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李喆棋谈:“分边与连片” 古今布局之流变(多谱)

2016年01月21日12:01    新浪体育


资料图:李喆



  新浪体育讯  当代棋手,多以为现代围棋的下法是完全从日本研习发展而来。日本围棋之棋艺在19-20世纪达到巅峰,而中国围棋在晚清随国势而衰颓。至20世纪中叶,在两国的棋艺交锋中,日本棋手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其后,在陈祖德、聂卫平等棋界前辈的带领下,中国棋手“师夷长技”,苦心学习日本棋艺,经过多年的追赶,终于在世纪之交实现了反超。

  然而,当我思考今日棋坛的布局走向和思潮流变,试图把握一些棋艺发展的历史脉络时,却常常感到中国古棋实为一块被埋没的瑰宝。虽然中国古棋在今日之棋坛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却在实际上对今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古今布局套路的对比入手,以清代的棋艺代表作《兼山堂弈谱》与《桃花泉弈谱》为基石,从技术角度对中国古代棋艺的发展略作梳理。

  >>>>

  “分边与连片”——古今布局之流变

  围棋的布局潮流,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行而不断变化。今时今日的很多布局套路,放在五十年前都是难以理解的;而五十年后的布局套路,在今人看来恐怕也会是全无头绪。布局潮流因何而变?除了革命式的新布局,大多数的变化都是在悄无声息地缓慢进行。今棋与古棋的下法有诸多差异,但若细思之,却似有脉络可循。


  图一 现代布局“中国流”


  图二 现代布局“变形迷你中国流”


  图三 中国古代布局“当湖十局”第二局


  图四 中国古代布局《弈括》第六局

  从前后四个图的对比来看,明显可以感受到古今布局套路的区别。今棋布局讲究连片,而古棋常为打散纷乱之态势。

  是否可以就此认定今棋之布局理念承袭自日本,而与中国古棋是完全隔断的呢?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认识。

  这是日本古棋的布局套路:


  图五 日本古代布局“出蓝秘谱”


  图六 日本古代布局“秀策流”

  日本古棋布局有一明显特征,即“先角后边”。教棋先生在启蒙之初便明确指出布局的价值顺序:缔角=挂角>拆边。直到一位伟大棋士横空出世,才撼动了这个教条。吴清源先生从小兼习中日棋谱,博采两家之长,其后与木谷实一同开创新布局,对今棋布局之影响甚巨。我认为新布局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是从中国古棋思想中提炼而来。


  图七    新布局代表作   吴清源对秀哉名人

  图七是新布局时期新旧对抗的代表,白6、10、12都是挂角、缔角先行,黑11、13则直接张边连片。

  回过头看中国古棋。对于“九三投”,清代国手施襄夏评曰:“进退有地,使敌不能拆三张边,且能分势相持而角亦有神照也。”这一段评述体现了清代国手对于布局的理解。


  图八    中国古代布局  拆三张边

  “九三投”主要是为了避免下成图八,白棋拆三,得以在下边连成一片,在施襄夏看来是黑棋略有不满的开局。有趣的是,将图八与图二作对比,态势竟极为相似。

  对于“连片”的重视程度,是中国古棋与日本古棋在布局理念上的重要差异。日本古棋通常是“由角及边”,中国古棋则从起手式开始考虑分边,阻止对方连片。“新布局”一声春雷,又经过“三连星”、“中国流”等连片布局的流行,时至今日,布局乃以拆边连片为常态。

  中国古棋布局强调分边,今棋布局强调连片,二者实为一体两面,是同一种理念的两种表现形式。造成表现形式之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今棋连片更为便易;

  二、古棋不惧攻角。               

  这两点又都与规则相关。今棋取消座子,起手可不占对角星,连片较为容易。而对于攻角的价值,则与还棋头规则有关:


  图九 《桃花泉弈谱》双飞燕第一变

  在今棋的价值理念中,双飞燕的价值堪比占空角,是布局阶段巨大的一手棋。而在范西屏所著《桃花泉弈谱》之双飞燕五十六变中,开篇却言道:“起手双飞,不无太紧”。这样的判断差异除了古今在具体定型手法上有所出入,也和还棋头的规则有关。图九是古棋中双飞燕最常见的定型方式,白棋分为两块,还棋头的压力相对更重一些。双飞燕诸变之中,大多数都是白方被分断为两块,古人的判断因此受到一定之影响。

  另一个攻角典型是“点三三”。


  图十   大飞点角常型

  中国古棋面对三六挂角,若守角必走大飞,其原因就是不惧点角。图十是今棋中大飞点角的常型,今人大多判断白棋更为实惠。但若算上还棋头,恐怕支持黑棋的要占多数了。

  当然,在今人看来有些古棋的场合中即使考虑还棋头仍然应当选择点角,这时候不点角则是思维定势之弊,也有技术水平之差异。

  开局连片的布局套路体现的是“全局一体、追求效率、讲究子间配合”的行棋理念,这与“角地先行、追求简明、步步为营”的日本古棋理念有所区别。

  综上,如果对今棋的布局理念稍作溯源,应该可以看出“中国古棋——新布局——今棋”这样的一条脉络。而日本围棋则在具体技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认为,今时今日围棋布局的诸般下法,在技术上更多地承袭了日本的研究成果,在理念上则有接近中国古棋的倾向。(待续)

  (转载自喆理围棋)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