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桂文波:现在棋手下棋只争胜负 有情怀才有生命力

2015年09月28日08:44    新浪体育


桂文波



  棋事专访|桂文波 精神上的回归

  引语

  当初,他历经艰辛走上围棋之路。那年,身体抱恙的他遗憾地退到竞技场的幕后。在醉心文化中,他得以聚拢人生之正气,而远离身体之虚病。对于竞技的残酷,桂文波感同身受。而棋上精神的回归,才是棋手超脱胜负痛苦的一剂良药。

  棋手简介:桂文波,1991年9月出生,湖北武汉人。职业四段,第二届富士通U15男子亚军,围甲中平能化集团队棋手。后因身体缘故逐渐远离竞技场,开始投身于棋手家园和传统之文化。

  感激那些人

  棋事:你小时候学棋比较艰苦。能谈谈这个学棋的过程吗?

  桂文波:5岁半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我家附近的几个业余棋手学棋。后来,遇到启蒙老师彭晓峰四段。7岁时,我就去了阮云生老师那里学棋。2000年又遇到了吴肇毅老师,并在他帮助下来到了北京。

  到后来,又得到了曹大元老师的帮助,一直到后面自己定上段。应该说,也是有那么多人的帮助,才让自己得以继续地前进。所以,也很感激他们。

  棋事: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你渐渐远离了竞技场。面临身体和棋上成绩的双重不如意时,你当时的内心是怎么想?

  桂文波:刚定段的时候,成绩还是不错的,对自己也有一个很高的期望。但是, 身体状态自2006年以后就越来越差,棋上完全集中不起精神来,成绩也直线下滑。

  加上各方面压力很大,心里肯定很痛苦,但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生的正气

  棋事:你后面是怎么走出那个阶段?

  桂文波:我从小性格就是什么都忍着。而下棋是一项很有精神压力的运动,一直没有得到舒缓。  后来身体不好,成绩不佳, 就进入恶性的循环。那时候,才觉得自己不得不转变了。

  于是,我开始去读书、写字。一点点把人生的正气养起来,去化解那些戾气。

  棋事:听说你当时很喜欢《菜根谭》,能谈谈你在其中的收获吗?

  桂文波:我也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当时虽然理解不透彻,却非常地振奋自己,就觉得,身体再难受也是可以坚持下去,其它再困难也是可以化解。

  棋事: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再看围棋是不是会很不一样的感受?

  桂文波:那就像一个外部因素逼着你从原来的环境中跳出来。然后自己读书、感悟,慢慢地对棋的看法肯定就会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想着要把每一手棋都下得最佳,下的不好会很痛苦,现在就不会太纠结在上面了。


桂文波



  最初的烙印

  棋事: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这些文化知识?

  桂文波:大概是16岁。之前很少读书,后来才慢慢开始看《道德经》、《论语》庄子、佛经。开始读这些书, 有点吃力,但每天坚持,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总有自己的体会。

  当理解得越来越深入,再看这些书时便不觉得是古书。而是跨越了时空与先贤同处一地的交流。古今同心,原来我们并没有距离。

  棋事:你觉得这种文化上的这些知识对理解围棋有怎样的作用或影响?

  桂文波:似乎,大家都比较喜欢谈文化对围棋的功用。但,不管读老子、还是孔子,还是其他,要想它对棋的技术有直接的帮助,显然不太可能。读书不能带有太强的目的性。 只要真正用心地去读书、感悟,一定会有收获,并帮助你打开以前眼界上的局限。

  因为,从初学到职业高手,棋手最初的烙印一直都存在。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对事物是怎样的理解。这东西让你成长,也让你局限。所以说,下棋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有所突破。只有把自己最初的东西完善了,才有可能更全面地成长。

  静下心来

  棋事:那你觉得棋手应该通过什么途径让自己更加圆融呢?

  桂文波:首先得清楚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错在哪,才可能完善,所以需要沉静下心来,时常思考。而读书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眼界更为开阔。我比较喜欢静坐,去观照内心,自我反省。

  棋事:现在毕竟还是竞技围棋占主流。大家更多是以成绩来衡量一个棋手。

  桂文波:当然,成绩不是说不去追求。如果没有一个直观的东西表现出来,大家也看不到你理解的是什么。

  其实,很多棋手也知道文化的重要。只是他超脱不了当前的环境。很多学棋小孩的家长也如此,这些道理都明白。只是他们为孩子付出了太多,所以会有些等不急。

  鞠躬,放下自己

  棋事:你觉得棋上的道是什么?

  桂文波:作为职业棋手,面对每盘棋的态度特别重要。像吴老(吴清源)那一代的棋手,虽然胜负心也很重,但是他们对棋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无论什么状态,棋手都要以端端正正的态度去下棋。慢慢地,心中就会有一种“道义”去冲淡胜负所带来的痛苦。 过程是道的体现,结果是因缘的花开花落。

  棋事:这种端正的态度指的是什么?

  桂文波:对局前的鞠躬,就是很好的一件事。鞠躬,是要把自己放下来,不能在胜负世界里太过于执着。人有了傲慢,固执就越深。头一低下来,就把自己的成见打开了。心虚空了,所容纳的东西就会更多,在棋盘上的眼界也会更全面。

  如此,你自然而然就能进入到一种很好的状态里下棋。


桂文波在比赛中



  下棋,什么最重要?

  棋事:那你觉得下棋什么最重要?

  桂文波:这我也问过很多人。谢赫认为布局和官子很重要。因为布局和官子是可控的,而中盘的复杂变化是不可控的。把可控的发挥到极致,即使在不可控的地方下的差一些,赢棋的概率也会很大。邱峻觉得,能在现有掌握的技术上把它们发挥好就很厉害了,我们很难去掌控一个超越这个时代的下法。

  时越讲的也很好,下棋把自己完善好就行了。我觉得,棋上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重要的是要学会不找借口,沉着冷静而能决断。

  棋事:你说到对下棋的输赢不要太痛苦。但作为职业棋手,当要比赛中竞技的时候,胜负心还是很重要的因素。

  桂文波:作为棋手,不是说对胜负无所谓。而是要不沉浸在胜负上面。当你在棋上有一种“道”的精神存在的时候,你受胜负的影响才会越来越小,而你对围棋的热情才能长久地保持。

  但是,当大多数棋手还未找到这种东西的时候,在遇到胜负的挫折时,就会茫然而颓丧。只有不纠结在胜负,我们才能体会棋上更深层的东西。

  棋事:有人说,现在的竞技围棋越来越没有味道了,你觉得这种缺失的味道是什么?或者你对现在的竞技围棋怎么看?

  桂文波:以前的棋有味道,是大家很纯粹地喜欢这个东西,没有太多的目的性。当目的性太强,你对围棋技巧上的追求就越深。而那种心灵上的体悟,是需要人很纯粹地静下心才能体会到的。

  不过,从技术而言,如今的围棋水平确实进步了。不管是计算力,还是对棋的理解。那么,以前作为业余棋手还能看明白的棋,经过现在复杂的变化可能就有些难以理解了。

  另外,现在棋手所表现出来的下棋的状态,可能让大家感觉就只是在争胜负。而有情怀的棋,才显得更有生命力。

  没有最佳的一手

  棋事:在棋上这么多年的感悟,你所理解的围棋又是什么?

  桂文波:以前,作为职业棋手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希望每手棋是当下棋盘上最佳的一点。而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你是无法确定这就是最佳的。

  而无论什么状态,能在当时的环境下做出“最正的决断”就是最好的一手。如此, 才不会为输赢所牵绊。  

  棋事:那你个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或者你想通过围棋想到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桂文波:我觉得不用把围棋放在一个多么特殊的位置。无论学什么,都是个人的爱好,生活的需要。 经历过悲欢喜乐的沉淀,去找到它的醍醐。  

  所以不管学什么,能在酸甜苦辣之后,体会到它里面真正的乐趣就很好。

  棋事:你曾说围棋是有弊端的,这怎么理解?

  桂文波:《礼记经解》讲“易之失,贼也;礼之失,烦也。”就是说,易虽妙,但你学不通的时候就会变得贼头贼脑; 没有通达“礼”真正精神的时候,就会嫌它太过于繁琐。

  那围棋肯定也有它“失”的地方。因为它里面的思维太巧妙了。从小就学围棋,局限在它的技术、胜负上。久而久之,非但没有体会到它的智慧,反而会让自己的心境过多地纠结于胜负的痛苦之中。

  为什么谈精神?

  棋事:对于围棋,你还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

  桂文波:古时候,基本都是贵族、读书人在下棋。他们心里面本身就有一种情怀。当通过棋上演变出来时,那里面就会带有他们的思想情感。那怕下得再臭,他也很快乐。这是围棋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所以,为什么棋上要谈这些思想精神上的东西?不谈的话,棋手走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痛苦和迷茫。因为最开始追求的,就是让自己不断痛苦的东西。 所以需要真正地认识到棋上的文化。

  棋事:但是,因为外在的压力,棋手还是很难放下竞技去谈围棋。棋上没有成绩,再大谈文化感觉也没有什么作用。

  桂文波:大家还是把文化狭隘化了。一切能够使人祥和的都是文化。

  我觉得,棋的礼仪上可以再规范一些。礼仪的熏陶,会对棋手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变得更有敬重心。这样,心才能够沉静下来,去体会更多的东西。

  《论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如果棋手自身能在文化上开始转变,会像漩涡一样吸引到更多人。

  棋事:那你理想中的围棋应该是什么样?

  桂文波:理想中的围棋,是对弈能观察到彼此“法”的变化,体味到这些就是禅味,也是围棋的义趣。

  采访 容逸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