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明国手方子振考六

(六)方日新,还是方新?

方子振名为日新,已在前文获证。但【嘉慶】《重修揚州府志》(1810)上的记录,其名却是方新。这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地方志上的记录是否错了?

不过,这一担心是多馀的。笔者新发现的两篇文献,证明了方子振确实曾名方新。

(六之一)
关于方新的文献,諸家多引用【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上的记录。然而,这一记录并不是最早的。较早的【雍正】《揚州府志》(1733)、【乾隆】《江都县志》(1743)都有其记录,内容相去不远,并注明了资料的源头——【萬曆】《江都縣志》(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本)。现将该志的相关记载全文转录如下:

【萬曆】《江都縣志》(卷十八•名賢傳第五)
方選,字以賢。少有四方之志,不果,遂退而學醫,兼為里中童子師,又不讐其業,差給旦夕而已。平生慕范文正公之為人,雖貧,稍有贏糈,輙以給宗黨之困者。嘗拾遺金於道,訪得其人歸之。仲子新,少習博士業,不甚通究,然於奕獨有神解。選嘗與客奕,新甫六七歲,置膝上觀之,辟咡語選:“客某道有瑕,可攻。”不信,客竟得備不敗。比收局,客戲謂新曰:“童子何知吾瑕乎?吾不畏攻也。”新再為布子如前,不差一道,指選攻之,客大敗,以是神之。比丱角,與郡中諸先輩奕,皆無敵手。時京師李時養客王弇州,稱海内第一品。弇州過廣陵,邀新與李奕,初逊一子,翌日則已雁行,三日遂成勍敵。弇州曰:“李格雖差勝,方駸駸未可量矣。”此尤弇州愛李,為是語耳。稍長,遊京師,諸貴人爭迎致之。時閩有蔡生,越有岑生,皆游諸貴人,張甚。遇新,雖鼎立,而勝恒在新。後兩生護名,多托匿不與角。初,弇州嘗作《奕旨》一通貽時養,極推顏子明、程汝亮、鮑一中為明第一品,恨不見新今日耳。新竟以藝重,諸貴人醵貲為補大胥弟子員,名赫赫海内,無能當者矣。然非選好也,居常謂新曰:“孺子知奕乎?堯以是教不肖子,卽工如秋,小數耳。吾用以娱吾老,而非以為賢也。孺子勉之。”當隆慶間,德清許公為兩淮鹽官,倡明文成之學,選遣新游於許,欲奪其奕好也。先是永嘉徐希聖游廣陵,與鄉人顏子明俱擅國手。未幾客死,死之夕,新生。新於奕有神解,人謂徐後身也。此釋氏輪廻三生之說。或者其然乎?

关于方新的事迹,【萬曆】《江都縣志》上的记录显然优于【嘉慶】《重修揚州府志》,而後者的记录亦毫无疑问源自前者。【注1】以笔者所见,就地方志中棋家的传记而言,如果前志、後志皆有记录,一般来说以前志的记录为佳。此为一例,前面提到的【乾隆】《臨清直隸州志》与【民國】《臨清縣志》关于方子振的记录,则又是一例。

古人修地方志,对于人物传记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即“生不立传”。意思是说,只要某人还活着,无论其事迹如何,皆不能为其在地方志中立传。所谓“盖棺论定”者是也。但生者的事迹,附在某位死者的传记之中或之後记载,则不受此限制。关于方新的记录正是如此。方选的事迹本来很普通,可传可不传。但为了使方新的事迹保留下来,修志者便为方选立传,从而可将方新附在本传之中,如此便可载入地方志。到了【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修撰时,有关方选的记录全删,就只剩下方新了。

文中提到的德清许公,便是許孚遠(1535~1604)。許孚遠,字孟中,號敬菴,浙江德清人。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乡试中举,四十一年壬戌(1562)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官至兵部左侍郎。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起,屡书乞休,八月乃许。三十二年(1604)卒於家。赠工部尚书,後谥恭简。学宗王陽明,笃信良知。有《敬和堂集》。【注2】

隆庆六年(1572)八月,许孚远为王篆诬为“党高拱”,谪为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判官。【注3】许於万历二年(1574)间擢太僕寺丞,他在扬州约一年半,在此期间与方選父子相识。【注4】许孚远於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应方子振之请,为其父作《方布衣傳》。笔者将在(七)中介绍此文。

【萬曆】《江都縣志》刻於万历二十七年(1599)。为方選父子作传的想必是扬州的一位耆老,其对方选的事迹了解颇详,但对方新成年後的事迹所知不多。文中提到方入太学之事(補大胥弟子員),但不知方移居山东临清,也不知方更名为方日新并取字子振。

(六之二)
笔者发现的另一篇文献,是陳堯的《方心傳》。【注5】全文如下:

方心者,維揚人也。父曰方選,為里中童子師。生從之受書,日記千百言,又善作小楷,父因屬意,而教之甚嚴。客有善奕者,父延之奕,生從旁觀之,輒能指(摘)其勝敗。第父在,噤不出一語,然亦時時抵掌揶揄,笑客之劣。客曰:“何物小子?作此鬼怪!”怒而去。父曰:“兒子輩不讀書,顧耽耽嗜奕!奕豈取青紫物耶?吾終不以姑息之愛,俾爾廢學而嬉!”欲撻生。懼而退,讀書如故。然其意未嘗不在奕也。嘗坐空室中,畫紙為局,以黑白子遞相攻擊,遇所得意,若有神助,躍然起曰:“奕之玄妙,固至此哉!日者吾父之客,直所謂管中窺豹,見一斑耳!吾當折箠而下之,令其北面稱弟子!”蓋報其前言也。他日復視奕,父奕將敗,不覺失聲曰:“大人誤矣!如此則生,如此則死。”父雅意不欲生學奕,聞生言大恚,已復喜曰:“兒聰明過我。”遂(縱)之奕。維揚名都,衣冠輻輳,多文藻風流之士,聞生名,轉相告報,爭延致之。生至,年裁八九歲,軀幹小弱,頭髮新薙,青衫白襪,趨蹌而前。衆稍稍易之,及與之奕,卽棋塲老師,無不敗北。于是稱其號曰:“橘仙”。【“橘僊”】,始吾見子之貌,么麽耳。今吾見子之機謀智識,神人也。吾聞釋典有前身後身之說,子豈前生王積薪之徒,復生於今,而靈性猶存者耶?吾誠服子矣。願以師席事子,受教終身焉。生謝不敢當。去而南遊金陵,至于吳下,凡達官貴人,縉紳先生之流,率倒屐迎之。及與之奕,亦往往敗北,如在維揚時。生曰:“天下之技,如斯而已乎?古人取友四方,今之世豈無勝己者?吾將求之。”今歲春,來遊通州,館於凌太學逊庵家,若曹光禄異庵、陳進士未齋與大學皆善奕,雖非生敵也,亦時時對局。諸君每舉一子,將下復止,以求必勝,卒不能出奇。生随手而應,若不經意。比其局終,目而數之曰:“吾勝幾子矣”或“勝幾子半”。諸君讙然以為神,生則笑而不答也。生嘗自言從前讓客,大都八子以至四五子而止,其讓一二子者,僅數人焉。亦神妙矣!生抱其絕藝,游行人間,曾無驕惰心。卽棋品最劣,亦與手談,終日忘倦。以故人樂親之,不忌其能也。客曰:“生之必勝,何也?”余曰:“昔陳堯咨善射,自謂無雙。有賣油翁弛擔而觀之曰:‘不過熟耳。’陳扣其說,翁取葫蘆,以一錢覆其上,酌油注之,油盡而錢口不濡。曰:‘此亦熟耳。’生之必勝,不謂之熟乎?”又曰:“諸人亦勍敵,然皆不勝,何也?”余曰:“昔人有與烏獲手搏者,不知其為烏獲也,互為勝負。旣知其為烏獲,未及交一臂,縮項吐舌,褰裳而避之矣。何也?懼與不懼也。諸人之不勝,非懼心使然乎?”客曰:“良是!良是!”余林居頗暇,與生款洽,因述其平生,及余之緒論,著為兹傳,以附上古方技之後,俾後世知有生焉。
醒翁曰:往方生索余詩,余贈之詩矣。辭曰:“惜哉學技勤,于道不足齒。孺子若可教,吾當授經史。”生讀之慨然歎焉,曰:“公教我矣。”乃謝絕素所往來者,習為舉子業。去歲試于縣,其父入格,升之府,府罷落之,不得試于御史臺,以成厥志。雖然生善奕,使移其學奕之心以學文,余知其必有遇也。於戲!生其進乎技矣!

陳堯(1502~1576),字敬甫,号醒翁,又号梧岡,南直隶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人。嘉靖元年壬午(1522)举人,十四年乙未(1535)进士,除工部主事。官至刑部左侍郎。四十五年丙寅(1566)二月致仕,归隐林下十年而卒。【注6】

《梧岡文正續兩集合編》是一部康熙末期的抄本,由陳堯五世孙陳世昶所辑,刊本已佚。《方心傳》中有两个字不清晰,只看得出偏旁。笔者根据前後文意思,推测出其字,用()标出。文中又连续出现“橘仙”与“ 橘僊”,两者同义,其中之一似为衍文,用【】标出,但留着也读得通。紧接着,从“始吾見子之貌”到“受教終身焉”这一段,似为棋师对方心说的话,文章虽读得通,但没有交代清楚,或又有缺字。

比较上述二文,可知方心就是方新,毋庸置疑。从而也证明了方子振确实曾用名方新。把姓名误写为同音字甚至近音字,这在古人诗文中常见,不足为怪。陳堯对方子振童年时期的围棋事迹描述甚详,甚至点出了不许他下棋的塾师之名,乃是其父方選!

《梧岡文正續兩集合編》起首,有新蔡張九一於隆慶六年(1572)五月既望所作《梧岡續稿序》,以及汝南劉繪於万历元年(1573)正月望日所作《梧岡續稿後序》。由此可知,如无意外,《方心傳》最晚作於隆慶六年,应迟于王世貞的《弈旨》。

☆        ☆        ☆        ☆        ☆        ☆        ☆
【注1】【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上的方新传记引自范荃《竹隠居随筆》。而范荃(1633~1705)要在【萬曆】《江都縣志》刊行三十餘年後才出生。见《清人别集总目》(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345页。
【注2】【康熙】《德清縣志》,卷七•人物傳•儒行,“許孚遠”条。
【注3】许孚远为高拱起用,而高与张居正不和,张上台後即清除高党。见《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一•儒林二;《明世宗實錄》卷四。
【注4】【明】林之盛,《皇明應諡名臣備考錄》,卷一•理學名臣。
【注5】【明】陳堯,《梧岡文正續兩集合編》,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101册。
【注6】据【萬曆】《通州志》,卷七•名臣,“陳堯”条。陳堯二十一岁中举,故推得其生年。自嘉靖四十二年(1663)九月起,陳堯的升迁、致仕记录,分别见《明世宗實錄》,卷五百二十五、卷五百三十、卷五百四十六、卷五百五十、卷五百五十五。

TOP

明国手方子振考五

(五)同名同姓方日新

古往今来,同名同姓者并不少见。但同名同姓,又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棋家,則绝无仅有的只有一对,那就是本文讨论的扬州方日新(子振)与永嘉方日新(汤夫)。

方汤夫因击败永嘉派年逾七旬的老将李冲(一作李中,字小山)而一战成名。去世後,同里何白(?~1628)为之作《方汤夫传》,【注1】何白在传中提到扬州小方,但未及其名。其文曰:
“雅聞前輩有鮑澗泉名一中者,為國朝國手冠,深以不及見為恨。乃從故老覔鮑所藏秘錄,及鮑同時之周源、徐希聖所傳圖勢。湯夫日精研覆覈,盡得其蘊。時李小山冲,年七十餘,奕家宿將,雅自負足對壘鮑君,周、徐以下弗論也。湯夫往與角,李遂北,已再試,再北。李嚼齒擲局于地,大呼曰:‘神哉!’遂斂膺嘆服。於是‘永嘉小方’之名滿天下。同時稱國手者,則廣陵之方,新安之呂,温陵之蔡。彼三人者,鼎跱海内,人人自謂得大將,未知鹿死誰手也。旣聞湯夫名,莫不為爽然自廢。”

文中廣陵之方,即方子振;新安之呂,即呂济(字存吾);温陵之蔡,即蔡学海。

披露“扬州小方”与“永嘉小方”同名同姓这一事实者,也是李維禎。李本人并不认识方汤夫,因其兄方子謙在幕中任塾师的关系,为之作《東嘉方君墓志銘》。【注2】文中写道:
“里有鮑一中,弈品于永嘉派為第一,死久矣。從故老得鮑所藏秘法,案習之,遂盡其術。時復有李中、周源、徐希聖,周、徐亦前君死,獨李在。君毅然請往試,李不能敵。而維揚亦有與君同姓名者,及兄子謙,咸國手。于是人號君‘東嘉小方’云。”

胡应麟也知道这一事实,先在《圍棋歌贈黄生應魁》中纪之:【注3】
嘉隆奕者師鮑髯,敵手燕臺惟小顏。琅琊門下角程李,斧柯欲爛天東南。
四明岑乾出稍後,自說髫齡遇神授。一時諸子皆偏師,何能突過顏鮑右?
邇來國手歸維揚,方生日新最擅場。天馬行空絕蹊逕,喧啾百鳥鳴鸞凰。……

又在《後圍棋歌再贈黄山人》中纪之:【注4】
隆萬以來攻奕者,歙有小吕閩小蔡。黄生崛起禹穴中,倏忽時名共當代。
丈人丱角遊長安,國手何人不針芥?鮑顏二李盧及岑,次第攜枰入東岱。
中原豪傑屈指空,晚得方生最稱快。方生巧思凌古今,游戲神通了無礙。
永嘉方生並時出,名姓俱同劇堪怪。少年復有六合王,浸浸澠池欲與代。……

两首诗都很长,且重点不在方子振与方汤夫,故本文仅节錄其起首一小部分。《後圍棋歌再贈黄山人》作於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笔者将在後文给出说明。胡应麟的记录较李維禎早四年。

这位黄山人,胡应麟在詩後自注中有云:“會稽黄生,奕為過江第一流。”笔者将在後文中介绍,此处暂且略过。诗中前一“方生”,自然是方子振,“永嘉方生”指的是方汤夫,而“六合王”,则必定是指王寰。

关于永嘉二方,因与本文关系不大,仅作简要介绍。

方子谦,名日升,生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年不详。因李維禎《大泌山房集》刊於万历三十九年(1611),而方子谦为主要校刊者之一,故其卒年当於是年之後。少颖敏,好六书之学,能诗,善弈。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赴餘姚棋会,与諸邵较技。二年後,北上薄遊金陵,嘗兩谒王世貞,得王品定其棋品为二手。无所遇,寻入都門,留三年,见闻愈博。万历十九年(1591)南归,欲闭门著书。正值李維禎门生郝敬为永嘉县令,为李寻找“直諒、多聞、工詞翰、精八法者”为塾师,闻子謙之名大喜,遂荐入李氏幕中。【注5】此后,子谦随李維禎升迁降谪,南北东西,舟车万里,长达二十年。著有《古今韻會舉要小補》。

方汤夫,名日新,生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於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十八日。遗腹子,髫年与兄子謙寄居外祖家。善病,嘗在床蓐間,“日苦呻吟,智慮無所寄,乃于床頭置一枰,以指畫方罫而沉思之,忽大悟,深得其解。”【注6】因击败永嘉派七旬老将李冲而成其弈名。而又耻以一技鸣,乃挈妻子居焦坑山中,刻志读书及为诗歌,常请友人何白删正。万历十六年(1588),慈溪刘志选(約1552~1629)因言事谪福宁州判,闻汤夫名,召入幕中。汤夫随刘赴闽,归慈溪,遊武林,宦合肥,“偕或經數歲,手談或累月日不輟。”【注7】然久客刘署,郁郁不自得。刘赴京入計(考核政绩)約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汤夫因病留在合肥,比刘返,未及二旬而逝。

方汤夫棋名之成较方子振约晚十年以上。何白文中所言“廣陵之方,新安之呂,温陵之蔡”三国手,“旣聞湯夫名,莫不為爽然自廢。”似有夸大之嫌。事实上,方汤夫从未到过京师与其他国手较技。李維禎《東嘉方君墓志銘》中有云:“嘉、隆以來,名山人者鵲起,游貴顯,坐作聲價,君竊耻之,故足跡未嘗至京師。”可以算作一种解释。笔者以为,方汤夫有自知之明,故未再向其他年富力强的国手挑战。

☆        ☆        ☆        ☆        ☆        ☆        ☆        ☆
【注1】【明】何白:《汲古堂集》(卷二十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77册
【注2】【明】李維禎:《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刊,集部152册
【注3】【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0册
【注4】同【注3】
【注5】見【光緒】《永嘉縣志》(卷十七•人物•文苑),方日升条。
【注6】同【注1】
【注7】同【注2】

TOP

明国手方子振考四

(四)清源何处寻?

李維楨在《奕微序》中写道方子振从扬州移居清源,而胡應麟更亲自前往找方核实传闻。方子振是名闻天下的国手,不出意外的话,当地的地方志中应该有关于他的记录。然而,清源究竟在哪里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以清源为名的县有二。一在山西,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属并州。大业初省入晋阳县。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後属太原府,一直延续到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废,民国元年(1912)复置,现属山西省清徐县。另一在福建,武则天在位时聖曆二年(699)置,属武荣州,後属泉州。天寶元年(742)改名仙游县,并移治今福建省仙游县。【注1】

一般来说,对于陌生的词语,从相关的辞典上寻找答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王世貞於万历二年(1674)二月赴京任太僕寺卿,九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撫鄖陽(现属湖北省)。笔者注意到,王世貞从北京南下,中途在山东德州与友人魏允中会晤,同行至清源而别,【注2】王有诗纪之,题为《魏懋權追践约於德州,至清源而别,书此相赠》。魏允中(?~1585),字懋權,万历八年(1580)进士,南樂人。南樂在明时属北直隶大名府,现属河南省。

如果清源在山西,从地图上看,【注3】与山东德州的纬度相近,但两地的实际交通距离有千里之遥,还要穿越太行山。如此,王、魏将向西偏北返行上千里,然后再南下。既不顺道而如此折腾,显然不合情理。当然,这一清源更不可能在福建了。因此,合乎逻辑的推理是,从德州南下,某一交通要冲亦名清源(当在山东境内),王与魏在那里分手,魏或向西行进入大名府,王则继续向南行。

在德州西南方,距离最近的第一大邑为临清。笔者从临清的地方志上查到了有关方子振的记录。【注4】

【民國】《臨清縣志》(1934)(人物志五•藝術)记载:
【明】方日新,原籍揚州,因入太學,家臨清。以弈名。

较早的【乾隆】《臨清直隸州志》(1785)(卷八上•人物四•舊志寓賢)记载更为明确:
【明】方日新,字子振,揚州人。以奕名。因入太學,徙家臨清。

由此可见,李維楨、胡應麟和王世貞在诗文中提到的“清源”,指的是山东的临清,而不是山西的清源,更不是福建的清源。

不过,为了说明清源与临清的渊源,还得费一些笔墨。明清时,临清州治在西汉所置的清渊县地界上。清渊县在漢时属魏郡,三国时属魏国陽平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分出一部份置临清县。唐代修《北齐书》与《隋书》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清渊为清泉。【注5】清渊县於唐代并入临清县,此名不復使用。临清县於明洪武二年(1369)迁至今址,改属东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为临清州,仍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改临清县。今为山东省临清市。【注6】

临清位於衛河与会通河交汇之处。衛河,古名清河。历史上的古地名清河郡、清河县,以及清渊、清泉、临清之名,皆由此出。【注7】临清在隋唐时非为要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到二十六年(1289)间,开通了从济宁到临清的会通河,临清随着南北漕运的兴盛而始为要津。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在河南原武县黑洋山决口,一条分支将会通河淤塞。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禮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疏浚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至永乐十三年(1415),海陸运皆罢,南北漕运全部依靠运河。【注8】京杭大运河名副其实地成为明朝的经济命脉,而临清则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运河上的重镇。临清於正統十四年(1449)建城,弘治二年(1489)由县升州。南京吏部尚书王(亻+與)(1424~1495)作《臨清州治記》曰:“於是薄海内外舟航之所畢由,開府分曹達官要人之所遞臨,而兵民雜集,商賈萃止,駢檣列肆,雲蒸霧滃,而其地遂爲南北要衝,巋然一重鎮矣。【注9】

临清在永乐年间(1403~1424)已是当时全国三十三个著名商业城市之一。【注10】“每届漕運時期,帆牆如林,百貨山積。經數百年之取精用宏,商業遂勃興而不可遏。當其盛時,北至塔灣,南至頭牐,綿亘數十里,市肆櫛比,有肩摩轂擊之勢。”【注11】 临清在明朝之繁盛,可见一斑。明清鼎革之际,临清曾一度萧条。但因京杭大运河畅通无阻,漕运依旧,临清很快恢复了昔日之繁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到过临清,留下多首诗篇。【注12】

临清的盛衰与京杭大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临清的衰落,始於清嘉庆(1796~1820)之後。其原因大致有:黄河频频决口,冲决运道;会通河淤塞日渐;兵燹(主要为太平天国之乱),运河漕运中断;漕运由河运逐渐转为海运;清末铁路兴起,南北交通由水路改为铁路。临清地处山东西北边隅,水路不通,铁路又不到,到民国初年,其衰敗已不可避免了。【注13】

古代文人吟诗作文,往往喜用古地名。上文已经谈到,清渊是临清的古名,但清源不是。以清源取代清渊,起於何时尚不能考,合理的猜测是唐代沿袭下来的习惯,因为要避李渊之讳。不过,要证明这一点恐非易事,可能要把现存的全唐乃至宋、元文献通读一遍,从中找到证据才行。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自明代以降,以清源代临清的诗文数不胜数。明代著名诗人謝榛(1495~1575)是临清人,有題为《過清源故居有感》的五言律诗。【注14】而【康熙】《臨清州志》賀王昌所作之序,起首便是:“清源,東郡名區,西北控燕趙,東接齊魯,南界魏博,河運直抗京師,水陸交衝,畿南一大都會也。”【注15】

笔者在撰写此文时,查过一些涉及清源(临清)的今人著作,如吴晗《胡應麟年譜》(1934)、郑利华《王世貞年譜》(1993)与李依晴《胡應麟年譜》(2004)(硕士论文,李为郑的学生)。三位作者皆直接引用胡、王诗文中的“清源”,没有任何其他注释。他们是否了解清源与临清之间的关系,不得而知。只有少数普通杂志文章,提到清源是临清的古名,但仅此而已,没有更详细的说明。

因为笔者已经发现某些正规出版物中有关方子振所居“清源”的错误,【注16】故在此不厌其烦地加以说明。临清是京杭大运河上的历史名城,由明至清曾经有过四百多年的辉煌,其别名 “清源”(源自古名清渊)尤为明清文人喜用。建议地名辞典的编篡者在今后修订时,似也应在“清源”条目下,增加一条注释。如此,将裨益後来学子多矣。

☆        ☆        ☆        ☆        ☆        ☆        ☆        ☆
【注1】史爲樂(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下册,“清源县”条,2433页。
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下册,“清源县”条,2757页。
【注2】郑利华,《王世貞年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39页。
【注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注4】临清另有三部地方志:【嘉靖】《臨清州志》(1561)、【康熙】《臨清州志》(1673)与【乾隆】《臨清州志》(1749)。有关方子振的记录,最早出现在【乾隆】《臨清州志》(1749)上。限于条件,笔者尚未看到此志,但查到的记录已足以说明事实。嘉靖志太早,而康熙志上无记录。
【注5】【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四,中華書局,2005;第4册。
【注6】史爲樂(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下册,“临清州”条、“临清县”条,1863页;“清渊县”条,2432页。
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中册,“临清州”条、“临清县”条,2155页;下册,“清渊县”条,2756页。
【注7】【乾隆】《臨清直隸州志》,卷一•疆域•河渠。
【注8】见《明史》,卷七十九•食貨三•漕運。
【注9】见【乾隆】《臨清直隸州志》,卷二•建置•廨署;【民國】《臨清縣志》,卷十六•藝文•傳記。
【注10】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46页。
【注11】【民國】《臨清縣志》,經濟志十一•商業
【注12】康熙、乾隆的诗作,见【乾隆】《臨清直隸州志》,卷首•宸章。
【注13】对京杭大运河与临清的历史感兴趣者,可读以下著作: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高志超(主编),《运河古城临清》,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
【注14】謝榛,《四溟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1289册。
【注15】【民國】《臨清縣志》、【乾隆】《臨清直隸州志》,舊序。
【注16】将胡應麟文中提到方子振所在的清源,误以为是山西清源(现清徐县)的正规出版物,以笔者之孤陋寡闻,业已见到三处:
1,薛克翹,《围棋故事精萃》,北京体育出版社,1988;《方子振课餘苦钻研》,第7页。
2,汪洋,《新编语文考试常见语段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方子振学弈》,第277页。
3,胡国珍主编,《中国古代名人分类大辞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体育部,明,“方子振”条,李季芳輯,第1928页。

TOP

明国手方子振考三

(三)李維楨《弈微序》

确定方子振与方新之间关系的文献,是李維楨所作的《弈微序》。《弈微》是方子振的围棋著作,已佚。李維楨所作之序,因收录在其文集中,得以流传下来。

李維楨(1547~1626),字本寧,号翼軒,又号大泌山人,湖广京山(现属湖北省)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修《穆宗实錄》。万历三年(1576)出为陕西右参议,迁提学副使,自是在外任官近三十年。天启初以布政使致仕,年已七十餘。时朝议登用耆舊,召为南京太僕卿,旋改太常,未赴任。天启四年(1624)四月,召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又进尚书。翌年正月辞官。天启六年(1626)卒於家,享年八十。崇祯时,赠太子太保。有《大泌山房集》传世。

《弈微序》全文如下:

方子振父故善弈,子振五六歲時旁睨,輒若有會。試令為之,出人意表。坐客大驚曰:“此陸瓊也。”【注1】遂以弈名江南,好事者延致無虚日。諸宿老皆出其下,王元美司寇大相賞異,品在第一。名聞京師,余丙仲、何啟圖兩學士置驛迎入都。【注2】時上私好弈,大璫馮、張之屬,【注3】客子振代舍,【注4】使小豎轉相授受,【注5】將以執金吾官子振,【注6】待詔公車。而子振窺諸璫汰必敗,乃游太學。諸公爭捐金為資。子振守太學法,辰入酉歸,寖與諸璫遠,而招其友蔡夢斗代之。諸璫坐法,門下客株送曼引,子振獨不染于辭,而又為調度,護蔡歸其家。士論以此益高子振。子振自維揚徙家清源,皆舟車冠盖,孔道應接,日不暇給。當其專心致志,若褚思莊,【注7】竟日達曉不寐,頗自苦。而許孟中司馬愛子振特甚:“以子之才,柰何不用之學,乃用之弈?”子振益折節鄉學,【注8】與鄒魯絃歌揖讓之士相切磋,【注9】辭翰雙美,不在弈下。其子自强,亦補博士弟子員,有聲。不復能作少年時事,而弈名久著,四方踵門求見,負局受業者無可辭,則託之游以避之。會故所善王司馬子廓、傅學使伯安在蜀,蕭將軍季馨在朔方,招子振。子振乃西登華嶽,渡河出塞,已入劒閣,窮峨嵋諸勝。而銅梁米仲詔明府修臨邛故事,【注10】以重客禮禮子振。仲詔時就問弈,子振喟然曰:“吾厭弈而逃之游,今游且倦矣,弈則何有?”仲詔曰:“子不能使子之弈無名,而欲使人不從子弈,猶逃雨也,無之,非是。為子計者,莫若筆之書,苟有用我者,以是授之。此夫不作漢語,可省應對之煩,良便計也。”子振頷之,閉户而著《弈微》。東入楚,而介其友傅仲執謁不佞,請曰:“日新往者得以弈見王司寇,司寇亦以弈遇我,恨未盡也。晚而幸遭先生,先生視日新何似?”余讀子振書,大抵謂:弈通于孫武子兵法。二者不佞俱所不曉。然世所傳《尹文子》,其言以知力求者如弈,進退取與、攻劫收放在我,合弈于兵,所從來長久矣。嗣是,班固有旨,應瑒有勢,無不以兵喻者。漢馬融、晉曹攄、蔡洪、梁武、宣二帝有賦,沈約有品序,多所發明而意在行文,無關弈趣。子振之書較,詳錯綜變化,無方無體。不佞以為,猶楚之屈昭景其宗一也。夫興廢污隆,人亦何常之有?當弈之遇也,郡與墅可以賭,殊死可以贖,父子可以無瓜葛,天子之子可以爭道,天子可以饒借,不可讓品。其不遇者,直鄙薄之牧猪奴戲耳。子振不欲以弈終,是韋曜之諷,甄琛之所慚,而葛洪之所不目眄者也。有執以成名,名成而不居,寄適而不留,旣以與人已愈有。微乎微乎,進于道矣。不佞不談子振弈,而談子振所以用弈,言文則觸類而生,對局則冥然而窮。人當舉庾仲初相嘲知微之說者,知兩人故不由弈合也。

根据文章内容,《弈微序》大致上可分为四部份。其一,方之成名於江南。其二,方之赴京,由弈转学,徙家清源。其三,方由厌弈,以至为逃弈而出游,於四川铜梁遇米萬鍾(仲詔),听其劝说而著《弈微》。其四,李維楨《弈微》读后论述。具有棋史价值的是前三部分。

首先,此文将前节史料1,2,3,7,8完全串连起来,方子振与方新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无可置疑地确定了。方子振与方新籍贯相同,同为王世貞(元美)所赏识,其品同为“第一”(方新与李時養为勁敵,暗含“第一品”),而王并没有说有两位揚州方姓“第一品”棋家,故二方必为同一人。

不过,《弈微序》又引出了几个亟需回答的问题:
其一,方子振从揚州徙家清源,清源又在哪里?地方志中有无关于方的记录?
其二,方子振见李維楨时,自称“日新”,可见其名当为方日新。这又与已知永嘉著名棋家同名同姓,两者有无可能混淆?
其三,方子振既名方日新,何以在揚州地方志上的记录为“方新”,又该如何解释?

关于这些问题,笔者将陆续在(四)至(六)节中解答。

李維楨博闻强记,在史馆时与新安许国齐名,同馆为之语曰:“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王世貞列李維楨为“末五子”,但李之文名远大於诗名。《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其中诗集仅有六卷,只收录了李六十岁後约五、六年间的诗作。关于其为人文章,《明史》有云:“維楨爲人,樂易闊達,賓客雜進。其文章,弘肆有才氣,海内請求者無虚日,能屈曲以副其所望。碑版之文,照耀四裔。門下士招富人大賈,受取金錢,代爲請乞,亦應之無倦,負重名垂四十年。然文多率意應酬,品格不能高也。”【注11】

然而,以笔者之见,根据《弈微序》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围棋史的重要文献。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登极时年仅十岁。关于少年神宗好弈及相关轶事,在笔者所见到的文献中,李維楨留下了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明代记录。当今皇上好弈,敢于笔之於文者可能不多,但民间的传闻肯定不少,这必然对围棋活动的发展起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万历中期以後出现的国手有王寰、范君甫、朱玉亭、野雪、林符卿、雍皥如、苏具瞻等人,人数之多,超出以前历朝,便是明证。

《弈微序》提到了十多个人名,如余有丁(字丙仲)、何洛文(字啟圖)、許孚遠(字孟中)、王象乾(字子廓)、傅光宅(字伯俊,李误记为伯安)、蕭如薰(字季馨)、米萬鍾(字仲詔)等,都是明代的有名人物,笔者将在以后的相关章节中作一些介绍。关于“大璫馮、張”,馮是馮保,而万历初年張姓权宦先后有十多人,不知張是谁指,但无关紧要。蔡夢斗,代方子振为权宦馮、張所用,向僮仆(或小太监)授棋者,不知何人,待考。蔡夢斗是否即为“闽蔡生”蔡學海?有可能,但难以断定。最后,方子振友人傅仲執,亦不知其为何人。

《弈微序》中有大量的中国历史和围棋典故,李維楨信手拈来,不愧为文章大家。限于篇幅,笔者仅就文章中的一小部分用典作出简要注释。诸君若有其他不熟悉之词,请查《辭源》或《漢語大辭典》。至于与围棋史相关的人物,可查赵之雲先生所著《围棋词典》、黄俊《弈人傳》和《中国围棋》,一般均可找到相关答案。

☆        ☆        ☆        ☆        ☆        ☆        ☆        ☆
【注1】陸瓊,字伯玉,吴郡人。南朝梁陸雲公之子,八岁时,於客前覆局,由是京师号为“神童”。见【唐】姚思廉《陳書•陸瓊傳》,黄俊《弈人傳》卷三。
【注2】置驛:即置郵,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
【注3】大璫:指当权的宦官。
【注4】代舍: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待门客分上中下三等,上客所居称代舍。
【注5】小豎:僮仆,亦为对宦官的蔑称。
【注6】執金吾:明代指锦衣卫官。
【注7】褚思莊,吳郡人。南朝宋棋家,与山阴夏赤松同为第二品。入齐後与第一品琅琊王抗对局,达旦不寐。时云“思莊思遲,巧於鬭棋。”见【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蕭惠基傳》,黄俊《弈人傳》卷三。
【注8】鄉學:鄉,同“向”。鄉學,犹言“向学”。
【注9】鄒魯:鄒,孟子故乡,魯,孔子故乡。转意代指文化昌盛之地。
【注10】明府:县令之别称。臨邛故事:西汉司马相如失意时,临邛令王吉奉其为上宾,优礼相待。见《史记•司马相如列傳》。
【注11】《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文苑四。

TOP

明国手方子振考二

(二)各家所引有关诸方事迹之史料一览

为了便于讨论,兹将各家所引史料罗列如下:

1,胡應麟(1551~1602)《甲乙剩言》“方子振”条(全文):【注1】
人多言方子振小時嗜奕。嘗于月下見一老人,謂方曰:“孺子喜奕乎?誠喜,明當竢我唐昌觀中。”明日方往,則老人已在。老人怒曰:“曾謂與長者期而遲遲若此乎?當於詰朝,更期於此。”方念之曰:“圯上老人意也。”方明日五鼓而往,觀門未啟,斜月猶在。老人俄翩然曳杖而來,曰:“孺子可與言弈矣。”因布局于地,與對四十八變,每變不過十餘著耳。由是海内遂無敵者。余過清源,因覓方問此。方曰:“此好事者之言也。余年八齡,便喜對弈。時已從塾師受書。每于常課,必先了竟,且語其師曰:‘今皆弟子餘力,請以事弈。’塾師初亦懲撻禁之,後不復能禁。日于書案下置局布算,年至十三,天下遂無敵手。”此蓋專藝入神。管夷吾所謂:“鬼神通之,而不必鬼神者也。”

2,王世貞(1526~1590)《奕旨》(节录):【注2】
今後進中,閩有陳生、蔡生;越有岑生,揚有方生鼎立,而蔡與岑尤張甚,皆未可量也。

3,王世貞《布衣李時養墓碣銘》(节录):【注3】
前李子奕而敵者鮑與顏,後李子奕而敵者程、岑與方,國手六人耳。獨顏與李子僅六十,鮑佹及之。今其存者,方而已。所謂程、岑者,三十餘夭死矣。

4,沈德符(1578~1642)《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四•技藝,“宋时諢語”条)(节录):
今上初年,有方子振者,以弈冠海内,因而致富,入貲為上舍,得廣東憲幕而出。又有林符卿者,以少年繼之,名與方並馳,諸貴人禮為上客,家亦起矣。

5,謝肇淛(1567~1624)《五雜組》(卷之六•人部二)(节录):
近代名手,弇州論之略備矣。以余耳目所見,新安有方生、吕生、汪生,閩中有蔡生,一時俱稱國手。而方於諸子,有白眉之譽。其後六合有王生,足跡遍天下,幾無横敵。時方已入貲为大官丞,談詩書,不復與角。而汪、吕諸生皆為王所困,名震華夏。乙巳、丙午,余官白門,四方國士,一時雲集。時吴興又有周生、范生,永嘉有鄭頭陀,而技俱不胜王。洎余行後,聞有宗室至,諸君與戰,皆大北。王初與战,亦北。越两日,始為敵手。無何,王又竟勝。故近日稱第一手者,六合小王也。汪與王才輸半籌耳,然心終不服,每語余:“彼野戰之師,非知紀律者。”余視之,良信。但王天資高遠,下子有出人意表者,諸君終不及也。

6,馮元仲(1579~1660)《奕旦評》(节录):【注4】
……新安派,則有汪曙、程汝亮、方子謙,若而人為之冠。……八閩有蔡學海,四明有岑小峰,及六合之王元所,廣陵之方渭津,此其人俱入夜臺矣。……雍(皥如)與林(符卿),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他則未見其人也。……琅琊《宛委》載有閩陳生、揚方生,或不甚表著者。此二人者,吾得其姓矣,名不可得而聞也。……

7,【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卷五十四•人物•藝術)(全文):
方新,江都人。六七歲時,父与客弈,抱置膝上,新指客某道可攻,父不聴而客勝。比收局,客折之曰:“本不可攻也。”新再布子如前,指攻之,客大敗。比丱角,郡中弈無出其右。京師李時養客王弇州,稱海内第一品,弇州過揚,邀新與弈。初逊李一子,次日雁行,三日稱勁敵。時閩有蔡生,越有岑生,與新鼎立。而勝恒在新,兩生護名,匿不與弈。初弇州著《弈旨》貽時養,極推顏子明、程汝亮、鲍一中爲第一品,恨不見新之成也。先是永嘉徐希聖游廣陵,與鄉人顏子明俱擅國手。未幾客死,死之夕,新生。新于弈有神解,人謂徐後身也。(范荃《竹隠居随筆》)

8,釋德清(1546~1623)《方子振奕微後序》(全文):【注5】
余少知方子振,童年以奕鳴而未見。及余乞食長安市,所遇靡不亟稱之,殊無議其短長者,私識其人,誠若李本寧太史所言,非特奕也。及余被放嶺海,丙午秋杪,子振同蕭觀察來粵,過訪曹溪,一見,居然心鏡中人。異哉!廼出近與黃石甫所布《奕微》,余固不測識,及觀與蕭公對局,則知子振之為奕,以道而進乎技也。嘗試論之,道在天地,凡得其精而神其化者謂之聖,道德無論已。若夫藝者,左、馬以文聖,鍾、王以書聖,芝、素以草聖。何獨藝,而技亦然。若市僚之丸,養由之射,與秋之奕,諸皆有述焉。奕,爭道也。凡爭者,以名相軋,軋則氣勝而實德尠。子振獨不然,循循雅飭,不以長自多,臨局若無意,遇敵若不知,敵虛而必告以實,處勝而若不爭,意氣閒閒,笑傲自適,胸次翛然。局若澄波,心如皓月,機先而預定,神動而天隨,客往而不追,敵來而順應,因是而知其微乎微矣。說者以奕喻兵,余則謂奕可類禪,蓋處乎不動而運乎動者也。余固謂子振之奕,以道而進乎技也。余觀子振,非獨技,而其人亦然。老氏有言:“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斯其品異而技亦神矣。彼矜矜操刀而割者,又何以稱哉!予雖不知奕,今見子振對蕭公局,愧不若浮山之對歐陽公因棋而說法也。

9,汪廷訥(1569?~1628後)《奕中九仙歌》(全文):【注6】
(汪小山、鮑小友、李雅泉、程白水、呂存吾、朱紫菴、方渭津、黄德所、臨海僧。)
國朝奕碁誰最先?汪曙英名藝獨專。鮑中磊落羡青年,人呼小友至今傳。李輔送氣何翩翩,瀟灑飛揚孰比肩?程亮超凡更入玄,庖丁解牛目無全。呂濟跋扈誰當前?所向城壁難為堅。朱方兩生鴈行連,奕罷紅樓醉管絃,飄飄自是人中仙。黄立奇正善操權,眞成孫武十三篇。寒山釋子道彌天,手談三昧走珠圓,游戲三千與大千。

10,錢謙益(1582~1664),《觀棋絕句六首》其四:【注7】
渭津老子解論兵,半局偏能讓後生。奕到將殘休戀殺,花陰漏日轉楸枰。

11,錢謙益,《京口觀棋六絕句》(為梁谿奕師過百齡作。)其四:【注8】
渭津方罫擅長安,紗帽褒衣揖漢官。今日向君談古事,也如司隸舊衣冠。

12,錢謙益,《棋譜新局序》(节选):【注9】
余不能棋,而好觀棋,又好觀國手之棋。少時,方渭津在虞山,與林符卿對局,堅坐注目,移日不忍去,間發一言,渭津听然許可。然亦竟不能棋也。……渭津為人,淵靜閒止,神觀超然。對奕時,客方沉思努目,手顫頰赤,渭津閉目端坐,如入禪定。良久客才落子,信手敵應,兩棋子聲響鏗然,目但一瞬爾。……渭津下一子,如釘著局上,不少那動,亦未嘗有錯互,如他人按指啁哳,局罷覆數,一二多少,恬不為意,如未曾措手者。……毘陵孫文介公,奕居第二品,嘗語余曰:“吾輩下子,便是俗着,渭津忽漫布子,腕下無一俗着,殆仙人謫墮爾。”余謂:“渭津無俗着,無敗着;幼清有敗着,亦無俗着。”余所見國工多矣,若文介所云,渭津之後,必推幼清。渭津善用全局,以車攻吉日為風聲;幼清善用敗局,以一成一旅為能事。則亦運會使然,當局者未之或知也。……余嘗記渭津賞符卿一着,咨嗟愛玩,遂不復終局。此局若竟,未必林果勝,方果負。渭津心賞神契,歎息罷局,古人之絕絃輟斤,禪家之聲前句後,此妙不傳,非庸工所知也。……

☆        ☆        ☆        ☆        ☆        ☆        ☆        ☆

根据2、3、6与7,方渭津与方新同出一地,因而推测两者为同一人。是为李松福、朱铭源和张如安三位先生的共识。然而,同一籍贯仅仅构成二方是同一人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上述文献中,王世貞作《弈旨》赠李时养,至迟大约在隆庆五、六年间(1571~1572),这是最早的有关方新成名的记录。而关于方渭津的出现,最早且大致上有年代可考的记录,出现在錢謙益的《棋譜新局序》中。錢謙益自云,少时在虞山观方渭津与林符卿对局。 “少时”的含义稍有些模糊,从十来岁到二十来岁皆可称之。錢生於万历十年(1582),万历三十八年(1610)二十九岁时成进士。对錢而言,“少时”必指在成进士之前。因为观弈时还对棋局发表意见,可见其年亦不会太小。假定錢时年十六岁,则为万历二十五年(1597)。

因此,从方新成名到方渭津的出现,按保守估计,期间约有二十五年以上。所以,方渭津完全有可能是新出现的一位揚州籍国手。

李松福先生又据1与7,方子振与方新俱为神童,推测两者为同一人,进而得出“三方”是同一人的大胆结论。李先生完全没有考虑方子振与方新可能籍贯不同的重要因素。

而朱铭源和张如安二位先生则根据4、5与6,得出方子振为新安派棋家的结论。謝肇淛知道方子振家住何处,他在《國手行贈汪生》一诗中,起首有句“近代手談誰稱最?清源方生閩小蔡。”【注10】但谢本人不认识方,撰文时据传闻或臆测(方姓为新安著姓),乃致将其籍贯搞错。馮元仲僻居於慈谿山中,【注11】从《弈旦評》可以看出他并不知道方子振之名,无怪乎搞不清诸位方姓棋家之间的关系。指出方渭津籍贯廣陵是其之功,而将方子謙归入“新安派”是其之错。

赵之雲先生最为谨慎,在《围棋词典》中列“方新”和“方渭津”条分别介绍,但在“方新”条後加了一句“或谓方新即方渭津。”对于方子振,则一字未提。或许趙先生认为胡應麟之叙述如小说家言,可信度要打折扣,故干脆舍弃不录。

从9,10,11,12四篇文献,看不出方渭津与方子振有何关系。

近人黄俊在《弈人傳》(卷十三)“方子振”条中云:“方子振,神宗时人。”固然不错。稍後在“方渭津、汪幼清”条中云:“方渭津,扬州人;汪幼清,新安人,俱佚其名。方、汪同时,而渭津行辈稍先,皆天崇间之国弈。”则略欠仔细。黄俊引用的文献便是12。方渭津之名至迟在万历中期稍後出现,上文已经谈到了。

总而言之,上述十二条史料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其脉络并不清晰,所以全放在一起,也得不出一个肯定的结果。

拜互联网之赐,亦或有缘,使笔者能在万里之外下载大量古籍进行研究,得以发现新的文献,从而完全证明了方子振、方新与方渭津之间的关系,三者确实是同一人。

☆        ☆        ☆        ☆        ☆        ☆        ☆        ☆
【注1】【明】陳繼儒,《寶顏堂秘籍》,正集第五册。
【注2】【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七十一•說部,《宛委餘編》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1281册。
【注3】【明】王世貞,《弇州續稿》,卷一百十七•文部•墓誌銘,文渊阁四库全书,1283册。
【注4】【明】陶珽,《說郛續》,卷三十八;《說郛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注5】【明】釋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77册。
【注6】【明】汪廷訥,《坐隱先生集》,卷四•七言古,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88册。
【注7】【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一•秋槐詩集(起乙酉年盡戊子年),四库全书禁毁书,集部115册;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91册。
乙酉,为顺治二年(1645);戊子,为顺治五年(1648)。
【注8】【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四•絳雲餘燼集上(起辛卯盡一年),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15册;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91册。
辛卯,为顺治八年(1651)。
【注9】【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十五•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15册;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91册。
【注10】【明】謝肇淛,《小草齋集》,卷九•七言古詩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66册。
【注11】馮元仲,字次牧,一字爾禮,浙江慈谿人。诸生,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为县令汪偉荐举试吏部,以策语戆直,仅授县丞,不就。归隐湯山,更名天益,凿石洞以通往来。晚年穷饿以终,年八十二。有《天益山堂遺集》十卷、續刻一卷,为其曾孙所辑。集中有姜宸英所作墓志。见【雍正】《慈谿縣志》(卷十•文苑)及【光緒】《慈谿縣志》(卷三十•列傳七•明五)。

TOP

明国手方子振考一

(一)        引言

在中国围棋史上,自明朝隆庆(1567~1572)以降到明末清初约八十年间,曾先后出现过五位方姓著名棋家,分别是:方子振、方新、方日升(字子谦)、方日新(字汤夫)和方渭津。

其中,不易混淆的是方日升(子谦)和方日新(汤夫),他们是兄弟,永嘉人。明代永嘉文人何白在《方汤夫传》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两人的事迹。这笔资料已在张如安先生所著之《中国围棋史》中提及。

剩下三者的关系,则不易釐清。首先,方新肯定是名,而子振、渭津则既可为名,亦可为字或号。于是,在后世的围棋史研究者中,便产生了其中的两者,甚至三者对应于同一人的种种猜测。

李松福先生在《围棋史话》中,写到“方生,名新,又名渭津,字子振。”李先生是三者对应于同一人的代表。

已故赵之雲先生在《围棋词典》中,有“方新”条,该条末尾云:“或谓方新即方渭津。”另有“方渭津”条,但没有对方子振的介绍。

台湾朱铭源先生在《中国围棋史趣话》中,写道:“方渭津,即方新。”而“方子谦应为方子振。”

张如安先生在《中国围棋史》中,也认为“晚明名噪一时的国手方渭津”即为方新,而方子振是新安籍的棋家,与方子谦并无关系。

谈到上述三者关系的其他文章和著作为数不少,但皆非研究性的泛泛之论,即便其猜测最终正确,作者也提不出任何新的证据,故不一一列举。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