一天在我和王老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晚报杯的诞生应该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围棋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为什么这么讲,需要从几个方面说明这种必然性。首先是国家大的形势。经过改革开放近十年的发展,百业方兴未艾。就中国体育来说,1981年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后连续五连冠,全国人民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而就围棋而言,这几年发展势头也很猛烈。自1984年开始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国棋手的表现引人注目,尤其是聂卫平作为“铁大门”刮起了阵阵“聂旋风”,连续几届战胜日本棋手,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同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围棋热。许多人都是那时候开始接触围棋、认识围棋,并开始学习围棋的。像我的朋友,中晚棋业总裁乔汝先生就是那时候开始学习围棋的,不仅现在水平达到了四五段,而且成了围棋的推动者。我俩现在还把晚报杯搬上了互联网,创办了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网络公开赛。当年讲围棋人口有一千万,而现在已有三四千万,我想中国的围棋人口正是从那个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围棋当时已经开始植根于基层,有了其发展的肥沃土壤。
说到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一个人,就是时任中日友好围棋会馆副馆长的何晓任女士,她积极支持晚报杯的创办,并为首届比赛做了许多工作。当时,谈到晚报杯,她有个明确观点:业余围棋运动是中国围棋赖以发展的土壤。对此,王汝南大加赞同。
正是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晚报杯得以孕育生长,横空出世。
(弈客编辑YK009)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