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杯业余锦标赛30周年纪实文学11-“英雄帖”不胫而走(上)
2017年5月29日 棋友文采
“英雄帖”即指我们向各报发出的邀请函。寄望:征召天下英豪,京都风云际会,绿林烽火尽燃,群雄一决高低。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各地能否应召,能来几个队,确实还个是未知数。
那一天,我和王汝南商定了大方向后,就开始策划下一步如何实施,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各地晚报是否拥有号召力,是否有组队的能力,其中,包括组织选拔赛,带队赴京参赛,首要的是解决经费问题。对此,我提议:为调动各地晚报的积极性,并获得报社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比赛的名称定为晚报杯。身为晚报中人,我不仅是出于个人对晚报的感情,更深知晚报杯三字的巨大品牌效应,以此激发起各地晚报的热情,期望获得积极的响应,并有利于经费的解决,王汝南当即拍板,他说这项赛事由各地晚报组织参赛,叫晚报杯理所当然。晚报杯的名称由此而生,首届便开始叫响,果真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时至今日,历经30年的不断发展,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围棋的一块金字招牌。可见,晚报杯这一名称的决定,是十分正确和富有远见的。
我和王汝南商量好,第一步是广发“英雄帖”,由我去负责向熟悉的十几家晚报发出邀请函,联络组织各地晚报参加这项赛事。当时,王汝南对各地晚报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心中尚无底数。
他对我讲,重要的是先把比赛搞起来,哪怕只要能有8个队参加就行。根据我对各地晚报的了解与交往,以及我在各地的人脉关系,我向他保证肯定会有10个队以上参加,并表示这方面的工作由我来做。同时,我还提议,比赛放在来年1月份,因为新年伊始基本没有重大的国内外赛事,有利于各地晚报的参与和宣传(这在后面还有详尽阐述)。王汝南表示同意。于是我们把报名截止时间定在12月上旬。王汝南则表示,比赛地点就放在中日围棋会馆,免收一切费用,由馆里的工作人员组织竞赛班子。参赛队的食宿就安排在会馆对面的无线电运动学校。学校有招待所,收费很便宜,每人每天连吃带住也就二三十元。这样大的事情就先敲定了。自那天起,我们便各自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
那时的通信条件远不如现在这样发达,主要靠邮信和打长途电话,而由于经费的原因长途电话在报社也控制得很严。这是一个“孤军”奋战的时期,目标是10支队,因此先用挂号信的形式向十几家晚报发出了邀请函。为保证一些队能够参加,我还特意给我交往较深的或者影响力比较大的晚报的体育部主任打了长途电话。我记得我给打电话的有《羊城晚报》的苏少泉、《太原晚报》的张红旗、《武汉晚报》的邵震寰、《钱江晚报》的周守谨、《新民晚报》的彭正勇等,当时他们向我表示,这是件大好事,他们一定会组队参加。这些人不仅是报社的部门主任,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资深老同志,我相信他们说话是算数的。得到了他们的肯定答复,我心中开始有了底气。我记得,我当时在那段时期经常会掐指算着哪个队参加了,已经有几个队了,再加上北京能组2个队,是不是有8个队了,能否达到10个队,达到王馆长提出的要求,也能达到我向王馆长保证的10个队以上的目标。每当一个队报名了,心中便油然生出一种欣慰,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当时在组织报名时,我们还有一个明确观点:既要保证参赛队数,但也不能凑数,一定要保证参赛队的高水平,保证比赛的质量。既然要办全国业余比赛,又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开头就要开好头,起步就要高规格、高水平。因此,在随邀请函下发的竞赛规程中特意规定:各地晚报负责选拔本地区优秀业余棋手组队参加比赛。
重点是“选拔”两字,选拔出当地最好的三名棋手组成当地的代表队前来参赛,这样组成的队伍才能代表当地的业余围棋最高水平。
这些队伍凑在一起才能代表全国业余最高水平。我们事后得知,最终参赛的22个城市晚报,都在当地搞了选拔赛。比如,《北京晚报》为组队参加,当年专门搞了北京市选拔赛,参赛的棋手应该有几百人,最少在二百人以上。我们选了前6名代表北京晚报的一队和二队参赛,这6名棋手当时确实代表了北京市的业余围棋最高水平。
再如西藏拉萨晚报队也在当地举行了选拔赛。开幕式上,特意安排西藏拉萨晚报队的业余代表发言。他说:“一提起西藏,大家就会同文化贫乏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就说这次晚报杯比赛吧,拉萨市就组织了选拔赛,有一百多棋手参加。当然,还有更多的围棋爱好者。”提到拉萨晚报队,我在这里还要特别多说几句。拉萨晚报队参加首届晚报杯赛,终结了西藏20多年未派人参加围棋比赛的历史。自首届起,至今他们几乎参加了历届晚报杯赛,虽然从没有取得过任何好成绩,但始终不放弃,是重在参与的典范,其中领队尚涛同志,为了每年的晚报杯,身体再不好,也迟迟不肯回去,从当年的小伙子直到年过花甲,拉萨精神可歌可泣。
(弈客编辑YK009)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