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杯业余锦标赛30周年纪实文学16-晚报杯开创新模式(中)
2017年6月8日 棋友文采
第三是晚报杯选拔组队模式。首届比赛竞赛规程中参加办法规定“由各地区晚报负责选拔本地区优秀业余棋手组队参加比赛,每地区(晚报所在的地)限报一个队”,这样就形成了由晚报选拔组成本地区最高水平代表队的一种模式。首届比赛参赛的22个城市代表队均进行了选拔赛,多则几百人,少则像西藏地区也有一百多名棋手报名参加选拔。此后选拔赛成了各地区的传统赛事。像北京市前5届(中日友好围棋会馆队由《北京晚报》代为选拔组队,延续至第5届)所组成的两支队均是选拔赛中的佼佼者,代表了北京地区当时的最高水平。《北京晚报》不仅每年坚持举办选拔赛,还曾一度采取将每年的选拔赛分为4站比赛,最后进行总决赛,给了棋手们更多的参赛机会,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直至今年,也就是2016年,为了迎接3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北京晚报》选拔赛特意安排在十一黄金周,作为东道主,选出了6名棋手组成了两个队,为参加第30届晚报杯赛做好了准备。自北京各道场纷纷成立以来,十几年中先后在那里学习的一拨拨孩子们,每年都要来参加选拔赛,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奋力拼出好成绩,争取获得一名外援名额,代表北京队参赛。像白宝祥等高手,都是参加北京市地区选拔赛之后成为北京市代表队成员的。
这种选拔赛模式使晚报杯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比赛体系,虽然参赛的每队只有3名棋手,但实则真正参与比赛的要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虽然比赛只有短短的8天,但全年烽火四起,连绵不断,形成了人人参与的一种蓬勃发展的局面。这种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围棋的发展,每年都举办这样的比赛也锻炼了广大青少年棋手。像涌现出的不少专业棋手都是通过晚报杯系列比赛走出来的。由此可见,晚报杯是一项有组织的颇具规模的一项全国性比赛。此后,晚报杯形成品牌,被大家称为最具权威的比赛,与选拔赛这种模式也是分不开的。
第四是比赛确定在1月举行的模式。为什么比赛确定在1月份举行呢?当时是我提出的,理由如下:其一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报道比赛。自《北京晚报》1980年1月复刊,我便在晚报做文体组体育记者,1987年成立了体育部,我任体育部副主任。由于多年在晚报一线工作,所以我深知当时报纸版面的重要性和紧张性。怎么讲呢?那时候《北京晚报》只有4块版,第4版叫文体版,同时报道文化、体育新闻,《北京晚报》又是属于四开的小版面,所以常常会出现大量的文体新闻争抢版面的情况。因此,我就考虑如果能更好地宣传比赛,就一定要选择比赛的淡季,使晚报杯在宣传报道上不至于和其他重大赛事争夺版面,而1月份很少有国内外重大赛事举行。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放在1月份从版面上确实有利于晚报杯的宣传报道。后来,晚报版面都扩大了,《北京晚报》自1990年亚运会之后,扩大到8个版,体育专门有一块版;再之后体育甚至每天扩大到4块版或5块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坚持晚报杯在1月份举行,因为各类比赛越来越多,报道量也随之越来越大,1月份相对来说比赛较少,尤其是重大国内外比赛几乎没有。其二,由于是比赛的淡季,所以也有利于晚报杯与其他比赛错开,首先有利于运动员的参加,尤其是专业棋手,往往全年赛事排满,而在年初毕竟很少;其次有利于在承办比赛上,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包括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调配,都不至于与其他比赛相交织。实践证明,晚报杯放在了1月份确实给了包括记者在内的所有参与人员以很大的回旋余地。其三,我们放在1月份还考虑到交通问题,因为那时离春运还早,一般春运都是1月下旬到二月中旬,大家订票都比较难。第1届比赛是放在1月中旬,后来我们都把比赛尽量放在1月初,就是元旦过后就举行,也是为了避开春运。如果我们不放在1月份,为了避开春运,一下就要推后到3月份甚至更晚一些,那时候各项比赛陆续开始了,这样的话也不利于大家参赛。实践证明,我们放在1月份,在大家往返交通上都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尤其是早些年都是集体订票的时候,到了会场就先预定回程票,大家都没有因为春运而耽误返程。
再有一点,也是后来的一种意外收获。由于晚报杯长期坚持在1月份举行,而为全国棋界所认可,1月份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晚报杯比赛月份。所以,此后各类业余围棋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管是地区级的还是全国性的,这些比赛都有意地避开了1月份,而避免与晚报杯相冲突。这也是我们坚持1月份举办晚报杯所意外的一个收获。因此,我当时提出在1月份举行,只说了前两个理由,就得到了王老的首肯。这样我们从首届开始就定下了在1月份举行。如今晚报杯坚持了30年,每年都放在1月份举行,这在中国围棋史上又开了一个先例,可谓一大奇观。
第五是专业与业余对抗赛的模式。这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围棋史上前所未有的先例,成为中国围棋界专业棋手与业余棋手唯一的正式比赛与交流的渠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围棋从塔基到塔尖的有序健康的发展。是第1届我们搞了业余十强对专业十强对抗赛,其实并不是突发奇想,是适应了当时围棋发展的一种需要。
在20世纪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连续举行,极大地推动了全国人民学习围棋的热情,业余棋手纷纷要求有比赛交流的机会,来证明自己和提高自己。所以,这种模式一推出就受到了广大业余棋手欢迎。而从专业棋手的角度来讲,与业余围棋进行授两子的比赛,既是一种交流,也是对业余围棋的一种应尽的指导义务。
我们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宗旨,专业棋手自知要肩负起对业余围棋的一种责任,业余棋手则是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所以无论是专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从来没在对局费或出场费上有过特殊要求,对局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也都是由我们组织者来决定的。
这就是说,对抗赛从一开始就开了个好头,多年来使中国围棋界始终保持着这股清新的气息。每年的参加这个对抗赛专业棋手都是踊跃报名,无论是老一辈棋手,还是现在的一批新锐,都秉持了对业余棋手负有指导的责任,对局费不是主要的,为促进业余棋手水平的提高尽其应有的义务。这种模式包含了一个非常好的内涵,就是大家都把围棋的发展摆在第一位。这也是专业与业余对抗赛能够坚持30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后两届,也就是第2届和第3届没有举办对抗赛。究其原因,其一是,首届在北京办十强对抗赛时,并没有商定把它办成每年一度的比赛,没有做出相关的规定。其二,此后晚报杯都安排北京之外举行,有关棋手的交通食宿费用没有制定有关的规则。
其三,组织这么多的专业棋手赴外地,还需要与中国围棋协会达成共识,做出相应的安排。因此,这两届没有搞,确实是个遗憾。
好在我意识到了这种对抗赛对晚报杯的重要性,棋手们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于是我和王汝南经过细致的商议,决定从第4届开始恢复专业与业余对抗赛,并制定了每年一度的规则,同时决定十强赛改为六强赛。为什么改为六强战呢,是考虑到承办者要承担的经费负担,因为要负责这么多棋手的吃住交通,经费上也是一项很大的开支。人少些会减少经费压力。二是专业棋手赛事逐渐多起来,尤其是一线棋手一下协调出10个人有些掰不开。再有,晚报杯一开始是奖励前6名,其安排顺理成章。从此,晚报杯又形成了一项传统赛事——专业与业余六强对抗赛。
时至晚报杯30周年庆典,我决定第30届晚报杯放在北京举行,30年一轮回,让晚报杯再回到诞生的地方,很有意义。同时,我还想再搞一次十强对抗赛,重温旧梦也很有意思。当然了,我现在说这话,离比赛还有三个多月,届时能不能实现?我想专业棋手都在北京,参赛方便,只不过增加几万对局费而已,一定会实现的。
(弈客编辑YK009)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