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与擂台赛征文》 卅载风华今更新

2015年07月24日09:26    新浪体育

  《我和中日围棋擂台赛》

  卅载风华今更新

  作者:山东省淄博市 吴强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其名作《名人》中说:“日本的围棋已超出了娱乐和比赛的观念,成为一种技艺。它贯穿着东方自古以来的神秘色彩和高雅精神。”他还写道:“据说,在中国,人们把围棋看成是超凡脱俗的游艺,充满了天地之元气,三百六十有一路中包含着天地自然和人生哲理。”这一段话,生动点明了围棋令人痴迷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资深棋迷,能够领略难以言喻的围棋之美,哪怕只是领略到了围棋大海中的几朵浪花,也是令人迷醉的。而这一切,完全有赖于中日围棋擂台赛所带动的华夏围棋热潮。

  “玉子纹枰”引人入胜

  如果说中国围棋因为擂台赛的巨大影响而真正走向复兴的话,在这股大潮中“发现”围棋、走近围棋、接触围棋、痴迷围棋也是一个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棋迷的基本“定式”。

  我对围棋的喜爱,正是和许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棋迷一样,深受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影响。当年,聂卫平在擂台赛上刮起的“聂旋风”,和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一样,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以极大的激励。在这样的热潮中,对于杂志上每期的擂台赛观战记我都看得如痴如醉。其实当时还不会下围棋,只是已经被这种氛围深深地感染。

  后来,记得在寒假,读到一篇介绍围棋的文章,里面讲的许多专业术语,如“大雪崩”、“形状”等,完全不懂,只是当时天正下着大雪,所以对“大雪崩”这个词觉得很有意思。忽然间,看到了一个词“玉子纹枰”,没来由的,在窗外的雪光映照中,突然被这个词深深打动。从此,开始了痴迷于围棋之中的日子,至今不衰。

  古人把围棋称作“木野狐”,这个有趣的名称正是古人对围棋迷人的真实感触,觉得围棋和传说中的狐精一样,迷人至深。的确,初学围棋时,白天看到眼前的人,就会有意无意的把人的位置和棋子的攻防位置关联起来;晚上一闭眼,眼前一片黑白子;甚至在梦中,也少不得和人对弈一盘。

  围棋古人称为“手谈”,手拈棋子,轻轻打在棋盘上的感觉是无法言说的美妙。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的普及,这种场景已经相对稀少了。因为大家都在网上下棋了,这样,找棋友变得容易,也极大的提高了围棋的普及程度。一位棋友春节回家,到棋社下棋后感叹说:“不知有多少时间没有用手摸棋子了。”不过,这也算是围棋的辩证法吧,有得必有失,得失总是在无穷的变化中转换。

  如果说开始痴迷围棋,更多的是着迷于技战术的趣味的话,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围棋的种种仿佛是在棋盘上展现着人生百味,令人回味。围棋十诀的第一条就是“不得贪胜”,其实,这岂止只是在说围棋?“贪胜”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古人以极高的智慧开宗明义地当头棒喝,把每一步都在争胜负的围棋的总原则确定为“不得贪胜”,不得不令人感叹,这里面蕴含着极高的人生智慧,不是真正参透棋内棋外的胜负,怎么能想到这个层面来?

  人的心情难免有低落的时候,遇上这种情况,我总是会向围棋中寻求平静。当然,围棋永远不会辜负我的期望。不管是打开电脑,在线对弈一盘,还是调出名家棋谱,慢慢品味进退之道,围棋都会让人着眼大局,而使心情豁然开朗。遇到难解的问题,围棋会告诉我有很多“试应手”,也会告诉我解决的方案是如此之多,只要去努力寻求,任何问题都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而当在对弈中下出妙手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围棋往往会根据棋局进程提示,更多的时候着法都是平淡无奇的,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着法。奇着妙着令人赏心悦目,却不会成为常态。因此,在寻求妙手的同时,更得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会使棋局的进程流畅自然。当然,遇到局面错综复杂,纠结不清时,围棋会告诉我必须果断决策,采取得力措施,才不致于损害大局。

  就是这样,围棋以黑白两样“单调”的颜色演绎着精彩的内容。当然,更多的时候围棋只是如春雨一样悄悄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繁忙琐碎的生活中,留给我们“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静谧,和“最宜檐雨竹潇潇”的闲适。

  教外教下围棋

  很多棋迷可能有类似的体会,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谈到围棋,马上就会“口水四溅”,停不下来,至于对方爱不爱听,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自然,对弈之余,我也是不知不觉中致力于这样“普及”围棋,不过,我没有想到,普及围棋会普及到美国人头上去,而且还是一个漂亮姑娘。

  一天,学校国际部的郭老师来找我,说是美国外教Christy想学围棋,问我可否抽时间教一教。Christy是一个身材高挑的美国姑娘,在学校里教英语。和一般美国青年给人的活泼印象不同,她性格显得很文静,在学校举行的各种Party上,经常看到其他外教又蹦又跳,Christy则总是在一旁带着淡淡的笑意看着,然后悄悄离去。不过,尽管每天见几次面,也顶多是碰面时说声“Hello”,并没有什么交往,现在听说她要学围棋,尽管工作繁忙,但想到吴清源先生曾说对围棋最好的普及就是教会女性下棋,这样还会影响到先生和孩子,而且能让美国人民领略到围棋的魅力,我还是高兴地答应了,并且约定每天下午教一个小时。

  第二天下午,郭老师带着Christy到我的办公室,郭老师当翻译。教基本技术之前,我想得先把围棋的相关背景给她介绍一下,于是借着谈围棋的英文名称“GO”时,我引用了应昌期先生的话“围棋(GO)是仅次于上帝(GOD)的东西”,Christy忍不住笑了。然后我告诉她围棋首先是一种文化,其次才是一种技术,郭老师看我如此正经八百,忍不住一边笑一边翻译,倒是Christy听后认真点了点头。我本来还想再介绍一下围棋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历史渊源,甚至是围棋发展史,但时间关系,再则涉及到翻译问题,只好暂且作罢。教学时,我从吃子开始教,使我惊讶的是Christy的领悟能力极强,对这些基本的东西学得很快,不知不觉中我就越讲越多,后来才发现她的表情越来越迷惑,才想到不能一味的“填鸭式”,于是转变一下思路,问她有什么要问的,教学方式一变为“讨论式”和“案例式”,效果更好了。

  第二次学习,郭老师很忙不来了,让我自己想办法教好,同时以后改为定期来翻译,以集中讨论一些积累的问题。美国姑娘不会汉语,我英语也不灵光,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教了,不过倒是真正体现了围棋的“手谈”功能。由此,开始了一段长时间的教学活动,Christy的悟性很高,往往头一天教的东西在第二天她就能熟练地摆出来,有一次,我比划着问她,是否在睡觉时头脑中会出现很多棋形等,因为这是围棋初学者必经的一个阶段,她连连点头,表示是这样,不过由于我的英语水平“just so so”,还真是拿不准她是否懂了我的意思,这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有一次,她问在哪儿可以买到围棋,她可以在晚上在宿舍里摆一摆,我借机又对围棋文化渲染一番,告诉她棋具本身也是围棋文化的组成部分,从独木棋墩到贝壳围棋等等,我开玩笑对她说尽管价格比较贵,但她可以考虑买一副,她狡黠地问我买了没有,我说我可买不起,她摊摊手,耸耸肩,表示彼此彼此。

  如此进行了一个学期,Christy的围棋水平从零起步,已经可以像模像样地下一盘棋了。可到学期结束时,我工作有了调动,Christy也回国了,我相信她能够坚持学下去,围棋的魅力有谁能够摆脱呢?想到在万水千山之外的美国,我能够撒下一些围棋普及的种子,心中是很高兴的。我更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围棋世界大赛名副其实,说不定就会有一个高鼻子蓝眼晴的“老外”夺取冠军了,那时,围棋才真正变成全人类共享的瑰宝了。

  紫天看图棋话

  下棋、看棋时间久了,难免会有很多感受,心有所感,形诸文字,我渐渐拿起笔来,写出一些关于围棋的感悟和评论,既以此表达自己的看法,也通过这种方式和棋友们进行交流。早在十五六年前,刚买电脑,那时侯还是用拨号上网的方式,速度较慢,网上对弈平台也有限,功能自然和现在不能比,但对于下棋的方便程度来说,已经是一个飞跃。体验之余,我写了《网弈之乐》,发表在本地的日报上。后来,读了吴清源老先生的《中的精神》,感触颇深,写出《那远去的精神》,发表在杂志上。在工作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把围棋的思维和日常工作结合(或联想)起来,写出了《黑白旋律》,受到杂志编辑的高度肯定。凡此种种,都是因围棋有感而发的。

  而作为资深棋迷,对于围棋的关注当然是深度和全面的,特别是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围棋大赛层出不穷,关于围棋新闻、访谈、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信息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棋迷了解围棋方方面面的需求。在浏览海量围棋信息的同时,我经常对于各种围棋照片所展现的信息产生很大的兴趣,因为,照片虽然是静止的、平面的,却能够默默“说”出非常多有趣的信息。对于围棋图片进行解读、拓展,我想,也是围棋文化有一个有趣的“着手”吧?

  于是,我开始着手在新浪博客撰写基于图片的围棋评论,并以我的网名“紫天”为名,形成《紫天看图棋话》系列,对当前的围棋热点话题、重点赛事、即时新闻等进行解读、评论,希望能够为围棋文化的发展作出一份小小的贡献。如2009年2月25日,第13届LG杯决赛古力九段2:0零封李世石九段夺冠,为当时两大并世高手之间首次决赛对决,赛前中韩舆论关注度空前,且调门不断升高,甚至有韩国媒体夸张地称为“四千年来第一战”。我却由此一战想到二十年前的另一场“气运之战”——首届应氏杯决赛的情景,写出评论《廿载应氏泪,翻作碎石飞》。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古力并称双骄的孔杰国内等级分高居前列,却屡屡在国际大赛中难以取得突破,我相继写了《方今群龙无首,孔杰其有意乎?》、《孔兄弟,朝前面坐坐》,认为孔杰摆脱心魔滋扰,大胆展现实力,定能取得突破。其后,孔杰终于在世界大赛上展现锐气,我又写了《折扇炼出新九段》、《凌厉》为国手加油助威。

  除了关注国手的比赛外,关于围棋的人、事、物无不是博大精深的围棋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是我笔下的重要内容。如李昌镐九段在棋界堪称“德艺双馨”的模范人物,自然不能不写,我先后写出了《汗》、《“一哥”的风范》、《佛心温柔》、《老伴,这家的面不错》《佛,一直在场》等,向石佛致敬。而李世石九段在和韩国棋院的纠纷中,曾弈出一招性格鲜明的强手——“退”,围绕这一事件的进展,我先后写了《哽咽一退为谁伤》、《掐住自己的脖子,还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归来吧,归来哟》来跟踪这一当年震动棋界的大事件。

  随着围棋局面日渐昌明,年轻棋手层出不穷,无所畏惧的青春风暴给围棋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观感,看着脸上长着青春痘的少年们的精彩表现,我写出了《那些战“痘”的青春》、《陈耀烨亲切接见朴文垚》为年轻高手喝彩。当然,“老同志”并未低头,如2015年元月,32岁的邱峻九段闯入第二届百灵杯决赛,对阵年仅17岁的柯洁,尽管冲击未果,但牛哥那经典的“磨王”姿态却令人感动,我写了《棋到苦处乐更多》,祝愿邱宝为代表的“老”棋手相信天道酬勤,再创辉煌。

  而当读了常昊九段的自传《我是常昊》后,被书中常昊浓厚深重的感恩之心、刻骨铭心的对局反思、精彩有趣的棋界轶事所打动,连写了三篇《感恩之心常在》、《直面创伤的反思》、《棋枰内外,妙趣横生》,希望和棋友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围棋文化不仅仅是围棋技术本身,而是涉及到围棋礼仪、赛事组织等方方面面,这方面,日韩棋界做得比我们要好,围绕围棋文化的建设和深化,我先后写了《有趣的手筋》、《常裁判长》、《请到日本棋院关西总本部来》、《名人战威武》、《小崔的800胜及中国围棋数据库》等,为围棋文化的“韵味”鼓与呼。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关于围棋的种种,要感谢的,正是中日围棋擂台赛。正是擂台赛的强力推动作用,才使神州大地的围棋爱好者呈现爆炸式增长,围棋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才会呈现出今天这样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卅载岁月,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之间,但在个人成长历程中,由少年到中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在这样的岁月中,及未来的岁月里,能够始终感受围棋的“妙味”,是无法忘记擂台赛这一“青萍之末”的。完全可以说,在中国,乃至世界围棋史上,中日围棋擂台赛已经书写了一段传奇,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而能够直接参与、观察、感受这段历史,并由此跨进围棋的大门,感受围棋的大美,为围棋文化的丰富贡献一点力量,幸何如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