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有關陳子仙的各種其他記錄
有關明清棋家的文字記錄,大致上有四種來源:地方志、詩文集、棋譜,以及筆記小說。地方志屬於正史,但有無棋家記錄取決於修志者的喜好意向。喜與棋家交遊的文人往往會有詩文相贈,爲之延譽,這是最可信的文字記錄。棋譜上的序跋及解說有時也有記錄,亦較爲可信。筆記小說中的記錄眞僞不一,總體來說可信度最低,但也有少數例外。
八·一、晚清與民國初期筆記中的陳子仙記錄
1、(清)方濬頤:《夢園叢說》
內篇·卷六(節錄)
……越數十年,而有陳子仙。子仙之父寒素,門設酒肆,有棋癖,苦不高,與客賭采,負輒以酒餉客。子仙自孩提卽觀局,至八歲時,其父與客奕,受四子猶形支絀。客飛一子,其父冥思久之,無以應也。子仙曰:“是欺子也。白子破綻甚多,安能敗我?若由某處進攻,白子截爲兩塊,皆無眼矣。”其父怒其妄言,客曰:“郎君之言近是,先生休矣。”父視局已負,姑聽之。子仙接戰,竟轉負爲勝,再戰客再負,受四子乃可。客大驚異,資以膏火,勸令讀書且學奕,不數年,遂以奕名。夢園主人曰:施范棋譜,至今日,信無與抗衡者。聞子仙差勝於小松,惜其早世,吾不獲對壘一戰也。
方濬頤(1815~1889),字子箴,號欽若,又號夢園,晚號忍齋,安徽定遠人。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恩科舉人,二十四年甲辰(184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外任廣東督糧道、鹽運使,調兩淮鹽運使,官至四川按察使。著有《二知軒詩鈔》及《二知軒文存》等。
方濬頤在《待月謻棊譜序》中縷述本人“弈史”,年十九始學弈,道光(1821~1850)後期至京,在外舅周祖培(1793~1867)家結識國手沈介之、僧秋航與李海門(湛源),間或與友人懸采觀國手賭弈。方濬頤外任廣東九年,沒有下棋。同治七年戊辰(1868)秋調兩淮鹽運使,赴任途中每日在舟中與六弟一枰相對,消磨時光。到揚州後,方濬頤先結識周小松,尚未與之對局。同治十二年(1873)沔陽徐耀文來,爲方氏與國手對局之始。“耀文始讓予四子,每日八局,三日后即減爲二子。又二十日,居然對壘爭雄矣。”方濬頤從四手到二手僅用三天,從二手到與國手爭先不過二十天。方時年五十九歲,用上徐耀文發明的“國手速成法”,於是就出現了“奇蹟”。
後來方濬頤又與周小松、劉福山對局,他在給孫毓汶的信中寫道:“予饒劉叟二子而叟則常負如故,卽三子亦可以受。予則不欲多上之。若小松則雖分先,每奕必四局,予輒勝其三。”【註1】
經過太平天國之亂,原本全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元氣大傷,縉紳富豪爭迎圍棋國手之況不再,棋家謀生日益艱難。方濬頤喜弈好名,任兩淮鹽運使,等於成了國手的“財神”。所以徐耀文年近七十,仍不辭辛勞來到揚州。先例一開,周小松、劉福山亦相繼加入,助方濬頤在圍棋上成名。當然,這也許是三位國手身處困境中的不得已之舉。方濬頤對局譜中多有僞作,已有其他研究者撰文詳論。
此則筆記爲方濬頤記錄弈友朱承甫所述。《夢園叢說》中朱氏所述故事有好幾個,多與杭州有關。
2、(民國)博山:《奕史》
(節錄)
十八國手中最後起者,爲海寧陳子仙、江都周小松。陳齒最穉而早死,周獨老壽。周卒後,迄今尚無國奕也。故有清一代奕國手,實以周爲之殿云。陳父某,最好奕。家固小康,以奕盡傾其資,晚乃至棲身破廟中,而好奕如故。舊
時同輩憐之,相約每賭彩勝者,必以十之一與之。子仙年十三,卽成國奕。其父攜之至常州,與國手董六泉對局。董鬚髮皤然矣,而陳尚以紅絲飾髮,一時傳爲佳話云。案陳與袁隨園所志之徐星標父,皆以奕破家,而子皆成國奕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報施之道,固不爽邪?抑遺傳之性,使之然邪?又陳與施、范,在近世奕品皆第一流,而皆爲海寧人,亦異事也!
民國初年有關圍棋的筆記,當以作者署名爲“博山”的《奕史》最爲著名,影響最大,所謂“十八國手”之說卽出自此文。《奕史》刊於雜誌《民權素》民國三年(1914)四月創刊號上的“談叢”專欄,翌年即爲小橫香室主人著《清朝野史大觀》全文轉錄,而裘毓麐著《清代軼聞》則將其析爲三篇,分別題爲《清初國手》、《記梁程施范四國手》、《記十八國手》,但二書皆未註明出處。當時雜誌文章的作者多用筆名或字號,且常常不冠姓氏,署名“博山”的文章在《民權素》上僅此一篇,因此很難考證作者本名。
至於文中所述子仙事蹟,旣不知來源,亦無法考證,姑妄聽之。後文所記徐星標父“以奕破家”之事,則是作者記錯了,袁枚所志爲范西屏之父。
3、(民國)無名氏:《塵盦見聞餘一則》
《陳子仙》
圍棋自施、范而後,以陳子仙爲最著。子仙年十二,即以第一手聞。蓋歷來國手中最稱年少者也。中年夭折,時論惜之。聞當時尚有少於子仙者。云子仙嘗以事至海鹽,寓僧寺中,偶與人奕,有僧雛,年可十歲,旁觀之,若甚注意者。聞人呼以國手,笑曰:“國手祗如此耶?”陳不懌。衆曰:“此僧雖幼,然在此頗有無敵之稱。”陳乃與奕,僧亦不讓,即自取白子,而推黑子與陳。陳初局攻擊失利,第二局則靜氣沉思,日昳始著十數子。僧亦構思甚苦。寺僧以蒲饌進,兩人皆不遑食。三更始畢,然面均失色,陳終負半子。僧雛推枰起一笑曰:“何如?”陳大窘,立束裝去。僧雛倚几坐,笑容不斂,其師呼之亦不動,撫之涅磐矣。陳歸,因得嘔血癥,亦以致死。僧雛者,其師於途中拾得,不知其家所在,五六歲便好奕。卒以此證果,殆宿根歟?
此文刊於商務印書館《小說月報》民國三年(1914)九月號,不著撰人。從內容來看,殊不可信,顯然是好事者編出來的故事。
4、(民國)金天羽:《弈人傳》
(節錄)
陳毓性,字子仙,海寧人。年十三,見其父與客弈,將負,子仙爲擿客之瑕,乃大勝。父卒以弈傾其家,子仙遂知名。或勸之讀,遲鈍遜常兒。其於弈,蓋天授也。年四十餘,卒於滬。時在同治初。
金天羽(1873~1947),原名天翮,初名懋基,字松岑,又字和岑、松琴,號鶴望、天放,江蘇吳江人。早年肄業於江陰南菁書院,曾在家鄉興辦教育。後去上海,參加愛國學社。入民國後,歷任吳江教育局長、江蘇省議員、安徽通志館編纂,後與章炳麟等在蘇州成立國學會,晚年任上海光華大學文學系教授。有《天放樓集》。
《弈人傳》大約作於1920年左右,可能爲某家雜誌或報紙所撰, 1923年爲閔爾昌收入《碑傳集補》(卷五十六),1927年收入金氏本人的《天放樓文言》(卷八)。
《弈人傳》中的陳子仙小傳,實際上源自《寄青霞館弈選》譚其文所作《弈選諸家小傳》:
陳子仙,名毓性,海寧人。十三歲,見其父與客弈將負,爲指客瑕,遂轉敗爲勝,由是以弈知名,弈亦日進。或有賞其慧者,勸使讀,乃大鈍。遂仍業弈,卒成國手。咸同閒歿於上海,年四十餘。
就內容而言,譚其文記錄是較差的一筆。子仙下棋有天分,全部心思用於弈,所以能成國手。至於讀書,或許非其幼年所好,不用心,也就讀不進去了。日後子仙能詩,而且善書,可見絕非“愚鈍”之輩。又,關於子仙卒年與地點,此文皆誤。
八·二、地方志上的相關記錄
陳子仙本人小傳在(民國)《海寧州志稿》上,本文第一部份就介紹了。這裡要介紹的是一些與陳子仙相關的棋家在地方志上的記錄。
1、(光緒)《宜興荆溪縣新志》
卷八·人物志·藝術
【國朝】方文林,字秋客,幼卽嗜弈,長挾技游吳門,與國手陳子仙、周小松對,裁遜二子。後藝益進,罕有敵者。同時金長富、吳榮南俱善弈,遜二子於方。又有蔣思岐,字霞軒,亦以弈名,善醫,精音律。
常仲卿曾刻《陳方七局》,亦有小序,有關方秋客事蹟較上述方志詳細,更有價值。全文轉錄如下:
陳君子僊,浙之海寧人,西屏先生之流亞也。髫年知名,於道末交游特徧,生不逢年,久稱當代大國手,如《皖遊奕萃》、《晴川對奕》可攷證也。後没於同治末年。方君秋客,陽羨人,家以銀工爲業,鄉人皆以“高棋細銀匠”呼之,時當癸丑之亂,足迹未逾省,惜年不永,庚申十年没於蘇。就我之聞見,畧述其顛末。今邗江友人出此七局以示余,當在蘇時之成局也。復其盤,著著緊峭,各極其妙。其中黑之強項,豈讓胡鐵頭擅美於前耶!幸編幅無多,尚易傳寫,不可私秘,公諸同好,旣足以開眼界而廣胸襟,亦藉以留傳,不致湮没。尚冀采并入譜,流傳後世,則幸甚矣。是爲記。
乙酉初夏白下常仲卿誌
常仲卿序作於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癸丑之亂”,指咸豐三年癸丑(1853)太平軍攻陷南京。方秋客卒於咸豐十年庚申(1860),是年三月,太平軍攻破清軍江南大營,揮軍南下進攻常州、蘇州、上海,四月十三日攻占蘇州。方是銀匠,必定住在城中,說不定因此死難。
2、(光緒)《青浦縣志》
卷二十二·人物六·藝術傳
張玉泉,失其名,善黑白之戲。咸豐初,國手海寧陳子仙(毓)性客城南沈氏,玉泉往着,初畸一子,陳不能勝。對下互有勝負。(毓)性曰:“君棋良佳手而熟,則仆當退三舍避君。”玉泉託業磨腐,藝精在人,自爲如此。
原文陳子仙之名缺“毓”字,加括號補上。地方志記錄常有拔高本地人物的現象,此志所述亦眞僞不明。
3、(民國)《嘉定縣續志》
卷十一·藝術
錢瑞松,字芳圃,精弈。游歷廣東、江西、湖南等省,與諸名家對弈,稱爲“江南國手”,諸鉅公慕之,迭延爲上客,歷三十年而卒。子汝楣字慶聲,能繼其藝。
錢芳圃與陳子仙交好,前文介紹的趙晉卿《子仙百局序》中已有記載。民國年間,太倉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曾作《嘉定錢氏宗譜序》紀云:【註2】
“……至十世芳圃先生、十一世慶聲先生,並以弈藝馳譽,有蘇松太三郡國手之目。夫弈,小數也,昔曾文正亦嘗究心於此,良以布勢分合、斷續遙應,兵法寓焉。余夙聞芳圃先生與陳子仙先生同時。芳圃先生本爲四手,經子仙指點一二,遂成二手。雖曰小道,然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余中年時亦喜弈,爰特著之,用申景仰云。”
此文作於民國三十一年壬午(1942)。據序言,嘉定錢氏有二支,一爲盛涇,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卽出此系;一爲石岡,錢芳圃所出。然此譜未見《中國家譜總目》著錄,似不傳。
4、《羅店鎮志》
卷六·人物志(中)·藝術
【國朝】沈毓麒,字雲孫。襄子。精弈理,嘗與海鹽陳子仙弈,陳國手也,嘗語人曰:“功似不逮嘉定錢芳圃,而靈敏則過之。”時同里楊甸山,亦善弈。
羅店爲寶山縣西境巨鎮,貲財之富、人物之多,爲一邑之冠。元至正間羅昇居於此,故名“羅店”。而練祁水從鎮中自西而東橫亘而過,又名“羅溪”,一名“羅陽”。本隸嘉定縣,雍正二年(1724),析嘉定縣東境爲寶山縣,遂隸寶山。《羅店鎮志》爲里人潘履祥纂輯,刊於光緒十五年(1889)。
陳子仙爲海寧人,文中誤記爲海鹽。以上後三筆記錄,都有陳子仙在上海地區活動的踪跡。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開埠,逐漸成爲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占南京並建都,大江南北交通受阻。陳子仙以棋爲生,北上已無可能,最多只能到蘇州一帶,於是上海自然成爲首選之地。陳子仙長期居住上海,當地棋手獲益匪淺。錢芳圃經子仙指點由四手成二手,卽爲一例。
【註1】(清)方濬頤:《二知軒文存》,卷十九,《復萊山書》;續修四庫全書1556冊,576頁
【註2】(民國)唐文治:《茹經堂文集五編》,卷五·序跋類;《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輯0031~0034冊,194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