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20-3-21 17:37 编辑
图十一 《弈悟》对局谱 第八局 周东侯(白)过百龄(黑)共299着
自过百龄发扬“倚盖”以来,对于布局起手下法的研究越发细致深入。《弈悟》前九局全都出现了“倚盖”,每局都有不同的新变化,显示出当时国手们对于布局套路的钻研精神,以及实战与复盘反思并重的研究方法,这与现代棋手的方法是一致的。
图十一第八局中,过百龄下出了黑10跳补,这是符合现代围棋理念的一手,周东侯亦评价黑10为“正”着。而在对阵周懒予的前几局中,过百龄都是下在148位扳寻求战斗。
图十二《弈悟》对局谱 第十二局 周懒予(白) 周元服(黑)共187着
图十二白1大飞挂,周东侯评价为“间或有之,不可为法”,也就是现代棋评用语中的“趣向”。有意思的是,对于黑4周东侯提出了批评:“4不宜用倚,宜37位投,角子虽孤白亦不能奈何,今倚后反凑白成势,阅者自知。”周东侯认为面对白3双挂,黑4应该再次脱先他投,这一认识是基于对局部效率和全局平衡的高度理解。由于白1比平常双飞燕的位置远了一路,黑若如实战黑4继续倚盖走强自身,则白1远一路可能反而成为优势,唯有脱先它投,白1远一路才显得“松”了。
图十三 《弈悟》二子局 第二十九局
在二子局第二十九局中,周东侯再次强调了前述观点。对于白1、3、5,周东侯评曰:“三、七起手欺敌也,受子多不善应,如若应总不如‘不应以为应’好。3设套法,受子见双三、七胸中无主,多应左右尖、左右飞皆系入套。不若4又不应之为上乘也。5欺点,谅黑应不完全而黑以最平常应去,白皆失尽便宜,可见不应为应之妙如此。”
周东侯赞叹的“不应之应”,其背后是当时高手对于布局“紧松之辩”的认识,这一认识先是在对局中由实践经验而产生,其后竟成功理论化为布局理念的一大革新,最后再转化成具体下法表现为“九三投”的盛行。
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谱》棋评中,对急战、恋子、过分的着法批判十分严厉,他将这些着法统统批为“不正”,而将倚盖、镇神头等起手式评为“沿用古法、未识局面”。在徐星友的棋评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当时布局理念“由紧入松”的
图十四《兼山堂弈谱》第十九局 周懒予(白)过百龄(黑)
图十四周懒予的白7、9,看上去是一种避战的下法,实际上成为破解过百龄“倚盖”的重要着法。过百龄为了保持先占角的战斗优势而继续在10、12压迫,被白13、15冲断后局部陷入苦战。徐星友评道“白13、15冲断,其着法莫详于懒予,而变法亦灵活,乃伯龄屡经创艾绝不改计,何也?”
我们看到过百龄对周东侯局选择了黑10跳守在22位,可见过百龄并非一味蛮干不知改计变通,而是理念上的革新尚未完成。“倚盖”乃至于黑10、12,其内在的思想在于强调占角一方掌握子力优势而形成的局部以多打少,认为局部以多打少是最能够发挥子效的方式。
然而随着周懒予的破解倚盖,周东侯提出的“不应之应”,徐星友强调的“紧松之辩”,乃至于范施认可的“起手双飞不无太紧”等等,国手们对棋的理解变化了,子效不再被要求于局部战斗中获得实现,而是在全局所有子与子的关联中获得实现。于是,“九三投”应运流行,清代的布局潮流为之一大变。
下面以徐星友在《眉山墅隐》中的评述对中国古棋布局作一总结。首先,中国古代围棋布局的主流是打散分割的,与现代棋的连片有很大差异。这一方面是对角型的座子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还棋头的规则使得分段对方具有实在的价值意义。如图15是《眉山墅隐》第十局汪汉年(白先)-周东侯之局的前22着,双方各五块棋交叉分割。这样的棋谱给现代下围棋的人会产生很大的视觉冲击。
图十五 《眉山墅隐》汪汉年(白先)-周东侯
但这样的布局也是有其规律的。其最大特点是大飞守角,这是因为四四座子下即使是小飞角也不实,而由于还棋头的关系,一般不大会三三点角,因此大飞加小尖是守角的较好选择,本图白棋左上右下都是这个棋形。再就是边上的分投认为以九三最好。如本谱3、5、8、10、12、16均是九三。理由当是九三位正好进退均可拆二,如左边下边。
徐星友布局理论还有一点是:棋下在宽的方向,如图16是程仲容(白)-盛大有一局的布局,徐星友认为“5宜A位布置为正。”而对于图15,鉴于同样理由徐星友认为白17应换一个方向在上面A位挂。棋下在空的一边与15呼应。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点现代的布局的思维了。
图十六《眉山墅隐》程仲容(白)-盛大有
图十七《眉山墅隐》盛大有(白)-程仲容
但在徐星友之前的明末清初,布局思想尚未系统的理论化,有过分重角的,有过分重外势的,分投有十三的(中间星位下一路),也有八三的,这些均被徐星友批评为“不正”。比如“汉年尝用十三起手,非局面之正着。”图17是盛大有(白)-程仲容开局,徐星友评:“5中十三布子大有常用之着,不是正兵。”黑当应在A位,白如B位拆二效率不高,如不拆黑投C,则白无拆之地。
所谓八三即是超大飞,如图之4。徐星友对于八三批评更严厉:“起手四着即以八三自大,懒予、东侯尝用之,未得局面之正,汉年、大有殊少此一节,优于二周。”“7八三占地懒予尝用之,非局面之正着。”“凡起手无故用八三自大,如5着之类皆不得局面之正。”“三数手即以八三自大,尚是古派。”如此批评比比皆是。超大飞作为守角间隔太大,因此批评为自大。
布局大端至黄龙士徐星友已经定型,至范西屏施襄夏发展的主要是定式以后,《桃花泉弈谱》开篇第一页就是对九三投的九五镇,另外就是定式的发展。
二、定式
定式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围棋文献之中,见于《忘忧清乐集》和《玄玄棋经》的最早的定式大都以“角”字命名,故后来通称为“角图”。如《忘忧清乐集》上的“空花角”、“立仁角”、“背绰角”、“穿心角”、“大角图”、“小角图”,以及“倒垂莲角”等。《玉局藏机》的凡例第二条上说:
择角图一百一十七势,两分者各述其妙,全胜者必述其胜败之由,间有打劫者,即以本势寻劫以定胜负。
可见“角图”是当时对定式的统一叫法。如果成劫,以本身劫材确定此定式可否成立,这在现在的定式选择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现存最早的围棋著作《敦煌棋经》(南北朝后期557-581),上面说到有“汉图一十三局……将军生煞之法,以类征丘”。将军指座子,意即围绕座子的战法,分门别类。则这“汉图一十三局”应该就是十三个定式。其中举例的有“褚胤悬砲、车相井栏,中央之善”,是指这两个定式有利于中央,即外势。褚胤是南朝宋朝时著名棋手,以棋手名字命名颇似现在体操动作的命名,只是此定式无传了,想来也许是以打入对方之子而收气紧外围。这“车相井栏”当即是著名定式“金井栏”了,也是一个弃子而取外势的定式。梁武帝萧衍(464-549)《围棋赋》中有:“至如玉壶金台、车厢井栏,既见知于曩日,亦在今之可观。”则其历史还更早。这里井栏不是水井的围栏,是马车车厢的围栏,以金饰示其高贵。民国时汪耘丰以金井栏定式赢了日本著名棋手广濑平治郎,于是有“平生快事问秋翁,金井栏赢独眼龙”的故事。这“金井栏”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定式了。
图十八 金井栏基本图
金井栏最早见于《商山弈谱》,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复杂变化的定式图。《商山弈谱》列有金井栏三十四变,并附有简要评断,其评断大致有三类,一为“黑/白胜”,二为“黑/白得外势”,三为“两分”。这种评断方式与现代的定式评断基
图十九《商山弈谱》金井栏 二变
图十九《商山弈谱》金井栏 二变
如图十九左上一变评为“黑胜,39着”,此图说明白12急进之误。右下一变评为“两分,18着”,表示这是双方均可接受的一种定型,即现代所谓“定式下法”。
“金井栏”易成急战,变化繁多。但随着定式研究的不断深入,急战过程中的要点、陷阱与优劣都逐渐被探明,到了明代,金井栏已不太流行。如《玉局藏机》仅录金井栏八变,《弈薮》仅录金井栏三变,在明代实战谱中金井栏亦较为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