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5日10:04 新浪体育
业余围棋赛唐崇哲狂揽70万
近日,一项业余围棋赛引发持续的议论,其中不乏令人发笑的观点,就如同有文章说“谷歌至少欠了中国围棋一场新闻发布会”、“围棋在社会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棋手的收入”一样奇葩,似乎这项业余赛事欠了某些人什么。同学聚会酒后想:与其群里蛋逼不如敲成字共大家玩乐一下。
就为这点儿事儿
业余比赛冠军奖金70万,超过了国内所有职业比赛冠军奖金,甚至有的世界比赛冠军最后能拿到手的钱都没这么多。另外他们还敢在赛场以现金的方式发放奖金。于是乎,很多人不乐意了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赞助商和体制,认为“伤害了围棋”。指责体制我同意,指责赞助商不能同意。而我认为最应该做的反思,却几乎看不到。
看了几篇文章和一些人的朋友圈评论,都把职业棋手当“体制内的人”了,很现实很明显的疑问是:只要有了职业段位,就该收入、地位有保证?涉足围棋的资本只能提供给有职业段位的人而不能是业余棋手?任何行业都是金字塔尖的收入高、底层收入低甚至不能仅凭此养家糊口,围棋可以特殊化?围棋已经在有些方面特殊化了很多年了,再特殊化下去市场不容,更不符合科学啊。
没人欠围棋什么,就如同谷歌不欠中国围棋什么一样。马云、许家印们一场赢球投入的奖金足够三支围甲队全年的开销,但他们都没给围棋投过一分钱,你能说他们欠围棋什么吗?你能说他们都是傻逼吗?没有准确的定位,不找自身的原因,怨天尤人还争风吃醋,区区70万投入围棋的奖金,还要争论该分给谁……
围棋是什么?确实难以表述,很多从业者把它神秘化了,动机多少有些不纯;有些人把它定义为一种游戏,这也未尝不可。职业体育是什么?职业围棋是什么?人类社会大分工,人人都应该凭借付出劳动创造价值,然后拿到回报,围棋(与棋手)创造了什么?凭什么获取回报?为什么投入围棋的资本有限?似乎没有人认真想过这些。
业余比赛奖金为何不能高于职业比赛?
今年以来围棋圈热点不少,大家评头品足吵吵嚷嚷好不热闹。从阿尔法到真疯叔叔再到这几天的业余赛奖金超职业赛,争论事件一直有。一个同事说围棋圈那么小也这么能撕?显然他太无知了对吧,围棋虽然是小众,但玩围棋的脑袋都爱思考,人,尤其是中国人,一思考多半就要吵架骂人。
那个业余比赛一盘棋没看,连名字都记不太清,所以这里也就不提了,但是很早就知道这件事,当时就不看好这种模式,但毕竟可以尝试,任何时候的哪怕不合理但是只要合法的尝试,总比毫无行动强。这个比赛被诟病的有两点:奖金比国内任何职业比赛还高;70万冠军奖金以现金的方式在现场发放。很多人认为这两点伤害了职业棋手,也是对围棋的不尊重。
其实,一场商业比赛,奖金的多寡不由赞助商决定由谁决定呢?国务院45号文件把办比赛的审批权都取消了,谁还有权规定业余比赛奖金不能高于职业比赛?难道不是奖金越高对宣传围棋越有利,对围棋从业者越有利吗?至于奖金发放方式,算得上三俗吗?中国的职业比赛,有哪一个有日本七大冠那样的“就位仪式”?世界大赛和传统棋战的闭幕式都可以在阴暗的小屋子、二三十人、三言两语地举行。既然职业比赛都没有像样的仪式感,业余比赛变个花样吸引下眼球也无可厚非。(有个朋友说“如果说,此次业余赛的颁奖像是高调娶二奶,那么有些职业赛的颁奖就像是嫖娼完了私下结账”,我对这位媒体朋友表示强烈的谴责!)
说到这个业余比赛的奖金,确实不低。微信群里有朋友去参赛了,说只要能参加线下比赛,就有5000元奖金保证,冠军奖金70万,更是高于45万的倡棋杯(一年一届)、50万的烂柯杯(两年一届)、60万但已经停办至今拖欠着奖金的棋圣战。业余赛奖金高于职业赛,没有法律或行业规定不允许,但确实从逻辑上不合理,可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有的职业比赛冠军奖金只有5万,难道就要以此为限把业余赛事奖金定在这之下?有钱无处花,投资不接受,难道锦标赛也要办成没有转会市场的围甲?
有位媒体朋友在新华社发文说,“伪业余比赛的盛行严重背离了业余比赛推动普及、重在参与的初衷,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围棋的推动普及确实非常重要,但更应该是官方协会做的事,而一个商业公司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愿意拿这么多奖金办比赛已经很难得了。
是业余赛奖金太高,还是职业赛奖金太低?
业余比赛冠军奖金刚上10万的时候,对大家有一定的冲击,多数人觉得这是好事儿,显得围棋牛逼,能让更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学围棋,而且很快冠军奖金达10万元的业余赛蹭蹭冒出好几个。但是一夜之间,业余奖金来了个七番,就有人接受不了了,似乎超过了职业奖金就是大逆不道,问题是,职业比赛奖金倒是也涨啊!有的比赛创办十几年了奖金纹丝不动,有的比赛办了十年以上了夺冠要连赢五轮才拿到10万元奖金,有的比赛放了冠军60万的卫星然后奖金拖欠一年多到现在依然遥遥无期,这些,也要让业余比赛之一看齐吗?
昨天方捷七段撰文说,他对这件事的震惊程度远超阿尔法战胜李世石,“事件极其荒谬,无疑是对围棋的严重伤害”。方捷七段经常在《围棋天地》发表文章,技术讲解深入浅出让棋迷喜闻乐见,而每次见他在棋院比赛,其全力以赴的认真态度令人敬佩。然而他的观点实在不能苟同。阿尔法战胜李世石不仅是围棋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大事件,一个业余赛多发了点儿奖金动了谁的奶酪了?有丝毫的可比性吗?
“目前韩国国内职业比赛的冠军奖金约是普通公务员年薪的2倍,是业余比赛冠军奖金的15~20倍,职业棋手社会活动的出场费、指导棋费是业余老师上课费的10倍。业余围棋比赛的宗旨显然是推广、交流、快乐,故日本的业余围棋比赛以发奖品为主。”
“业余围棋比赛的宗旨显然是推广、交流、快乐”没错,不管是为了更好地推广也好,为了炒作从而带来更好回报也罢,设置高奖金并不与这些宗旨相违背啊!难道因为有高奖金了,参赛者就不能很好交流了就不快乐了?不快乐的是另有其人吧!至于日韩与中国现状的差异,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中国的现状既然存在,必然有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日本棋圣战奖金按照今天的汇率合275.4万人民币,我们何不以此作为追赶目标,何必盯着奖品代奖金?
怎样才算职业化的围棋、职业化的棋手
围棋是什么?对此几乎一人一个回答,如同一幅神秘的画卷,每一个人看到的围棋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围棋是什么”有激情澎湃的解释,我也有些相信与天文学甚至外星文明有联系,但是没有证据的都只能是猜测,现在能确定的它只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游戏,慢慢发展成一种文化,近代学习西方(苏联)划分国际象棋的方式,划到了体育范畴。有些人能用围棋煲出各种鸡汤,虽然我也对人说“单从字面就能通过围棋十诀感悟很多道理”,但同时我觉得只要用心去煲,什么都能出鸡汤而不单围棋能。所以,咱也别煲汤了,喜欢围棋只需一个理由:好玩。
围棋有文化属性、体育属性、游戏属性,让它与众不同但也添了很多尴尬:我们不甘让它只是文化活动,因为那样无法职业化,所以连韩国都学习我们,以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从文化部门划归体育部门立项管理了;我们把它当做体育,可在职业化的道路上处处受限,没有现场观众没有门票没有场地广告没有电视转播费,跟其他体育项目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把它当游戏,又觉得太low了,虽然自古“博弈”不分家,但如果你说围棋只是游戏,会有人觉得把下围棋定义成不务正业了。
围棋不好定义,但也没必要明确定义它是什么,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带来启迪,有人愿意下棋就行了。但我认为职业化的围棋很好定义。体育的本质可以从其产生溯源,就是人们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活动,围棋既然算作体育,自然也在这个范畴内。职业体育是什么?就是通过技艺表演,愉悦爱好者,使得爱好者基于被愉悦而愿意付费看演出,表演是劳动付出,付费是对劳动的回报。职业围棋与职业足球、电影、戏曲、话剧、街头卖艺等等本质上都是通过表演求打赏,街头卖艺也罢,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也罢,没有本质区别。棋手通过比赛展现棋艺,再经过主办方、所在俱乐部包装,推销给观众(爱好者),观众觉得好并愿意为之付费;而资本看到有很多观众在关注围棋赛,觉得会有溢出的回报,于是掏钱赞助、冠名,这就是基本的职业模式。
怎么才算职业棋手呢?方捷七段说“进入职业的标准是严苛的”,所谓的标准就是一年一次限定参赛年龄的“围棋高考”。任何考试都有偶然性,有些定段赛名列前茅者进入职业圈后默默无闻,还有如柯洁这样的定段赛末名现在远超各届“状元”的。日本名人、本因坊丈和,20岁时还籍籍无名,而后虽然人品为人诟病但凭借超强实力终于跻身三大棋圣之一。如果按照中国实行了很长时间的18岁的限定,丈和一辈子成不了职业棋手。定段赛如同高考,考试失利了,就一辈子阻断学习、研究、进阶之路?按照方捷七段的说法,定上段就如同进入了“体制内”,一生衣食无忧,不管水平和表演时的表现如何,企业就该乖乖的献上奖金。而非体制内的,不管多么用功水平如何,永远无法越过门槛碰触奖金?
职业和非职业,应该用从事围棋劳动的时间、对比赛奖金的依赖程度判断,而不是少年时一次考试得来的证书判断。从这个标准来看,很多没有证书的也是职业棋手,很多有了证书的也是业余棋手。
还有一点,棋手们向来相对封闭,缺少个性和担当。几年前一位女棋手对我说,她对“美女棋手”的称呼反感,觉得好像成了花瓶而棋艺被轻视。她作为一个个体不想涉嫌炒作,我完全理解。但是如果一个几百人的群里人人都朴实无华平淡无奇,这个群体让人如何宣传报道又如何引人关注?对于70后、80后和绝大部分90后棋手的采访,开口问之前都知道会得到什么答案,赛前是“我俩水平差不多、以前互有胜负、明天争取下出让自己满意的棋”,赛后是“这局棋一直很复杂、我一度也危险、对手犯错我幸运地赢了”……每个人每次赛后每一年,围棋千古无同局,这回答咋就不能换换样呢?
柯洁,张牙舞爪的少年,第一次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获得阿含桐山杯冠军后挑衅井山裕太,在采访的当时我就对同行说“棋手里就缺这样的”。但是之后他的一些做法我不赞赏,不过这不影响我对他的出现的欢迎,围棋界需要出现这样一个人,一个有可能真正成为明星的人。
下好棋是职业棋手本分,适度配合宣传围棋也是应有的担当。围棋界向来缺少担当,就如当年中国作为世界围棋联盟轮值国主席时毫无作为,身为围棋发源国,虽然统一规则、同一等级分等很有难度,但不积极推进努力尝试,而是学中国政府把当缩头乌龟美化成韬光养晦,实在是缺少应有的担当!
谁才是真正的职业棋手?
中国现在确实有一大批职业棋手,虽然还没有真正的职业围棋。几乎没有运营能力,没有产出能力,完全靠赞助输血,所以我说中国目前没有职业围棋。很多人每周超过5天每天超过8小时跟围棋打交道,以围棋赛奖金为主要经济来源,所以中国确实有职业棋手。但是,谁是职业棋手,不是一纸证书决定的。
最新棋手等级分排名榜上活跃棋手406位,不活跃棋手223人,总计629人中,现在能靠比赛奖金生活的人也就十分之一,绝大部分已经不参加或很少参加职业比赛,收入来源也不是比赛奖金甚至跟围棋无关了,仅凭手里有个职业段位证书,就算作职业棋手吗?有些人入段后就转行了,还有些入段后一次面对面的职业赛都没下过就去上学了,也算职业棋手吗?
还有一群人没有职业段位证书,像胡煜清、马天放等人,但是他们训练、比赛的时间比绝大多数职业棋手还多,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跟围棋比赛有关,他们也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棋手。王汝南老先生当年在腾冲举行的倡棋杯、陈毅杯闭幕式上就这样说的:“他们比职业的更职业”。
所以,判定是否职业棋手的,不应该是那个证书,而是是否靠参赛为生。
职业证书是否就是执业证书?
早年规定只有拥有职业段位证书才能参加职业比赛,与其说是“规范”不如说是一种保护,但是早年间业余棋手数量少水平低,对职业棋手造不成威胁,而为了扩大影响力,有些比赛(韩国的三星杯、LG杯是始作俑者吧)开始采用公开赛制,对业余棋手敞开了大门。如果说职业证书就是执业证书,那么公开赛则打破了准入门槛,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参赛公平,任何一项比赛,如果不是特定的发钱大会,难道不是因该唯水平论吗?如果下不过业余棋手,还要凭当年的一纸证书排斥他人去领钱吗?如果从规格和操作性上考虑而设定参赛门槛,那么标准应该是(统合的)等级分而不是段位。李钦诚现在还是初段,但是中国比他水平高的不会超过三十个。段位制即使不取消,也应该浮动制或者退居为荣誉称号,现在段位已经沦为不能反映当下水平的摆设,既不取消也不改革,鸡肋一根还被继续供奉……
中国的职业制度对定段有年龄限制,有些人在特定时间里在特定人群里水平落后,但是经过之后的努力追赶上来了,因为18岁之前没定上职业段位就一生被拒之门外,有些人定段后继续学业改行了,不再专门研究棋艺也很少使用参赛资格,这样公平吗?不以当下水平而已N年前的证书来限制参赛,是否涉嫌就业歧视违反劳动法?
谁才是职业棋手?应该是一直肯于钻研棋艺、具有更高水平、以比赛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群体,而不是曾经在某一年的考试中进入了前18名拿到个证书的群体。拿到一纸证书就“进了体制内”一辈子有了保证?全宇宙最牛逼的中国政府都要打破体制了,围棋牛逼得过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府吗?
PS:有文章说职业棋手无棋可下如何如何痛苦,我要问的是,无棋可下怪谁呢?怪马云、王健林不办比赛,还是怪业余比赛的存在抢了机会?还有提到职业情怀甚至冲段未果的情怀的,我想说的是,如果梦想是追求棋艺,那么任何时候任何身份都没人阻拦你,如果是没有奖金可拿那只能怪自己水平不够。想下棋任何时候都能下,想拿奖金就拿出水平来!没人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你实现“梦想”。
围棋为何难以真正职业化?围棋产业化之门在何方?
一位资深围棋记者前两天在朋友圈评论说“围棋不产生财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围棋算不算体育项目、是否适合职业化都要重新研判了。他说围棋不产生财富,是依据近20年从业所看到的事实。然而直到现在都不产生财富,也许不是围棋的错,而是从业者没有找到产生财富的路径。
《46号文件》给中国体育产业定下了5万亿的产值目标,并明确说“赛事表演业”是创造产值的主要方式。围棋赛是下给人看的,当然属于赛事表演业,问题是,足篮球可以现场观赛而围棋不能,因此不具备门票、场地广告等主要的营收方式,同时失去了最直接的宣传方式。即便同样是电视转播,足球的射门和篮球的扣篮让人血脉贲张,歌唱和舞蹈让人如醉如痴,围棋赛带给了大众什么?看到的是沉默的两个人和静态的棋盘棋子,一局棋赢在哪、哪步是妙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片茫然,即使职业棋手也未必看到了胜负关键,更有同一局、同一步职业棋手之间判断迥异的例子。不能现场观战,难以欣赏体会高质量对局美的精髓,因此,围棋不适合表演。
但是,每个人可以从亲身对局中感受围棋的千变万化,甚至感悟人生感悟世界,围棋比其他项目更适合体验。由此看来,围棋有自身的优缺点,围棋职业化很难克隆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但可以另辟蹊径。
受众足够多
乐视体育疯狂购买赛事IP时其CEO说,对于某个项目,只要国内有5000以上的爱好者,我们就认为为之购买一项版权是值得的。围棋有多少人口?据说2000年中国竞技围棋最低谷时《围棋天地》做过调查,国内爱好者有2千万之多。16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社会对围棋的认可,爱好者数量应该有个大幅度的增长,有人说已达3千万之多,我们保守点儿估计,爱好者还是2千万,这相对于足篮球之外的项目,已经相当庞大了!
消费能力强
围棋爱好者的年龄分布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段,其中至少一半以上是有独立消费能力的。因为前面提到的“适合体验”,所以围棋用户黏性特别强,只要爱上围棋就是终身的,每次参与围棋活动至少一小时以上。
在互联网+时代,有了足够多的受众,有了超强的黏性,不能产业化不能盈利是不科学的。
前两天争论业余赛高奖金,某位著名棋手说“大多数人都在利用围棋、消费围棋,让人痛心……”。某著名记者对此认为:“所有比赛总市值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不及梅西一人年薪的五分之一,怎么还好意思谈消费?围棋困境在于没人消费,而不是消费过度。”我认为两位大哥说的“消费”不是一个意思,前者是对某些人把围棋当工具的做法不满,后者说的是真消费。
确实,梅西2015年的年收入7400万欧元,曼联2015年仅球衣赞助就5300万欧元,一个人的收入和一个队的部分收入,是围棋产业之和的多少倍?足球毕竟是世界第一运动,围棋无法与之相比,但2000千万受众足以让600多名职业棋手以棋为生了,足以让围棋真正产业化了!
我们看看围棋“政策上职业化”到现在的状态,冠名费基本是唯一经济来源,除此外再无任何增值方式。而冠名费也仅够负担着比赛奖金和办赛费用,也就是能让比赛完成,完全谈不上通过比赛盈利。即便是这些冠名费,也几乎相当于企业无偿赞助,因此前面提到的资深记者认为“所以每一个赞助者都值得尊重”。恒大足球队赢一场球的奖金足够三支围甲队一年的运行费用,巨大的差距不仅因为足球牛逼,更因为围棋没有去主动开发……
梅西的收入和曼联的球衣赞助高,是因为出资人借助他们的影响力能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些回报最终有千千万万的普通球迷完成,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足球俱乐部为球迷提供了多种消费方式和贴心的服务,围棋呢?任何项目都需要取悦赞助商,但同时也需要取悦普通爱好者,职业围棋想过取悦棋迷吗?绝大部分棋手只管闷头下棋,一小撮管理者负责取悦赞助商,何曾想过取悦普通棋迷?一直以来把棋迷放在什么位置?管理机构和俱乐部,什么时候设计过为棋迷服务的方式?设计过可供棋迷消费的模式?我作为一个愿意为围棋每年花费五千或者一万的棋迷,但是,谁能给我提供一个消费方式和渠道?围棋,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直以来,可能认为棋迷消费是杯水车薪,哪如赞助来得痛快过瘾,其实更可能是赞助补血容易又快速,而棋迷消费费力又见效慢。但是,棋迷消费不仅是金钱上的资助,更能带来社会影响力,而这也是给赞助商的回报之一。只有拉动2000万棋迷中的一部分去消费,并真正的回报赞助商,围棋才能职业化、产业化,才能“长治久安”,才不会比赛说没就没,也不会奖金被拖欠而不敢言声。(现状是:2000万棋迷中的20位老板棋迷在凭兴趣爱好玩围棋)
拉动棋迷消费,前几天上线的“弈统江山”在尝试了,但说实话他们现有的模式我认为很难盈利,粉丝经济目前在围棋上还难以实现,因为围棋有明星吗?或者说有能让棋迷愿意为之消费的明星吗?像娱乐明星能让人趋之若鹜甘愿买各种衍生品一样。但是设计出能让棋迷接受的服务和产品也并不难,只要有人认真地去了解广大棋迷的需求和喜好,再参考其他项目的成熟做法。需求→产品→服务,多大的公司和产业都是做好这三样就OK了。
9年的围棋记者生涯,后面几年每到一地颇为留意棋迷的需求,一些想法也跟棋迷和棋手们交流过,大家基本认可。研究普通棋迷的需求,结合互联网和其他项目(如果有人想合作开发,联系方式如下:电话号码:0000 家庭住址:原地踏步 哈哈!这是王蒙先生20年前的一步中篇小说的情节)
总之,受众群体相对较大、黏度非常高、消费能力相对强,再借助互联网和高科技,认真地说,不能产业化、真正的职业化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围棋真的是民族传统瑰宝,如果围棋在中国真的有2000万爱好者,投入围棋的资本却很有限,一定要找找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内部为70万或200万争吵辩论。一位棋院领导在朋友圈评论说“盲人骑瞎马……”,可能是在说乱象,也可能是说现在是探索阶段,让我们看看体育总局给协会“断奶”之后围棋的活法儿吧……
(文章来源:棋文弈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