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
天津南开大学给吴炎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生活。
住有三、四百个学生的宿舍楼是用钢铁混凝土建成的。楼内有暖气设备。盥洗室和浴室24小时开放。拧开水龙头,随时都有热水供应使用。
贯穿校园的主轴路叫大中路。大中路一直向前延伸,看不见尽头。走在这条笔直的煤渣路上,只见道路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马蹄形的荷花池。池塘里青绿色的荷叶在池面上漂浮,柳树在岸边低垂着枝头,随风摇曳。商学系、理工系、礼堂、图书馆、……,一座座建筑外观造型既典雅又朴素。吴炎走在校园里,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竟忍不住想吹口哨。大学四周没有围墙,只有一条小河与外界相隔,从校园里可以看到小河对岸芦苇丛生。
吴炎进了西洋文学系学习。根据几次采访和吴炎本人的回忆录,在这里我想完整地记录下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大学里的教授大部分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校采用学分制,一门科六个学分。一年级的学生必须修满36个学分。也就是说,必须选修六门全年的课程。西洋文学系有两门是本系的主课,此外,吴炎又选修了世界通史、生物学、英语和第二外语日语。因为家人都在日本,所以对吴炎来说,选择学习日语更有现实意义。
西洋文学系的一年级学生共有四人,三个男生一个女生。吴炎是三个男生中的一个。这几个学生学习都很努力。靠奖学金学习的学生必须在期末考试中每门功课的成绩均在八十分以上,否则就要失去领取奖学金的资格。图书馆和宿舍楼里的夜间阅览室总是爆满,大家都在那里复习功课或赶写实验报告。
入学两周后便到了9月18日。一年前的这一天在中国的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那天下午,宿舍门口贴出了集会的通知:晚上八点,到运动场集合。晚上,运动场中间堆放着一大堆木柴,一、二百名同学围着木柴站了一圈。
这天是个阴天,看不见星星和月亮。有人把柴堆点着了,刹时火光熊熊,照亮了参加集会的学生们的脸。学生代表站在一张桌子上开始演讲。
“同学们,今天是9月18日。去年的今天,日本强盗侵占了我们的东北三省,到今天整整一年了。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的铁蹄之下失去了一切自由,生活在苦难之中。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东北三省永远是我们的。”
他的讲话很简短,却很能打动人心。就那么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对九·一八事变的激愤之情。
学生们低下头默默地祈祷。
突然,远处传来沉闷的钟声,打破了静寂。一下,又一下,敲打得很慢。站在黑夜里的火光前,学生们低头倾听着钟声,气氛肃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年前的耻辱。
现在,我们应该有什么作为呢?
吴炎听着一下又一下的钟声,脑子里不停地思索着这个问题。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味地想着自己的不幸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打走日本鬼子,这时的吴炎只有这样一个想法。
不久,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召集全体学生讲话。
校长是海军军官出身,体格魁梧,气宇轩昂,不像一个文人学者。
校长反复强调了“南开精神”。吴炎不明白什么是南开精神?认真听下去,才明白指的是什么。校长解释说:实干、苦干和硬干就是南开精神。
校长还讲到了“五病”——中国人身上的五病。
“中国人之所以受外国人的欺侮,原因在于五病。这五病是‘愚、弱、贫、散、私’。中国虽然地广民众,但是却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在危急存亡的今天,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我们的科学知识不如外国的,所以在学校读书,必须勤奋努力。还要注意锻炼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校长的这一番话,吴炎认为无可非议。苦干、实干、硬干是对的,驱除五病也是应该的。
有位同学问吴炎听了校长的话作何感想。
吴炎回答说:“非常好。”那位学生笑了,他说:
“你看过胡适的文章吗?”胡适与陈独秀、鲁迅等人一样,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是文学革命的先驱,后来曾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和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说‘中国有五鬼’。校长说的五病与胡适说的五鬼是一个意思。”
“……”
吴炎对同学的说法不敢苟同。他认为即便校长的话是受了胡适的“五鬼”的启发,那也无可厚非。“五病”也好,“五鬼”也罢,只要通过实干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没有错。而那位同学居然嘲讽校长的讲话,这让吴炎感到很不痛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