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兴奋剂和围棋(一)

真朴围棋(洪老师) · 2016-08-27 19:39


  这一届奥运会,国人绕不开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兴奋剂”。
  从澳大利亚运动员霍顿盯着孙杨开始,
  一直到前天女队的陈欣怡血检呈阳性。
  兴奋剂是一直笼罩在中国队头上的阴影。

  据财新网调查报道,
  中国体坛的兴奋剂问题,
  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此前中国人并不知道兴奋剂是何物,
  从外国教练那里得知这方法之后还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大力补’吗?”

  当时,中国体育界的管理层对兴奋剂问题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是可以理解的和不必过于深究的)。
  于是有了“有用、无害、查不出来”三条内部掌握的原则。
  也就是“对提高运动成绩有利”“对运动员的身体无害”“在国际比赛中查不出来”。

  在这样一种“内部掌握三原则”的纵容下,
  中国的体能项目出现了多起兴奋剂事件。
  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总之一句话:过去的中国游泳给中国体育带来的耻辱,远远超过现在的俄罗斯田径给俄罗斯体育带来的耻辱。

  就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中国代表团在开幕式上入场时,
  现场的解说词是:“中国有很多优秀的选手,但其中很多人的成绩是通过使用兴奋剂的。”


  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体育界,各个项目的管理者对兴奋剂问题是管得很严的,
  采取的是“株连九族”的封建式做法。
  即一旦运动员被查出阳性,他的教练员、所属省队、所属省份体育局、国家队管理层、项目管理中心领导……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因此,从管理者来说,他们不会为了成绩纵容运动员使用兴奋剂。
  这样会丢官——在中国,丢人不是太大的事儿,
  丢官可是万万不行的。

  之所以仍然有人铤而走险,
  倒不见得是上下同欲沆瀣一气的结果。
  还是金牌的利益,尤其奥运会金牌的名利太大了,
  大到了值得铤而走险的地步。
  而助推这种铤而走险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兴奋剂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
  体育史上几乎各个时代、各个领域,
  都出现过兴奋剂事件。
  再换一个宽泛的角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何尝不是存在着兴奋剂?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和大家分享围棋圈里的一些兴奋剂故事。
  这些还在服用兴奋剂的小朋友,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冲段少年。

  在中国围棋界,冲段少年是一群很特别的群体。
  他们小小年纪就放弃学业,
  把希望都寄托在围棋上,为了成为职业棋手。
  很多家长都破釜沉舟,陪着孩子“赌上一把”。

  我们先从一个叫胡晓的冲段少年开始这系列故事吧。
  曾经,北京的围棋道场中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冲段少年。
  2010年前后,每年到北京学棋的孩子有两三百人,可以说达到了巅峰。
  如今热度已经有所下降。
  据胡爸爸透露,每年的“新鲜血液”大概有五六十人。


  胡晓是常州人,出生于2001年。
  他6岁开始学棋,这在冲段少年中算比较晚的了。
  但短短两年的时间,他就打上了业余5段。
  再往上升只能去冲击职业段位。

  当时,胡爸爸让孩子在下棋和上学之间自己去选择,胡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下棋。
  用胡爸爸的话说,“小孩子都讨厌考试,对他来说,下棋更有趣一些。”
  作为家长,在这个问题上通常都很慎重。
  所以胡爸爸一直摇摆不定。
  纠结了两年,全家才下决心陪胡晓到北京去学棋。

  “如果不是之前耽误了两年的时间,也许胡晓现在就已经冲上职业段位了。”
  听得出来,胡爸爸有些懊恼。
  在北京学棋的冲段少年中,
  如果你不能在15岁之前拿到职业段位,
  就无法参加围棋国少队的选拔赛。
  因为只有进入到国少队,小棋手们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职业高手。

  曾经,围棋冲段少年的道路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不仅难度大,而且花费也不小。

  前两年,有媒体统计,
  一位冲段少年要想打上职业段位,总的花费大概在30万左右。
  而胡爸爸告诉记者,“现在的行情又涨了,
  培养一个孩子冲段每年差不多就要接近二十万,
  一般这个过程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

  胡爸爸介绍说:“在道场学棋的费用都是固定的,
  一年下来算上孩子的生活费差不多要十几万。
  而找职业棋手上小课的费用也非常高,
  一堂课两个小时,最便宜的也要800到1000元。
  如果是找职业九段来指导孩子,差不多要两三千一堂课。
  另外还有出去参加比赛的费用,
  一般的家庭真的是吃不消。”

  好在,现在的胡晓已经开始出成绩了。
  尤其是2015年,他拿到了两个比赛的冠军和一个比赛的亚军,
  有了一些奖金。
  加上成绩比较好,道场也减免了部分费用。

  胡爸爸坦言,“我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现在负担要轻一些了。”

  曾经,胡晓的父母在老家常州有着安逸的生活。
  但是为了孩子学棋,他们举家迁到了北京。
  在中国棋院附近租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
  由于胡晓家的底子还不错,所以尽管现在胡晓的爸妈都没有工作。
  但靠着以前的积蓄,还是能维持孩子学棋的费用。

  胡爸爸告诉记者:“在北京学棋的孩子中,有很多这样的家庭。
  可以说全家都陪着孩子‘赌上一把’。
  而且由于孩子早早放弃了学业,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胡爸爸还透露,他们离开老家4年,胡晓的妈妈至今只回去过两次。
  “我爱人比我还要强,如果孩子不能打上职业段位,她是不愿意回去的。
  我有时候还带着孩子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老人们对于孩子冲段也很期待。”

  胡晓的全家都没有回头路了。

  2015年的冲段赛上,胡晓功亏一篑,只差一盘赢棋就能定段。
  “胡晓当时的实力肯定是够了,
  但也许是他的压力太大了,最后的本赛阶段发挥有所失常。
  这一次的失败对胡晓来说是一次经验的积累。
  2016年的冲段赛,我相信他会成功的。”胡爸爸坚定地说。

  如今2016年的定段赛已经结束了,
  我在定段成功的名单上并没有找到胡晓的名字。

  我不知道,对这个家庭而言,这么沉重的压力,究竟会落在谁的肩膀上?

  那个稚嫩的孩子肩头,能承受这样的压力吗?

  (胡晓的故事来自媒体报道)

  (待续)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