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以棋会友 于 2014-2-7 12:14 编辑
第 三 章 黄徐
第六十一回 倚盖已非棋界革新未竟 懒予既逝天下再起波澜
明末清初,中国的围棋发生了一场技术剧变。而这场变动,是从布局定式开始的。
明朝的围棋,讲究起手攻角,定式制敌。那时的人学棋几乎都是从学定式开始入手,而天才棋手如方子振、江用卿,初出茅庐之时便凭借着人们前所未见的定式战无不胜,从而奠定了一生的声誉;钻研棋势之人,如苏之轼、林符卿,则利用自己对棋势的熟悉从一布局便施展出自己擅长的定式,使敌难以招架。明朝棋谱,往往从一个局部的定式展开战斗,然后波及全局,最终形成一场全局的混战。
定式,几乎可以说是围棋最初始的魅力,同时也是围棋最高的门槛。
无数文人雅士因为记不住复杂而无用的古典定式而放弃了围棋竞技,将它仅仅当做一种娱乐雅兴而不愿再做深入研究;无数顶尖高手因为棋势上难以再有创造而固步自封,最终没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然而,在明末,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它。
《弈正》《弈时初编》《弈薮》三部书迈出了第一步。雍皞如、汪幼清、周元服、苏之轼四位当时的顶尖高手首先意识到,复杂的古典定式早已陈旧不堪,在实战中难以发挥作用,却由于他的复杂庞博而使得无数有志于棋的人望而生畏。这三部棋书,以巨大的勇气首先开始尝试改革古典定式,将无用的棋势删去,对古人的棋进行一次检阅,不再盲目迷信古人的棋招。
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在这三部书之前的所有中国棋书都必定要花大量的篇幅去赘述自古以来的无数定式图谱,甚至形成了定式图谱量的互相攀比,极大地限制了围棋的发展。这三部书,却如同一场思想启蒙,将棋手们从前人的窠臼中解脱出来,告诉世人其实现在的棋完全可以摆脱古人的影响,与其一位崇拜古人不如好好看看当今的棋谱。
当一种思想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与它相反的潮流来遏制它。中国围棋的古典崇拜到了明朝末年,终于开始迎来了它的逆流——一场布局的革命。
受这三部书的影响,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
无锡过百龄,明朝末年只身前往京城,在于京城棋霸林符卿的百余场争夺战中开始仔细研究能够击破林符卿古典定式的招法。而他最终发现,古典定式的结构太过松散,变化太过复杂,任何人都难以掌握,所以无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选择了一个自古以来都一直受尽棋手轻视的棋势——倚盖——来对抗林符卿的古典定式。
于是,倚盖,这个在中国清初围棋史上鼎鼎大名的名词出现在了围棋界。
过百龄受到了后人极高的评价,甚至超越了前辈后辈的无数国手,被认为开清朝棋风先河。为什么他能如此受人推崇?并不完全因为他曾经数十年天下无敌的战绩,更重要的也许是他做出的这个惊天动地的贡献——他开启了后来那场绵延了一百年的围棋技术革命!
与此同时,他也为固步自封许多年的中国棋手们打开了一道大门——围棋技术研究!
中国古棋手,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绝大多数人处于一种“要饭”的状态,考达官贵人的施舍度日。而要想混得到这碗饭,就必须要全力争取获胜,唯有获胜是正途,除了获胜之外的一切他们都漠不关心。
但明末清初的战争给了过百龄一个冷静下来的机会,让他开始认识到,棋手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
晚年的过百龄,放弃了胜负,甚至放弃了本可以继续争取一下的天下国手之位。他只管研究棋招,研究围棋技术,甚至几乎就是中国围棋史上第一个“纯理论派棋手”!
过百龄告诉所有人,其实围棋是可以研究的。研究之后,其实更加能够体会围棋的乐趣。至于胜负,其实不应该让它凌驾于围棋本身之上。
这几乎是一个改变了日后围棋发展进程的观念。从过百龄以后,清朝棋手出现了争相研究围棋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局面,从而导致清朝前期围棋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出现了无数求道派的天才。而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古棋理论,除了极其原始而精炼的“围棋十诀”之外,不论《兼山堂弈谱》,还是《桃花泉弈谱》、《弈理指归》,几乎就全都是清朝棋手的围棋理论。
开清朝棋风先河,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指的这种对围棋技术的纯粹探索。过百龄首先开创的这个风气,足以让后人永远记住过百龄。
再回头来看看过百龄所开创的主要业绩——倚盖。
倚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次围棋技术的创造,而是传递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围棋竞技,完全可以不必一直依赖古人流传下来的招法,创新之下甚至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过百龄开倚盖新风,其意义在中国古代围棋史上是如何夸奖都不过分的,因为他正式开始了明清时代中国围棋对布局研究的先河。就这一点而说,过百龄对中国古棋的贡献,足以和传说中提出了“围棋十诀”的王积薪、刘仲甫之流相提并论,以致他的名字能够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一直到现在仍然被棋迷所熟知。
倚盖的出现和风靡,是对中国传统定式的一次重大改革。
过去的定式无论镇神头,还是金井栏、倒垂莲,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松”——结构松散,空隙较大,双方都有施展的空间,从而导致棋局一开便陷入乱战,最终决定胜负往往凭借的是哪一方的力量更大,更能杀对方的大龙。再加上座子、还棋头等规则鼓励攻杀,于是中国古棋的基调便由此定下。
但倚盖与众不同,它的结构非常紧凑,硬桥硬马,虽然不大好看,但非常实用。以往镇神头之流定式所依赖的“行棋空间”,到了倚盖这里几乎再也找不到了,于是古典定式的顶尖高手如林符卿之流,很快便在新定式风潮的冲击之下败下阵来,再也没有闹出风浪。
而这种“紧”,很快便又风靡棋界,成为了清代围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点,又是过百龄“开清朝围棋风气之先”的绝佳范例。
倚盖定式刚刚出现的时候,由于人们对它研究不多,所以可用的变化图非常简单清晰,即使是水平很低的棋迷也能做到一看就懂,学完就会用。相比于纷繁复杂的传统定式,学倚盖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于是被定式书逼得焦头烂额的学棋者们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疯狂地使用倚盖定式,使得这个定式在明清之交的那些年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将以镇神头为首的古典定式冲击得几乎毫无立足之地!
这股潮流的最高潮,就是过百龄与周懒予争霸的那次十番棋——过周十局。
倚盖的开山祖师过百龄,与精研倚盖定式的后起之秀周懒予,以倚盖的招法大斗十局,几乎局局穷尽倚盖变化,将简简单单的倚盖施展得出神入化。那几乎就是倚盖在围棋史上最光辉的一笔,最终由后辈周懒予凭借倚盖招法击败了前辈过百龄,接过了过百龄手中的倚盖第一高手大旗!
这一场大战,人人会用的倚盖在两大高手的手下变成了威力强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往往倚盖过招之后便定下了整局棋的优劣。将倚盖运用到这种程度,足可称得上是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惊心动魄的倚盖大战却恰恰成为了倚盖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过百龄、林符卿京城争霸开始,到过百龄、周懒予倚盖十局为止,过百龄的围棋人生走了一个完整的轮回,而他所创的倚盖也随着他走完了这样一个轮回。
倚盖初创,伴随着过百龄初登棋界魁首之位的辉煌。而过百龄的败落,也正是倚盖由盛转衰的起点。
倚盖能够如此受众人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够简单,够清楚,好学好用,所以人人都用。反正不管局面认不认识,先下一招倚盖肯定没错,几乎在任何情况下倚盖都是正着。
但随着时代继续发展下去,尤其是倚盖十局之后,倚盖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它成了另一个“镇神头”。
过百龄将倚盖交到了周懒予手中,但过百龄并没有就这样放弃倚盖。他亲自创立了倚盖的基本招法,但是如今这招法一直在被滥用,使得它成了简单的代名词。对与过百龄来说,倚盖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实倚盖的精妙绝不在镇神头之下,只是大家都还没有真正认清倚盖的面目而已。眼看着大家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儿童玩具,不认可其隐藏的价值,过百龄感到痛心疾首。
于是,过百龄的后半生,几乎一心研究隐藏在倚盖那简单清晰的基本型背后的各种奇招妙手,不断扩充原本用不了多少篇幅的倚盖图谱。原本那么简单的倚盖基本型当中,过百龄竟然围绕着几乎是唯一的冲断点不断地寻找新的方向,几乎把这一定点缺陷的运用做到了极致。到了过百龄晚年总结自己研究成果的时候,昔日受过百龄教诲而一直坚持使用倚盖的下手们惊慌地发现,在《三子谱》《四子谱》中的倚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人人能懂,大家都会的倚盖了。倚盖双方的应对开始成体系,开始以几何倍数增长,开始越来越高级。倚盖的图谱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博,越来越像镇神头,也越来越让大家望而生畏。
亲手创造了倚盖黄金年代的过百龄,现在竟又亲自站出来告诉所有人——倚盖绝不是你们用来偷懒的工具,它是一种绝不亚于镇神头的复杂定式!
棋迷们恐慌了——过百龄亲手为他们造了一个摇篮,等大家都睡上去吸手指头了,过百龄突然又拿起斧子把摇篮腿给劈了……
不知所措的人们不得不惊惧着把目光从笑呵呵的过百龄脸上移开,望向了另一个人——如今使用倚盖定式真正的第一高手,周懒予。
求你了,周懒予,告诉我们,倚盖定式仍然是我们过去所认识的那个样子,这个定式就是简单,清晰,不需要任何多余的变化图的,它不是过百龄现在所研究的那个样子,它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相信的那个样子……
然而,面对大家期待的目光,周懒予却只是狡黠地笑了笑……
虽然周懒予击败了过百龄才夺得了天下国手之位,但围棋史上对周懒予的评价却远远不如过百龄。原因很简单,过百龄是开创者,而周懒予顶多只是继承者和发展者。
但不论是对于倚盖,还是对于过百龄那研究围棋技术的热情,周懒予都做了极好的继承,可以说他是一个最合适的继承者。
周懒予赋予了倚盖一个全新的意义,使得倚盖真正能够毫无愧色地屹立于古代定式之林的尖端。
周懒予告诉所有人——倚盖之所以好,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让对手无法闪躲!
顺治后期,周懒予棋力大成之后,他的棋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处处争先。周懒予并不具有老一代国手如过百龄、林符卿等人那样强大的力量,甚至他软弱的棋风还曾在李元兆、盛大有等人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吃过大亏。但周懒予凭借着几乎是古代围棋史上所有国手当中最软弱的棋风,成为了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棋坛第一人。以柔克刚,除了巧妙地腾挪之外,如何能够保证自己不被对方的力道所伤呢?周懒予的秘诀,就在于争先。
什么都可以不要,先手不能丢!
这种极端的争先观念使得周懒予与人对局永远处在调动对手的状态中,对手即使有力也无法施展出来。西湖会战之中,面对天下十几路诸侯,周懒予偏偏就凭借着这永不丢弃的先手,牢牢把握着局面,竟然让天下豪杰无一人能占得便宜!
而要想达到周懒予所追求的这种极致的争先,就必须有一种招法来让他保证从一开始就能强硬地取得先手——毫无疑问,周懒予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招法就是倚盖。
倚盖虽然基本型简单,变化不多,但是十分牢固,子力极其紧凑,使得对方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以至于绝不敢掉以轻心,脱先他投。而倚盖的坚固,恰恰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周懒予过于软弱的棋风,
于是,周懒予解释了一个过百龄没能解释的问题——倚盖究竟比古典定式强在哪里。
一个变化简单的定式没有道理一定强于一个变化复杂的定式,倚盖之所以强并不在于它的简单,而在于它的紧凑。由于紧凑,对对方施展的压力就更大,对方的应对也必定更加紧,于是施展倚盖的一方就有了牢牢把握主动权的机会!
但是,期待着周懒予能够给倚盖一个简单定义的棋迷们再次失望了。周懒予不仅没有把倚盖变得更加简单,反而让倚盖变得更加高端了。现在倚盖已经再也不可能变回明末那个简单的样子,甚至变本加厉成了一个比镇神头之流的古典定式更加高深难控的精妙棋势,不仅需要背熟变化图,还需要掌握好处处争先的先进理念才能运用自如。
如此一来,倚盖就已经再也不是昔日的倚盖了。
任何风潮都不能过度,一旦超过了平衡点就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他完全相反的风潮来矫正它,这是历史的规律。
过百龄让天下人知道,如果对现状不满便可以尝试亲自去改变这现状。而过百龄自己所开创的棋界新局面下,一股新的力量就此开始慢慢汇聚起来了。谁也没有想到,这新力量竟然会像后来所表现出的那般摧枯拉朽!
在那新力量正式登上围棋史之前,再让我们看一看周懒予离去之后的棋界现状吧。
顺治末年到康熙初年,是一个短暂的时代终结的时期。
棋界刚刚形成了一个以周懒予为首的稳定秩序,但没过几年这秩序便随着几位高手的离去而突然崩溃了。
公认的天下第一棋手周懒予猝然去世,公认的第一求道家汪汉年也紧随周懒予的脚步而去,心灰意冷多年的李元兆随后也默默消失在了棋界,也许是引退了吧。如此一来,棋界便再次陷入了大乱,但这一次谁也不知道会是哪路豪杰夺取王位。
棋界争夺最激烈的江南大地,每日仍旧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混战。而遥远的京城,在过百龄、汪幼清、周元服三位老将的经营下,也渐渐开始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新时代的舞台,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差主角登场了。
当时棋界声望最高的,是两个人。
其一,是曾与汪汉年并称于世,早有俾睨天下之志的周东侯。
周东侯是一个极其勤恳的棋手。对他来说,围棋是一项无止境的探索,其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精妙招法便是吸引他前行的动力。周东侯成为了一个研究者,终日研究棋盘上的新招,以穷尽招法为荣,甚至淡看了胜负。很明显,周东侯这是受后期的周懒予影响,追求着作为棋手的真正价值。
另一个,则是先后与过百龄、周懒予两代高手争夺过天下第一的盛大有。
论棋力,盛大有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堪称有天下国手资格,但偏偏在他的棋艺生涯中先后遭遇了两位划时代的巨匠压制,使得他人生中最黄金的时期都浪费在了与对手在茶楼争吵的日子中。但不论大家如何鄙夷盛大有的棋品,也没有一个人敢否认盛大有的棋是足以让每一个对手胆寒的。
周东侯和盛大有,在周懒予离去之后围绕着天下第一之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彼时盛大有已经是个老人了。周东侯凭借着精力上的优势略微领先着盛大有,却始终也难以彻底击败盛大有,二人的争夺在康熙初年陷入了拉锯战,一时间难分高下。大家只能说,更加年轻的周东侯迟早会是下一任天下国手,只不过目前王座仍然空置着罢了。
非常巧合的是,这两个人正好代表了清代围棋的两种潮流。
周东侯所代表的,是继承自周懒予的均衡型围棋。周东侯虽无法做到周懒予那样收放自如,以柔克刚,但他仍然不愧于是一个极具大局观的棋手。周东侯的奇招妙手,有不少都是配合全局才有意义的好手,从招法的新颖上而言甚至周懒予都要略逊一筹,唯有那在棋盘上肆无忌惮的汪汉年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而盛大有所代表的,则是沿袭自明朝的力战型棋风。一方面盛大有擅长几乎所有棋盘上的战斗,不论近身肉搏还是阵地攻杀,但另一方面盛大有又绝不因循守旧,他修正了明朝棋风只重局部不重全局的缺陷,杀得他的全局式攻杀比过去的明朝棋手更加严厉,更加勇猛,也更加疯狂。
纵观整个清朝围棋史,几乎就是这两种棋风互相纠缠争斗的历史。周懒予、周东侯一派的均衡派始终是主流,但以盛大有为代表的力战型棋手几乎一刻也不停地冲击着前者,使得前者不断地完善自己。到了清朝围棋发展得最鼎盛的时期,大家意外地发现,这上百年的缠斗使得双方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再区分彼此了。
因此,后代有不少人将盛大有与过百龄并列,认为盛大有同样堪称是清朝棋风的开创者之一,这也不无道理。
自周东侯、盛大有而下,则是群雄逐鹿,各领风骚的局面。
季心雪,曹元尊,程仲容,姚吁孺、姚书升兄弟在当时仍然都是独霸一方的顶尖高手,而后起之秀却不给前辈半点喘息之机,立刻也出现在了棋界舞台上,其中知名的有歙县吴贞吉,松江张吕陈,扬州卞汾原,会稽娄子恩,以及里籍不详的谢友玉,何暗公等人。
总之,清初棋界,一直是一个乱世。即使周懒予在世时,绝大多数时候棋界也都是群雄逐鹿的。周懒予的短暂统一如同昙花一现,虽然艳丽但却没能持续下去。棋界在等待着,一个真正能够终结如此乱局的人——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人突然出现了……
这正是:
江湖代代皆乱世,乱世方显真雄武。
雄武英豪一出关,便教天下换江湖。
欲知后事如何……
顺治八年,江苏泰州,一户姓黄的人家。
一个婴儿的出世,让这户人家喜出望外。这户人家的父亲,为这个孩子取名为霞,望他照亮一方天地。
这位父亲一定没有想到,小黄霞今后不仅照亮了一方天地,甚至那光亮至今都没有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