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调和



konoty



我很想知道吴先生对于他自己的棋风、或说是棋艺的本质、特色以及长处短处的看法,所以一直反复地问他这些问题。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话技巧不好,吴先生并不回答自己棋风的问题,而只说了他对于围棋的看法:



〔我认为围棋必须是调和的型态。与其说围棋是竞争或是胜负,不如说是调和更为恰当。双方的每一着手互相维持平衡,能这样下到最后的棋,就可以说是确立为调和之局。〕这就是吴先生对围棋的结论。



〔在我的想法中,所谓的围棋,是双方交互落子进行的,而双方的每一着手无论是下在何处,都有其效率或力量。而这一个一个棋子的力量,如果能完全保持调和,就会具有完全的综合力量。好比现在有三个棋子,其合起来的力量,有可能是十五,也有可能是十,甚至可以是任何的数值。也就是说,这三个棋子综合起来调和的程度不同,其力量就可能随之变大或变小。所以我下的每一着手,都希望能够发挥最高的效率与维持调和。我的对手们,当然也是拼命这样做。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我想此时对手的棋子与我的棋子,即白棋与黑棋就能达成调和。对局时,如果黑白两人的力量有很大的差距,则调和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对调和来说,对局者双方必须有相抗衡的力量才行。〕







所以吴先生说,无法维持调和的一方,棋子就会被吃,或者失去地,最后棋就输掉了。







〔因为围棋要讲究调和,所以着手不可勉强。双方的每一着手,原本应该都不会被吃或死掉。但要是下出勉强的着手,就会被吃或是死掉。若是黑白双方都能保持调和的着手,则下到最后,一定是先著者领先。只要途中没有突然下出恶手,或没有不合理的下法,则黑棋下到最后一定会比白棋目数多。就是如此,与其说这是是胜负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的现象。所以,我认为把围棋的输赢看成普通一般的胜负是不对的。围棋的结果中应该很少是人为的因素,而应该几乎都是自然的现象才对。只不过这种自然的现象,被人们冠上胜负之名了。〕



接下来,吴先生顺便提到了他对将棋的看法:



〔将棋就是纯粹的胜负。像金、银、桂马、飞车等棋子的走法,都是人为所订定的。而这些棋子都是以对手的王(王将)为目标,只要不杀掉对方的王,就没办法比出胜负。〕



这虽然是吴先生的看法,但下将棋的人应该有他们自己的对将棋的意见吧。



吴先生在昭和十年(当时五段,1935年)出了一本叫做〔先手优势布局法〕的书,其中并不说"先手必胜",而只说是"优势"。也就是改以先手有利的形式来表现。这里的先手优势或一般人说的先手必胜,如果要用自然的现象来做比喻,吴先生又提出了有趣的看法:



〔地球上,最早生出人类的国家中,拥有最多人民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TOP

自省



[例如,以前的对局没有时间限制。但现在的对局,常常会因为时限将近,下出损棋。另外,以前的棋是靠战法取胜---战法先进的人,赢的棋自然就会多。]

〔那么,所谓的战法先进是指什么意思?〕

〔要简单的说出什么叫战法先进,可能有点困难...〕,吴先生这么回答。

〔如果看秀甫或秀荣的棋就知道,他们的战法比当时的其它人要好。靠着战法就能下棋,所以也可以说以前的战法一般是比较狭隘的。以前的棋型,有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所以,最后胜负的重点,就在比细算上。虽然也跟没有时限有关,但以前的棋士,确实其细算的修炼很深。但是,现在的战法就拓广了很多。从布局开始,就有很多不同的棋型。所以有人说,一流的名手们,只要发现新定石或战法出现,就能马上吸收进去,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有形的战法,也许可以马上就学会。但是无形的战法,就很奥妙广阔...〕

接着,吴先生重提了之前的说法:

〔虽然说定石或布局比起过去是有所进步,但是否就可以说现代的棋比以前强,恐怕还是很有疑问。〕



虽然吴先生也说,说明围棋的"战法"是很困难的。但所谓的战法或作战,是否会随着对手而有所改变呢?另外,在对局之前,吴先生是否也会研究对手棋力的长处与短处呢?

〔基本上,我是不会因为对手不同而改变作战方式的人。而且,要去研究其它人的棋风是很麻烦的事。如果今天要研究藤泽(库之助,九段)先生的棋,明天又要研究坂田(八段)先生,就要一直重新建立或改变作战计划... 对我来说,并不会在意对手是木谷(八段)先生,还是桥本(八段)先生。如果要一个一个去研究对手的缺点,不是永远都忙不完吗?我是与其找别人的缺点,不如改正自己的缺点,并推动自己进步的人。这也是我优先研究自己的棋谱,并找出自己缺点的原因。虽然也有研究对手的长短,再突破对手短处的人...〕



[那么在研究自己的棋时,有发现自己的缺点吗?]

〔当然有发现缺点。只要有对局,就会持续发现缺点。如果我的对手是特别针对我的缺点来下,也许对我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对局争胜负时就好像身在梦中,所以需要在局后冷静的研究,并思考对手的应手。也因此,在研究自己的棋谱时,也会注意到对手所拥有自己没有的特长。而且,我主要是研究自己最近下过的棋。因为平常还有对局,所以不会特别去研究自己以前下过的棋,还是研究最近的棋最实际。〕



吴先生此番话好像很平凡,但不论是不在意对手是谁,或与其研究别人的棋不如研究自己的棋,都让人强烈感受到吴先生的性格、充满自信的自省、甚至还能明白吴先生现在于棋界的地位。

TOP

研究







[吴先生平常在家里,通常在做些什么?],我想问一问这样的问题。



[关于此事,似乎一般大众也很感兴趣,偶而也会有各种流言传出来呢。]



吴先生也算是英雄一类的人物了,所以这就是成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过,我想吴先生的私生活倒是很难成为谣言或爆料的话题。而我问这个问题,也不是想要挖掘他的私生活。



我又问了[一天花多少时间研究棋艺?而是用怎样的方法研究...?]这样的问题,吴先生的回答就很老实,或甚至有点平凡。就是每天大概研究六到七小时左右,并没有比一般流传的说法来的更久。不过也不是像练习乐器般一定要练到固定的时间,而是照着心情来决定研究多久的样子。



[基本上会先瞄过一次登在报纸上的棋谱,如果有什么奇怪的着手或是有趣的下法,就会研究看看。对职业棋士来说,随时研究新定石与新战法是非常重要的,不这样作的话就会落后了。但对我来说,研究最多的还是自己下过的棋,进行对自己的反省。就好像最近吧,和坂田(八段)先生下的六番棋---其中一局结束后,就会思考此局进行这样的作战怎么样?这里这样下是不是失败了?这里如果这样下是不是比较好?我的研究主体大概就是这样的东西。]



古谱中当然也有很多精采的内容,不过其战法已经和现代有所不同,所以~~



[有些部分已经不适合拿到实战来下了。不过,只要是名局,不论何时摆来看,都会觉得很开心。]



[在日本的古谱中,最喜欢谁的棋? 或者说受到谁的影响最深?]



[嗯,我想持黑时是秀策,持白是秀荣对我有不少的影响。拿黑棋时,秀策的下法还是最确实吧?而在白棋的下法中应该还是晚年的秀荣名人...]



这样的答案即使是对业余的我们来说, 也不是太意外的答案。



秀策十岁进入本因坊门下,十一岁升上初段。据说当时的丈和名人看了秀策的棋后,高兴的说:〔这是本门一百五十年来的棋呀。〕 并且他也是从嘉永二年(1849年)开始的十三年间,下了十九局御城碁全部都获胜的天才。但却在进入明治时代的六年前,年仅三十四岁就去世。吴先生在少年时,就常被人比喻为是[秀策再世]。 至于秀荣则是在明治四十年(1907年)以五十六岁的壮年去世的,是我们所熟悉的本因坊秀哉名人之前的名人。



此外,吴先生幼年还在中国时,就开始看着[围碁新报]学习。当然,这是吴先生父亲的藏书。[围碁新报]是以秀甫为中心的方圆社棋谱集,在明治十二年(1879年, 原文误作为昭和十二年)的第一集中,载有秀甫七段(当时)让秀荣五段(当时)先,结果五目胜的棋谱。而且吴先生也常提到[围碁新报]中的棋士,如水谷缝治(六段,明治十七年---1884年去世)、小林铁次郎(六段,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去世)、高桥杵太郎(六段,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去世)等,而我也循例会问问吴先生这些棋士和现在的棋士比起来如何的问题。




[要回答谁强谁弱,我想可能很困难。不过,说到定石与布局的话,当然现在是进步多了。但是要拿过去与现在相比,有很多不同的条件....]。

TOP


吴清源和木谷实

言谈

吴先生的朋友或所谓的知交其实很少的样子。和他比较亲近的人,除了家族以外,可能也非常稀少。年轻的时候,恩师濑越八段是邻居,桥本八段则是同门师兄弟,而木谷八段是技艺上的知交,这些大概就是吴先生最亲近的人了。而且这所谓的亲近,我想还只是不逾矩式的君子之交而已吧。此外,吴先生也没有弟子。


虽然吴先生说: 〔真正可以称的上是我的弟子的,大概就只有西村胜太郎先生与永野重雄先生两位吧 〕,但其实这两位都还只是业余棋士。吴先生到今天为止都只是专心在对局上而已,听说平常是完全不做业余棋士教学的。但吴先生又说:

[在刚到日本来后的不久,我就只敎过经营铁工厂的大冢荣吉先生,还有野村公司的高层干部的西村先生这两位先生。后来在大冢先生的住处,又认识了今日的富士铁公司的永野先生,因此就连永野先生一起敎。不过,大概只敎了两三年左右就停止了。我想现在这两位大概都到业余四段左右的程度了吧。]


话又说回来,业余棋士是不能当作正式弟子的。但以吴先生为目标、并研究吴先生棋艺的这些后进棋士们,或可称为吴先生的徒弟吗? 可是,彼此之间又没有真正的师徒交情。吴先生能到日本来,当初是靠大仓喜七郎先生的赞助,现在,则也看不到有比较深入的私人赞助者。


所以,我想可以称吴先生是非常孤独的人吧。我虽然不是要调查吴先生的私交,但我看起来,他几乎没有世间所谓的知交。造成这样的结果,多少跟吴先生是中国人有关,但更可能是吴先生的天性使然吧。这种孤独既不是如清水般的淡淡之交,却也不是如行云流水般远眺他人的样子,另外我觉得也不是讨厌人际关系。总之,吴先生的孤独对我来说是一种谜。而且就算说吴先生很孤独,可是又让人感受不到孤独者的寂寞、冷漠、或是孤独者的软弱。在高原疗养所独自居住的日子里,吴先生到底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实在很令我感兴趣。该不会比起和棋士相处,吴先生比较信赖宗教人士吧?


无论如何,就是因为朋友很少,吴先生的日语就有了没办法像围棋一样进步的遗憾。吴先生的为人很优秀,所以自然的对话时也让人感到很优秀,说话的态度与声调也都很好。在富士见疗养时,大老古岛一雄先生前来探望,最后吴先生是一直送到疗养所的玄关出来,其应对真是令人无话可说。认识的人看到后说:[他看起来实在不像是只有二十三、四的年轻人。]


但是,吴先生在日语的表现上,到现在为止虽然是运用自如,却不丰富。吴先生的谈话有时很幽默,也有流行感,也懂得看情况说话。不论是闲聊或是演讲,都说的很好。此外,吴先生的谈话有很多是站在回答质询时的立场,此时也都能给发问者满意的回答。然而,吴先生的内心世界却很少用言语表现出来,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很清澈透明,也许意外的没有什么谜,但是随着情况变化,却又会卷起狂热的风暴。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文章



菊池宽先生看起来还是很不服气的样子。丰岛与志雄先生也被吴先生的随笔所感动,因此对于佐藤垢石氏代笔一事,也觉得很难相信。



〔可是,   吴先生自己也半开玩笑的对我说,   如果他真的能写的出那样的文章,   那干脆不要下棋好了。   〕

我用吴先生的说明中止了丰田先生的疑问。



其实我自己听到这是垢石先生的文笔时是更加的意外,   并对垢石先生的才能感到乍舌。   像<望乡>或<莫愁>,怎么看都像是吴清源所写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是吴清源就写不出来的文章,   因为这些文字很完美的把吴先生内心的感情都表现出来了。   只是根据吴先生的谈话,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真是令人惊讶。   这恐怕可以说是这种口述文学的名作了。



例如,   在<莫愁>中写道:

[冬天来临。   从飞驒与信州的国境边耸立的高山中吹来的强烈寒风,   摇动着高原上的枯丛并含着冷气,   往甲州盆地方向吹去。

这个时节中午后总是有遮住日光的浮云,   在远离富士见村庄外粗树之落下黝黑斑点间散乱纷飞。   就好像要观看在其间以闪电形状飞翔的野鸽的寒姿一样。   即使是白天,霜雪也很深。   而园丁在红土留下的椭圆足迹上,   有宛如利刃般露出来的冰柱正闪闪发亮。   不论背负着粗大薪柴,   走过墙外的樵夫,   或是穿着脚套的村姑,   都吐着白雾般的气息。   但不管是谁,   都看起来很健壮。   顶着红润的脸颊,   看着我们的窗户走过来。   ]

*Tony注: 飞驒、信州(信浓)与甲州(甲斐)都是日本的分国(相当于中国的州,   或是现代日本行政制度的县)名称, 群山围绕, 都可以说是山之国度。



像这种风格的文字,实在没法想象是吴先生以外的人写出来的。   然而实情是吴先生既没有写出这种风格的文字,   恐怕也不是以这样的风格说话。



另外像〔若是中日战争早日结束,   回复昔日的和平,   我希望能再去风光明媚的太湖乘船悠游。〕或是〔终有一日,中日两军鸣金收兵。夕阳隐没在环绕太湖的群山之中,   春天来访到这点点渔村,   就可以在竹网间的数数灯火中与太白星相望。   〕等名句、佳句都是垢石先生的名句。   垢石先生在吴先生的言谈中添加了许多自己的东西,让文章增加了血肉,   散发出香气,并以宛如吴清源自己写的文章展现出来。   是垢石先生的文笔让人对吴先生的人与言产生了兴趣。



随笔集〔莫愁〕中,不只是垢石先生,还有三堀将先生与野上彰先生替吴先生代笔的文章。虽然是同一个吴先生的谈话,但因为代笔者不同,   可以看出写出的文章风格也有所不同。   最后全书的后记,也是野上先生的代作。   虽然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把〔莫愁〕这本书称为是吴先生的著作。我在这里写出来也称不上是要爆料。   然而,之后另外以吴先生之名公开的那些文章中,例如要是有像〔改变世间的碁〕等那样糟糕的东西,说出吴先生自己没有写过文章之事来左证,   也不是坏事吧? 在替别人的口述作文时, 却无论如何都只想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就会发生误听或误写的状况,   这样就会失去了正确性,   也无法把真相告诉给读者。   不过,   我的文章也是属于这一类吧。



此外,   吴先生也不是善于言谈的人。   因为不懂得把自身的情感细微的描述出来,所以别人就越不容易了解。   例如,   在肯定或否定的语句中,缺乏了日本式的暧昧韵味,   反而也可能会引来误解。

TOP


名人本因坊--道策

莫愁



出版社将吴先生的随笔集收集成一册, 题名为[莫愁], 并于昭和15年(1940年)出版. 此书在战后也有再重新发行.



书名[莫愁], 似乎是来自于南京城莫愁湖的故事. 在该书中的一节中是这麽叙述的:

[最近听说有战死勇士的未亡人为了丈夫殉死的事情, 让我非常的感伤, 并且令人对日本的妇德感到尊敬. 在中国也是如此, 过去以来也有着同样的妇道. ], 吴先生并且引用舜帝妃子的故事做为例子. 当舜帝死去之时, 他的两位妃子哭了三天三夜, 泪流光后, 就从眼中流出血来. 接着书中继续写道:



[两位妃子拿出舜帝平常喜欢弹奏的五弦琴, 一面弹琴, 一面悲伤的唱着:



一片白云青山内 一片白云青山外

青山内外有白云 白云飞去青山在



唱完之后又继续哀哭, 最后在俯视着湘水中投江而死.

正如同这样的传说, 不论是军人之妻, 或是政治家之妻, 其思念丈夫的心情应该都是一样的.

现在南京正陷在兵火包围之中, 预料接下来恐怕就要遇上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了. 我想在宋美龄等妇人的心中恐怕想到的就是这种"白云飞去青山在"的心境吧? 真是令人哀伤不已.

在南京有个莫愁湖, 虽说是湖面不大, 但是晚风吹过锦波, 芦荻随之倾倒的风景, 会自然散发出一种秋思. 这里以前曾有过名叫莫愁的年轻妻子投湖而死的传说, 所以取名叫莫愁湖. 在梁武帝(Tony按: 六朝南梁)时, 有过这这样诗句:

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之意, 其实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哀愁的...]



吴先生引用的诗句中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的意思: 莫愁十三岁就能织布, 十四岁采桑, 十五岁嫁做人妇, 十六岁产子, 过着富贵幸福的日子.

(Tony曰: 莫愁原诗为

莫愁十三能织绮 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作卢家妇 十六生儿名阿侯

卢家兰事桂为梁 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 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宜 恨不早嫁东家王)



此篇 是吴先生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左右于富士见的高原疗养所所写的. 此时吴先生除了身体痛苦, 内心也因为中日战争的关系而痛苦. 因此, 盼望能早日回复和平的心意, 在随笔的文字中随处可见.

[此刻, 窗下的孩童们, 正在为了达成幻想的东洋和平而高声唱着雄壮的军歌. 听到军歌的我, 心中则是想着, 如果真是要达成东洋和平, 希望就能从东洋未来的全局来着眼, 赶快进入收拾盘面的阶段. 这也许是我一介小民的陋见, 或像搞不清楚状况的老奶奶一样之过分操心. 因为有心的中日政治家们, 应该已经看透大局的趋势而确实的往着终盘实利的方向运作了吧? 我真心希望一定要如此进行下去. ]



(Tony曰: 这段描述, 在许多与吴清源相关的文字中都出现过. 大概也是如此, 带给拍摄吴清源传记电影的田壮壮导演很深的印象, 所以在该片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场景.)



当时, 或是等文章在(Tony注: 这是日本很有历史的杂志, 现在也还有发行)登出时, 菊池宽先生对我说:

[喂, 吴清源的随笔写的真是好呀...]

[好归好...]我的回答有点犹豫, 不过, 对我来说, 菊池宽先生是我不想隐瞒什麽的人, 于是, 我继续说了下去:

[但是这些文章并不是吴先生自己写的, 而是别人帮忙代笔的...]

[胡扯, 怎麽可有这样的事! 那些文字如果不是吴清源写的, 还有谁写的出来? ]

[其实, 吴先生不会写日文呢. 所以这些文章都是佐藤垢石先生写的, 去问问吴先生就知道了...]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道策



琉球来的棋客, 分别是被道策、因硕让四子, 而被道知让三子. 而来日的外国人必定被让三子的规矩, 其实是从第一代名人算砂开始的.



元和年间(中国的明代---1615~24年间, 明代末年)来到日本的韩国人李礿史(ㄌㄧˇㄩㄝˋㄕˇ), 被算砂让三子, 还马上就败下阵来. 这让在韩国国内无敌手的李氏非常的震惊, 因此说日本是围棋之国, 而算砂是空前的名手. 李氏回到韩国之后, 还准备了一副碁石与匾额, 并且修书一封, 一起寄到日本. 据说这套碁石与匾额目前被当作宝物收藏在京都的寂光寺中, 不过我还没能去看过. 也是如此, 后来提到围棋对外的比赛时, 并定会引用算砂的碁局是最古老的对外比赛.



然而, 我引用琉球人或韩国人故事的目的并不是想要用这些故事来证明江户时代的名人要比乾隆时代的大国手还要强. 相反的, 这些都是从吴先生的谈话中, 让我想从古代的琉球人找到清代的名手比日本的名人相差一先或毫不逊色的证据. 这样让我可以相信, 在吴先生出生的两百年前之乾隆时代, 中国也有相当于日本兴盛强大的围棋水准.



不过, 在乾隆之前的数十年前的日本元禄时代(1688~1733年间), 道策将日本围棋集大成于一身, 发展出世人称为道策流的棋风. 这样的棋风改变了过去以来的战法, 并开拓出新的境界. 也就是在一夕之间把逞凶斗狠的力战棋, 改成广阔布局的下法. 而且这样的下法显示出高雅和平的棋风, 其棋理也因此变的玄妙无边. 当然, 也可以把这样和平的棋看成是受到天下太平影响的结果. 也因此, 据说琉球的天才少年屋良里之子等人在萨摩(Tony注: 萨摩是日本九州最南端的古名称, 是岛津家的根据地)时, 也跟待在岛津家的日本棋士学过道策流的下法.



元禄时代正可以说是江户文化最兴盛的时代, 在此时除了围棋水准上升外, 也出现了很多名手. 除了德川将军家外, 属下的各诸侯也竞相聘雇名棋士, 甚至把领地内有棋才的少年, 送去围棋四大家(即本因坊, 安井, 井上, 林四大门派)进修. 一时之间, 道策的内弟子有超过三十人之多.



日本的围棋之所以能超越围棋的发源地中国, 而进步到道策流的境界, 第一点就在于取消了黑白双方先在对角的星位上置子的规定. 由于第一手可以自由落子, 布局可以更加广阔, 也就更多了许多变化. 因此, 让我想问吴先生, 为何中国要订下黑白双方在对角星位分别置子的规定?



吴先生的回答是: [恐怕是为了避免引起像东坡棋这样下法的困扰. 只要双方分别在对角星位上置子, 就无法进行东坡棋了.] 不过, 真的只是为了这个缘故吗?



总之, 吴先生就用棋盘来实际说明, 为何黑白双方分别在对角星位上置子就无法下东坡棋而互相模彷. 因为如果黑方或白方是在同一侧的星位上置子, 其后还是可以继续互相模彷. 但要是黑白双方交错在对角星位上置子, 就真的不能互相模彷了.

TOP

比较



第九世本因坊察元名人在明和五年(相当于中国的乾隆33年, 1768年)的御城碁中授井上春达六段二子, 结果此局察元二目败, 却也被称为察元一生的杰作. 再者, 文政三年(1820年), 安井仙知八段授先对上葛野丈和(后来成为本因坊名人)的一局中, 仙知也输了两目, 但一样被称为仙知一生的杰作. 道策、察元、仙知三人的输棋都成为了他们一生最佳的对局,   真是十分有趣.



根据吴先生的乾隆盛时言谈, 再加上我的一点联想文字,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在本因坊家连续出现道悦、道策、道知三大名人后,   日本的围棋就显着进步与流行起来,   此时相当于中国的康熙时代. 但是道知之后, 本因坊家的当主却又连续三代早死, 围棋也就跟着一时衰退下来. 然而, 就在宽延元年, 有两位棋客随着琉球使者而一起来到了岛津家.(Tony注: 岛津家是日本九州南端的大诸侯, 琉球也算是岛津家的藩属国. 所以琉球三不五时会派使者去岛津家. 大家有看过"笃姬"吗, 就是在说岛津家的公主嫁入德川将军家的故事.) 其中田头亲云上受四子对上六世井上因硕七段, 结果中押胜; 另外一位的与那霸里之子则是受四子对上了井上春达(七世井上因硕), 并且也是中押胜. 此时相当于中国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



田头赢了此局后, 要求将局差改成对七段授先的资格, 但井上因硕当然拒绝, 只同意给予对七段先二局差的四段段位证书. 但是在天和年间(1680年代)来到日本的琉球棋客滨比贺, 在道策名人的手上才只不过拿到初段的证书而已. 现在的田头明明和滨比贺情况相似, 结果却在因硕手上拿到了四段资格, 因此被说是谄媚外宾, 损伤日本围棋威信的行为. 但话又说回来, 在今天, 被七段授上三子, 可被认定有很优秀的业馀四五段的棋力了.



后来, 据说与那霸的棋力变的更强, 也渡海去中国下棋, 回到琉球之后, 就说清代第一流的棋士, 其棋力完全不逊于日本的名人道策. 我不知道与那霸在中国对战的棋士, 是否就是吴先生所说名人级的乾隆朝大国手, 但把乾隆盛世的围棋和日本的围棋来做比较, 却可以认为是当时的一种有趣言论. 然而, 此二人击败因硕, 而受到了吹捧的待遇, 并就此口出妄言, 似乎让日本棋界相当的不服气. 因为, 明明道策在天和二年(1682年)授滨比贺四子下了两局, 第一局赢了十四目, 第二局输了两目, 证明两者在四子局差下才是旗鼓相当的.



而琉球棋客第二次到日本来, 则是道策在元禄十五年(1702年)去世的八年后, 也就是宝永七年的事.(1710年) 当时道策的迹目(继承人)才21岁, 棋力是七段格. 但是在琉球无敌的屋良里之子, 也才15岁而已. 结果道知在岛津府邸对屋良少年授三子中押胜, 并改了局差. 后来里良还想再挑战一局, 但身为监护人的四世井上因硕考量各种情况(Tony注: 怕输伤了国威)后, 推说道知有病, 改派十三岁的相原可硕来下, 结果少年可硕执白赢了琉球的天才少年两目.



居中翻译的江田亲云上, 则在这几盘棋下完后告诉因硕说, 之前他也常往来于中国琉球之间(Tony曰:小国琉球夹在中国与日本之间, 所以两边都要进贡), 也见过不少中国的名棋士, 他认为他们的棋力大约相当是被日本授先的程度. 此时相当于康熙四十九年. (Tony更正: 原文做康熙四十年, 相当于1701年, 道策还没有去世呢, 明显是漏了"九"字).



因为可以藉由琉球人来比较康熙、乾隆年代中国与日本的棋力,   所以我就把〔座隐谈丛〕中的记载,一并补充在这里.

TOP

我是认为"国运"要强, 是围棋水准(或其他类似的活动或体育)要提升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所以就像各位大大提到的, 美国国力虽强, 但西洋棋未必赢得了俄国.

pipigo大人提到的国家或是类似棋院的支持是重要的, 说不定是比"国运"更贴近的必要条件.

其实在下一集中, 川端也问了类似的问题: 清朝的皇帝是否会找棋手去下类似御城碁这样的活动. 表示川端也认为国力强的时候, 政府应该会有类似的支援活动才对.

实际上中国却不是这样, 主要只是靠富商与贵族的赏金而已.
所以很容易受到经济面波动的影响.

至于日本幕府末期为何没有像中国出现围棋水准一落千丈的现象?
我认为是两国受到西方列强伤害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近代的动乱, 以小的浅见来看, 不过是1850左右~1870左右约20~30年间而已, 相对于中国是1840年代~1910年代(甚至更长)短了许多.

而且说是受到了"不平等条约", 不过是开放口岸(开国), 最惠国待遇, 或是治外法权这样的东西. 一没有割地, 二没有赔款. 同时期除了因为维新爆发倒幕战争外, 完全没有内乱. 而倒幕战争也很幸运的在短短时间内就结束了. (所以福井正明九段说大家要感谢德川庆喜, 如果他执意和倒幕军顽抗下去的话, 不只日本的围棋完蛋, 整个国家都要灭亡)

相对的, 中国既是割地, 又有赔款(甲午战败的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应该让大家印象深刻吧?), 内部还有太平天国, 回乱, 义和团事件等问题, 损伤之大, 恐怕到现在都还未完全平复.

所以吴清源才说清末是围棋棋力最低的时代, 甚至被川端说只有日本的"素人"水准. (不过还是要帮川端说一下话, 在过去日本职业与业馀没有明显区分的年代, 三段以下都算是"素人", 而棋所也不会发给一般素人三段以上的免状---所以关山仙太夫只能当天下第一初段)

至于秀和, 与秀策严格来说刚好处于维新前夕的围棋最兴盛时代, 棋力强是自然的发展.

但像秀甫或是秀荣就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两人都是到了快要死前才升到棋界的最高峰. 如果没有维新动乱, 说不定还会有更大的成就呢.

总之, 在国运上来说, 中国和日本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恐怕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中国有日本一半的好运, 就不必等到1970年代末期才重新兴盛了.

不知这样的说法, 各位长官是否能接受?

套用沙济琯先生在[日本围棋史话]中的"莫放围棋故事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不知各位长官台风夜里都在做些什麽? 如果无聊的话, 就来继续看看[吴清源棋话]吧.
================================================
乾隆

[据说曾在本能寺之变前下过棋的第一代名人算砂, 分别和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三位霸主都下过棋. 之后在日本, 围棋受到德川幕府的保护, 并且在幕府的支持下发达起来. 但是在中国, 政府并没有类似保护围棋的政策]

在乾隆时期, 似乎是没有名人碁所的制度, 也没有御城碁般的棋赛. 因此我才请教吴先生皇帝本身自己是否会下棋或是喜欢观看对弈.

[不过, 贵族或富豪主办的棋赛, 却有悬赏的奖金. 在乾隆初期, 黄月天(龙士)独步天下, 没有人能和他相抗衡. 到了后来, 则是施定庵(襄夏)与范西屏两人并立的时代.], 吴先生如是说.

[但是不知何故, 两雄之间的对弈局数很少. 全部不过十二,三局左右而已.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富豪所举办的十局赛. 这十局棋被称为千两之棋, 也就是说一局就相当有一百两的价值. 而当时的一千两, 以今天的价值来看, 应该相当有一千万元吧? 此二人就可以说是相当高强的专家棋士, 并且一生就是以围棋为职业而持续的下棋.]

也就是说, 当时是有可以靠围棋为职业维生的棋士了. 至于这一千两的悬赏金, 到底是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万元还是一亿元, 我就不得而知了.

[其中还有名为"血泪篇"的黄月天与徐星友之对弈谱流传于世. 徐星友这个人当时虽然已号称国手等级, 但是其棋力还是比不上黄月天. 两者当时的局差是先二左右, 但是黄月天却说实际上可以让徐星友三子. 于是徐星友非常愤慨, 真的就和黄月天下受三子的十局赛. 当然, 最后这个十局赛还是在黄月天输多胜少的情形下结束, 不过还是有几局棋是黄月天漂亮的获胜, 所以被称为"血泪篇", 是非常精采的名局.]

补充说明一下, 中国的三子棋和日本的三子棋不同, 受子不是放在三个星位上, 而是其中一子放在天元上.

名人道策在天和三年(1684年)御城碁中授二子对上安井春知之局, 结果输了一目, 但是道策自评该局棋是他的生涯代表作: [春知是当代的逸才, 其棋力和古人比起来毫不逊色, 而且未来更是不可限量. 我和春知的手谈, 春知的每一手已经下到不可能更巧妙的程度, 因此我也绞尽脑汁来应对, 极尽其妙, 才能相抗衡. 双方就这样毫无遗憾的下到终局, 最后虽然我还是输了一目, 不过还是相当自豪能下到这样的程度, 可以说是我一生中不可多得之局.]* 天和三年相当于中国的康熙二十二年, 大约是乾隆时期的五十年前左右. 不知道此时下出"血泪篇"的黄月天是否已经出生?

*Tony曰: 这一大段, 全是日本古文, 说实话, 翻起来很吃力. 请大家凑和一下吧.

此外, 此时中国的围棋在分先时, 是分别先在对角的星位上各放上黑白子, 然后才开始下, 因此和日本的布局完全不同.

[即使看了乾隆时代的古谱, 也无法应用到现代的下法中, 因此不受到重视, 也很少被拿来研究. 此外, 当初的战法是一开局就开始进行战斗, 也就是所谓的战斗棋. 如果拿日本的名人来做比喻的话, 就好像丈和吧....]

而这位力战名人, 本因坊十二世丈和, 是在天明七年, 也就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出生的.

=========================================
下一集: 比较.
这是以琉球棋士来做中日棋力的比较. 敬请期待

TOP

命运

像我们这样的棋迷总是喜欢问过去的棋力与现在来比到底何者较强, 或是如果过去的名人跑到现代来下棋的话会怎样的问题, 常让职业棋士们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就好像我跑去问面前的吴清源先生:[您和过去的道策或是秀策到底谁比较强呢?]一样的问题. 不过围棋既然是一种胜负比赛, 想要把不同时代的名手, 甚至还是不同国家的名手放在一起来拼个高下, 也是很自然的想像. 当吴先生提到中国的棋士姓名时, 我也会:[这个人大概几段?]的一个一个问个不停. 然而此时我的这些问题, 并不只是凑热闹的好奇而已. 可以说就是这样, 我才能从吴先生的指教中知道: 的作者, 或是乾隆时代的名手相当于日本的名人级或高段级棋力, 并且解答了我过去以来的误解与疑问.

现在我知道, 中国的棋力在过去和日本比起来, 并不是完全无法相比, 围棋也不是只有在日本才有辉煌的发展. 就像过去其他从中国传入的许多文物, 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一样, 围棋在中国, 也有不逊于日本, 蓬勃发展的时代. 吴清源*作为一个中国人, 也许是空前的棋才, 但也可能不是如此. 因为两百年前, 甚至一千年以前, 中国围棋的智慧就已经大放过光芒. 像吴清源这样的天才, 可以说在没有围棋传统的国家, 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空前的人物才对. 然而. 我们可以说, 智慧的传统, 被埋藏了两百年后, 在吴清源身上才再度放出光采. 不过, 使其大放光芒的, 当然还是日本.

*(原文误作为"碁"清源. 日语中, "吴"与"碁"同音. 可以说他天生就是要来下棋的. 不过, 这个错误在后面还会出现---日文书的汉字错别字其实也很常见喔)

[乾隆朝是中国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吴先生如是说.

[围棋也受到贵族或富豪的保护奖励. 乾隆时代天下太平, 中国有充实的国力, 而且生活富足, 所以围棋也非常兴盛.]

清朝在过了乾隆朝的隆盛期后就开始衰弱, 国力变弱的结果, 围棋的水准也跟着衰弱起来. 而且, 恐怕还是进入了持续急速走下坡的时代.

吴先生说:[清朝末年是围棋水准最低的时候, 但从此之后又开始慢慢回升, 直至今日.]

像这样的现象, 当然不只有围棋, 所有的文物, 技艺学问, 在历史上也可以看到随着国运兴衰的例子. 就好像清朝末年的工艺美术等, 虽然有好几千年的传统, 也出现了一落千丈的情形. 而且,虽说在此之后棋力又开始回升了, 但是现在中国的围棋水准, 仍不过相当于日本的业馀水准. 只是也不能说, 现在中国的下法是玩玩的心态或是随便怎麽下都好的水准. 棋力是一个时代中, 该国与其人民
的命运或说是精神力息息相关的表现. 像吴清源这样的一位天才棋士, 就是出现在我们日本人之间, 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与智慧活生生存在的证据. 他仅仅是一位棋士, 就为中日亲善, 架起了美丽的敬爱桥梁. 而且正好也可以说明, 清朝末年的棋力衰弱, 或是日本的战败, 也许不是完全不相关之事. 所有的学艺才能, 也都会让人对该国与其时代的命运有许多不同的联想.

吴先生的母亲当初会下定决心, 愿意将少年吴清源一起带来日本, 贫困也正是其原因之一.

对此, 吴先生说: [也许是觉得会比较幸福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