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 棋友文采
第三期《罗马比萨 下》
【图1:继续和大家分享美女棋手的赛场图片】
猜测这位美眉来自亚洲,被镜头瞬间捕捉到她在思考和纠结,脸庞略一偏,似有若无的笑容,令人回味。她穿深色宽松服装,眉眼间并未五色晕染,仍有一段淡雅的风度,悠然在指间。
以前看西方小说(中文翻译版),常困惑于大段的风景描写、以及对出场角色五官服饰精雕细琢地铺陈。后来慢慢明白,作者喜欢的角色,最精彩的用笔处是对话和事件,并不舍得多费笔墨描绘外貌和装饰,惜字如金呢。
【图2:借图一张】
笔者此文与《小狐游欧洲》一文主题相仿,这几日在弈客一起刷流量呢,正好我们的小团没有赶上开幕式,拷贝黏贴的同时,感受那份人声鼎沸的热闹。
【图3:比萨斜塔前棋友们合影】
哇!到比萨啦?终于和著名的斜塔合影了,但是…肿么不那么斜?
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8月9日)在建筑的过程中就已出现倾斜,原本是一个建筑败笔,却因祸得福成为世界建筑奇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更使其蜚声世界,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观光圣地,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因而它也是比萨市的经济支柱。
随着时间的推移,斜塔倾斜角度逐渐加大,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濒于倒塌。1990年1月7日意大利政府关闭斜塔,1992年成立比萨斜塔拯救委员会,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
斜塔的拯救,历经很多方案,但都未见效。最终拯救比萨斜塔的是一项看似简单的新技术——地基应力解除法。其原理是,在斜塔倾斜的反方向(北侧)塔基下面掏土,利用地基的沉降,使塔体的重心后移,从而减小倾斜幅度。该方法于1962 年,由意大利工程师Terracina针对比萨斜塔的倾斜恶化问题提出,当时称为“掏土法”,由于显得不够深奥而遭长期搁置,直到该法在墨西哥城主教堂的纠偏中成功应用,又被重新得到认识和采纳。
比萨斜塔拯救工程于1999年10月开始,采用斜向钻孔方式,从斜塔北侧的地基下缓慢向外抽取土壤,使北侧地基高度下降,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北侧移动。2001年6月,倾斜角度回到安全范围之内,关闭了十年的比萨斜塔又重新开放。
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1173年8月9日开始建造时的设计是垂直竖立的,原设计为8层,高54.8米,它独特的白色闪光的中世纪风格建筑物,即使后来没有倾斜,也将会是欧洲最值得注意的钟楼之一。
比萨斜塔 为什么会倾斜,专家们曾为此争论不休。尤其是在14世纪,人们在两种论调中徘徊,比萨斜塔究竟是建造过程中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还是建筑师有意而为之。
根据现有文字记载,比萨斜塔几个世纪以来的倾斜是缓慢的,它和它地基下方的土层实际上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平衡。
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3层结束时,钟塔向北倾斜约1/4°。
在第二阶段由于纠偏过度,1278年第7层完成时反而向南倾斜约0.6°。
1360年建造顶层钟房时增加到1.6°。
1817年,两位英国学者Cresy和Taylor用铅垂线测量倾斜,那时的结果是5°。
【图4:神秘古堡赛场一景】
本图借自郑弘九段,笔者在2D及以下级别赛场里盘桓,寻找合适机会摄影时,郑老师被邀请参观另一处更酷的赛场…
【图5:通往神秘赛场途中】
【图6:郑弘团长在古堡赛场留念】
本团邀请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棋牌委员会(名字是不是拗口了点、长了点….?)现任会长郑弘九段参团,上海团友们因此搭上顺风车,不用担心邀请函、签证、入场等细节,至于是否应该分担团长的出场费和景点门票费?团友们立刻以海派精神表达:当然是人人平等喽~哈哈!笔者一笑,祝愿欧亚围棋文化交流继续健康发展,小小插曲就随风而过吧。
【图7:右一为旅居英国近20年的棋友】
本团的两位翻译之一,在英国工作近二十年的张超6段,他在佛罗伦萨和米兰,与团友们相处了两天,却因签证和行程,并未随团在比萨相聚。
【图8:比萨赛场一角】
日本职业六段棋手(左一)在赛场和西方人交流围棋。语言不是问题,“谁先邀请谁”并不值得讨论,图片的主角是围棋,围棋!
川端康成著名小说《名人》中,有一段讨论西方人下围棋的内容,黏贴在这里,很有趣。
他按照学来的棋路,堂堂正正地摆开了阵势,开始下得还很出色,可是他毫无斗志。我只要稍加还击,或攻其不备,他就软弱下来,没有一点耐性,一触即溃。这好比抓起一个没有魄力的大男人扔出去,我甚至感到有点讨厌,木非自己本性凶恶?
棋艺高低且不说,他下得不起劲,没有气势。不论棋艺多么低下,要是日本人,肯定会跟对手一较高下,争个胜负,绝不会这样不来劲。他完全没有下围棋的气质。我产生了一种异样的心情,感到他完全属于一个不同的民族。从上野站去轻井泽的四个多小时里,一直这样对弈。对方输了好几盘却不气馁,我对他这种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算是折服了。他那种天真而老实的弱点,倒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坏心眼似的。
有时我想,围棋对西方人来说,可能不大合适。认为西方人下围棋可能不大合适,也许有点轻率,但大家都说西方人下围棋缺乏围棋手的气质。日本围棋已经超出了娱乐和比赛的观念,成为一种技艺,它贯穿着东方自古以来的神秘色彩和高雅精神。
提起传统,围棋也是从中国传来的。不过,真正的围棋是在日本形成的。不论是现在还是三百年前,中国棋艺同日本无法比拟。围棋的高深是由日本人探索出来的。据说,在中国,人们把围棋看成是超凡脱俗的游艺,充满了天地之元气,三百六十有一路中包含着天地自然和人生哲理。然而,开拓这种智慧之奥秘的正是日本。日本的精神超过了模仿和引进,从围棋来看,这种情况很明显。
吴有天才。尽管如此,倘使幼年时代没有机会进行磨练,他的才华也就无法发挥,终将被埋没。吴六段的天才能发挥,是因为他到日本来了。这位天才出生于中国,长期旅居日本,仿佛是得天独厚的象征。
—— 《名人》。川端康成 著 / 叶渭渠 译。(二十八章摘抄)
【图8:开幕式上的两位主持人,美极了!】
请注意男主持人的长发,超酷的一缕,这个角度正好完美诠释发型的俏皮和韵味,正面看是什么样子?见下图。
【图9:意大利数学教授和中国围棋九段合影】
【图10:欢乐剪刀手】
【图11:多年前王汝南主席发给笔者的牌牌,到意大利赛场秀一秀啦】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