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2日 13:30 来源:新浪
棋神的少年
1914年农历5月19日,吴清源出生于福建省。排行老三的吴清源出生在闽南的一个盐商家庭。这位日后叱咤棋坛被喻为“一代棋神”的风云人物的诞生,并没有太多的祥瑞之兆,相反,当时到是一番雷电交加、暴雨成灾的景象。伴随着“卟嗵”“卟嗵”的声音,泛滥的河水还将活蹦乱跳的鱼儿送到哺育吴清源的房间里。这些征兆似乎预示着吴清源和水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吴清源一开始起名吴泉,后来改名吴清源也是有两个“水”旁。
不久,吴清源从事盐业生意的祖父去世,家道中落。少年吴清源便随着家人一道北上,迁居到北京城。吴清源的父亲曾经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北洋政府里谋了个差事。父亲从日本带回很多围棋的书刊,并订阅了日本围棋杂志。吴父开始教孩子们下棋,自己也常坐在炕头拿着棋谱在打谱,渐渐发现刚上小学不久的吴清源的棋力在孩子们当中脱颖而出,吴清源那乌黑的眸子和洁白的眼角让吴父心里一动,莫非这孩子和围棋有缘?于是便开始单独招呼吴清源过来讲解围棋的知识。幼小的吴清源着迷地阅读着棋谱和棋类书刊,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方圆世界的探索。居住在这个像棋盘一样规划的北京城,生活在棋格似的四合院里,吴清源忘我地学习着棋艺,外面世界的剧烈动荡丝毫影响不了他的世界,并且他逐渐养成了专注、平静、好学等职业棋手所需具备的要素。起初,他是依靠父亲的直接指导下棋,很快吴父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于是便把日文的资料翻译成浅显的汉语供吴清源学习。
吴清源十一岁那年,年仅三十三岁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了。吴父临终前,将他的三个男孩召至榻前,把习字的碑帖交给长子吴浣,把小说交给次子吴炎,最后将围棋棋谱授予了吴清源。在以后的岁月里,三兄弟在父亲冥冥之中佑护之下都走向了父亲所期望的道路。
父亲不擅官场的钻营,更不懂此间的敛财之术,英年早逝让吴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吴清源的母亲想到自己的老三有棋艺之长,当时执政的首脑段祺瑞是有名的围棋迷,便央求当时的围棋名家雇水如向段祺瑞推荐,希望这个孩子能获得栽培。段祺瑞很快发现这个男孩有着过人的围棋天赋,便答应以资助学费的名义每月赞助吴清源一百大洋。吴清源不懂得讨好大人,在和段祺瑞下棋时也毫不客气地取胜,虽然段祺瑞感到大失颜面极为不悦,但还是按月履约。每月一百大洋的供给能让全家过上不错的生活,幼小的吴清源开始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但好景不长,随着段祺瑞的下台,这笔来源也就中断了。好在北京城里有些富有的棋迷经常设有有奖的棋局,少年吴清源参加这些比赛抱着奖品满载而归的照片经常登载在报纸上,京城天才棋童的美名不胫而走,这一切引起了一个名叫山崎有民的日本人的注目。
雨落天留客
中国围棋早在千年以前即传入日本。围棋传人日本后被尊为“国技”发展十分兴盛,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时)开始的,当时往来于两国间的棋手认为,中日两国棋手的水平已不相上下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围棋逐渐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是世界上围棋最发达的国家。
1898年,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提出“大隈主义”,号召密切中日合作、联合,认为西方侵略的根源是种族性的,日本除了加以反对和援助中国加以反对外别无选择:“中国人民的生存决不只是事关他人的福利,它涉及日本人自身的根本利益。”为此,大隈号召日本人研究中国,到中国旅行,与中国人交往。山崎有民先生参加过日俄战争,无疑也受到“大隈主义”的鼓舞,是“到北京去”口号的实践者。他当时在北京经营美术商店,也是个围棋迷。看到吴清源不俗的战绩后,认为“北京有个围棋天才少年”,便开始与另一日本人獭越宪作热心地张罗起吴清源留学日本的事情。在他们的积极促成之下,日本方面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将吴清源运作到日本棋院留学。
到了1927年,吴清源执白胜了著名的北京棋手刘隶怀,并执黑对奕来京游学的日本五段井上孝平取得佳绩,其实力成为了北京棋界的第一人。
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吴清源办好了赴日本留学的手续,和日本方面约定以两年为限,每月发给吴清源二百元的生活费,以便在两年之内彻底考察吴清源的才能和潜质。1928年秋,在母亲和大哥吴浣陪同下吴清源从天津港出发到达日本。
日本湿润的空气果然和北京的干燥气候大不相同,这种气候最适合需要脑力高度集中的棋手。更重要的是这里有高度成熟的职业围棋土壤,盘坐在日本棋院极具唐朝风格的棋室里,十四岁的吴清源想起了儿时父亲教他的唐诗:“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潇潇。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骠姚。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消。”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棋手生活吗?
在日本良好的围棋环境下,吴清源的棋艺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开始了他人生的飞跃。在日本友人的关怀下,少年吴清源逐渐褪去了长衫和小马褂,换上了和服,逐渐溶入到日本的文化氛围之中。
就在吴清源不断地在日本创造佳绩、蓄积横扫棋坛实力的同时,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日趋紧张,猛烈的暴风雨开始一场接着一场刮来。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吴清源开始了在日本的长期滞留,一方面,作为职业棋手的他认为日本是最好的发展地方,另一方面,在日本的发展能在客观上起到沟通与促进中日友好的作用,这也是当初努力将吴清源请到日本留学的友人们善良的初衷。同时,由于主张对华亲善的犬养首相遇刺,日本国内的局势被激进极右的军界把持,全面侵华战争无可避免。严酷的两国关系和在日本发展的现实迫使吴清源必须改变侨居的身份,在师长们的劝说和安排下,吴清源几经反复,最终加入了日本国籍。正如同中国古诗所说“雨落天留客”,中日之间的暴风雨把吴清源这位日本的客人长久地留了下来,并在这里生根成长,成为特殊历史时期里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与中原和子携手
“清源君,你今年都二十七岁了吧?”
“喜多老师,谢谢您记得,是的,学生今年二十七岁了。”
吴清源恭恭敬敬地正襟危坐在榻榻米上,回答着喜多文子的提问。喜多文子是日本棋界德高望重的女棋手,望着这位性格内向,不苟言笑的弟子不禁皱起眉头来。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好像生来就是为围棋而存在似的,他对棋枰以外的世界几乎不多看一眼,这几年,除了对宗教、玄学兴致勃勃之外,他在政治方面还是那么幼稚,个人生活方面更是不能自理,一塌糊涂。好在一直有他的母亲跟随在身边,不至于不可收拾。但眼下,中日之间战事正紧,在日的华侨纷纷打道回国,吴清源的母亲和哥哥马上就要回中国了,吴清源孑然一身,亟需有个人来照应他的生活。
“清源君,令慈即将返华了吧,你孤身一人,是否考虑该成立自己的家庭啦?你已经在日本有名气了,爱慕你的女棋手也有不少,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喜多老师,多谢关爱。容学生仔细想一想再回复阁下。”
吴清源深施一礼,退出了房间。吴清源拖着木屐,漫无目的地在林间小道散步。望着此起彼伏的日本山丘,远眺巍峨的古塔,他感到自己就像一枚棋子,被命运之手支配着,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听说过这句话,但明白此言的真意也是在近几年的事情,并且越来越有体会。低头看着自己脚下走的道路,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父亲在日本求学的身影,自己的大哥也是在日本完成学业的。抬头仰望天空,阳光透过云隙,撒在前方的道路上,好像是父亲殷殷期待的目光从天上看着自己。自己不懂政治,也不喜欢政治,自己的志趣就是在那黑白世界里进行智慧角逐,闲来胳肢窝下夹着本《周易》、《道德经》就着午后的阳光阅读是最大的精神享受。可偏偏造化弄人,在一些好斗的日本人眼里,他是个中国人,是属于劣等支那民族,可偏偏却又是棋坛的常胜将军。一般的日本职业棋手通常有较高的素养,能在战败之后对吴清源待之以礼,可一般的棋迷就有许多把持不住,往往在民族情绪的冲动下攻击谩骂他,好在身边亲近的有许多日本良师益友,久之逐渐也适应了这种“近交远攻”的局面。在日本政客眼里,他可是中日亲善的活样板,经常穿着马褂、中山装、和服被安排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还要加入“棋界后援会”到前线去和棋迷士兵下棋。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尤其是在两国战火连天的当下,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南京街头都贴有对他的通缉令。这些都让他不胜其扰,他的理想是超越党派、超越政治,能对人本身有更多的关怀,“冲和”“宁静”“不偏不倚的中道”是最高境界。来到日本以后,吴清源逐渐对宗教、神秘主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受到佛教日莲宗信徒西园寺公毅先生等人的影响,吴清源对宗教愈发着迷。吴清源先后加入了一些新兴宗教社团如红万会、“篁道大教”、玺宇教等。只有在这种超越种族、超越阶级的宗教环境里,他才能得到心灵的慰藉。
“对了,我要找的伴侣应当是一个有宗教情怀的女子,她应当善解人意、应当……”
想到这,吴清源脚步轻快地回到喜多老师的屋子里,把他的想法和盘托出,于是喜多文子等人就开始为选亲之事忙碌开了。吴清源的婚事在棋院的高层眼里可是件大事,理想的女子既要合乎吴清源的个人要求又要能辅助其棋艺的长进,吴清源的身体瘦弱,还要能担当全面照顾他健康的重任。
终于,有一位女子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她是“篁道大教”教主峰村教平先生的远亲,家住东京的中原健一先生的长女,名叫和子。
第一次听说这和子的名字就引发了吴清源极大的兴趣。“中-原-和-子,这名字好啊!”吴清源反复玩味这几个字,“中原,就是我的老家中国;和子,就是代表着调和、和平的人生观和境界。”望着吴清源露出孩子般的天真笑容,喜多文子也笑了:“和子小姐是有信仰的人啊,她过去学习的是佛教教义,后来和我一样改宗日本的神道教,今年还不到二十岁,正在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清源君如果有意不妨去见见。”(喜多文子原是佛教信徒,从佛教的禅宗开始,最后是日莲宗,她信仰过的宗教宗旨共改变过八次。最后,她又退出佛门而信仰了神道,起因是先生手下有众多的业余围棋弟子,为了普及围棋,文子曾在新桥的艺妓中间教授棋艺。在她的指导下,艺妓们棋力大增,终于有位名叫小缔的艺妓获得了初段。不久,小缔结束了艺妓生涯,与神道有关人士结了婚,小缔的郎君热心劝诱喜多文子先生脱离佛门,改宗为神道。)说着,就把和子的照片递过去。吴清源接过照片,看到的是一位面容恬静的日本少女,又增添了几分欣喜,吴清源向喜多文子施礼道:
“有老师把关,学生当然放心啦,不过听前辈们讲,婚姻也是个棋局,一着不慎,会满盘皆输的,所以我想多了解了解这位小姐。”
“好啊,清源君果然是棋界妙手,我就祝愿你有个良好的开局。这是我为你准备的新衣裳,你去见和子和她的家人时可以穿上”说着就把一套新和服送给了吴清源。
在吴清源提亲之前,和子的父亲在亲戚家的聚会上遇见过吴清源,回家后便向家人夸奖他不仅棋艺高超,而且人品良好,胸怀远大抱负。这一切都给和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父亲说他来提亲时,和子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就象吴清源与中野和子前生曾经有过约定似的,两人见面后相互爱慕之情有增无减,很快就到谈婚论嫁时候了。中野和子出生在殷实之家,又受过高等教育,嫁给清寒的吴清源还是需要很多勇气的,更何况当时的吴清源咄咄逼人的攻势压着大部分日本棋手抬不起头来,为了嫁给吴清源,中野和子服从当时的规定从女子大学退学了。
1942年2月7日,简朴而又隆重的婚礼在日本明治纪念馆举行,当时处在战争状态,燃料供应不足,室内的低温让参加婚礼的来宾们打着哆嗦,但是许多关注吴清源的日本友人都冒着严寒来了,多年以后,吴清源进入耄耋之龄,还能动情地回忆起参加婚礼的嘉宾:“十分荣幸,黄野长知先生夫妇与喜多六平太先生夫妇来作我们的婚礼介绍人。我俩一边打着哆嗦一边举行了庄严的婚礼。当时到会者中有濑越先生夫妇、并目一郎先生、桥本宇太郎先生、木谷实先生、远藤柳作先生、小田秀人先生、峰村教平先生、峰村三夫先生,以及其他各位贵宾,我至今深感不胜荣幸。结婚时,我二十八岁,和子二十岁。”
婚后吴清源移居在和子家里。不久,喜多文子带着新婚的夫妇去拜会了日本棋院的副总裁大仓先生。在大仓先生的客厅里,大仓望着被棋界赋予神秘色彩的吴清源,回想起他在两国棋界呵护下的成长道路,不禁感慨万千:“清源君,你现在是日本女婿了,你的根现在就会留在日本了。你在中国生活了十四年,在日本也生活了十四年,现在两国交战正酣,和下棋一样,会有一番胜负,但最高的境界还是‘和’,你今后要更加努力开创新一代棋风,你今后能在日中亲善中起到别人起不到的作用。”接着,太仓话锋一转面对着吴和子,郑重其事地说:“清源君是我们的宝贝,现在我们把这个宝贝交给你了,从今以后你要照顾好他,吴夫人,拜托了!”大仓先生的这番表白颇出大家的意料之外,和子更是措手不及,朵朵红云飞上了她的脸颊。但她很快镇静下来,从跪坐的榻榻米上站起来,面对着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好的,我会尽力照顾好吴君的!”
吴和子从此为了实践这个承诺,开始了与吴清源携手共进的人生,并且实践了这个承诺。和子照顾丈夫就如同呵护一个婴儿般细致深情,尽心尽力地把吴清源当作“宝贝”来照顾。吴清源的身体自小就不好,体重一直偏低,吴清源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川端康成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俩都十分瘦弱,为此川端曾和他打赌,谁的体重先超过45公斤,就要请客“好好庆祝一番”,结果吴清源婚后在夫人的精心调养下,竟然体重上升率先达标,为此川端还闻讯向吴先生“讨债”。
晚年的和子回忆说,吴先生其它事可操心的不多,只要身体好,每天能随心所欲地下围棋,所看的书都能理解,便是他最大的乐趣,一年365天只吃一样东西都没关系。除了对丈夫身体的精心照顾,吴清源激烈的职业围棋赛事也让夫人担心不已。在“十番棋”对垒期间,吴清源需离家五天在封闭的环境里下棋,夫人很担心。但担心也没用,于是她便使用“移情法”想方设法收拾屋子不让自己闲下来,把走廊、门柱都擦得十分干净。吴先生在70岁退出棋坛后,夫人心中终于轻松下来。
嫁给吴清源后和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还使她于战后失去日本国籍达30年之久。对那段动荡的生活她非但没有怨言,仍始终全心照顾着命运多舛、身体羸弱的吴清源。她说,自己没有想那么多,当时和中国人结婚,有人祝福,也有人非难,但他们全家都泰然处之。和子看来,丈夫好不好是不需挂在嘴边的,但每当别人问及吴清源是不是个好丈夫的时候,她总是一口肯定。
对弈中的局外人
婚后稳定的家庭生活给了吴清源良好的心境,使得他的职业围棋生涯逐步步入颠峰状态。吴清源在努力完成他的搏弈使命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他在精神境界的追求。
吴清源东渡之时,年仅十四岁,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候。于围棋之外他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哲学、宗教等的探求之中。初来日本不久,结识了后来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西园寺公毅先生。西园寺公毅早年留学美国,从事过实业经营,以后便在丰岛区龙野川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信仰日莲宗,身边常有许多信徒跟随。在吴清源来日本之前西园寺公毅有如受到神启般地喃喃自语:“即将有一个对中日友好起到很大作用的年轻人到来。”见到吴清源之后,认为这个人就是眼前这位擅长围棋的小伙子。因为这段缘分,加上西园寺公毅本人也是个很有实力的业余棋手,西园寺公毅对吴清源倾心有加。
虽说是崇奉日莲宗,但西园先生倡导的宗教却稍有不同,其内容主要是凭借意志力的力量来治病等,念诵“南无妙法莲华经”。另外,遇到紧要关头时,也进行类似请教神谕那样的仪式。西园寺公毅的做法使得吴清源对东方哲学和神秘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吴清源开始孜孜不倦地研习佛教、道教和一些新兴宗教教义,对东方古代儒家思想也用力颇勤。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吴清源的父亲也是位道教信徒。
西园寺公毅去世前一年曾对吴清源说,希望他能“得道”。“得道”,是指将先生倡导的宗教之秘诀传与他。无论哪一种宗教,仅仅是信仰,就只能称为门外汉而已。惟有积多年之修行后,才能得授于那种宗教精髓的入门键。这个入门键,即各宗教之秘密,或称为秘诀。这些观点都对吴清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也使得他能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围棋和围棋以外的世界。
西园寺公毅去世以后,吴清源又对红万会——这一带有慈善机构性质的东亚新兴宗教组织产生了兴趣,进而信仰了红万会。红万会汲取了众多宗教教义,倡导领悟“解救他人,同时即解救自己”之真谛。大家都要互相帮助,从地球上消灭无益之争,实现世界和平,让人类得到解放。这些对吴清源产生了深深的吸引。为了取得加入红万会的资格,他甚至在围棋赛事激烈的时候请假跑到天津进行过百日打坐修行的训练。二十一岁时在天津入了红万会,道名为吴碟灵。红万会被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取缔后吴清源又加入了另一个新兴宗教“篁道大教”。
篁道大教是和红万会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宗教组织,教主峰村教平先生是和子的远亲。于是婚后的吴清源与夫人吴和子顺理成章地加入了篁道大教,成为其中的信徒。吴清源在婚前择偶时就要求自己的妻子具有宗教情怀,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婚后,夫妻俩更加频繁地出入宗教道场。他们结婚不久,日本在战场上已经开始节节败退,战火开始燃烧本土,吴清源也开始了他踏上日本岛以来一段最为颠沛动荡的时光,而这段时光全是在夫妇二人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中度过的。
篁道大教后来名称改为“玺宇教”,教主渐渐为一个处世格外冷静的名为长冈良子(后改称“玺光尊”)的妇女取代。
大空袭将日本许多地区化作火海和灰烬。吴清源夫妇也加入了和玺宇教信徒一起作为难民流浪的队伍,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对玺宇的信仰之心更加虔诚,靠着朝夕祈祷,残喘度日。众信徒反复唱念、高声祈祷……就在这教友之间的合唱声中吴清源夫妇和他们共同走过了艰难岁月。
虽然他最终脱离了玺宇教的社团,但他将对东方哲理的体会更加彻底溶入棋道之中。如同《菜根谭》中所云:“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这种既要担当又要摆脱的辨证哲理使得吴清源开创了一代新的棋风和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战绩。
“吴先生是四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以后是否还有这样的天才还很难说。”——吴清源的经纪人寺本忍说。
“在二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金庸说。
“看吴老师的棋就像看田径比赛或是足球赛。这种充满速度感的大棋士可谓前无古人。虽然吴先生从年轻时代、新布局时代起,就是快速的棋风,而在全盛期则更进一步,达到了玄妙的境界,再加上他那出类拔萃的才能,因此,当时和吴先生对局的人,一定有无法抵抗之感。吴清源的世界从各种角度来看,都是意义深远的。围棋的所有要素都集中在他那里。他的围棋包容一切,这正是其他大师所不具备的。”——赵治勋说。
“关于吴先生,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他是代表昭和时代的伟大巨人。如果说现在我们作为职业棋手感到很光彩,有一半是托了吴先生的福,那也并非言之过分。吴先生给予现代围棋界的影响就是这么巨大。对于我来说,不,对于几乎所有的棋手来说,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武宫正树说。
1986年,日本某著名媒体分别向当时的六位超一流棋手提了同一个问题:“谁是围棋史上的最强者?”六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从棋的视野来看,吴清源无疑冠绝古今,是现代围棋的奠基人。
吴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了“调和”的理论,以棋风锐犀见称的饭田荣男先生也对之一再称誉,认为不可企及。吴先生的“调和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学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吴先生后期的弈棋不再以胜负为务,以“局外人”的心态对弈进而寻求在每一局中有所创造,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放眼今日中日韩棋坛,能有这样胸襟的人可说绝无仅有。
围棋是胜负的世界,善胜负者日人称之为胜负师。胜负师常有,但能取得如吴清源般战绩者在围棋史上是不多见的。吴先生在五十年代前后,对日本一流高手作个别十局比赛,将之全部降级,专就成绩而言,足够资格称得上第一流的胜负师。但在吴先生棋的世界中,胜负只是一个附带的因素。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的调和之“道”,让人领悟到“中”的精神。
晚年的吴清源更是提出了“六合之棋”的思想。所谓“六合”就是表示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的天地,也就是说围棋之道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全体的平衡,站在整体的高度去看待棋局。
吴清源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历经探求,从孔子到释迦,再从神道教到周易,吴清源回顾历史说,“是中国的古籍支持着我”。
吴清源认为在古代,围棋是研究天文或是年历的道具。棋盘是由纵横19条线组成,以天元为中心共有361格交叉点,古代是用这些表示方向、角度或是四季。另外中国古代的宇宙观认为,“一阳”是产生生命的根源。从“一阳”分成阴和阳,然后形成万物。围棋的棋子是黑白的,这也来自阴阳思想,同时也是占卜工具。棋盘的中心“天元”,在中国被称为“太极”。用《周易》解释就是从无到有的原始一点。
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最高的境界也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才是最佳的布局战略,而每一手都要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这就是“六合之棋”。
而吴清源在取得颠峰战绩的期间,恰逢遭遇严重车祸,引发了对棋手可以说是致命的“脑震荡”等疾病,但最终安然走出困境重返棋坛,在围棋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和子的悉心照料是分不开的。
夫妻俩相伴已走过60多年,从来没有生过气、吵架,虽然生活中免不了由琐事造成的摩擦,但夫妻间从来不曾说过重话。晚年的吴清源携带妻子又重游北京,来到儿时下棋的“来今雨轩”,面对记者,指着妻子说:“我们结婚六十多年,在一起也没有厌烦,还没有够,还要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