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名人级

非常久远以前的棋士, 其棋谱并未流传下来, 所以其棋力到底如何, 无从得知. 这样的情形不论是在中国或是在日本都是一样. 例如, 日莲上人以年幼的吉祥丸(后来的日朗)为对手, 于建长五年(1253年, 当时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一月, 在松叶谷的草庵对弈,这被称为是日本最古老的棋谱.

[不过, 这应该是后人的伪作吧. ], 吴先生也这麽说.

我国围棋将棋棋所的开山始祖, 本因坊一世算砂, 在本能寺之变(1582年6月2日)的前一晚, 于织田信长面前下出了产生三劫的奇怪棋局, 但棋谱却只记载到中盘阶段. 真正要到了之后的江户时代(1603年~), 才看的到棋谱作品多了起来. 至于在中国, 根据吴先生的说法, 我也知道在乾隆时代是围棋最兴盛的时代. 乾隆元年相当于日本的元文元年(1736年), 也是德川幕府的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代(译注: 如果有在看日本的时代剧的话, 就会知道这位德川吉宗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暴坊将军"), 而乾隆时代一共持续了60年. 以日本的棋士来说, 棋圣本因坊道策是在乾隆之前的34, 35年左右的元禄十五年去世, 此时相当于康熙41年.(1702年) 此外, 名人丈和在乾隆朝结束时, 还不过是个小孩子而已.(1795年)

道策的高徒井上四世因硕, 在正德三年发行了共有两百种诘棋的, 此时相当于康熙52年(1713年). 然而, 从前就有这本是参考了中国人的作品, 再下了工夫修饰出来的说法.

吴先生说:[不论是这本也好, 或也好, 这些日本的诘棋集, 都用了很多中国中的问题.]

接着:[如您所知, 是距今大约六百年前的元朝时代, 由两位棋士所创作出来的, 其中有很多非常杰出的诘棋作品. 从能产生像这样的作品来看, 当时一定有很优秀的棋士存在, 而且其棋力和今天的高段者相比应该也毫不逊色.]

原来, 吴先生是用诘棋来推断出棋力的. 然而, 毕竟当时的棋谱, 还是没有流传下来. 据说是到了清朝, 才开始记录下过的棋.

[中国围棋最强的时代, 就是在两百年前左右的乾隆时代.]

而且, 当时已经有棋谱流传下来, 可以作为棋力的证据. 虽然此时有很多名棋士出现, 但吴先生说到乾隆时代的棋时, 说: [在这些人当中, 还有像黄月天(龙士), 施定庵(襄夏)等超群拔俗的强手.]

在此时的棋谱集中, [一共有两千局左右的棋谱. 全部共16册, 每册有超过一百局的棋谱.]

听说京都大学的贝冢博士也有收藏此书, 似乎是大判木板的豪华版本.

本因坊十一世元丈也整理了先哲古名人的棋谱选100局, 称为, 公诸于世的时间是文政四年, 已经相当于清朝宣宗的道光元年了.(1821年)

那麽, 这些乾隆时代的名手们, 到底相当于日本几段的棋力呢?

[非常了不起的程度, 相当于名人级吧. (译注: 名人即九段)]吴先生如此回答.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传统

接下来吴先生的这一段话, 修正了我过去的一个误解, 也解答了我过去的疑问, 就是关于中国以前的棋力程度.

以前我曾经用以下的形式的写了关于吴先生的事:

" 此一天才生在中国, 却在日本成长, 正是上天恩惠的象徵. 就是因为来了日本, 吴清源才得以发挥他的天才. 拥有一技之长的邻国人, 渡海来到日本后受到尊崇, 在很久以前就有不少的例子. 以现代来说, 吴清源也是很好的例子. 留在中国可能会停止发展的天才, 是日本加以培养, 爱护, 以及给予厚遇. 真正发现少年之天才的也是去中国游历的日本棋士. 此少年在中国时, 就由日本的棋书中学习. 我还感觉到比日本更古老的中国围棋之智慧, 在此少年上发出光芒. 吴少年生来的棋才, 就好像埋藏在深厚泥土里的强大光源. 如果其幼年时没有机会被发掘出来的话, 其才能大概就这样被埋没了. 即使是现在的日本, 应该也有不少虽然有棋才, 但却和棋无缘, 而无法在棋的世界中发芽茁壮的少年吧? 不论是个人或民族, 人才能力受到命运的支配正是世之常情. 有辉煌过去的民族现在其智慧却日渐衰落, 或从过去埋藏到现在却可能在未来展现的智慧, 无疑的也是很常见之事."

如果就只有这样写的话那倒还好. 但接下来写到中国与日本的棋力, 可就是我大大的误解了:

" 我和美国人下过围棋, 就可以感觉这个人的国家, 并没有围棋的传统. 虽然说到传统, 围棋其实也是从中国传过来的. 然而, 真正的围棋可以说是在日本发扬光大的. 中国的棋艺不论是现在也好, 三百年前也好, 都无法和日本相比. 围棋是在日本人手中变得更博大精深的. 和很多以前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文物, 在中国有很了不起的发展不同, 只有围棋是在日本发达起来. 然而, 这也是在近代, 围棋受到江户(德川)幕府的保护后, 才开始的事. 围棋传到日本超过了千年以上, 在这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中, 日本围棋的智慧也没有很好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 围棋被称为是神仙的游戏, 其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上, 包含了天地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却还是由日本增广了其智慧之深度. 从模彷外国, 输入其知识, 到超越而成为日本的精神, 在围棋上正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 像围棋将棋这样的智慧型游戏或胜负, 在其他的民族中也许是找不到. 围棋, 能剧或茶道等文化, 也是日本不可思议的传统才能增广其深度吧?"

这一大段日本礼赞, 未必是我的误解或自大, 但写到中国的棋力在三百年完全无法和日本相比, 可就真是我的误解了. 说来真是我的无知与迂腐. 现在中国的棋艺不过是相当日本的业馀水准, 但是中国过去如果也没有像日本高段的名手, 却突然冒出了吴清源这样的天才, 就是更不可思议的事了. 虽然, 我从以前就很怀疑中国过去是不是真的有高强的棋士.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不死的川端康成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一生中,有两个绰号:参加丧礼的名人和搬家的名人。意谓他从小到大,参加丧礼最多,搬家最多。

     从伊豆到麻布,又从高圆到热海、浅草、大森力,战后的世态人情,风俗和现实,离美越来越远了。

     川端康成为此大感失望。他无法再带着美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他开始逃离日本,到西欧到国外。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都改变了,人们精神空虚、思想沉沦、道德水准下降,物欲代表了追求和理想,川端康成走遍了世界,却发现自己更孤独了,他发现了美,但是,已经没有人愿意和分享了。他自嘲地说自己成了一个“无赖闲人”。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在家中刚吃完早餐,外国通讯社的记者打电话告诉他,斯德哥尔摩决定授予他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第一个反应竟是对妻子说:“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他惊慌失措,因为害怕受到喧嚣和干扰。

     妻子说:“有了正式的通知,今天无论怎样都必须和新闻记者见面,这是人世间一般的礼貌。”

     为了世间的礼貌,川端康成只好承受一切了。

     于是,络绎不绝的祝贺电话,蜂拥而至的新闻读者,将镰仓的川端住宅挤得水泄不通。在通往川端住宅的狭小道路上,被拜访者、祝贺者、采访记者的车塞得针插不 进。直到深夜,客厅里灯火通明,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的采访灯,耀眼地闪动,庭院里也不得不临时安置了照明灯,彻底打破了平时庭院的幽暗安静。

     这天晚上超过百人的新闻大军,和前来祝贺的政府官员,亲朋至友,造成了川端家空前绝后的喧闹声浪。川端身穿藏青色和服,不时露出无可奈何的苦笑,时不时生气似地缄默不语,强迫自己抑制住想抽身离去的冲动,不得不在二十个麦克风前,嘟嘟囔囔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他只是淡淡地说:“是运气好,是我的动气好。我的文学,只是所谓感觉的东西。”





     10月19日,瑞典驻日本大使拜访川端,亲手送来了正式的获奖电讯和出席授奖仪式的请柬。这一天川端家大门外数十米的狭窄道路上,全是新闻记者和车辆,宽宽的大路上停着蜿蜒的车队,几名交通警察前来维持秩序。

     这一世界级的显赫荣誉,没给川端带来快乐,只使他感到厌烦和倦意。

     疲倦和不快在他脸上显现,一双锐利的大眼闪出不快的神色。

     他对记者说:“获奖的原因,第一托日本的传统的福,因为我的作品表现了日本传统。第二托各国翻译者出色翻译的福,但用日语审查会更好。第三托三岛由纪夫君的福,他前年便进入候选人,因为太年轻不行,所以才让我碰上了。”他强调说:“我本是愉懒无用之人。”

     而到了11月29日,日本国会又为川端举行获奖纪念祝贺会,日本首相夫妇也前往会场。站在金碧辉煌的讲台上,川端竟十分随便地说:“我妻子在场,我可讲不 出话哟。”他略说了几句,便走下讲坛,混入祝贺的人群之中了。而当12月3日,川端要从羽田机场去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他突然生气地说:“大家请便 吧,我可是不去了!”

     好不容易参加完了一整套仪式,川端说了一声:“累了”。到旅馆倒头便睡,如释重负。

     1972年4月16日深夜,一个不仅令日本列岛,也让世界文坛哗然震惊的消息传扬开来:川端康成自杀身亡。

     4月16日下午二点四十五分,川端对家人说:“我散步去。”这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这年1月中旬,川端康成在玛丽娜公寓的四楼购置了一套房间,做工作室,每周三次带助手去写作。

     下午他一个人离家,直到晚上未归,家人吩咐川端的助手岛守敏惠去公寓寻找,岛守在九点四十五分到达工作室时,发现川端已身亡。

     他死亡时间是下午六点,公寓管理人员说,川端下午三点到了公寓。助手去公寓时,只见他躺在guan洗室的棉被上,口含煤气管,已没了气息。枕边,放着打开瓶盖的威士忌酒和酒杯。没有留下遗书。

     我们找到了川端康成自杀之谜: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 《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老早就想摆脱安眠药的川端,乘《古都》写完之 机,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服药,却发生了戒药症状及不良反应,被送进东大医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写到了身体的极限。作为普通人,他尽了心力, 走遍了世界,为美奔波到老。

     而作为艺术家,他觉得“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那么,他是殉职而死,尤其是离开家,走到工作室去结束生命,更说明了他的用意之深。

川端康成下棋的照片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高原

吴清源九段今年(昭和28年, 1953年)39岁, 来到日本也已经25年了.

对于还留着少年吴清源, 十几岁的吴清源印象的我来说, 听到他已经39岁了还真是吓了一跳. 然而, 吴先生现在的面貌和少年时代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其面貌可以说是历经岁月而不动吧. 不论是少年时代或是39岁的现在, 此面貌都是超越年龄的智慧象徵. 只要见过吴先生, 就可以感受到那种常保清新的香气.

为了写下这篇[吴清源棋谈], 我来到箱根仙石原来拜访吴先生, 在三日间, 进行每天3~4小时的访谈. 访谈的内容大致以速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不过, 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依照速记的内容而写成, 而是依照速记的内容精神所写下. 我想这样吴先生也不会怪罪吧?

吴先生从昭和25年(1950年)秋天开始, 搬到仙石原来居住. 因此, 我问他, 是不是除了对局以外, 很少到东京来?
[是的, 不过即使如此, 大概每周还是会去一次东京]

接下来谈到吴先生很喜欢高原.
[可能是在富士见住过的关系吧.]

吴先生在23岁(虚岁)时, 曾在富士见的高原疗养所养病. 也许是高原的空气和培育吴先生的大陆空气很相像, 亦或是远离尘嚣住在高原上, 比较适合像吴先生这样的人吧?

[最靠近东京的高原, 就是仙石原.] 吴先生说.

从吴先生住家看去, 在前方两座山之间, 可以看到大涌谷的温泉烟雾. 而在右手方的高原上还有个高尔夫球场. 我想吴先生平常不太运动, 可能也很少散步, 所以想推荐他去打打高尔夫球. 结果, 吴先生说他宁可养一头马, 然后乘着马到处跑跑.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回答.

据说吴先生很喜欢马.连一旁的多贺谷信乃先生也插话说:
[吴先生即使去了动物园, 也只看像斑马等马类]

一旦说起马来, 吴先生就不知道有多开心. 除了想要一头马以外, 我就没听说过他还想要有什麽的欲望. 而且这匹马不必是良马, 用来载物的劣马就可以了. 平常时寄养在附近的农家, 可以用来载物或耕作, 偶而再让吴先生去骑一骑.

[不太会跑也没关系, 散散慢慢的走法也行. 要是太会跑的马, 骑上去就什麽都不能想了.]

吴先生骑过马的次数其实不太多, 第一次是在北海道的月寒牧场骑的. 说到[吴先生很喜欢马], 牧场的人当然就会误以为是[吴先生喜欢骑马]. 于是毫不犹豫的让马跑了起来. 结果, 吴先生既没有落马, 也并不害怕.

[因为我喜欢马, 所以一点也不害怕] 吴先生说.

试想一下, 在仙石原的林间小道上, 吴先生骑着劣马漫步的画面, 是不是很像南画中的高士呢?

在吴先生房间的装饰柜玻璃上, 也刻着小小两匹细致的马

TOP

作者:kotony

其实就卷末的解说看起来, 这本书是白川正芳先生促成出版的.
于是他先跟"麻吉"的吴大国手打声招呼.
大国手胸襟宽广, 当然就答应了, 甚至还帮忙去跟川端老师的遗孀谈, 所以就集结成书了. 所以如果以1993年算的话...
啊~~~~


不过, 如果连Amarylis长官都很期待的话
那今天不先来一点不行吧.

循例, 从目录开始

吴清源棋话

吴清源棋谈

莫愁
印象~~献给[莫愁] (川端康成)

* Tony注: 是的, 莫愁的序也是川端康成写的

碁清谈

莫愁



身边杂记

书物

阴阳融合~~[吴清源棋话]解说 (白川正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