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客围棋 徐佩玲 2018-12-21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金华围棋俱乐部
晚上7点,走进位于金华市区南国名城东门的清程围棋教室,吕志建正伏案批改孩子们的暑期围棋作业。就在这初秋的夜里,90多个孩子的作业本,他全部一一过目、批注。不时,有孩子簇拥上来,嚷嚷着想要与吕老师下棋。看着年龄差超40岁的大叔和萌娃,坐在一起,各执一子,黑白对弈,真是别有一番意境。
先爱上乒乓球,却与围棋结缘更深
在清程围棋教室门口,摆着一张乒乓球桌,看得出来,吕志建对这项运动一定有几分欢喜。果不其然,他自述道,自己读初二时,就疯狂地爱上了打乒乓球,后来上了高中,学校里已没人是他的对手。“那时的校园,打球的人多,下围棋的氛围倒是冷清。”吕志建说,“大约是我读初三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我哥(吕志明)和朋友王建新在一起下棋,看见黑白子扭来扭去,最后他把我哥的棋子全部吃光。感觉非常有趣,后来知道那叫‘扭羊头’。”
受兄长的影响,吕志建对围棋耳濡目染,到了高二,业余时间,他也跟着学了起来。俩人经常通宵下棋,很快,兄长常常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他回忆说:“其实那时候下棋,纯粹就是玩。我哥他们也不怎么懂规则,就知道一点简单的吃法和死活,最后比谁的地盘大。高中那会儿,我下得最带劲。棋子是塑料的,棋盘是自己画的,又过了几年才买到玻璃棋子。”
吕志建的父母是水利施工单位的职工,所以他们从小跟着双亲四处奔波。1988年吕志建高中毕业,参加工作,适逢“聂旋风时代”,19岁的他正到处找围棋高手,谁厉害找谁下,可谓所向披靡。如果遇到棋力不如自己的人,他就非要让子,颇有几分狂妄。渐渐的,单位的圈内已无人能敌。同学、同事们也经常向别人推荐他,说“吕志建围棋下得最好,你找他;打乒乓球,你应该找吕志建啊,他是我们这里打得最好的。”如此云云。
一生一棋路,断断续续,相伴已逾廿载;一人一棋院,勤勤恳恳,再续围棋之缘。
孙东东:吕志建算是我的师父了,最早的时候从让我9子开始,陪我下棋,看着我一路成长,还赢了很多人,他也特别得意。后来我们还一起组织单位里的十番棋,也曾代表十二局出去比赛。但他的下棋风格,比赛时不容易出成绩,他喜欢绞杀,棋风凶悍,还经常“打勺子”。我记得他和朱健华是金华最早一批被定段的棋手,当时在工人文化宫,两人“对杀”,围观的人乌央乌央的,他都快把朱健华逼疯了,不过最终还是被朱赢了。他的天赋的确很高,虽然在围棋上花的时间不多,棋力恢复却很快。
从十二局出发,不曾丢失围棋自信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单位有个热心的老职工,大家都叫他“老余”,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开办了围棋活动室,还成立了围棋协会。于是,职工们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往来棋室的人络绎不绝。1989年,吕志建从温州工作回来,尽管四子相让,大家仍输给他。孙东东、应一民、王恩富等人棋力相对好一些,争先恐后地与吕志建对弈、学棋。
“那时候,我们十二局和金华市区这边举办擂台赛、对抗赛,大家骑着自行车或公交车过来,一起下棋、喝酒、吃饭,特别开心,氛围特别好。最早,我就是在升段赛中认识了朱健华、刘向东、徐龙等金华一批围棋高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和他们下的棋比较多。”
吕志建坦言,自己参赛的次数屈指可数。1992年,他代替同事杜军(时为业余4段,曾获浙江省职工赛冠军)到衢州参加职工赛,全胜拿冠军。
1995年,吕志建跟随工程队到临安,建造火电厂。一次,到街上游玩,路过文化宫时,看见有围棋比赛的广告,似乎是当地的棋王赛,他便报名参加,没想到预赛全胜,战胜了据说是当地的两位业余5段棋手,进入决赛。组委会对吕志建表示好奇又怀疑,询问来历后,便以不是本地人为由劝退他,不得继续参赛。“他们给我发了一点纪念品,还把报名费也退给了我。”吕志建淡淡地笑着。
1997年,吕志建辗转到了玉环工作,两年后又去了山东、河北等地。2004年再回玉环,一直到2013年,整整待了十年。由于工程队偏居深山,难遇棋友,这期间,他与围棋渐行渐远,仿佛秋夜星空,可望而不可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围棋差点被我荒废掉。但每当在棋盘边坐下,我就又充满了战斗力,焕发新能量。”
2008年,网络围棋已然兴起。“有一次,我在网上巧遇玉环的第一高手黄希波,两人大战了几局后相聊起来,他知道我就在玉环工作,几次邀请我去玩,我因工作繁重没有赴约。三年后,又因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当地棋友,他也邀请我帮他们打团体赛,最终仅进入前六,名次不佳,但我个人成绩还不错。我对自己的棋力一直都比较自信,只是很少参赛,一到了赛场,会有不适应感和陌生感。”
刘向东:我第一次参加金华段位赛时认识的他,那时他棋力比我稍强,也是一个好强好胜的人,这是最初的印象。我记得我们成立玄玄棋社后,与十二局打了一次擂台赛,我们赢了,他还有些不服气。近几年,他从事围棋少儿培训事业,我们都惊叹于他的敬业和毅力,一个人带那么多学生,几乎牺牲了所有休息时间,特别是周末,从早到晚连着上课。晚上还给学生复盘,到九十点甚至更晚。正因为认真教棋的劲头和态度,他收获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学生成绩也非常拔尖。
留有诸多遗憾,仍怀揣着“围棋梦”
对弈者来说,每次比赛总盼望着拿好成绩。年轻时的吕志建,也可算是围棋“常胜将军”。只不过,后来的故事里多了一些遗憾。
第一次参加金华市的升段赛,吕志建听说对手曾是金华地区亚军,紧张至极,浑身发抖,果不其然以失败告终。当他回去仔细复盘,后悔输得不应该,很快又自信起来。“那时我大概是业余3段的水平。接着赢了最强武超、向阳等人,当时武超以半目输给了我,许纪全是裁判,他硬说裁判数错了,自己不可能输掉,于是连续复盘两次,结果无恙。”
后来吕志建参加过一次省职工赛,因为一个小错误,与冠军失之交臂,获第六。“1996年至2013,记忆中我就参加过两次比赛。因为长时间不下棋,一些复杂的定式都变得生疏,只能靠计算,所以我下棋很慢,比赛时常常时间不够用,年轻时下得挺快的,幸好计算能力和对棋的理解还行。”
在外工作时,吕志建也是个工作狂,经常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而且可能大半个月都是这样的快节奏。就算有空闲,旁人都以打牌、搓麻将为乐,偶尔碰到三两棋手,可水平相差悬殊,就完全没了劲头。身边也鲜有围棋话题。
在温州时,吕志建常与同学杨扬一块下棋。杨扬在丽水教棋时,职业棋手蓝天也曾是他的学生,后来他又到了湖州南浔开办围棋馆。“话说回来,我现在开办围棋教室,他们的经历给了我不少启示。还有一个是清源围棋的张建军,真心感谢他们俩。”
回到金华后,吕志建偶尔参加比赛,但因小错不断,总是输掉一些不该输的棋,结果不尽如人意,甚是惋惜。
“围棋在我心里始终有个位置,只是沉睡了太久。其实我无论走到哪里,身边都会带几本围棋书,偶尔翻阅《围棋天地》,看看棋人棋事,虽然不能第一时间买到最新出版的刊物,也很满足。”
尽管如今教学繁忙,甚至有些身不由己,没有精力再去赛场“厮杀”。但吕志建依然怀揣着一个“围棋梦”。他坚定地说,往后余生,希望有机会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大赛,只为见识更高的高手,领略更美的风景。
吴善超:吕志建是金华下围棋比较早的前辈了,也属于金华业余围棋界水平最好的一批人。现在他从事围棋教学工作,学生的成绩非常好。为人正直仗义,乐于助人。
吕志建和孩子们收获成果的每一个瞬间。
守护棋苗,不愿错过任何棋才
2013年年底,吕志建从单位出来,和兄长一起办起了清程围棋教室。“围棋就像是我的一个孩子,远行太久,我要把她找回来。另外,就是自己离家太久,需要回家休养生息。”的确,常年在外辛苦工作,对吕志建来说,无论是家庭还是围棋,他都错过了很多。
清程围棋,是他的另一番事业。如今已有170多个学生,江南、江北各一分院。“刚开始在江北办学时,第一个学期只有7个学生,第二个学期14个,经营艰难。说到这里,我要感谢吴善超,在我棋院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为我介绍生源。”
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进度,他每天都要将孩子们下的棋全部看一遍;为了让低年龄的孩子保持更持久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他努力让自己使用儿童语言;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他不愿错过任何一场围棋比赛,亲自带着他们走进赛场。
“我在想,孩子们学习围棋基本只有幼儿园、小学这么几年。我希望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让他们在提高技艺的过程中,感受、吸收围棋的文化魅力。”吕志建表示。
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选择清程,吕志建深感“被信任”的责任,他亲力亲为,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性格、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必要时进行调班,他说:“他们慕名而来,我必不负众望。”
不问付出多少,只管收获美好。在今年金华市少儿棋王赛中,清程围棋的陈叕隅获得甲组第二名,高宇轩获少儿乙组棋王,朱嘉楠,卢楷灵,朱彦兴分获第二至四名。而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孩子们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其中,8岁的周逸潇在4段组升段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晋升5段,进入省队;3段组7岁的高宇轩第二名、陈叕隅第三名、申子陶第四名3人晋升4段。目前,清程围棋,上了段位(1—3段)的孩子已有50多人。
“获得好的成绩,关乎孩子的天赋、老师的付出,还有家长的配合,缺一不可。”吕志建坦诚地说,“围棋是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结合的智力体育项目,个人认为,围棋最重要的特有功能,就是能教会孩子们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赛,孩子可以明显得到磨练,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备课,听课,上课,忠于围棋教学孜孜不倦。守护棋苗,挖掘棋才,精耕清程“一亩三分地”。所谓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围棋园丁吕老师如是矣。
自己的围棋留念都已不见踪影,如今与棋苗们朝夕相处的每一天成了最动人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