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两宋围棋(2) 民间围棋的极盛

来源:转载

  单单就民间围棋来说,两宋时期弈风之盛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所仅见的,甚至超越了后来的古代专业棋手的最高峰明清时期。史书上记载,弈棋和品茶二者,是士大夫和农夫走卒均喜欢的消遣活动。

  一是棋会之风盛行,北宋时,如钱塘(今浙江杭州)、汴京(今河南开封)是最著名的政治商业中心,也是当时围棋活动的中心和棋会最活跃的地方。这种棋会表现两个特点,一是参与者棋艺水平高,大多是专业国手及地方业余豪强,二是参与人员地位较高,多为文人士大夫和有一定经济地位的人,他们出资邀请高手们进行正式比赛或表演赛。北宋最著名的大国手刘仲甫在未成名前,游历至钱塘时,“数土豪集善棋者会城北紫霄宫”,刘仲甫每天去看钱塘的高手对弈。而北宋文人中的大高手祝不疑到汴京后,也曾“为里人拉至市庭观国手棋集”。《忘忧清乐集》所载当时国手局谱,其对弈地点多是道观寺院,如南婆召寺、万寿观、长生宫、上清官、兴国寺、戒坛院等,而且棋谱就是以其地方为名。说明棋会大多在道观寺院举行,并且基本上是每日有会,云集各路高手。

  二是民间茶室,两宋时期的工商业中心城市,茶室普遍设立,而这些茶室除了品茶聊天外,必备的娱乐游戏就是围棋、象棋,而以围棋最为流行,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围棋无论如何还是棋艺活动的正宗,只会下围棋不会下象棋无可厚非,而若只会下象棋不会下围棋,则很可能被认为是艺术修养不高,情趣不雅。并把围棋称为“大棋”。从这一点上,也反映出围棋与象棋地位的差别。在诸多高手未成名前或文人墨客的记述中,均有在茶室弈棋的经历。而在茶室通过教授围棋技艺和陪人下棋也是高手们借以谋生的重要手段。如陆象山记述就曾经在临安茶室遇到自称是临安第一高手的人,而宋人当时曾有游历辽国都城的,竟然惊呀于辽国茶室里只设双陆,不设围棋。这点从侧面反映出宋朝的民间围棋之盛行,本人少年时期在开封(北宋汴京)度过,近千年过去,在街道两旁的树荫下、公园里依然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下围棋的场面。一如现在的象棋和麻将。

  三是棋童(少年棋手)甚至少女棋手层出。北宋时期,即使如偏远如蔡州褒信县(今河南息县)亦出现了以下棋教棋为生的姓闵的秀才,而宋洪迈《夷坚志》卷二十五《蔡州小道人》记一善棋村童,自称小道人,也是挟技出游,到汴京,过太原、真定,最后到了金国都城。明人凌蒙初据此在《二刻拍案惊奇》里写了 《小道人一着饶天下 女棋童两局注终身》一文。而大规模的少年棋手的出现却是一种畸形的产物,北宋的达官贵人有蓄养棋童陪自己或客人弈棋的习惯。棋童的家庭一般都不富裕,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是为子女谋一出路,便找棋师教以棋艺,以供宫廷和士大夫选用。明人瞿佑《剪灯新话》有一篇《绿衣人传》,记赵源游学至钱塘,侨居西湖葛岭宋代权相贾似道旧宅旁,遇贾似道侍女的故事,这个侍女就是棋童出身。她自称“本临安良家子,少善弈棋,年十五,以棋童入侍。每秋壑(即贾似道)朝回,宴坐半闲堂,必召儿侍弈,备见宠爱”。宋人刘镇有《八岁女善棋》诗:“慧黠过男子,娇痴语未真。无心防敌手,有意恼诗人。得路逢师笑,输机伯父嗔。汝还知世事,一局一回新。”从诗中描绘来看,这个八岁女也有可能是一名棋童。

  四、棋妓的出现。为适应文人士大夫娱乐生活的需要,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歌伎、乐伎等以一技之长侍奉客人的女子。而在宋代,随着琴棋书画艺术观念的确立,坊间妓女无不学习琴棋书画,唯有色艺双绝,方能远播芳名,提高身价。北宋名妓李师师就是这样。据《李师师外传》,宋徽宗曾赐给她片玉棋盘、碧白二色玉棋子,与她下棋、打双陆,结果都输了。当时还出现过专以棋艺侍客的棋伎。谢过就曾与一个棋伎过往甚密,还作了《减字木兰花•赐棋伎》一词:“纤纤露玉,风雹纵横飞钿局。顰歙双蛾,凝停无言密意多。”描绘了一个擅长围棋的伎女慵懒优裕的生活场景。

  棋童、棋伎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围棋深入普及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下一些柔弱女子的不幸遭遇和不合理的现象。

连载作者:王风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