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吴清源(同学的演讲稿,有意思)

2007-10-30 15:47 阅读(558)评论(9)

  “匹夫而为异国师,一着而为天下法”

                                         金庸言

  吴清源,是一代围棋大师,被誉为昭和棋圣。并有围棋之神的称号。他以“95盘擂台赛式”的“十番棋”,令当时日本棋坛所有大师全部降级,创造了日本围棋界所称的“吴清源时代”。

  这次我想讲一下他的故事,最近匆忙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包括他的两部自传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评论。虽是如此,心灵也只得略微的体会。定有遗漏和偏颇之处,请大家原谅。一直对围棋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难以想象的痴迷。田壮壮拍了一部电影名为《围棋大师》讲述吴清源生平的电影。他竭尽全力,也只在形与气,意境与波澜中展露了吴的真实与和谐之美。这部影片因为种种原因,最近才刚刚上映,其实三年前就已经拍好了。因时间有限,我也只得节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希望在这匆匆一瞥中,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毕竟围棋的道,吴清源的精神,我现在是无法参透的,只能捕捉或者感受一些微弱的影子吧。或许,记忆总是一段漫长的过程,沉淀下来的总是卸下铅华的平静吧。

  1914年,吴清源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盐商之家。也就是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三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之中。在这样一个动乱年代,围棋自然如整个社会的命运一样,漂泊而沧桑,脆弱而卑微。所以,吴清源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的祖父是盐商,外祖父是大官。家境尚好,书香浓厚。其父吴毅是在祖父将近70岁时才出生的,是5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虽然出生于一个盐商的家庭,但他的父亲还是选择了为官的道路。这可能源于两个理由,一来祖父原来是做官出身,二来在清朝的时候做官比有钱人更有面子。

  出生不久,举家便搬到北京。没有这次转折,估计就没有以后的吴清源了。因为北京是围棋的一片围棋生存的小土壤,也是面向世界唯一的一个窗口。另外说一下他名字的由来。他出生时,正好雷雨交加,而他母亲最怕雷声。因带雨而出,被哄入睡后又会突然如游鱼一样蹦跳起来,故取名为泉,字清源。当然他的性格确实如水一般温和寡言。

  父亲去日本留过学。而正是在留学期间,他父亲对围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来了许多日本的棋谱。这正是吴清源后来学习围棋的契机。当时,围棋最强国是日本,它已经领先世界几百年了。在日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段位制度,各种比赛都比较齐备。

  吴四岁时,开始学习三字经、四书五经。从早到晚,每天勤学苦读,最重要的是背书,就是把书拿在背后,嘴里背出书中的内容。我怎么也记不住,往往要弄到半夜12点才能结束。祖母经常为我说情,说“已经差不多了,可以了”之类的话。而正是小时候的这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吴精神上的一股支撑。而现在的教育,偏离了传统,只重技能与知识,人心灵上的修养已经远远的倒退了。

  后来,父亲终于觉察到在这种前途难测的混乱时代里,强制地对孩子们施行仿古式教育恐怕是毫无意义了。于是,辞去了汉学教师,给我的长兄聘请了英语、数学家庭教师,责令他为考中学做好准备。至于我,即便什么也不学,父亲也不管不问了。7岁时,吴清源开始接触围棋,棋谱定式打过一遍就记住了,进步神速。因为长时间地持续拿沉重的棋书,所以他两只手的中指都变形了,略有些弯曲。以至于他妈妈有时不得不把棋谱藏起来。比起念四书五经,对他而言,学围棋是件快乐的事。

  在父亲身体还没有变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过北京的一家名为“海丰轩”的棋社。在家里看见我学围棋进步神速,父亲也许就开始想培养我往那条路走。1925年,父亲不幸患了开放性肺结核病,过世了。死时年仅三十三岁,吴当时只有十一岁。临死前把吴清源兄弟三人叫到跟前,在父亲去世的前三天,他把我们三兄弟叫到病床前。他把练字用的字帖交给了大哥,把小说给了二哥,交给我的是棋子。这也算是父亲给我们的遗嘱吧。之后,大哥做了官,二哥成为了文学家,而我成了一名棋手,完全如父亲生前期待的一样。家庭的影响或许如晨曦与幕夜已经渗透进生命里了。最初教会孩子懂得理想的往往是父亲。

  1926年,有一位林先生带我去了日本人的俱乐部 ,赢了一个日本初段,而名扬。1926年的夏天,职业棋手岩本薰六段和小杉丁四段来到中国。我和岩本薰下了两盘受三子棋,结果我都赢了。下了一盘受二子棋,我输了两目。和小杉的受二子棋,我赢了。这些对局是为了考察我的棋力的吧。不久之后,在濑越老师和山崎先生之间,有关我去日本的事情进入了具体商榷的阶段。濑越先生也看了我下的棋,他评价我说是“秀策再世”。秀策是江户末期的日本棋圣。“秀策流布局”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布局,无论是棋还是人,秀策在围棋史上都十分有名。

  听说,当时犬养毅先生问:“如果北京的天才少年来了日本,将来夺取了名人位该怎么办呢?”对此,濑越先生回答说:“这正是我的宿愿。”这也是我后来听说的。这个“宿愿”不仅是指对围棋的发展,而且也是指“中日友好”的宿愿。尽管当时我还是个孩子,但慢慢地对“中日友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1929年和木谷实四段下的一局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那盘棋我下了模仿棋。 1933年,我和本因坊秀哉名人的对局,着实让棋界和棋迷吃了一惊。拿黑棋的我第一手是下在了三三。江户初期的本因坊道策把三三称为“鬼门”,是禁着。在本因坊一门,当时还有那样的传统。第二手我下的是“星”。第三手是“天元”。前三手的性质都是各不相同的,将它们放在一起下的这个奇怪的布局着实让名人吃了一惊。独立自由的心灵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执著坚毅则是底定于成的动力。此局前后打挂十三次,历时四月,终告结束。名人最后2目获胜。而决定棋局胜负的第160手的妙着,后来听说是名人的弟子前田陈尔五段发现的。以异国少年一人,挑战三百年绝对之传统,不挠不沮,此局后来称为“昭和之名局”,其时代意义或更在棋局本身内容之上也。自由、自信,和不妥协是真正天才共通的特性,也正是吴先生围淇一生的写照。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

  从1933年开始,吴清源和木谷石共同创造了新布局,让阵阵春风吹遍了整个棋界。新布局比起昔日的布局,并非因其优越而必胜无疑。关键在于,新布局是建立在行棋者棋力之上的艺术结晶。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如此描写:

  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二人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新布局仿佛是一阵春风,她吹燃起青春独具的创造与冒险的热情之火,给棋界带来了绚丽灿烂的春天。虽然继木谷、吴之后,又涌现出了优秀的后来者,但是,可以想像,像新布局时代的木谷、吴那样旗帜鲜明地振兴棋坛、划时代的一代新人还未光临。当年,木谷、吴创造的新布局,是今日弈苑鲜花盛开的祥瑞。

  1939到1955年,从战前到战后他先后和木谷实、雁金准一、藤泽库之助、岩本薰、桥本宇太郎、坂田荣男、高川格等一流棋手都下了“升降十番棋”。

  总之,围棋是两人共同创造的一种艺术。同时应当毫不含糊地指出,围棋完全是为了取胜才引起相互残杀。围棋是不折不扣的胜负世界,除了要求常胜不败之外别无他求。说到底,不获胜就无人承认它的巨大价值。

  但今日回想起来,擂争十盘胜负这种残酷的对局,毕竟在长达十五年以上的艰苦岁月中反复不断地进行,况且唯一连胜到底的幸存者,万万没想到竟然是我!这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千啊。

  这期间有对手昏迷,恐吓信,太平洋战争,婚事,妻子被逐,被捕事件,流浪,自杀事件,难得的双方同时误算,,东京大空袭,原子弹爆炸下的对局,丧失国籍,晋升九段,收徒等等。

  原子弹爆炸下的对局:

  日本棋院会馆在1945年5月的空袭中被烧掉了。那时,正好要开始第三届本因坊战决赛——岩本薰七段向桥本宇太郎本因坊挑战。

  婚姻

  和中原健一先生的长女,名叫中原和子,其中恰有中和二字,可谓奇缘。那时和子正在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中途退学便和吴清源结了婚。1942年2月在明治纪念馆里举行结婚仪式。

  宗教追求

  1935年,我加入了红卍会。之前,我经常去西园寺公毅先生家,西园寺先生经常讲日莲宗的教导,但那一年西园寺先生逝世了。所以,加入红卍会,也许就是因为我的心灵深处出现了空白。

  为了寻找信仰,我很烦恼。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好像神灵附体般地倒下了。等我清醒恢复正常后,我在我的心中好像听到了“回天津!”这样的声音。

  西园寺公毅,先生在世时曾说:“来了一个担任将来中日友好使命的人。”

  1942,追随玺光尊,四处奔波。其间多次被驱逐,其中因为一次任务,而想要自杀。在东京大轰炸中,全部的家当被毁。当他钻出废墟时,除了身上穿的,什么都没有了——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回顾这四年,吴清源如此感慨:和玺光尊在一起的四年时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行。

  1961年,吴清源不幸遭遇车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此战绩欠佳。到了古稀之年,1974年,日本棋院等为其在大仓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引退仪式。

  世人常曰“世事如棋”,其实棋何尝如世事。棋之争也公开,其输赢也清白,初未如世事之诡谲难明,然最后终局之胜负荣辱,其得失之道又仿佛相吻合。吴先生一生无世俗之心,不为物移,不为势劫,又不与世相推移,故当其盛时,落落寡合,无花团锦簇之荣。然七十引退之日,日本棋界怀念吴先生一生对围棋之贡献,于东京大仓饭店为吴先生举办纪念棋会,朝野名流群集,盛典空前,其殊荣又非当代棋士所能及,故其成就自在人心,然日人在文化艺术上超越国界之气度,亦有足称者。

  他的老师濑越宪作先生于1972年去世了,享年83岁。在他的遗书中有这样的话:“因为不能下棋了。”那个时期,犹如群星陨落一样,多贺谷先生、木谷实先生、濑越宪作先生,这些对我恩重如山的人都相继谢世。顿时,我的身边也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然而我还是这样想,身体乃天之恩赐,我将在可行的范围内敝帚自珍,休息养生。

  他有过许多痛苦的时刻。每当那时,他就会背诵白乐天的诗。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吴清源一生寡言,生活简朴,对金钱也很淡泊。正是这样的人生修炼,才使他一次又一次渡过生命中重重苦难。无论是棋盘上的苦战、严重的肺结核,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漂泊和清苦,甚至遭遇车祸后精神错乱以至棋力下降,在他的静心修为中,全部化成笑谈,所谓"吴清源精神"莫过于此。

  可以说,棋局就是他的宗教信仰,他会为此付出全部身心。吴先生的棋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

  他说:“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他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

  是宗教和围棋的共同作用,将人生所给予吴清源倾斜的世界平衡了起来。

  我始终不渝地将围棋和宗教信仰作为生命的两大支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风雨兼程地走了过来。因此,我一方面作为棋士,在残酷的胜负世界中奉行武道;另一方面,吸收了红会的宗教思想和东方哲学思想,并将其作为人生的指南而自我培育出丰富的精神世界。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披荆斩棘地踏出了一条文武双全的道路。因此,对我来说,胜负与信仰,如同人离不开水与火一样,缺一都不可。静思往事,我之所以飘落日本,并非自愿,完全是天赐的命运。诚然,正是为了善始善终地保全这个好命运,我才勤奋地生活过来了。经一生的磨炼,在棋中悟   ‘道’,在宗教中达‘理’,修成文武双全、人格和谐,性灵与日月同光。我所走过的道路,应该可以说是追求中和的人生吧。

  198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第三十一届颁授荣誉学位及高级学位典礼上宣读的《荣誉文学博士吴清源先生赞词》中,有这样一段:

  棋,虽说是和平的智力较量,但就长年精思慎算,在一发胜负之间安身立命的专业棋士来说,它对内心无休止的蹂躏压迫恐怕比战场上的硝烟弹雨更为严酷。为了获得生命上的调剂与平衡,吴清源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向往灵境,从信仰寻求滋润与宁静,有数年甚至曾经因为宗教热诚而舍弃围棋,全心追求另外一个世界,对他来说,棋是“武”的胜负世界,宗教是“文”的和平世界。他虽以棋名,以棋尊,在宗教的追寻上则遭遇过痛苦和失败,但对两者无分轩轻,同样是贯注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倘若说对一个人生目标诚执信守,一往无前是大和魂的体现,那么他能够文武双修,在内心同时涵蓄战争与和平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并且取得两者的平衡,正好显示他始终还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吴清源先生对生命最高境界的无限向往和永不止息的探索追求始终是人类精神最可贵的表现,是文化进步的动力,是永远值得我们低回景仰的。

  黑暗中的一句光明真言,就像围棋落入团境时妙手回春的步绝着。

  吴清源是围棋“上帝”一人之下,亿人之上的棋手。我们能再造一个吴清源吗?

  六合:

  在我喜欢的语言中、所谓“六合”是一个。这是古代中国的语言、指的是天地和四方(东西南北和上下)。棋的一子一子必须与六合、即和所有的方面相和谐、追求的是恰到好处地处子当时的位置。 也有人认为,棋盘是平面的,所以,光说“四方”不就行7吗?但于是有厚度和重量的,因此,眼光速过纸背,还是说“六合”更相宜。

  中和:

  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所谓“道”,这也是法则,是无形的。成形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德”。“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

  在围棋上,我经常说,要思考“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

  当然,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信仰。从5岁(虚岁)开始,我就学习《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至今我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易经》。

  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国力的衰退,围棋也失去了它的光彩。近代以来,日本围棋异常繁荣。而当今棋坛,可谓中、日、韩三国争霸,韩国因曹李师徒而称霸十余载。

  从原理上讲,棋盘格数是361,那么其变化应该是有限的,即:361×360×359×……×3×2×l,从361开始顺序相乘所得数目(361的阶乘)。同样照此推理,人们所能得出的棋谱数,就应该是768位数,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还有其他的一些计算思想。

  围棋不是一首诗,不是“支曲子,也不是一部小说,尽管有的棋局就像诗一样含意深远,像美妙的乐曲一样有意境,像小说一样有情节。但是,围棋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创造的。

  孤独,有时是一种棋手的必需,这是棋手在创造的时候。有时,又是棋手必须及时摆脱的,这是指棋手在生活中。吴清源先生是将生活、文化和围棋结合得最好的人。吴氏是将“棋人合一”真正做到了。由于文化的关系,他和棋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

  平常心,就是不以胜负萦于心的平静和冷静,就是将自己所应有的实力,在棋盘上尽情地发挥,如平时一样。围棋有自己的特别的思考方式。棋手的心理上的波动,是通过下每颗子来表现的。在关键时刻,在比赛的走向上,在对某一步棋的选择上,就有过失和不足,就会有贪婪和胆怯,就有迷茫和犹豫。当今世界第一人“石佛”李昌镐,确实有平静如水,处乱不惊的境界。

  想象,是围棋的生存的基础之一。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围棋的今天。但是,当围棋进入到激烈的竞争之中的时候,围棋因为比赛,因为胜负,因为奖金,而产生了职业棋手的制度。这一制度,一面推进了围棋的发展,一面又限制了它的艺术上的进步;一面在发现天才,一面又在将天才引向平庸,一面在激励人雄心勃勃地进取,一面又在将进取的目标放到最现实最乏味之上;这是围棋的幸事,这又是围棋艺术的悲哀。

  升降十番棋:

  江户时代就有的十分刺激的比赛,其激烈程度决不亚于真刀实枪的对拼。德川幕府的时候,设立了“棋所”,并产生了本因坊家、井上家、安井家、林家四大围棋门派。为了争夺第一人的名人“棋所”,相互之间要下被称为“升降棋”的比赛,因为名人棋所只能一个人获得,所以比赛的火药味很浓。

  十番棋中如果被领先了4盘,就要被“降格”,就是说以后和同一位棋手下,就要失去平等对局的资格。也就是说,一旦被降格,那么比起原先同等的棋手,地位就要矮一格,所以,这是事关一名棋手名誉的严酷比赛。可以说以棋士生命来孤注一掷、冒身败名裂之危险的“争棋”。

  推荐书目:

  《历史性的一局棋》(见《三剑侠随笔》)   金庸

  《境界:关于围棋文化的思考》         胡廷楣

  《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传》          吴清源

  《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                吴清源

  《二十一世纪的围棋下法》                  吴清源

  《吴清源棋谈》                            川端康成

  《旷世奇才李昌镐》                        李昂

  《志在高峰》                              聂卫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