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胜负与艺术---我的围棋之路 藤泽秀行先生自传

本帖最后由 以棋会友 于 2013-12-9 15:02 编辑

胜负与艺术---我的围棋之路
藤泽秀行先生自传



    我所见到的藤泽秀行  --- 秋山贤司

    一 立志当下棋的
    父亲重五郎
    兄弟姐妹十九人
    五岁学棋
    当院生,做福田老师的弟子
    昭和初期的棋坛
    初行中国
    入段前后

    二 青年时代
    满洲的一年
    木谷道场
    棋手和战争
    围棋新社事件
    发行围棋报
    三好达治老师
    1950年前后和吴清源

    三 从名人到棋圣
    "我们的时代到来啦"
    为创设名人站而奔走
    成为第一期名人
    我的对手
    酒和借钱
    新棋战上现威风
    被当作怪物
    征服癌症
    令我难忘的人们

    四 培养下一代
    秀行军团
    中国为什么变强了
    曹薰铉和韩国棋坛
    国际化的时代
    面对二十一世纪

    五 秀行的棋理
    关于定式
    秀行流的感觉
    我和臭棋
    能看出去多少步棋
    电脑会比人还厉害吗
    如果和以前的名人较量
    什么是名局
    关于指导棋

    六 胜负还是艺术
    为什么非叫围棋为艺术
    怎样才能长棋
    发展个性
    关键在于日常
    关于时间限制
    厚形与实利
    规矩第一
    棋和年龄
    围棋难吗
    从九路盘入门
    专业棋手的世界
    今后的棋坛

    后记

后记



    比起“棋手”这个词儿,我更喜欢“下棋的”这个说法儿,尽管这个说法儿比较旧。

    从我当了“下棋的”,至今正好五十年。在这半个世纪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围棋也经历了国际化、世界化的急速发展过程。过去,棋战仅限于日本国内就可以了,但这在今天,由于中韩两国的围棋迅速成长,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就现在的发展而言,中国和韩国很令人羡慕。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棋手的棋力正步步提高,正在猛追依然活跃着的日本超一流棋手。或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超过日本的奇才出现。不过即使这样,也没有必要悲观,因为站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来看,围棋正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着。

    就日本的围棋而言,也许是因为超一流棋手十分活跃,年轻棋手往往不太显眼,不大吃得开。但是我是能感觉到年轻人的巨大威力的。以二十几岁的依田纪基君为首,包括不到二十岁的结城聪君,年轻的棋手有很多。他们已经开始和超一流棋手争夺头衔了。日本的围棋也在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

    就我个人而言,不能说我没有日暮的感觉。就是嘴上不服老,体力还是跟不上。在棋艺上虽然不服输,但是真下起棋来,身体还是不能随心所欲。虽然有时候心里着急,但这又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过不管怎么说,我是决心战斗到底的。另外,我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能亲眼砍刀年轻人成为出色的下棋的,成为响当当的棋手。

    岩波书店的宫部信明先生来我家的时候,我曾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不出一本我和癌症作斗争的书?”这话便成了本书最初的起因。按岩波的意见,在题材上作了些改动,又冠之以似乎有点儿可惜了的书名。很希望不了解围棋的人也能知道一些我的生活道路和想法,只是不知道本书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管读者从什么角度出发,如果读了本书能够开始对围棋感到兴趣,顺便多少知道一点儿藤泽秀行这个“下棋的”,我将感到无上荣幸。

    本书的写作和编辑是在围棋记者秋山贤司氏和岩波新书编辑部宫部氏的大力协助下进行的,为此深表感谢。

1989年12月


藤泽秀行

TOP

今后的棋坛



    现在,棋坛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堆积如山,大概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日本棋院的赤字体制问题。日本棋院在授予段位证书、发行杂志方面,都是垄断企业。也许人们会奇怪,围棋在世界上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棋院的财政怎么会困难?但是棋手的世界和一般的公司不一样,每个棋手都是山大王,对于棋坛的舵如何掌,日本棋院如何经营这样的问题,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是很多的。理事会代表棋手负责经营。就是理事会的工作也因为牵扯到利害关系而不能顺利进行。如果我年轻点儿的话,还可以像以前那样作为理事发挥作用,但是今后的工作只能靠年轻人了。作为老前辈,我能做的只是提些建议,防止根本上的错误。

    如何对待因棋战增加而造成的对局过多,这也是个大问题。仅这两三年就新设了世界围棋锦标赛、IBM 快棋锦标赛、麒麟杯团体赛等各种各样的棋战。一流棋手还要参加日中擂台赛、日中名人战、日中天元战、亚洲快棋锦标赛等棋战。棋战增加了,棋坛兴旺起来,对我们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这必然又造成对局过多的情况。就连年轻的依田纪基君也出现了因一星期对局两三次而发烧病倒的情况。我下一盘棋,体重减轻两公斤,解除疲劳、恢复体重,需要一星期的时间。所以,如果每星期下两盘棋的话,体重不但不会增加,而且会越来越少,有可能最后体重为零。

    因为是越赢,对局就越多的体制,一流棋手越来越忙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也必然影响到棋手的健康。要中断这种恶性循环,除了减少对局的规定时间,是不是可以检讨一下棋战的自由参加制度?除了一部分正式棋战,每个人都应该选定自己参加的棋战。当然,年轻棋手处于学习阶段,最好参加所有棋战。我以为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尽管有名望的棋手不参加棋战会使报社、赞助单位感到为难。

    还有一个,是围棋规则的问题。日本围棋是以围地为基本观念,中国围棋是以棋子的生存竞争为基本观念。其实两者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是规则却有点儿不同,因此在国际棋战渐渐增多的今天,就有人呼吁是不是应该考虑制定统一的规则。还有的人偏激地主张,中国的规则最优秀,全都按照中国的规则统一起来。

    我是反对这样的主张的。先不管中国规则和日本规则哪个正确,现在的日本围棋规则并不令人感到有什么不方便。估计大家也和我想的一样。到了棋社,突然告诉你,改成了中国规则,你肯定会不知所措。就像现在这样,在日本下棋用日本规则,去了中国用中国规则,不是挺好吗?

    在我们面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对棋坛的将来是乐观的。中国和韩国越来越发展,肯定会不断涌现出争霸世界的棋手。日本也不会服输,为此我才严格地训练年轻棋手,盼望着不久的将来,从秀行军团里诞生出征服世界的人。刻苦钻研,提高棋艺,取得了胜利,一切自然会迎刃而解。

    我也不会服输。因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赶紧干。调整身体状态,锻炼脑力,每一局都全力以赴,一定要再次冲上决战的舞台。不管对手是谁,我是决不会轻易认输的。尽管战胜如魔鬼般的对手、登上决战的舞台对我来说已并不那么简单,但是我一定要实现这一诺言。

    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TOP

专业棋手的世界



    不单我,所有的下棋的都喜欢围棋。人们会想,专业棋手喜欢下棋,又以下棋为生,真是美差啊!实际上满不是那么回事。我们从当专业棋手的过程开始说起吧。

    首先,必须成为日本棋院或关西棋院的院生。这里虽有资格审查,但是具有一定水平的棋力就可以通过,并不很难。日本棋院东京本院有院生约五十人,其中运气好能通过专业棋手考试的,一年有三四人。从第一次预选到最终预选,大部分人都被筛掉了。院生有年龄限制,到了十八岁,专业棋手考试仍不及格的话,只好退出日本棋院,这就是说,以后随你的便儿。尽管考试失败,仍然想干专业的话,只好作为院外的人接受考试。院外的人也有年龄限制,不能超过二十三岁。通过院外预选,才能参加最终预选,和院生一起竞争。

    经过这样呕心沥血的不断修炼,才正式成为初段棋手。到此,远大的前程才似乎有了保障,可以参加棋圣战、名人战等各种棋战,只要有实力,马上就可以成为棋圣、名人。

    便于参考,我们来谈谈七大棋战:棋圣战(读卖报社)、名人战(朝日报社)、本因坊战(每日报社)、十段战(产经报社)、天元战(三报社联合)、王座战(日本经济报社)、小棋圣战(报社围棋联盟)。除此之外,还有新人王战、NHK 杯等电视棋战,以及只限于女子的女子本因坊战等。再加上决定晋升段位的段位赛。

    每个棋战,下一局都给一局的对局费,优胜者还有奖金。但是现实很残酷。要是初段的话,要经过一次预选、二次预选、三次预选,连胜大约十局才能进入本战,即进入循环赛。这时姓名才登在报纸的围棋栏目里。以循环赛为例,全体棋手约四百人中只剩下八九名可以参加循环赛。在循环赛中取得第一的人,才成为挑战者登上争夺头衔的擂台。大多数人的命运是在中途的预选赛中就消失了。结果就形成了世所罕见的优胜劣败的竞争社会。

    1988年度得到奖金及对局费最多的人是独霸了棋圣、名人、小棋圣这三冠的小林光一君,总额为八千八百万日元。接下来是武宫君和加藤君,超过了五千万。要是找我的话,在第十位才能看到我的名字,一千一百万。这种巨大的差距就是专业棋界的特色。第十位才一千万多点,第二十位、三十位就可想而知了。一点儿也不夸张,棋手的中坚阶层只靠棋赛是活不下去的。

    作为“循环赛棋手”活下去的人只是一小撮。那么,大多数棋手怎么办呢?棋院虽然发工资,但是少得可怜。给杂志写稿或出单行本也没有多少钱。这样,指导业余爱好者就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这就是所谓专业指导者。如果全心全意干指导,生活也算安定,但是作为棋手的自尊心又受不了,于是就又参赛又指导,两条腿走路。

    不单从没听说过当棋手的发了财,甚至普通棋手的生活也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惨。经过了严格的修炼,从事了围棋这一了不起的文化事业,如果在经济上也能得到更多的报偿,那该多好啊。我们虽然这么想,但实际上却很少谈及钱的问题。因为棋手最喜欢的还是棋。这种事情在其他职业还是很少见的吧。

    彻夜讨论对局的招数;说起古今谁最厉害,就唾沫星子乱飞;如果这样也争不出结果,就下一盘以决雌雄。这难道不是纯粹的、可爱的世界吗?我也是自认为比谁都喜欢围棋,正因为喜欢围棋、希望年轻人成长起来,才老骥登程,操练秀行军团。年轻人汲取我的棋艺,能够独挡一面之后,就会离开我。为了让他们可以以棋为生,我才奋斗。虽然有时候显得傻气十足,但是我却乐意一直干下去。

TOP

从九路盘入门



    如果围棋给了人们一种很难的印象,这也许是因为它那横竖各有十九路的棋盘。国际象棋是八路,将棋是九路,与此相比,对于初学者来说,围棋的棋盘是过于辽阔。

    那么何不试试入门用的九路盘呢?最近九路盘飞速地普及起来,连百货店也开始卖九路盘了。不必特意去买,如果有硬纸板,很容易做。也可以用胶纸贴在十九路盘上,隔出九路盘来。

    如图所施示,九路盘一般标出无个星位,只标出天元一个星位也可以。如果下十九路盘要一个小时,九路盘只用十五分钟就可以了。对终盘感到困难的初学者如果下九路盘的话,就很容易看明白了。

    关西的电视台有专业棋手的九路盘对局节目。围棋杂志也开始刊登九路盘的对局棋谱了。我看了以后觉得确实变化多端,可以充分体验围棋的乐趣。就是几位能看出百手、二百手的专业棋手在一起,也不能看尽九路盘里的所有变化。

    比如,就连黑 1下在哪儿好这样的问题也无法回答。如图所示,假如黑 1走天元,下一手白 2走哪儿好?还是不知道。是现在的白2 好呢,还是 A(或者 B)正确呢?黑 3、4 是否好?也不知道。

    虽然走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目算出到终局为止的所有走法,但尽管如此还是很有意思的。和普通围棋不同的只是,一开始就进入战斗,没有十九路盘那样的布局和定式阶段。棋力相当的人对局,贴子和十九路盘一样,也是五目半最合适。连九路盘都不能穷尽的人,下十九路盘就更没辙了。

    尽管很难设想,但万一九路盘下腻了,可以长到十一路盘、十三路盘,或者一下儿就晋升到十九路盘。我认为,围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玩儿法。

TOP

围棋难吗



    在将棋九段芹泽博文去世前几个月,我们曾就“关于围棋和将棋,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这样的问题聊过天儿。如果神仙知道一百,那我们知道几呢?

    我们各自把想好的数字写在纸条上,亮给对方看。两个人写的竟完全一样。非六则七。其实六七也有点儿不自量,没准儿还要少。人的大脑再经过几万年的进化接近一百的时候,也许会突然发现,原来神仙知道的是一千。

    我觉得围棋正是如此深奥、如此难。最近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下了五十年棋,却什么也不知道!真令人茫然。但是我并不失望,正因为深奥和无穷的变化,我们才能变得更强,变强了才有胜利的可能。

    我以为,创造了围棋这种游戏的古人是大天才。不,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神仙,围棋是神仙为了自己玩儿而发明的。也许他们正在天界望着我们,拿我们的臭棋来取笑。因此,自认为懂棋的人正是对棋一无所知的人。

    如此神妙的围棋,最近却被年轻人抛弃了。说抛弃有点儿不够妥当,还是改用不感兴趣这个词儿吧。

    学棋的孩子虽然增多了,但是孩子们又得忙于升学考试。进了大学,网球呀滑雪呀,可干的事情多得很,根本顾不上围棋。听说,想进大学或公司的围棋队的人也少了。但是我并不悲观。只要是学会了围棋的人,总有一天会回到围棋身边来。围棋爱好者在年轻男性中也许减少了,但在女性或上了年纪的人中间却越来越多,并且在海外也迅猛地普及起来。

    我相信,像围棋这样有意思的游戏,决不可能是一时的风潮,决不会出现低潮、失去群众。

    一般说,围棋给人复杂,难以接近的印象。这也许是事实。“看上去很有意思,所以就想试一试,可是规则太难啦。”这样说的人很多。如果是因为围棋给人难的印象,因而造成年轻人对围棋敬而远之,那么,这是我们棋手的责任。不管对谁我都说,围棋并不难,并且很有意思。难的是高段业余棋手的棋,还有专业棋手的棋。

    第一,规则很简单,只是看上去复杂。

    一、被团团围住的棋子就被拿掉了。
    二、占地面积大的人赢。

    就这么两点,我曾搞过儿童围棋教学。只较了这么两点,就让孩子们对沙起来。很快,大家就都走得很好了。其他的事情全不考虑,密密麻麻地摆满了棋子2互相围攻。刚开始,这就足够了。

    这样东闯一头,西闯一头,慢慢就会遇到只用两个规则不能解决的场面。打劫呀,或者终局的问题。当他们遇到了这些问题,当场指点一下就可以了。最好不要按照教大人学棋的方法,一下子把什么都告诉他们。

    这样,不管什么样的初学者,用一两天就可以学会下围棋了。

TOP

棋和年龄



    我的信念是棋与年龄无关,只要学习就能长棋。

    “五十岁为极限”的说法是有的,但是从五十岁开始厉害起来的棋手却有很多。比如明治时期的秀荣名人。年轻时代的秀荣先生并不怎么厉害,可是一过五十岁,明显地强大起来。特别是他晚年的强劲,真是令人惊讶。

    我在棋圣战上奋斗也是过了五十以后。我曾吹牛,“我的棋从五十岁才开始厉害起来”,实际上这真是我的感觉。比起取得名人头衔的三十几岁的我,连霸棋圣的我要更强,并且,如果连霸棋圣的我和现在的我对局的话,很难说谁胜谁败。就棋艺而言,我觉得现在的我占上风。

    比我高龄却仍在奋斗的例子也很多。岛村俊广先生是五十六岁夺取天元头衔的。桥本宇太郎先生和我争夺第一期棋圣头衔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他那时真是朝气蓬勃。桥本先生过了七十仍然活跃在名人战循环赛中。和他相比,像我这样的还是毛孩子呢。桥本说,“和四十岁的对手对局,就把自己想象成三十九岁。如果是二十岁的对手,自己就是十九。”不愧名句!

    当然,随着年龄渐长,体力就会下降。特别是我,在两次大病以后,痛感体力不支。白天还好,到了傍晚一照镜子,脸颊明显消瘦。没有体力,读棋就会疏忽,收官时的耐久力也跟不上。但是,抱怨有什么用。用输在体力上这样的话来辩解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体力的话,就愈要磨练自己的棋艺,只要不输在魄力上就行。

    也许,业余棋手无法以我们专业棋手为参考对象,但有一点绝说不错。棋对老年人特别有益。听说在医学上也已经证明了下棋的效果。动动手,动动脑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老化。我周围就有七十学棋、八十得到了五段证明书的老人。有的老人虽然腰腿无力,但是只要一说是去棋社、老人俱乐部,就会健步如飞。下棋的快乐是与年龄无关的。

    再回到专业棋手的年龄问题上来。有人说:“将棋的头衔都被十几、二十几的年轻人拿去了,可围棋还是三十四十的人的天下。年轻的围棋棋手真没出息。”我因为喜欢将棋,常看报纸的将棋栏目,或电视的将棋节目。确实,年轻的将棋棋手非常突出。虽说二十多岁的棋手很厉害,可最近,不到二十的棋手也势不可当。与此相比,年轻的围棋棋手却显得不那么突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年轻的围棋棋手没出息。

    我以为上述这种现象是由于围棋与将棋在本质上不同所致。将棋好学,达到一定的棋力,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将棋的进攻是直线型的,像锐角。围棋却路漫漫,不是靠一种思路就可以取胜的。恐怕就是这个区别造成了两种棋类的年轻棋手的差别吧。当然,这与两种棋类孰优孰劣毫无关系。

    但是围棋也有不少年轻时就称雄的棋手。木谷老师战胜名流被称为“怪童丸”的时候只有十几岁。林海峰君、石田芳夫君获得名人、本因坊头衔的时候才二十三四岁。赵治勋君也是不到二十就取得了头衔。最近,依田纪基君以十八岁的年纪进入了名人战循环赛。就是现在,说话就要进入第一线棋手行列的十多岁青年人也有好几个。我正是为此才训练年轻棋手的。

    不仅日本,中国和韩国也有很多有望的年轻棋手。例如,韩国少年李昌镐,十三岁就和他的老师争头衔,真够厉害!虽然是少年,但走棋却严丝合缝,可谓天才。赵军那样年轻的时候就称雄的人,小的时候构思虽不同一般,但走棋会有漏洞。我觉得这很正常。但是李君却不像孩子,这倒使我反而有点儿担心了。

    专业棋手尽早展露头角,这当然最好,但实际上棋手就像跑在马拉松的途中,要一生不停地跑。没有一个固定的终点,这就是围棋的世界。没有必要一上来就冲出去。就是稍微落后,只要能得到锻炼,总有领先的时候,这是我常对年轻人说的。我追上先头部队是在三十岁以后,在此之前备尝挫折和焦躁的滋味。尽管如此我还是跑了下来,这是因为我热衷于不停地跑。

TOP

规矩第一



    秀行军团的集训规定“不会认输和不懂规矩的人严禁参加”。在与生计有关的对局中,有那么一点儿不肯认输还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在年轻人学棋的时候,输了的棋还没完没了地坚持,这就成了问题。从修业的观点看,有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一个规矩,我平时就严格要求大家遵守。规矩、礼节这些词听起来很古板,不过我认为,它们是指不要给对手带来不快。下棋是两个人的事,是无言的对话。不管盘上的战斗多么激烈,如果因为盘外的事情造成了不愉快的话,对话本身就不成立了。

    把棋子弄得哗哗响、伸出去的手又抽回来....不管是专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这都是要戒备的。

    顺便说说扇子。过去的老前辈都拿扇子,是那种稍大些、有署名的扇子。我也是一当了院生就立刻去买了扇子。伟大的棋手在对局时都带着扇子,摹仿他们的作法,不知不觉地就好象自己也变得棋高一筹了。有的棋手还咬扇子,全神贯注于棋盘时,下意识地咬扇子的上缘,直到把扇子咬得破烂不堪。现在看来这实在是荒唐的行为,但是就是这毛病也有人摹仿。影响这玩艺儿真是可怕!幸亏没有人摹仿我赌赛车、赛马。

    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扇子是一种必需品,但是不知为什么,到现在仍然遗留着拿扇子的习惯。扇子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开合扇子时啪啪的响声真让人受不了。还有,在人家眼前呼啦呼啦地扇扇子也是打扰他人地行为。

    在名人战上和林海峰君对局的时候,我曾生气地叫道“真吵人”。我想,他是靠着啪啪呼啦呼啦的声音来形成自己的思考节奏,但是声音太大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呢。大概林君也吓了一跳,马上去换了一把不出声音的女式折扇,这才帮了我。

    在对局时抽烟,又该怎么说呢?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像我这样的老烟鬼就头疼了。在声讨吸烟达到高潮的最近,不吸烟的棋手也多了起来,对他们来说,烟恐怕比扇子还要令人讨厌。如果规定了对局中禁止吸烟的话,当然很难熬,但我也只好服从。我本人总是在烟灰缸里放点儿水,以防冒烟。自然,像把烟往对手那边儿喷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就更当别论了。

    和规矩没有直接关系,胜了兴高采烈,输了就痛苦地直要哭,这也是值得考虑的。输了谁都窝囊,然而因此便在别人面前毫无忌讳地哭丧个脸,这也不像话。这种场面我见过不少,有人会说,这是不服输的劲头儿,但说穿了,他不过是奉承奉承罢了。这是我怎么也理解不了的,在哭以前,不是应该先反省一下为什么输,以利进步吗?对一输就哭的人来说,不管棋多么臭,只要赢了就高兴。这真是本末倒置。

    “碰上输了棋不觉得难受的人,就是赢了他也没什么意思。”也有棋手这么说。这是极傲慢的说法。下棋的哪儿有输了棋不觉得难受的呢?尽管表面装作平静,但是输了棋谁都会难受,气得半死。所以,不管怎么说也不应该说出“就是赢了他也没什么意思”这样的话来。还有正相反的例子。有位年轻棋手曾对我坦率地说,“赢了的话,觉得有点儿对不住。”这我也有同感。因为我也有这种想法,所以很理解这位年轻棋手的心情。在决定胜负的时候,先考虑到了对手。这种人作为专业棋手虽然有点儿嫩,作为一个人,却比那位说“没什么意思”的棋手要高尚得多。

    说到规矩,还有一个,即说废话打马虎眼也要戒备。局势并不坏,嘴里却不断得唠叨“不好”、“不妙”。因为性格单纯,这种话听得太多了,也就信以为真,于是中了圈套儿。我也很爱唠叨,但因为不是那种可以在情绪上作假的人,所以说的都是实话。走出了臭棋就气得直跳,用拳头打脑袋。其实,我也觉得能做到没有表情最好。

    希望用说废话打马虎眼这样的方法使局势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只能让人觉得肤浅、卑鄙,令人厌恶。不用说,考棋盘上的功夫取胜才是正确的态度。

TOP

厚形与实利



    是因为赢棋而变强了呢,还是因为变强才赢棋了呢?与这一问题类似的是厚形和实利的问题。

    重视厚形与重视实利是围棋的两种基本观点。为了让不了解围棋的人也明白,这里做些简短说明。“厚形”就是没有弱点的结实的棋形。“厚”、“棋厚”这些词就是用来形容这种棋形的。与此相对的是“薄”、“棋薄”等词。“实利”说的是两对局者的领地中已经确定的领域。一般地说,重视厚形就会失去实利,重视实利就会失去厚形。

    可以把实利、实地比做现金,把厚形比做信用。靠现金顶多可以得到一些利息,信用虽然冒着不值一文的危险,但作为补偿,将来有可能得到两倍、三倍的报答。这种解释虽然不错,但实利和厚形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比如说,木谷老师是重视实利的走法,但一般认为他的棋也很厚。确保没有后顾之忧的实利,然后有力地一步步向前挺进。虽然缺少速度感,但是具有重型战车那样各个击破的魄力。与他相反的是吴清源老师,用极快的速度先占大场,并不拘泥于局部的战斗。木谷老师和吴老师的局很受人们欢迎,大概就是因为棋风不同的原因吧。可以说,我和坂田先生也是一对儿。与我构筑厚形相反,坂田先生飞快地抢占实地,因此,到了中盘常常是我进攻,坂田先生坚守。

    但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实利和厚形,哪个重要”这样的问题。我对业余爱好者们只能说,走自己想走的地方。人们虽然评论说,我的棋“脊梁很厚”,但我何尝不喜欢实利。因为围棋是靠占地的多少最终决定胜负的。进入收官,一目、两目,不,半目的得失也可以使人面目改色,这就是专业棋手的世界。没有一个专业棋手不喜欢实利,但是,我总是不知不觉地放弃占领实地,而去构筑厚形。

    比方说「谱13」。白 1关谁都会走。经过黑 2、白 3的交换,白 5封,到黑 6为止,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请注意下一手白7 。当时的评论,说什么都有,但似乎没一个棋手赞成这种走法。“就是秀行先生,也未免走得太厚了。”原来如实,白 7就是走在A 位上,也可以围到一块地盘啊,这不是很普通的着法吗?但是当时,我却怀着一种信念似的东西,认为用白 7构筑厚形可以战斗下去,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去占地盘儿。如果还会出现同样的局面,我大概还要走白 7。只能把这叫做棋风吧。

    像「谱13」那样的情况,与其持说好坏的问题,不如说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不过实际上,与其考虑取势还是取地,不如考虑走哪儿最好,恐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每个局面肯定都有最高的一着。我以为,不断地追求这最高的一着就是我们棋手的任务。如果觉得叫最高的一着有些不自量力的话,叫好手也可以。好手既不是厚形,也不是实利。而厚实的着法和取地的着法有时又都可以成为好手。仅此而已。

    现代围棋显得有些偏重实利,这也许是时代的风潮。但是,对实地却重视得有些过分。一流棋手是这样,年轻棋手就都来摹仿。从布局阶段就开始全神贯注地计算实地。当然可以有人认为实地第一,但都是这样就没意思了。我希望更加大力发展以战取胜、以厚取胜等各种各样的个性。

TOP

关于时间限制



    最近,日常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决不是强词夺理,棋战增加了,对局就变得过密,一个星期三盘棋并不稀罕。这样,身体就难以支持,因此有必要缩短时间限制。以为时间短就走不出好棋来的想法大错特错。

    从远处说起,秀和、秀甫、秀荣的时代没有时间限制的制度,一盘棋所需要的时间反而并不长。流传下来的棋谱中有秀和对雄藏一天两盘的棋战。据说,秀甫、秀荣遇到对手在理所当然的地方长时间考虑就会发脾气。到了秀哉的时代,不知为什么对局的时间变长了。制定时间限制的制度并不坏,但是竟有一个人二十小时、三十二小时,甚至还有四十小时的棋战。这样的话,不是比棋力,而是比体力了。在棋战不多的时代,其利弊姑且不论,放到现代,那是决行不通的。

    最近,循环赛和几乎所有报社的棋战都定成了五个小时。也许不久的将来还要缩短。我个人的意见,取消晚饭和休息。长时间的棋战有一个也未尝不可,但是我坚决拥护缩短时间限制。国际棋战以三小时为主流。三小时也可以走出漂亮的棋来,但是日常的学习就更马虎不得。特别是如果在布局的时候就落了后,那真是难以挽救了。

    忙于对局,就容易怠慢日常的学习。这样,学习的人和不学习的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突然想走出超过平时研究的着法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日常的学习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