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晚报杯业余锦标赛30周年纪实文学12-“英雄帖”不胫而走(下)

2017年5月31日   棋友文采


还有南昌晚报社会同省围棋协会、市工人文化宫一起共同举办了南昌地区的“梅花金杯”业余围棋选拔赛,参赛选手出乎意料的达到了300多人,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有60多岁。

而且不仅是南昌地区,还有不少江西省一些地县级棋手也闻讯赶来自费参赛。比赛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了以往地区历次举办的各种围棋比赛,在当地棋界轰动一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比赛是从1987年11月20日至12月3日举行的,离晚报杯正式开赛仅剩下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说明各地晚报接到邀请函以后都认真进行了准备,不仅给予筹备上的重视,而且确实是在选拔代表本地最高业余水平的棋手上下了功夫。这样算起来,各地真正参加首届比赛的棋手应该能达到几千人。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件,可谓棋坛盛会喜空前。

当时还有一个插曲,举办晚报杯的消息传开后,蜀蓉出版社的同志听说了也表示要积极参与,还有围棋月刊社的人也表示要积极参与。王汝南对他们讲,你们参与可以,但每家都要组个队参加。

当时,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家晚报组队报名,因此王汝南想如果晚报这边组队少,他们两家能组两个队来也代表了一方诸侯。当时蜀蓉棋艺出版社的同志表示,我们不仅要组队参加,而且还要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该社社长叫刘善承,在1985年从成都市体委副主任调任该社任社长兼总编辑。该社刚刚创立,他是首任社长,而且他还兼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用他的话说,积极参与各项围棋活动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凑巧的是,我们在1987年筹办晚报杯期间,第9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于5月中旬在北京举行。刘善承社长来北京参加这项赛事,听说我们要办全国业余围棋赛,所以表示一定要积极参与。据我和王汝南的回忆,该社不仅组了队,还出资5000元经费,对这项比赛给予了大力支持。《围棋月刊》没有组队,是否出资了,据王汝南回忆,实在记不清了。他讲,因为首届后没有特许其组队资格,应该是没有出资,只是借用其唯一围棋杂志的名声。蜀蓉棋艺出版社不仅作为第1届比赛的主办单位之一,并同时享有了以后历届组队参赛的资格。中国围棋会馆由于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并且提供了比赛的场地,和一定的人力物力,也特许今后历届比赛中有资格组队。这是晚报杯历史上除各地必须由当地晚报组队参赛外,特例准许的两家非晚报单位组队参赛,是对他们为创办晚报杯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一种报答。

经过不懈的努力,各地晚报纷纷回函表示组队参赛。尤其令人大喜过望的是,虽然邀请函只发了10几家单位,但一些没有接到邀请函的晚报,也纷纷来函表示要组队参赛。截至规定的报名参赛时间,共有22个城市的晚报报名组队参加,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他们是《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呼和浩特晚报》《重庆晚报》《银川晚报》《西安晚报》《春城晚报》《成都晚报》《长沙晚报》《武汉晚报》《钱江晚报》《太原晚报》《南昌晚报》《沈阳晚报》《南宁晚报》《南京晚报》《济南晚报》《贵阳晚报》《合肥晚报》《拉萨晚报》,不仅如此,而且开赛前夕还有一些晚报要求参赛,如齐齐哈尔市的《鹤城晚报》几番要求前来参赛,但是竞赛编排已来不及了,只好婉言谢绝,并鼓励他们说还有下次比赛,希望他们第2届能够早早报名参赛。虽然,邀请函只发了十几家,但却不胫而走,通过晚报、棋界人士、棋手等各种不同渠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得到了更多地区的响应。当时不少棋界前辈,包括王馆长在内都不禁感慨万分,他们说有这么多城市参加的棋坛盛会,这在我国棋坛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第一回。这说明什么呢?我当时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一条新闻中写道:“这次大会的组织者中日友好围棋会馆和《北京晚报》的同志,试着发出了十几份邀请书,谁知消息不胫而走,规模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邀请范围。这说明了什么?这正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条道理,国运盛,棋运兴。只有国泰民安,才能从容地谈棋,论棋。大规模的群众围棋活动,不仅为造就人才提供了雄厚的基础,而且对提高整个国民文化教育素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正是举办这一比赛的宗旨。”自古道“国运盛,棋运兴”,晚报杯的诞生正应了这句话。

巧合的是,自那一天我和王汝南正式策划开始,到来年1月份举办比赛,刚好经过了10个月,恰恰如十月怀胎,瓜熟蒂落。

可以说晚报杯的诞生,就如新生婴儿一样,展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从此为大规模开展围棋活动铸就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为造就人才提供了一个大平台。

(弈客编辑YK009)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