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招棋学会1个围棋概念】二、分寸


作者:公孙青阳/文  蔡竞/技术指导来源:知乎  2016-04-01

当大前辈江铸久九段也开始用看似调侃的语调传唱所谓的“新围棋十诀”,笔者真的不知道围棋界究竟是怎么了。

请大家首先肆意体会一下如今风靡网络的“新围棋十诀”的风貌——

1.坚决要胜 2.入界宜深 3.攻彼忘我 4.弃子另杀 5.大小都要

6.逢危就战 7.爽在轻速 8.棋都不应 9.彼强硬搞 10.势孤玉碎

笔者从不知道“大小都要”和“彼强硬搞”是怎样的棋手总结出的怎样的围棋观和世界观,也不理解“爽在轻速”或“势孤玉碎”如何准确地刺激到众多棋手的G点以致其阈限愈斯。笔者只能从这满目轻狂的字里行间看到小人得志,看到目中无人,看到蛮横在侥幸得逞后的自以为是,看到掩埋在调侃语气下对成败赤裸裸的推崇。

下棋的人都很自信,这无可厚非;但将棋手全部的自信建立于计算强于对手便可肆无忌惮的莫名优越感,显然与围棋的真理背道而驰。被韩国数代翻盘高手扰得身心疲乏的中国棋界终于从更加冷酷的道场中走出一批更年轻、更能搅、更不讲道理的年轻国手,笔者不知道这是否真为棋界幸事。

还好,人工智能如及时雨般莅临棋界,让棋手终究对自己卑微的计算能力收起了所有夜郎自大的认识。始于韩流的计算围棋(或称不讲道理围棋更合适也说不定)也终将止于韩流——前些日子人机大战的第一局中,棋界最早推行新围棋十诀的“僵尸流”棋风代表李世石九段,已经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了代价。

无情的事实终将证明,当棋手彼此的力量不再悬殊,围棋终究会回归到一个讲道理、讲策略的游戏。

这里的“讲道理”,就是本文想要讨论的——分寸。

请随笔者进入今天的棋局。


从盘上定式沧桑的面容便可得知,这是颇有古风的一局。事实上,本局弈于第36届日本围棋王座战(1988年4月7日),对局双方是羽根泰正九段和林海峰九段。

熟知棋界轶事的读者一定不会对林海峰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同棋界巨擘吴清源一样,林海峰自幼便从台湾东渡日本苦修棋艺,这或许成为他日后拜师吴清源的血脉因缘之一。被日本棋界栩以“二枚腰”“不死鸟”并最终成为“常青树”的林海峰,靠自己独特的顽强和坚持最终跻身六超,站在了时代的顶端。

相较而言,羽根泰正的名字似乎离大众疏远得多,可他在围棋历史中的地位与林海峰同样重要。其公子羽根直树以“平成四天王”之尊驰骋棋界已是后话,可鲜有人知道:正是这位锋芒不显的中年大叔,成为了聂旋风时代摇摇欲坠的日本棋界的最后一道壁垒——正是羽根泰正九段,终结了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上的十数连胜,为日本赢得擂台赛的团体首胜。在那一瞬间,所有的所谓超一流棋士都黯了风采。之后的日本围棋战国时代里,羽根泰正活跃于几乎所有棋战的循环圈,成为日本棋界最厚重的中坚力量。

羽根泰正和林海峰是棋风迥异的对手。羽根泰正作为胆敢在加藤正夫鼎盛时期与之斗力的狠角色,大刀阔斧的直线攻杀自是不在话下;而常年受“中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林海峰,则更偏向局面的均衡。回到这盘对局,执白的林海峰九段面临选择,


同样地,请有兴趣的读者暂缓阅读,并花费两三分钟的时间,给出自己对此局面的答案。

棋局刚刚开始,急所大场遍地;可白究竟应该落子何处,却十分头疼。

棋盘右侧耳熟能详的斜拆三打入靠压变化刚刚尘埃落定,付出巨大实地代价的白方似乎亟需发挥外势功效。可外势的难以掌握正体现于此——整理处于黑方势力范围内的白棋所谓的“外势”,并不十分牢靠;


比如黑看似漫不经心的引征后,掷地有声的切断,左右为难的白方立时不知所措;


比如黑从外侧刺重白方后的整体缓攻,棋盘右侧的攻守形势立时颠倒;

既然烦恼如斯,那么——自补如何呢?


这真是堂堂正正的一手,棋形端正洒脱,真可谓初学者们教科书式的典范。可右侧遭到黑抢先攻占后,全局白方步调显然过于迟缓;除去左下十数目和左上十目外再无其他的白方,想与如愿抢得一切的顺风满帆的黑方争胜,将愈发艰难。

补也不是,不补也不是。今日棋界靠压定式的无人问津,似与此境不谋而合。看来,此际的白方若不施展些独门招法,是不可能掌握局面主动了。

现在棋局的焦点在下方,有些棋力的读者应已发现了这一点。下方的托退定式,黑将拆边一子右挪两路,固然兼顾了左右阵势,却无疑给白方留下了可趁之机。作为视实地如生命的棋手代表,笔者很想这样将黑阵势一举拿下,


点刺是针对托退棋形的常见要点,也是犀利之招。可黑简简单单请君归山后,白在局部获得的利益其实极为有限;而右侧数子遭到黑方的连点疾攻,立时捉襟见肘。刚才白方的滔滔外势,顷刻间沦为丧家之犬——全部化身单官不说,黑在下方忽然膨胀起来的阵势,瞬间不可估量。此种招法,显然行不通。

那么整体总攻呢?


像这样的打入非常典型,可遭到黑2当头一震,却感到一阵目眩。出头已不顺畅的白方,还要处心积虑地随时顾全右侧白方的安全,这样的战斗显然顾此失彼。至黑6,已呈缠绕之势的黑方攻势将愈发凌厉,白棋左右各处弱点暴露无遗;想要长袖善舞全身而退,未免太过艰难。

实战,苦思良久的林海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不知诸君看到此手有何感想。可笔者本人,在第一时间经历了滑标的错觉后,感受到的是围棋的美感。

这真是左右逢源的一手。

虽然上移一路,可黑依然没有往下的心情了,因为:


白5一子如鲠在喉,使黑再也没有办法安然联络。如上图,勉强通连将遭到白的严厉靠下,兄弟打架的不利局面已经势在必行。顺便一提的是,白在右侧的征子于不经意间也消失不见,对黑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正直刚猛的羽根泰正九段显然绝不会选择上图那样的懦夫行径,反击是他眼中局面的唯一出路,


黑1愤然跳出,积极求战的心态和我斗志跃然纸上。

待白紧随而出后,黑3飞袭又是好手,直指白左右要害!

面对黑方凌厉的攻势,白方不紧不慢地4位先手补强下方薄味后,悠然落下了白6小飞——解消了自身切断毛病的同时,隐隐瞄着黑右下四子的联络缺陷,使黑在进攻时再不能高枕无忧。引而不发的防守反击哲学,入木三分。

笔者在跟业余初段小朋友讲攻击入门时,永恒不变的第一句话是“攻击的目的不是吃子,而是获得利益”。惯于大砍大杀的羽根泰正九段能在职业棋界披荆斩棘,显然也非真莽夫;深谙攻击之道的他,在继续追击白中央薄味的同时,已经大踏步地闯入白左侧地盘。而白方又弈出了精彩的一手,


怎样定义白1,令笔者十分头疼。它似乎没有明确扩张己方阵势,没有直接补牢中央弱点,也没有对黑左侧的拦下提出质疑。但白1的内涵却颇耐品味,因为它似乎又涵盖了上述的所有目的。实战中,黑终其全盘也没有勇气断在A位,只能说明两位职业九段都认可了白1的补断分寸。换句话讲,白1是保证自身联络安全的同时,对黑左侧造成最大压力的一手。

这是一盘双方绞尽心力的一局,大量“虚”的概念使双方围绕中腹的攻防难如登天。以笔者浅薄的棋力没有看出哪位九段弈出明显问题手,可十几个回合过去,棋局变成了这个样子,


似乎四处得利的黑方,在白落下扳头以后,恐怕会立时耳赤罢。因为看似处处忍让的白方,此时已经图穷匕见,


前面似乎永远在单纯防守的棋子,不知何时已在中央围出滔天大空;待黑惊觉,早悔之晚矣。最终,本局白中盘获胜。

若要总结本局白方胜因,分寸的完美掌握恐怕首当其冲。白中央棋子看似始终孱弱,却始终没有给黑一锤定音的战机。贯穿通盘的战斗中,白在维持实地均衡的同时始终把控着自身薄弱棋子的活力,并最终将之转换为中腹巨空,这种分寸的拿捏令人叹为观止。通过最合理的招法,白布局阶段出现的右侧数子始终发挥出隐约的外势功能而没有沦落为孤棋,也是本局白方获胜的关键。反观黑方,左下和左上的分寸失衡导致的局部获利而失之大局,似乎也正是黑的败因。由此观之,高手过招,分寸的把握至关重要。

同上期的余味一样,分寸也是围棋的进阶概念,需具备一定棋力基础方可掌握。围棋中的分寸,大抵是指适宜的行棋程度;而分寸概念的内核,不外乎“合理”二字。

围棋水平越高,对盘上的利益纠葛就看的就越清晰,想要争取的利益自然也越多。可鱼与熊掌从来就不是易与的抉择——当一名棋手想取地、想取势,想围空、想破空,想进攻、想防守,想激进、想稳妥,分寸感便派上了用场。正所谓棋风无优劣,行棋有好坏——单纯的地势偏爱或是进攻防守两端的喜好无可厚非,可在不恰当的局面下一意孤行,就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前文提到的“新围棋十诀”,每一条都是分寸概念最完美的反面教材;若真按此逻辑行棋,在旗鼓相当的对手面前定然不堪一击。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经典的“围棋十诀”,那些才是体现分寸的最好总结。

本文屡次抨击“新围棋十诀”代表的无脑激进派,但并不意味着分寸就是指不分场合的退让。“合理”始终是分寸最重要的东西——当己方筑成滔天厚势而敌人还敢“爽在轻快”般无理挑衅,重拳出击将之全部击毙便是此时最好的分寸。吴清源大师终一生的思考,给出的答案也不外乎“中和”(翻译成“自然”可能更加容易理解)二字,这与围棋中分寸感强调的“合理”显然殊途同归。在这样的围棋思想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林海峰被誉为“二枚腰”(意即永远打不倒),从来就不是因为他在逆境下的反击有多猛烈或顽强——正是因为他行棋始终以合理为目标,因此哪怕局面稍有不利,对手也极难找到一战功成的机会;在徐而不急的持续追赶中,对手因焦虑而自行弈出的问题手往往才是被翻盘的原因。

围棋史上另外一位以顽强著称的棋手——“七番棋之魔”赵治勋九段——或许才是顽强的最恰当注解,打过二人棋谱的读者一定能轻易分辨二人同为“顽强”称号下的巨大差别(赵治勋是笔者最欣赏的棋手,有关赵治勋的棋风轶事将在之后的专栏中详聊,在此不做赘述)。简而言之,赵治勋的顽强是“用凌绝天下的治孤水平永远执行先捞后洗的战术”,刀尖上跳舞的视觉冲击效果卓群;而林海峰的顽强则是“总是在当前局面选择最善办法,在漫长收束中等待对方失误”,看似平淡却总能赢棋;二者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

发现了吗?哪怕是名垂青史的围棋大师,彼此对于分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围棋独有的魅力;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位棋士,胆敢以“不讲道理”为荣并当作自己的围棋哲学。若用一句话来总结笔者心目中围棋最善的分寸,那便是:在恰当的局面,做恰当的事。

这听起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是吗?棋如人生的道理,或许正是体现在这些点点滴滴。今日风靡世界的理性人假设鼓吹纵欲和行乐,他们声称“贪婪是人类的原罪”。这显然与事实背道而驰,因为在人类发展之初根本就没有除开繁殖和生存以外的任何欲望——这与“水平较低的棋迷体会不到分寸感”是同样的道理。与之相反的,马斯洛单讲需求层次理论便一路讲到经济学和心理学界的顶端,其实也是掌握了人性中分寸感的重要作用。

崇尚自由的西方世界尚且如此,东方文明里的分寸则更加受重视。儒家先贤讲“人贵有自知之明”,便是在强调分寸在为人处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从不允许任何个体能够予取予求,不懂分寸的后果便是为群体所淘汰。纵观历史,几乎没有任何棋手有犯罪记录,这不光是因为棋手已经习惯遵循规则和铁律,更是因为他们在围棋游戏中理解到分寸感在任何体系中的必然规律。越过分寸的边界,便会遭到公理的制裁——棋手们通过在围棋这个游戏中自幼无数次的被屠龙或被翻盘的经历,已经潜移默化地学会并理解了这一点。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棋手,分寸感的建立必不可少;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又何尝不是呢?

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只是本我的欲望。

知道自己配得到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