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闲话头衔战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4-2-9 12:58 编辑

来源:九歌围棋 foxery

    现今的围棋多以冠军头衔作为荣耀。和古时候那种御赐的名分相比,更有说服力,也更为大众所接受。
    头衔战最初源于本因坊,第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名人弃世袭而捐“本因坊”名号于日本棋院,遂展开本因坊战。这也是近代世界围棋史上最早的头衔战。1939年至今,70年,该项比赛仍然在继续举办。这七番胜负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多少为之动容的名胜负,那种舍生忘死的搏杀,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那种刻骨铭心的悔恨,即便是在数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让人肃然。
    名人战是第二个七番胜负大头衔。名人之号在日本非比寻常,一向视为围棋的最高者的称号。概源于织田信长对于初代本因坊算砂的赞誉:“真是个名人啊”。第一期名人战的展开也是腥风血雨的,头衔尝鲜者藤泽秀行在等待加赛的郁闷中把自己刻进了名人的历史。第二期名人战又是一次名胜负,4:3,大豪坂田取胜,号名人本因坊荣寿。风光一时。继而23岁的林海峰击破坂田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名人。名人战也延续至今,只是主赞助商由最初的《读卖新闻》换成了《朝日新闻》。这亦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舞台。最近的一次名胜负就发生在去年,张栩碁圣对名人本因坊秀绅的回敬赛。最终局张栩大弃子转换2目半胜出,名人复位。观者如堵。
    相比之下。《读卖新闻》转而投资创立的棋圣战就要稍差一些了,但是观其历史,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如藤泽秀行那种一年只赢四盘棋命悬一线的搏杀,赵治勋轮椅绷带的防卫战,加藤遗恨的挑战……这些也慢慢地在渲染着棋圣头衔。
    这些棋战能持续至今,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当然是赞助者。《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雄厚的实力让这三大头衔数十年屹立不倒。这三家报社能在网络新闻的巨大冲击下坚持到现在,也和日本喜欢看报“纸”的习惯有关。像《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这种大报社,每天的销量相当稳定,后台稳了,当然比赛就能坚持住。故至今的头衔战还有“新闻”棋战之说。到了一定的年份以后,赞助主办七番胜负就成为传统,就可以不计成本了。这些都是中国和韩国棋界几乎无法实现的。
    近年,日本围棋的战绩不好,遂有重内战而轻外战之说。多数人说是奖金问题。可我却觉得除了金元之外还有一层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日本,围棋是被作为“道”来看待的。固执也好,执着也好,日本人就是守着这样的信念和理解在下着围棋。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故事,才有了一代一代棋士一层一层呕心沥血的铸局。慢慢地,这些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这又促使后来的棋士为之动容,进而为之献出毕生的精力甚至与生命。争议颇多的二日制仍被固守,大约也源于这样的思想:“给你足够的时间,下出梦想中的一手”。大概他们认为,这样的胜负才是值得尊敬的。换一个角度和心态看,道理是很充分的。因此,我觉得可以接受,而且还多少有些羡慕——对棋士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世界大赛的头衔,最有影响力的恐怕不是历史最悠久的富士通杯,而是应氏杯。世界大赛不同于国内的比赛,实力伯仲者甚多,所以尚无挑战制先例。和国家的名声名誉联系在一起,所以宣传什么的多少受到限制。因而对于日本,远不如国内比赛的影响力来的大。但是在中韩却不同。原因是通过这些比赛的好成绩,几乎可以一步登天。再就是奖金。在中国或还有为国争光的驱动,而在韩国,个人的因素显然要高于其他的。
    说回应氏杯,这个头衔有围棋界的奥林匹克之称。其分量之重,令人侧目。应昌期先生真是令人尊重,应该为全世界的围棋界所铭记。以一家之力为围棋做了那么多那么长久的贡献,在棋界用上伟大二字形容应当不算过分。也是他开创的世界棋战的先河(日本人为了抢先才推出的富士通杯),大大推动了世界围棋的交流。对于棋,两位应先生也基本上做到了不计成本。敬仰之余想一想,这也可以算是头衔的力量吧。
    说了一圈,得出这么个结论:头衔战是围棋生存乃至繁荣昌盛极为重要的手段。比赛是围棋的形式和本质呀!
    再看看中国和韩国的头衔战情况。
    韩国头衔战虽然动荡,但也有国手战50余年撑住门面,也算是引以为豪传统。赵南哲九段的九连霸,金寅九段的六连霸,曹薰铉国手、李昌镐国手等等,也因加冕国手头衔为荣。在韩国,有一次国手即终身国手之说。李昌镐九段在成名之初,最珍爱的头衔就是国手。因此,国手头衔虽然奖金不多,实乃韩国诸头衔中的绝对重量级。这也就不难理解芮乃伟九段袭走国手头衔一事有如霹雳一般,让韩国棋界为之震颤。王位和名人两个头衔也是历史悠久,但都中断过。据称国手战也岌岌可危,不免感叹唏嘘啊。
    中国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头衔是“新体育杯”。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金庸先生还友情赞助过这个头衔的冠军。但是其名“新体育杯”也许决定了的东西太多,怎么称呼冠军呢?某某新体育?多少有点尴尬。依稀记得是13届比赛以后停了。在这个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头衔战中,聂卫平九段先是五连霸,继而三连霸。在这个以循环圈决出挑战者的比赛中也算是辉煌了。后来的天元,是《新民晚报》主赞助的,至今仍在,只是决赛自改为三番棋之后似乎变得分量不重了。而且挑战者是单败淘汰决出的,意外的因素太多了。
    《人民日报》主办的名人头衔大约是现在国内最有些意思的了,也有可以称得上是名胜负的五番棋。譬如俞斌九段的决胜局半目败,聂卫平九段的只差一步到全冠王,罗洗河五段徒弟逼宫……马晓春自第二届起连霸12届可谓辉煌一时。论历史不如天元,论奖金不如现在的倡棋杯。可是名人是国内唯一目前一个决赛采用三番棋以上的比赛。且20余年不变。这一点让很多比赛难视其项背。但是现在的名人战运作却似乎让人觉得不是很爽,决赛却被搞成了穿戴古怪的比赛。明曰守传统的汉服,我个人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重表而不重里,有这样的想法的话不如好好地通过媒体做宣传,从对局的前一天开始荣重而正式的办一下不是更实在么?
    还有很多夭折的比赛,国手、大国手、棋王、棋圣、霸王……现在坚持下来的,除了名人和天元,许多都是外商赞助的:NEC、倡棋、阿含·桐山。人家掏的快棋比赛的钱还是比我们慢棋比赛要高。但是这也是中国的特点决定的。获利,是绝大多数主赞助商的目标。他们不会和《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那样作为传统去坚持,一旦看到入不敷出,就跑路。公司的运作和稳定也是问题,比如房地产商的投资,一个万一,比赛就很容易出问题。
    女子围棋在中国就更惨了,如果没有建桥杯,一个像样的头衔战都没有。说到水平下滑,那是当然的了。和韩国红火的女国手、女名人战相比都寒碜,更不用和日本的女流新闻棋战相比了。
    虽然知道国家现在可能不会有日本、韩国那样的条件,但是多少还是有点让头衔战多些、红火些的愿望。就算实现不了,多少宣传宣传也是好的。还很希望能将名人战重新搞成循环圈,并把决赛改成七番胜负,每方5小时。让我们的棋手有一个梦的舞台。那种向死而生的个感觉……
    最后再帮日本围棋出个主意:羽根、山下、高尾都曾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国际比赛成绩不好,要退回头衔奖金的话。既然如此,不妨建议七大棋战的主办方,挑战手合结束以后,奖金先暂缓发放或部分发放。因为获得了大头衔很多时候可以免选世界比赛,所以请去世界比赛上证明你是否有能力承担日本围棋的荣誉,五年内拿冠军一次,即可五年全额发放,三年内进了决赛一次,即可三年全额发放,四强、八强如何尽可试情况而定。这样,大头衔的拥有者同时也承当了为日本围棋界争取荣誉的责任,且和奖金息息相关,虽没有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去激励和促进,多少也能算上一针强心剂。
(全文完)
2009年成文,首发于TOM。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