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专职棋手收入调查 超级业余天王不如白领

2015年10月16日12:59    新浪体育


强如业余天王马天放 收入也不及外企白领



  新浪体育讯  中国围棋专职棋手收入调查——业余篇

  前些天的智运会比赛中,业余天王白宝祥在正式对局中连克世界冠军唐韦星九段和抗韩英雄胡耀宇八段,再次在棋界掀起一场职业业余分界的争论。除许多棋迷对业余棋手的水平见长欢呼雀跃喜形于色外,也有些人旧事重提,大唱“假业余,真职业”“棋界管理疏漏致业余大鳄狂卷奖金”等似也理直气壮的反调。

  这些流传在国内各大围棋论坛的陈词滥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早在业余四天王之一的王琛“月入22万成棋界新‘吸金王’”的新闻曝光时,大量的社会关注就开始聚焦于业余棋界的几项重大杯赛。自古以来,以讹传讹就是中国特色现象,棋界自然也不会例外;数年过去,竟然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棋迷开始相信“顶尖业余棋手收入远超职业棋手”,他们真的以为四大天王和他们所代表的业余棋手们都过着酒池肉林、纸醉金迷的生活。更有甚者,笔者周遭的一位企业家朋友竟然真的在这样那样的误导中最终放弃了赞助一项全国性业余棋战的打算,并这样告诉笔者:“我的钱拿去给这些业余大亨开‘分钱大会’,没意义”

  从笔者亲身的比赛经历来看,这些不知何处得来的结论显然荒谬至极。空口无凭,笔者将在本文中完整地统计2014年全国各大业余比赛的奖金情况和座次排名,并用最简单但也最科学的办法,给大家一个中国业余棋手生存现状的最直观认识。

  同时,笔者也希望诸君为漫天江湖流言肆意捉弄之时,能以更客观和实事求是的眼光去得到真正能令自己信服的结论。不盲从,不跟风,在才是一名受围棋熏陶多年的棋手应该拥有的珍贵品质。

  在开始本文的研究之前,笔者想对本文标题中的“专职”概念进行一个清晰的划分。正如前文所言,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业余之区别,已经不能很好地描述一位棋手的生活状态了。在职业棋手的队伍中,有不少已经离开了一线竞技,转而从事教学、研究甚至与围棋毫无关系的工作;而在业余棋手的范畴中,也有大量的棋手坚持着形式各异、但不论从质量还是质量上看都不逊于职业棋手的训练量和比赛量。因此,本文中出现的“专职棋手”,被笔者定义为:将围棋作为主要职业,以比赛奖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棋手。放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业余棋界看,这样的“专职棋手”正是以往传言中收四海奖金入囊中的业余土豪们,本文的研究也能更好地展示这些所谓的“职业的业余棋手”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全国业余比赛琳琅满目大小不一,但奖金真正能达到养活参赛棋手标准的,却是寥寥。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收集了2014年全国30多个业余围棋比赛的相关数据,并以[冠军奖金]、[比赛规模]、[申报业余6段数]和[是否计入全国业余围棋等级分]等重要指标为临界标准,最终选出了包括晚报杯、黄河杯此类传统赛事和陈毅杯、丰城杯这些今年出现但影响力甚广的新兴赛事在内的共20项全国性业余大赛作为参与本文研究讨论的主要数据。

  首先,请诸君对这20项比赛的冠军奖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这20项比赛规模不一,冠军奖金从10k至120k不等。以其中冠军奖金最高的陈毅杯为例,笔者将其和同年职业棋界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项大赛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哪怕是跟职业棋界最受人诟病的“高荣誉低奖金”的名人战相比,业余棋界奖金最高的陈毅杯的差距依然明显,跟其他主流的职业棋战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图中数据都是税前奖金,职业棋手税后拿到的奖金比例显著低于业余棋手的80%,但这依然不影响业余棋战冠军奖金远低于职业棋战的结论。

  当然,赛事多、赛程短一直也是业余棋战的优势之一。如能少食多餐,大量参赛,是否也能获得比较可观的奖金呢?为解答上述问题,笔者分析了这20个比赛的冠军得主的身份,以饼图的形式直观地告诉诸位:究竟哪些棋手有可能拿到全国冠军。如下图,


  占据图中半数以上的是有中国业余围棋“四大天王”之称的白宝祥、胡煜清、马天放和王琛的组合。另外占据半壁江山的是冲段少年系列,其中有接近半数的冠军获得者在14、15年的定段赛中已经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了职业棋手,另有接近半数的棋手在定段赛中的成绩已近龙门,且在15年的各大业余赛事中取得了更加统治性的成绩。

  让我们用悲壮和崇敬的眼光看向饼图中硕果仅存的“其他”一栏。10%的比重意味着有两位棋手突破重重大山的障碍并最终在比赛中夺魁,他们是:

  张博7段——国学杯(奖金80k)

  孟繁雄6段——琅琊杯(奖金10k)

  不必多做介绍,相信对中国围棋发展有所了解的读者一定不会对纵横网络、叱咤风云的孟繁雄6段感到陌生。而张博7段在最终转型成为围棋教练之前,在国内的冲段少年中的地位,绝不会比四大天王逊色多少。

  用单个数据来片面估计整体样本一定是不科学和带有偏见的。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虽然业余大赛数量比较充分且冠军奖金也比较客观,但真正有实力染指的,其实也不过就是那几个人。四大天王每年的收入或许富足,但用仅仅4个人就要涵盖整个业余围棋的生存现状,笔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当然,四大天王每年是不是就一定如许多人所想的那样赚到盆满钵满,我们在后文中也会有讨论,在此不做赘述。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报名参加全国业余大赛很有可能拿不到冠军,那么就必须对整个比赛的奖金分配进行相应的了解。除开冠军奖金,各比赛的人均奖金数目如何呢?请看下图:


  笔者由图中数据快速地发现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各大比赛的人均奖金显著降低。这其实很好理解:这些比赛后半段名次的棋手基本不会有任何奖金上的收入,因此不论参赛人数众寡,总奖金池恒定;参赛人数越多,每位参赛棋手能分到的人均奖金当然就更少了。

  大量比赛的人均奖金都保持在2k以内,但是有2项比赛在这次对决中光荣胜出,它们是陈毅杯和海陵岛杯。如下图:


  仅看上图,这两项比赛似乎正是前文提到的所谓“分钱大会”,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诸君看到图中杯赛名字后面的*号了吗?这是笔者用于标注有特殊参赛限制要求的比赛标记。

  人均奖金冠绝全国的陈毅杯,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奖金最高的比赛,同时拥有着最为漫长的赛程。从14年2月开始进行残酷的网络单淘汰预选赛开始,到5月进行的线下复赛决出32强,再到年末进行的多轮次单败淘汰和番战决赛,高强度的对局将贯穿整个2014年。另外需要补充的是,陈毅杯的奖金范围只有前八名;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走到决赛第三轮,那么你一整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而不被许多人知晓的海陵岛杯,同样拥有冗长到令人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漫漫网选路。同时,比赛特有的“28周岁以下棋手禁止参赛”的相关规定,使得许多有实力的棋手望而却步。

  总之,陈毅杯和海陵岛杯的人均奖金虽然可观,可绝非是每个走在业余棋界顶端的高手都能触及的。至于其他的比赛,数字会更加惨淡。

  生存是残酷的,以比赛奖金为生的棋手们更是如此。在人均奖金如此低迷之时,还有更加严峻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参加比赛,是有相当程度的成本或开销的。这些花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参加比赛的食宿费以及来回旅途的旅费,而这对于参赛频繁的业余专职棋手们来说,则是更加沉重的负担。

  笔者统计了前述20项比赛的报名费和食宿费(其中有的比赛为统一一次性收取,其余的比赛按天数取日均消费额计算),并加权到了前面出现过的人均奖金表中,那么这些比赛的人均净收入情况则如下图:


  其中,豪门赛事陈毅杯依然独占鳌头,而传统业余大赛黄河杯因其不限制最小参赛年龄而逐渐为冲段少年所垄断的残酷现实使其排名榜尾。

  由于陈毅杯和海陵岛杯的人均净收入显著高于国内其他赛事(原因已在前文详述),笔者剔除了这两个比赛的数据,细化了纵坐标的刻度值,使诸君能对国内各赛事的人均收入能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清楚看到,在国内18项大型赛事中,仅有4项比赛的人均收入为正,其余比赛的人均收入均为负数,这意味着:在一位地方性业余高手还未具有统治级实力之前,他参加国内绝大多数业余大赛,最终都是要赔钱的。

  在此,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青岛出版杯、景东陶瓷杯和怀安杯等少数几个比赛要求参赛棋手最低段位为业余4段外,其余比赛的最低参赛要求都为业余5段。这意味着为本文数据做出贡献的全国各位参赛棋手并非滥竽充数,基本都为各地方业余棋界的翘楚和顶梁柱。为进一步证实此结论,笔者将为大家提供一组一目了然的数据:


  为笔者选中的“标签棋手”,个个都是全国最知名的顶尖业余高手,他们在14年许多比赛中的突出战绩也证明了他们在国内几无对手的卓绝实力。然而,他们在参加其他某些比赛的成绩显然就不太理想了,上图就是个人失常成绩和正常成绩的直接对比。(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笔者仅仅选择了可能更为初级棋迷熟知的几位业6业7知名棋手)这当然有可能是因为个人状态的起伏,不过此类现象的频繁发生,也必能证明各大比赛的主要竞争区间,绝非前几名那么狭隘。换句话讲,这些比赛的大几十名甚至一百余名,那些在本文奖金相关研究中不幸充当分母角色的棋手,或许藏着无数位超级大神呢~对此依然存疑的读者,请自行查阅整个2014年各大比赛的最终名次表,笔者保证你会惊喜连连,直叹不虚此行。

  除去食宿费用,旅费也是不可忽略的重大开支。在绿皮车日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高铁和飞机已经逐渐成为棋手出行参赛的主要交通工具。回望上文人均收入的惨淡数据,笔者已经不忍再往图中扣去如此一笔巨额开销;旅费的问题,将于后文再行讨论。

  对棋界比赛稍有了解的读者就会知道,虽然笔者前文所做为参赛棋手整体的人均收入,但在现实情形中,只有排名很靠前的棋手才有可能获得奖金。下图为各杯赛比赛规模和奖金规模之间的鲜明对比:


  除三亚杯、中软杯和丰城杯稍显人性外,其他赛事的比赛规模和奖金规模比只能用“无情”来形容。(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三个比赛虽然奖金规模达到前50名,但如果棋手不能拿到前16甚至更高的成绩,拿到的奖金基本都不超过0.5k,这样的奖金可能用“安慰奖”来形容更为贴切。不过至少,安慰奖比其他杯赛的什么都没有奖,还是令人赞许多了)。利用上图比例和各名次对应奖金进行加权平均,笔者发现:只有当一位棋手能进入一项比赛的16强,才能基本保证收支平衡。下图为各赛扣除了食宿费(未扣除旅费)后的16强人均净收入对比:


  笔者欣慰地看到,棋手的人均收入终于开始变得可观了起来,其中陈毅杯的人均收入,居然历史性地突破了一万大关!然而残存的理性使笔者再次审视了自己的数据,才发现冠军奖金大大影响了上图中的数据。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比赛赞助商为最大化宣传作用,势必会将冠军奖金尽可能拔高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至于2-16名棋手的奖金,在相较之下则显得远没有那么重要。

  在这样的现实下,笔者剔除了各比赛的冠军奖金,于是有了下图:


  如前文所述,冠军奖金虽然美好,但整个2014年能获此殊荣的棋手,加起来也不过数位。剔除了冠军奖金的16强人均净收入,才是一位非四大天王的顶尖棋手在各项比赛中能够得到收入的最客观指标。

  虽与冠军相去甚远,但16强也绝非人人都可触及。接下来,笔者统计了所有比赛的16强名单,于是有了以下分布:


  不知诸君作何感想,但当笔者看到业余棋界的半数江山为各道场的冲段少年垄断之时,心中不知何故竟浮现悲凉之感。僧多粥少的业余棋界资源本就极为有限,在逐年被各地冲段少年步步蚕食后更加举步维艰;而在这样严酷的大背景下,竟然还为如此多棋迷质询“何不食肉糜”,其间甘苦,唯有自知。

  请容许笔者进一步细分上图的三大块组成:


  注:图中概念释义

  顶尖冲段少年:未成年,14/15年定段赛本赛前50,业余6段以上,至少获得过1次全国业余大赛前3名

  冲段少年:未成年,14/15年定段赛本赛前100,业余6段以上,至少获得过1次全国业余大赛前12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似乎被浪潮般的冲段少年和山岳般的四大天王压制了风头的业余6段和业余7段绝非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他们个个都是中国业余围棋的最顶尖精英,请容许笔者用最简单的名录来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图中业余7段包含且不限于:张博,唐崇哲,赵威,李天罡,孙宜国,韩启宇,付利,李岱春

  图中业余6段包含且不限于:康锐,赵炎,陈翰,冯毅,卢宁,周祥,于天,鲁毅,金崟,邵光,李旭,王庆,李聪,曹汝旭,孟繁雄,黄星灿,叶凌云,李晓龙,杨文凯,华文翔,苏广悦,冼建辉,张雨涵,龚昊然,何天凝,聂峰林,王一喆,李培伦,彭鸿礼,严建刚,包家恩,焦松岩,柳仁树(韩),莫玉树

  (以上名录为笔者不严谨随机排列。如有疏漏,还望海涵)


  请诸位读者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对上述名录进行简单搜寻,看看为棋迷耳熟能详的传统大亨和新晋豪强有多少。不客气地讲,里面的哪一位棋手,不是熟知业余棋界的笔者如雷贯耳的名字?如读者对其中的哪一位棋手不太熟悉,欢迎私信笔者,笔者会很乐意转发一份该棋手的辉煌履历。

  最后,请跟随笔者将目光转向饼图中狭窄到无所适从的业余5段部分。笔者一直认为,一名业余5段棋手能拿到全国性业余大赛的16强,已经是上苍对其最大的褒奖。已经惨淡经营的8.7%并不是这个残酷现实的全部——在这本就寒酸至极的8.7%中,还有超过八成的数据来自具有显著地区限制和年龄限制的香芒杯、琅琊杯和海陵岛杯。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谈冠军,哪怕是全国任意业余大赛的16强,已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骄傲头衔。

  基本情况分析到这里,想必诸位已经对国内业余大赛的情况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接下来,请让笔者做出本文最重要、也是最胆大妄为的设想:

  假设在2013年12月31日晚,笔者路遇世外高人,获赠一枚耗时10年、由中科院脑神经研究所最高研究小组开发的“超级涨棋丹”。服下这枚灵丹妙药后,笔者各方面的棋力瞬间大涨,直逼四大天王。按耐不住内心激动的笔者立时服下此丹,瞬间化身最顶尖的业余高手,从此有了和四大天王叫板的超级棋力。之后,笔者开始大量参加国内各项业余赛事,虽不能在与四大天王和小职业棋手抗衡的光荣战斗中占尽上风,却依靠丹药给予的过硬实力,保证在参加的每一项赛事中全部进入16强。自此,笔者成功化身业余棋界超人,江湖人称[笔者+]。(后文统一用此称号代替)

  同时,这枚神奇丹药不光能大幅提升棋力,还能提高服用者其他方面的各项能力。这使得[笔者+]能完美安排国内20项业余大赛的参赛时间保证毫无疏漏,同时拥有完美的体力以支撑全部比赛的漫长赛程。

  为证明上述假设的不切实际性,笔者统计了业余棋界最顶尖代表——四大天王的相关数据,如下图:


  由图可以看出,哪怕四大天王都拥有相对稳定的进军16强的实力,但时间和体能的限制,使得哪怕贵为业余棋界“F4”的他们,也不能包揽全部业余赛事的16强。四大天王尚且如此,实力稍逊他们的其他顶尖业余棋手则更加不可能完成这个恐怖的任务。因此,笔者的假设,显然远远超出了一名业余棋手现实能力的极限。

  那么,就算笔者的假设能够无条件成立,[笔者+]这位超神在2014年全年究竟能收获多少奖金呢?在前文的数据支撑下,这个计算显得尤为简单——只需要将各项赛事16强人均净收入相加——86.2k。扣去参加这20项比赛的旅费(笔者假定其中有12次比赛普通火车来回,5次比赛高铁动车来回,3次比赛飞机来回;取全国普通列车、高铁动车和飞机的平均票价,可得旅费总和;详细的计算过程在此略去)21.4k,[笔者+]在全年可以获得的奖金为86.2k-21.4k=64.8k。

  这笔奖金收入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其他顶尖业余棋手,但这显然不能令[笔者+]满足。在业余棋界闯出名声的[笔者+]逐渐开始受到各种讲棋邀约,旺盛精力的[笔者+]将其全部收入囊中;综合加权参加比赛的时间,[笔者+]平均每周有2小时的小课时间;按照国内标准行情0.15k/h计算,[笔者+]全年可以拿到0.15*2*52=15.6k课时报酬。

  不光在现实比赛里披荆斩棘,依靠近乎无限精力的[笔者+]在网上各大高奖金比赛中也一定要大展身手。虽因顶尖职业棋手的加入,弈城的排行赛和东洋杯赛奖金无从染指;但在职业竞争程度稍低的新浪、棋魂和野狐围棋平台上,[笔者+]依靠零失误的完美表现,保证在全年每一次的新浪月排行赛中打入八强,在职业如云的野狐月排行赛中全部打入12强,在竞争稍逊的棋魂月排行赛中全部打入前三。如此一来,[笔者+]全年在网赛中收获的奖金同样客观——63.4k。

  虽精力无限,但一年365天的客观规律依然存在,[笔者+]一年内的其他时间所剩无几。那么,其一整年的收入就有了明确的数字:64.8+15.6+63.4=143.8k。

  143.8k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笔者再次假定:拥有如此卓绝战绩的棋手,目前基本聚集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中。下图为以北京为例的收入对比:


  乍看上去,北京市平均工资明显低于[笔者+]的年收入,但稍作思考就会明白:前者的数据统计中,包含着大量工厂职工、环卫工人等收入水平明显更低的不具对比性的职业。在剔除了这些职业的干扰后,二者的对比如下:


  非私营单位,意即传统意义上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统称;而这二者的收入重心,显然不在图表中的白色收入上。业余棋界霸主[笔者+]这透明到清澈见底的143.8k年收入已经难言高薪,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各种福利和灰色收入足以弥补二者纸面上的收入差距。

  再看行业内部的收入,下图为文化体育产业内的收入对比:


  图表明了地告诉我们:文化体育产业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已经基本与[笔者+]持平,而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同样客观的福利和灰色收入则远远超出白色收入的正常比较。

  如果将收入比较放在行业间,则差距会更加明显。如下图:


  北京市所有上市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笔者+],而近年始终炙手可热的金融行业平均收入则高出更多。

  通过以上数据,笔者得出结论:

  [笔者+]的年收入比北京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从业人员高出近三成,但后者的福利和灰色收入将使天平毫不犹豫向其倾斜。同时,[笔者+]与文化体育产业内中层及以上员工的平均收入大致持平,同样的福利和灰色收入问题使得二者的实际收入差距更为明显。[笔者+]的年收入远远低于金融行业的普通员工平均值。

  上述结论是由官方数据统计分析推导得出的。在本部分的最后,笔者将使用2012年笔者亲身实习的两家企业的真实收入数据与[笔者+]做最后的对比,如下图:


  笔者本科实习的企业都不是各自行业内最顶尖的企业。毋需多言,差距自现。[笔者+]的奋斗之旅,才刚刚开始。

  或许诸君会认为虽说[笔者+]的收入相较于某些企业而言相形见绌,但14万的年收入在国内也算小中产阶级了。那么,请随笔者来探索收入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时间投入。

  在整个2014年中,[笔者+]需要全勤前文中提到的20项业余大赛,所需时间如下:


  除此之外,[笔者+]还需要坚持每周一次的小课教授,以及在每一个对弈平台的每一次月排行赛中斩获佳绩。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总,其一年所需时间如下:


  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图表中的数据做简单的说明:

  比赛日、旅程日、小课日、网赛日和训练日是按职能划分的,彼此可以重叠;

  有大赛参赛经历的读者应该会了解业余比赛的日程安排。笔者按目前公认最宽松的赛制安排方法进行计算——每日3盘棋;每盘棋双方1小时15分,加上各轮次间间隔的半小时,共计3小时;对局状态极为紧张激烈,远超世界公认的工作小时数统计标准,按1.5倍计算;为保持竞技状态,比赛日每晚有2小时的记谱、复盘、研究时间;因此比赛日每日工作小时数=3*3*1.5+0.5+2 =15.5小时。比赛天数则由前文的统计数据得出。

  旅途绝不等于休息,相信有过旅游经验的读者一定会了解。来回奔波20*2天,每天按8小时工作计算。这对于需要时刻保持最佳竞技状态的[笔者+]来说,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参与奖金统计的网赛包括12次新浪月排行、12次野狐月排行和10次棋魂月排行。由于[笔者+]战绩出众奖金拔群,平均按每个比赛下5轮计算(经常观看相关月排行赛的读者就会知道这个估计是多么保守);因此网赛日的天数=(12+12+10)*5=170天。

  为时刻保证最佳竞技状态,[笔者+]需要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每日保持至少1小时的训练量,训练内容包括打谱、复盘、死活和网练等众多方面。作为有幸亲身观察过四大天王之首——马天放日常作息的笔者,深刻意识到:想要时刻保持王者级的竞技状态,每日1小时的估计是多么浅薄和狂妄。

  那么每年2908.5小时这个数据是个什么概念呢?下图可以给诸君一个最清晰的认识,


  受万人敬仰的淘金狂人[笔者+],每年工作小时数竟然远远超过了世界特殊行业标准。特殊行业在中国被定义为医生、律师等需要额外超长工作时间的职业,并在相关文件中明文指出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享受额外的工时报酬。然而,超过世界最高标准近400小时的[笔者+]呢?

  最后,笔者对[笔者+]一年的正式对局数进行一个简单的统计,如下表:


  图表数据解释:

  正式比赛对局数为20项比赛轮次之和。
  网赛对局数为三项月排行赛所需对局数。
  加权一栏为对局重要程度和专注程度的衡量标准。正式比赛对局最重要,权重为1,与国内其他组织的统计标准一致;网赛涉及高额奖金,重要性和专注性次之,保守估计权重0.3;网络预选对局相对最不重要,保守估计权重0.2。


  每年正式对局279,这个数字又意味着什么呢?笔者用国内唯一权威杂志《围棋天地》统计的2014年中日韩台职业棋手对局量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如下图:


  注:马天放的对局量数据为笔者向其本人确认而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图中笔者选取的棋手已经是中、日、韩、台湾地区每年对局量最多的职业棋手了(时越为中国大陆第二,第一为唐韦星的72局),但他们的对局量在[笔者+]惊人的279局面前显得无足轻重。而素有“围棋狂人”之称的马天放7段,全年正式对局也不过209局——[笔者+]的全年对局量,则更显庞大。

  由上述图表和相关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哪怕一名棋手奋斗到[笔者+]那样的地步,在每年需要付出近3000小时的工作时间、完成比马天放还要多70局的正式对局量后,也只能获得一个甚至不及外企普通员工的收入。

  现在,还有读者坚持认为中国业余棋手过着“自由”、“轻松”、“富足”的生活吗?

  既然现状并非大家所想那般乐观,那么业余围棋的从业者是否应该考虑作出哪怕是一点点积极的改变,而非一味歌舞升平地掩耳盗铃呢?在本文的最后,笔者想根据前文提供的相关数据,对业余棋界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从领导层到民间组织,全方位加大中国围棋对业余棋界的关注。

  相较于职业棋界司空见惯的长枪短炮,业余棋界在许多年来一直极度缺乏主流媒体的关注。

  数据是反映关注的最好标准。以本文为例,笔者在收集相关数据时遇到的困难,是在以往文章创作中从未遇到过的。全年成绩一骑绝尘的马天放7段的2014年对局总数,笔者在找遍圈内各大媒体机构后竟一无所获,最后还是通过微信向其本人问询,方才得到准确数字。业余棋界数据统计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

  另外,中国棋院对业余比赛的办赛态度始终暧昧,这也直接限制了业余棋界的发展;早年的“业余冠军奖金不能比职业还高”的神奇论调,就如“业余不能有9段,否则便和职业九段平起平坐”一般滑稽和荒诞。近年来,中国棋院逐步放宽了对全国各地办业余大赛的限制,这是一个极好的趋势,也一定会引来更多社会资源的倾斜。

  在这里,笔者衷心希望那些真正有意赞助围棋比赛的企业家们,能多关注业余棋界的发展,这对棋界和企业双方来讲都无疑是双赢之举——在职业棋战百花齐放的同时,业余棋界至今都还没有一项真正能够引领全国的大型业余赛事。(陈毅杯是目前最大,但严格的参赛限制和冗长的选拔赛程使真正能够参与到比赛中的棋手寥寥)因此,业余棋界或许才是企业真正实现社会价值、扩大社会影响的处女宝地。

  平衡业余比赛冠军和总奖金的分配比例。

  诚如前文所述,目前国内许多业余大赛的冠军奖金,甚至要超过其余名次奖金的总和。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体育精神和基本社会规律,而这也是国内业余棋界现状远差于表象的最直接因素。

  相较于职业大赛的生死相搏,业余棋界的赛制不应该轻松、自由得多吗?兴趣、快乐和参与,不应该是业余比赛的最终宗旨吗?因此,笔者希望在之后的业余比赛中,能出现更多像海陵岛杯这样真正为所有参赛棋手考虑的优秀范例——不论是奖金规模的扩大使基本所有参赛棋手都能有所斩获,或是增加各种趣味奖项的颁发和奖励力度,或是干脆免除参赛棋手本就微薄的食宿费用——换位思考,使每一位参赛棋手都能体会到办赛者的体贴和温馨,也才能使企业的赞助起到最大程度的效用。

  扩展业余棋手就业面,从根本上解决业余棋手的低收入问题。

  国内绝大多数业余棋手都有自己的主业,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个事实一方面确实能够体现业余棋手“业余”的本质;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凸显了业余棋手迫于生计另辟活路的无奈。在之前的许多文章中,笔者都始终呼吁社会加大对冲段失败少年群体的关注,而今天的数据表明:他们真的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好吧,或许“水深火热”这样激烈的词汇用以形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失偏颇,他们中的许多人比国内绝大多数工人或农民活的更好,但这就够了吗?笔者真的认为:以他们在围棋界的实力和地位,以他们对围棋的付出和热爱,远配得上比今天好得多的生存环境。

  业余棋手能做的事情,其实真的很多,只是我们始终缺少业内人士真正用心的思考和探索。

  当前文的问题还未解决,当单靠奖金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今天的业余棋手便只剩下了围棋老师这一条出路。笔者想问的是:中国棋界不需要数据库吗?不需要全国各地的调研员吗?不需要面向社会公众的、基层一线的普及者吗?不需要当地棋迷协会和相关机构的联络员吗?不需要拥有丰富参赛经验的比赛组织者吗?不需要走近社区、走近企业、走近校园的志愿者吗?仓促之间,笔者也不能考虑到更多;但作为拥有如此多优秀品质的棋手,难道不可能在社会的更多维度拓展出新的生路吗?就今天的业余棋界而言,上述愿景只是空谈;但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一笔不成龙,一锹不出井”那样——只有依靠每一位围棋从业者的重视、开发和不断挖掘,出路才可能有真正拓宽的一天。

  在本文的最后,请容许笔者再次重申——中国业余棋手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请真正在意中国围棋的人——请关注,请思考,请努力,请贡献。

  (公孙青阳)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