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棋友文采
两次出手建奇功
初识徐剑波同志,是在2003年11月在芜湖召开的晚报学会年会上。“我给你带来个人”,《海口晚报》体育部主任麦有旺一见面,就这样和我打招呼,他指着身边的人说:“他叫徐剑波,是海南省棋协的副主席兼秘书长,他和我来是特意申办晚报杯的。”看着眼前这个人,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属于面善一类的,一看就知道容易打交道。“吕会长,久闻大名,多关照小弟啊!”他露着憨厚的笑容。
麦有旺同志跟我是老相识了,他是晚报学会的积极分子,热心学会的活动,有他在时,《海口晚报》和学会联系一直很紧密。就在2000年年底,他还把大家请到海口,承办了学会的年会。如今,正值晚报杯30周年之际,可麦有旺早已调离报社不知去向,而《海口晚报》也不复存在,合并成了《海口日报》。时过境迁,令人感叹不已。
那些年打交道多,我和麦有旺之间关系非常贴近,他对我说话也不绕弯:“我领来许剑波,我俩来的目的就是要办晚报杯,你这个大会长给个面子,怎么样?”我说:“有你麦大主任出面,还有办不成的事?你们先参加年会,我一定为你们专门安排相关议程,让你们在会上正式提出申办。”要想办事,先喝酒,似乎成了惯例。
当时我对许剑波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很热情,挨着桌给大家敬酒,还要单独请我们吃饭,表达他对申办晚报杯的心愿。后来,我才了解,徐剑波并不擅饮酒。而晚报每次会议,同人们久逢知己,总要“闹酒”,那天晚宴徐剑波没少喝,他是为办晚报杯硬着头皮在喝,不容易啊!徐剑波当年40出头,干劲很足,总是对我说,你要帮我一把,看得出办一届晚报杯是他的迫切愿望。
从一个细节上看,他事先了解了申办程序,特意找到麦有旺,得到报社同意,俩人才一块儿来的,其心可表。相处几天,我又了解到,他每年冬季1月份,都把一些棋手安排到三亚进行训练或教学,他们中有孙宜国、邵光等北京棋手,其费用都是他自己出资。确实是那种把心都交给围棋的人。会上,麦有旺代表《海口晚报》正式提出申办第18届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徐剑波也代表省棋协表了态。会议结束分手时,虽然还同时有几家申办,需要进一步审核批准,但我的心里已默许给了他们。我特意叮嘱他俩:“明年一月桂林晚报杯时,一定要来,我会帮你们把这事定下来。”
第17届晚报杯上的吕会民和徐剑波
说来也是巧了,以往每届申办常常是一两家,印象中最多也不过3家,而这届申办竟有5家之多,创了申办之最,竞争十分激烈,而且条件也都各有千秋,有的还有人打招呼,而海口有的只是热情,除了我,不认识什么人。眼下“五虎”相争,别说我,算上王老,任何一个人也不敢直接拍板。因为必须考虑到,一是要公平,不能留下话把儿;二是要尊重各方意见,符合大多数人的心愿;三是要保护申办单位的积极性,不能伤了他们的心。要做到上述几点,就必须采取一个合理方式,让所有人服气。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我代表两家主办单位临时决定,举办一次申办大会,由各代表队的领队和莅临大会的中国围棋协会的领导同志及晚报学会的领导参加,让这5家单位各自陈述申办报告,最后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谁家获得承办资格。唯此做法才是可行的,才能服人,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我清楚地记得,我对徐剑波讲:“你大胆去说,不要紧张,讲清楚申办理由,起码我的票是投给你的。”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谈起这次申办,徐剑波还对我感叹道:“我也是真倒霉,怎么赶上这么多家申办,当时我的心情特别紧张,念报告时手都在哆嗦。”
申办大会上,5家一一地做了陈述,最后由我做总结发言。我分别列举了各家的长处和特色,其中重点提到了《海口晚报》的申办优势。我记得我说了几点:第一,他们的资金已经到位,保证比赛已经没问题;第二,他们安排在三亚,这个地方在冬天的1月份气候非常适宜;第三,海口晚报社和省棋协之间的配合非常密切。另外他们还具备办活动方面的特长。这是我做出的客观评价,实实在在,没有一点虚伪。其中三亚1月份气候适宜也是最吸引大家的,在投票中是决定因素之一。最终表决结果,大多数人投给了三亚,正式宣布《海口晚报》和海南棋协获得第18届晚报杯赛承办资格,将于2005年1月在三亚市举行。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我向徐剑波同志祝贺,一个挺大的汉子竟当场激动的掉下眼泪来。晚上,我们几个出去吃夜宵,痛快淋漓地畅饮一场,徐剑波也彻底放松了连日来的压力。
第18届晚报杯赛召开新闻发布会
第18届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如期举行。此时来到三亚,感觉果然不一般,暖气拂面,天空湛蓝,眼望大海,沐浴阳光,尤其是入住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本届比赛得到海航集团的赞助,海航集团特意把比赛安排在了海航集团下属的三亚海航酒店,从住的房间里就可以看到海景,出了房间就有游泳池,也可以直接到大海里去游泳,规格高档,环境优越。这是晚报杯举办已来最高规格的一次接待,也是晚报杯比赛第一次走进五星级酒店。就像在广州第一次走进四星级酒店时讲的,将来有可能进五星级酒店,但绝不是攀比来的,而是根据条件所致。这届果然开创了进五星级酒店的先例,因此晚报杯按照酒店的星级最后迈到了最高级。我想,这也许预示着晚报杯以及业余围棋也是一级一级地向上发展。当然我们在领队会上再次强调,你有条件进五星我们欢迎,没有条件你进二星三星我们也欢迎,大家千万不要进行攀比,标准就是把比赛办好,让大家能够满意,而不是把吃得多好住得多好作为衡量标准,再次强调了办晚报杯今后绝不能攀比的原则。当然,会上也表扬了从徐剑波,从他们的角度给大家安排到这样好的酒店,也表达了他的一片心意,即我不想赚一分钱,要把钱全用在办赛上,其赤诚之心表露无遗。
第18届晚报杯颁奖仪式上的合影,前排左起王汝南、陈祖德,后排左起盛时、吕会民
第18届晚报杯上,吕会民特为北京晚报队颁奖
比赛期间,麦有旺专门从海口过来,督导每天的宣传报道,协助徐剑波工作,而徐剑波几乎每天都处在缺觉的状态,白天要整整忙一天,晚上还要有不少应酬,睡眠严重不足,他办事非常利索,有了问题马上处理。比如第一天,大家向我反映伙食不错,但没吃饱,就是量少了。说实话,不是酒店抠门,这么大的高档酒店还在乎这点儿,很有可能是酒店这方面没经验,开始时弄不清人数,一下来了好几百人同时就餐,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当时剑波正在会务组忙接待事务,还没顾上吃饭,不知道刚发生的事。我跟他说:“咱俩已是兄弟了,我就不客气了,你一定要马上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比赛办得再好,住的规格再高,可别在‘吃’的这个细节上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他一听就急了,说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这是想都不会想到的。他当即找到酒店方面的负责人,提出这个问题。第二天,他就站在饭桌前,看都吃什么,哪样菜不够,及时加上,很快就解决了。他向我解释:“这绝对不是钱的问题,就是工作做得还不细,考虑不周,我是有责任的。”几百人的赛会,难免出点问题,出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徐剑波就是个好同志。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忙活,八天下来他没瘦十斤也瘦了五斤。
这届比赛办得相当成功,两任中国棋院院长同时驾到。王汝南接任陈祖德当院长,陈祖德提前卸任,他俩同时来到了三亚。我向两位院长汇报,自上届比赛放开赛制后,这届又一下来了48个队,各队积极性很高,棋手们也很踊跃,都以参加晚报杯为荣,发展势头很猛。这届比赛从吃住到比赛规格都很高,晚报杯历经18年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听了我的汇报,陈老还是那句话:“这都是汝南和你搞的,晚报杯的形式很好,对业余这一块促进很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形势很好,但不能松懈。”看到眼前喜人的景象,王老十分高兴,他对我说:“晚报杯来之不易,18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扎实,也很不容易。走到今天,可以说撑起了中国围棋的半壁江山。”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是对晚报杯的终极评价。在刘思明接任王汝南后,我特意把这句话传达给了他,希望他承前启后给予更大支持。晚报杯正是在三任院长的接力下,走出了辉煌的30年。
第18届晚报杯南山树屋前,吕会民与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学会副会长盛时合影留念
在第18届晚报杯“树屋”比赛中,吕旁观助战
陈祖德率专业队来参加专业与业余对抗赛。这项比赛安排在你想也想不到的地方——“树屋”,在南山公园的一片树林中,一些树上搭建了屋子,两个棋手到树上的屋子里去对弈,六盘棋散落在林间,那个场景让人沉迷于遐想当中,大自然中天人合一,犹如仙境一般。棋手们在这种环境中下棋,既安静又有超脱凡间之感,没准就会突发奇想,走出神招妙算来。
走出赛场不远,在南山公园广场宽阔的大舞台上同时挂了两盘棋,由王汝南和华以刚讲解,吸引了众多棋迷,还有不少游客驻足观战,场面十分壮观。从这些细节上,看出徐剑波同志确实煞费苦心,为晚报杯点缀了光彩,让晚报杯更加迷人。
前面说过,本届专业与业余对抗赛,业余棋手被打回了原形,全部被授两子,他们这回经得住考验吗?如再输已降无可降,将欠专业棋手一次,脸上很无光。结果,业余棋手这届真争气,以6比0大获全胜。如此看来,专业棋手让两子是真的让不动了。
这里还要讲一件事,与本届组织比赛无关,却发生在这届赛事之中。上届讲了,在各地强烈要求下,临时决定放开赛制,一下扩张到了48支队。因此,本届赛前全面修订了晚报杯章程,每个省不再受一个队报名参赛的限制,而仍规定必须是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学会的会员单位有资格组队。我托徐剑波把修订的新规则装订成册,每个队报到时发了一份,请各队学习执行。
由于参赛队急速扩张,新加入的队中有不少晚报不是学会的会员单位。学会秘书王艳负责审查参赛资格,她向我讲了这方面的情况。在开幕式结束后当晚的领队会上,我特意讲了这个问题。其中的道理很清楚,晚报杯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有组织的赛事,保证组织结构的严格性,正是晚报杯18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如果谁想来,组个队就来了,成何体统,岂不要乱套了,必会引发种种问题。我讲:“大家既然来了,我们欢迎,但必须成为会员单位,学会的秘书王艳可以现场办理入会手续,否则赛会将做出相应处罚,以后不允许再参加晚报杯赛。”
会后,绝大多数参赛的晚报都办理了入会手续,可就是有个别晚报不入会,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在乎那每年1000元的会费吗?这对一个报社来说,九牛一毛。入会不仅仅是能参加晚报杯,还能享受会员的各种权利。如重大赛事的交流与合作等等,进入全国晚报体育大家庭,绝对是一件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最后问题就出现在没有入会的《贵阳晚报》身上,加盟贵阳晚报队的唐韦星夺得了个人冠军,这使我们很为难,怎么办?按新修订的处罚条例,可以取消成绩,但我们没有采取这种处罚,因为唐韦星还是个孩子,他是无辜的,还是缓作处理,想以后再做做贵阳晚报的工作,此后就发生了那场风波。再后来,贵阳晚报在李前接任体育部主任后,主动加入了学会,并积极承办晚报学会的一些活动,最终皆大欢喜。
最后在宣传报道上说一下,麦有旺真够“卖块儿”,每天安排大版面刊出赛况新闻,报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他还特意安排记者,对我进行了专访。记者问我:“晚报杯为什么越办越红火?”我从四个方面给了回答。一,晚报杯是业余围棋的最高殿堂,是每个棋手向往的地方;二,晚报杯形成了棋界、媒体、企业的紧密链条,内含巨大动力;三,晚报杯是个育人摇篮,涌现出了大量人才;四,晚报杯品牌效应逐渐增强,影响大,吸引力强。今日来看,这四点正是晚报杯的精髓,“魂”之所在。
徐剑波同志第二次“出手”,是在5年以后,再获承办第23届晚报杯赛资格。这次与他第一次申办情况相比,恰恰与之相反,一时无人申办,他主动应召“救驾”。
那是在第22届南昌晚报杯赛举办之际发生的事。按惯例此时应有人提出申办第23届了,有几家都说还没有定下来,虽然可以再等一等,开春之前还来得及,但我想最好早早定下来。于是,在开幕式后的领队会上,我就讲了这个问题。
说起这事也有点奇怪,南昌这届还有三家申办,最后定的南昌来办。此前青岛申办第21届时,也有人与之相争。按理说,那几家应该继续申办,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申办一届不成,就打了“退堂鼓”。我想,可能是经费方面的原因,当年有人赞助,隔了一年不赞助了,也就无声无息了。虽然,还有一年的时间,也可能过后不久就有人申办。但我不放心,这种情况绝不能侥幸,最好在这次比赛期间解决问题。当时,我就在领队会上说:“给大家预告一下,第23届晚报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申办者,到会的同志可以和各自的单位联系一下,看有没有谁愿意申办。”我就放出来这个气球,想试探一下,摸摸底。结果一两天内就得到一些人的响应,其中有绍兴的俞谥同志,但他后来又跟我说有点儿仓促,还是申办第24届。《大连晚报》的王维民也说想申办,和大连围棋学校的校长张成商量一下,比赛结束前,肯定给我答复。
此时,真正有心的是徐剑波,会后他已着手去落实了。这次和他一起来的是原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谭洪涛同志,他还是省棋协主席,非常热心,有点像桂林的季桂明,省内人脉关系比较好。他跟徐剑波说:“你再申办一次,这两天就给你把经费落实下来。”过了两天,大连的王维民和大连棋校的校长张成,海口的徐剑波和谭洪涛同志,几乎同时找到我,提出了申办。这届比赛由谁来办,其实我是倾向于大连的,因为徐剑波他们办过一次,大连还没有办过。当时比较双方的申办条件,只是在经费上略有不同。徐剑波跟我说,谭主席已把经费落实了,有一个单位答应给30万。而且上次在三亚,这次安排在海口有所不同。张成这边棋校还不能保证全部经费,还需要去找部分赞助,他们的差距就在这一点上。我专门给两家开了一个会,当面来协商这个事。徐剑波表达了热切的心情,对张成说:“你让我来办,你们到海口参赛的费用我来出。”算起来,大连棋队5个人飞来飞回,加上食宿,要有两三万。张成一来考虑还要落实经费,二来徐剑波提的条件也特别真诚,确实打动了他。随即张成表态:“以后我还有机会,这届就让给你来办。”5年后晚报杯在海口举行,张成率队赴会,徐剑波依约兑现了承诺。我还特意问他,大约出了3万元。这就是徐剑波第二次“出手”的故事。我深感晚报杯之号召力,大家都把办晚报杯看做分内的事,其心之热,令人感动,感情至诚,可窥一斑。
回顾前29届申办之过程,每届申办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从来没有人不想办,而是觉着大家都在申办,就再等一等,而一旦出现“空缺”,应召者众。申办第31届就又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要从开头说起,早在几年前,拉萨队的领队尚涛就曾几次提出要申办晚报杯。2016年初,在珠海晚报杯期间,他正式向我提出申办第31届晚报杯。他说:“我和拉萨晚报社合作多年了,回去再向市政府打个报告,没问题。主要是我现在已经50多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一两年内打算回到内地,因此不能再拖了,我一定要在西藏办一届晚报杯,这是我参加晚报杯赛多年来的心愿。”当时申办第31届的还有几家,其中《常州晚报》早在无锡那届时就提出来了。常州的同志得知了这个情况,主动让出,他们说:“拉萨是个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应该尊重礼让。”这样就定了第31届在拉萨举办。不料,尚涛回去打了报告,市里始终批不下来。今年以来,我俩多次通电话商议。他说:“你给我保留到8月底,再批不下来,你就再做打算。”其实到8月底时间已经很紧了,离30届仅有4个月的时间,必须有一个下届承办者定下来,在这届赛会上交接会旗。最后到8月底,尚涛来电话最后确认,还没批下来,只好放弃了。这是晚报杯在申办环节上,第一次出现承办者放弃,临时“空缺”的现象,由于时间紧,面临“断档”之危。
我在9月初让王艳在学会内部发出“急诏”,谁知竟有四路人马“应诏”而来。其中《成都晚报》和《春城晚报》表态最坚决,竟然又出现了两家竞争的局面。“坏事”变成了好事,由此掂量出了晚报杯的分量。我的态度是,首先热烈欢迎申办,二是非常感谢“救场”,三是两家先自我协商一下,最终在11月底前做出决定。我写这本书时,出版社要求11月10日前交稿,因此至今我也不知道花落谁家,只好且等另行揭晓。这又是一个动人的申办故事,发生在晚报杯30届前夕,延续到晚报杯第30届后,这是不是预示着开启新30年的好兆头呢?
由徐剑波申办说起,引发了这么多话题,而这两个故事如出一辙,又不得不说,现在言归正传。徐剑波第二次拿到了晚报杯承办权后,欣喜若狂,自然又是一通忙活,其中辛苦操劳不言而喻。第23届晚报杯如期在海口举行,大家又住进了一家五星级酒店,赛会圆满成功,不再多说。赛后,徐剑波和我说了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跟我说:“我办了两届晚报杯,其间仅隔了5年,人生已足矣。怎么就那么巧,给了我机会,我想以后再不会有第二家有此幸运了,真是上天对我的一种恩赐!”这不仅是幸运,更是自豪,有了像“徐剑波”这样的众多人士,何愁晚报杯不会发展呢?必将会一年一年办下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届专业与业余对抗,双方前3台让两子,后3台让先。专业队来的是陈祖德、聂卫平、常昊、罗洗河、邵炜刚和刘菁,是老中青组成的阵容。结果专业队以0比6负于业余队。对此,专门再说两点。首先,说来也巧,两次海南承办晚报杯,专业队两次均以0比6失利,海南可谓业余队之福地,徐剑波可谓福将。其次,也是最主要的,这是专业与业余六强对抗赛中的一个节点,从2001年第14届宣布专业与业余六强对抗赛正式采用升降制后,到海口第23届正好经历了10年的升降沉浮,业余曾把专业全部打到过让先,而专业又把业余打到过全部让两子,但是无论是在全部让两子的情况下,还是在全部让先的情况下,双方都守住了底线。这反映了双方的水平在让两子和让先之间,10年暂时画一个句号,双方可以说势均力敌,不分伯仲。但最后这届业余棋手6比0取胜,并再次打到全部让先,可以说在气势上稍稍占先。此后直至第29届没有再出现过让两子的情况。因此在这里做一个10年的总结,历经10年的双方对抗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弈客编辑YK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