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2001年后,枣庄少儿围棋教育培训勃勃兴起,以孔建、张广彬、王学仁等为代表的一批当年的枣庄围棋精英开始从事围棋的基础教育工作,各区(市)少儿围棋培训班应运而生。张丁丁敏锐地洞察到枣庄围棋发展的新契机,不失时机地着手枣庄市围棋协会的重建工作。在通过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的批准和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积极的筹备,于2002年10月6日正式成立了枣庄市围棋协会第二届委员会,热心围棋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卫舒平先生当选主席,张丁丁出任执行主席,笔者任秘书长,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围棋工作者和爱好者充实到围棋组织管理队伍中来,形成了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协会核心主体,随后出现了枣庄围棋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

    二届委员会成立后,丁丁逐渐放下了围棋协会的事务工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体育局重竞技队(拳击、散打、跆拳道)的组建和管理工作上。我几次到丁丁家,都看到他在夜以继日地操劳重竞技队的管理和训练工作,偶尔下上几盘棋对于操劳过度的丁丁来说算是个休息了,心脏不好的丁丁越发显得疲惫不振、重压难负。

    2004年6月8日,我带队在台儿庄参加枣庄市运动会的乒乓球比赛,突然接到了市体育总会副主席于普选的电话,于主席告诉我张丁丁在组织运动员训练间隙,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幸病故。消息传来,我一时难以相信,反复询问确认噩耗无虚,立即驱车和于主席一起返回枣庄。未到丁丁楼下就看到成排的花圈和吊唁的人群。在简易的灵蓬前,面对丁丁的遗像,深深的三鞠躬,眼泪抑制不住夺眶而出......

    丁丁一生争胜好强,刚直不阿,英年早逝留下无尽的遗憾,他就象一颗流星,耀眼却只是瞬间,虽然是一瞬间却能划破夜空。

    以一首同韵“长相思”和李刚的《忆丁丁》作为本节的结尾,缅怀枣庄围棋的奠基人--- [张丁丁]。

    残月下,孤灯前,

    木枰把酒魂梦牵,

    彻夜人未眠。

    承君志,慰君愿,

    江汉覆倾胜前弦,

    兄还亦无憾。

TOP

96年后,中日围棋擂台赛停办,中国棋手在国际围棋赛事中纷纷铩羽,全国的围棋活动都跌入低谷,枣庄围棋也进入了大约五年的沉寂期。围棋活动越来越少,围棋协会秘书长王春光远走北京,其它协会领导人也因年龄,工作等原因不再介入协会具体工作,近半数的围棋爱好者销声匿迹。

    在体委闲暇下来的丁丁开始做起了生意,他和弟弟张铎一起开了一家洗煤厂,初期效益很好,但后来由于连环债务和经营决策出现问题,生意是每况愈下、难以为继。把洗煤厂打理给别人后,丁丁又重归运动场。

    丁丁是高级游泳教练员,曾支教过山东省少年队,在他的运动员时期还曾受过专业的拳击训练,重回体委后,他立即组建了市拳击队并亲自担任主教练,拳击队在随后的省运会和其它省际比赛中获得了数十枚奖牌,其中金牌十余枚。

    丁丁曾多次建议我经常参加拳击活动锻炼身体,我第一次去拳击训练场看到学生们的训练比赛就感觉拳头发涨,手指发痒,找到丁丁要求和他的学生“练练”,丁丁授意陪练的学生只防守不进攻,两个回合下来我就觉得大脑严重缺养,头晕目眩,只得主动放弃,不想在如此“不平等”的比赛条件下竟也无法获胜,顿时兴趣索然,不再奢望成为拳击“高手”了。

    即使在丁丁做生意期间,他也一直牵挂着围棋,不久他就在市体育场租用了一套教室,办起了棋社。棋友李刚的人品和管理才能颇受丁丁的赏识和信任,委托其管理棋社。在当时的环境下,想维持棋社的运营是非常困难的,李刚也基本上是义务为爱好者服务,尽心尽力地把棋社管理的井井有条,在枣庄围棋最低靡的时期,棋社还是红火了几年。在此期间,聚集了一批痴迷的围棋爱好者,大小围棋比赛和交流活动一直没有间断,也促成了李刚和丁丁深厚的友谊。

    2001年后,随着以常昊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新生代棋手的崛起,中国围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枣庄的群众围棋活动又重新复苏。滕州悟通香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卫舒平先生,慕名来到棋社拜访丁丁,表达了支持枣庄围棋事业的愿望,出资赞助了第一届“悟通杯”枣庄市围棋精英赛,比赛规模虽然不大,却聚集了张光彬、宋福东、甄再远、贺刚、郭永、殷超、许孝国等枣庄各年龄段的围棋高手和李富彦、郭建志、李晓冬、张志力等滕州围棋界领军人物。从此,枣庄形成了企棋联姻发展围棋的新格局,揭开了枣庄围棋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TOP

87年5月,由枣庄、济宁围棋协会联合举办的两地围棋对抗赛在兖州开战,枣庄队由张伟、王修义、周波、邓增标等当时枣庄的最强棋手组成,张丁丁和时任枣庄围棋协会秘书长的王春光做为协会的负责人一同前往。按照济宁协会的建议,双方以五台三胜决定胜负,枣庄棋手不够,丁丁只得临时顶替出战第五台。不料第一轮枣庄棋手发挥不佳,前四台悉数败阵,“客串”的丁丁竟成为枣庄唯一的胜者,避免了被“剃光头”的尴尬局面出现。中途王洪雨及时赶到,枣庄才在第二轮获胜,总成绩仅输一盘。

  84年中日围棋擂台赛是中国和国外开设的最早的围棋对抗赛。该项赛事由于在最初的三届比赛中,中国棋手聂卫平保持八场不败的纪录,并使中国队夺得了头三届比赛的胜利,不仅成就了“聂棋圣”抗日英雄的威名也对中国围棋的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枣庄的群众围棋活动也从87年后步入了第一个顶盛时期。丁丁做为枣庄围棋协会的主席在此期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7年丁丁主办了枣庄围棋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全市围棋比赛。比赛分预选赛、团体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参赛人数达到320余人,比赛场面蔚为壮观,时至今日每及谈起此事,经历者仍津津乐道。在此后近十年中,丁丁每年都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围棋比赛,为枣庄围棋随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棋手后来成为了枣庄围棋协会从事组织和教育工作的中坚。

  做为一名职业教练员,丁丁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他主持的围棋比赛都是严格按照竞赛规程操作。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论你身份高低、不论你名气多大、不论你有钱没钱,在棋盘上大家都一样。”87年的段位赛,一位市领导的儿子找到丁丁,要求越级参加比赛,遭到丁丁断然拒绝,许多丁丁的好友索要人情段位都无一如愿,笔者做为丁丁最为器重的助手,也因在比赛中让棋受到严厉的斥责。后来我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后,常常以此为戒。

  丁丁性情豪爽、为人仗义,结交的朋友大多会成为知己。棋友周波处事超然洒脱清高孤傲,不但棋艺出众,事业也颇为成功,和丁丁结识不久即成莫逆之交,一次酒后妄语,曰其在枣庄仅丁丁一友,丁丁闻言当即反驳道:“如果你在枣庄只有我一个朋友,那么我们可能很快就会不是朋友了。”正是由于过于刚直的性格,造成了极具运动天赋和教练才能的丁丁在枣庄体委几度起伏。笔者接触到的体育届人士都为丁丁英年早逝,才华未得以充分施展惋惜不已。

TOP

[张丁丁]  许多天来,一直难以下笔,因为想写点丁丁的事由来已久,在04年丁丁病逝时就有此想法直到今日。丁丁的故事太多,从何入手有点难以决择,恰好前日得到好友李刚怀念丁丁的一首《长相思》—-- 忆丁丁,感动之余不觉思绪涌动。

青山寒,秋水寒,

寒梦相逢别亦难,

执手泪如泉。

卓山头,望归雁,

独嗟人生甚苦短,

恨早逝英年。

    张丁丁1959年生,2004年6月8日因突发心梗,英年早逝。丁丁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体育系,生前曾任枣庄市体委游泳队主教练(高级教练员),游泳馆馆长;拳击、散打、跆拳道总教练;枣庄市围棋协会创始人,围棋协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第二届委员会执行主席。

    丁丁运动员时期多次获得全省游泳比赛冠军,70年代初保持100米蝶咏山东省记录多年。从事教练员工作后,曾创造枣庄游泳参加省运会独揽六成金牌的的辉煌记录。我国著名游泳运动员金浩就是丁丁的得意门生之一。后执教拳击队,又多次在省级比赛中夺得金牌。

    丁丁性格刚直,为人豪爽,外表粗犷做事慎密。大度而不失原则、宽松而不失条理,鲜明的个性注就了他在枣庄体育届、围棋届和朋友圈极高的威望。

    张丁丁是张伟的弟弟,排行老四,86年我们在“俱乐部”得以结识。和丁丁第一次交手仅以半目落败,论棋力丁丁当在张伟之下,棋风朴实,未显过人之处,我所亲历的丁丁在“俱乐部”和众多高手的对局却从未失手。因为要主持协会的组织工作,他几乎从未参加过正式的比赛,对其真正实力也无从验证,直到十余年后,在丁丁家中我第一次完胜后,感觉丁丁当年大约具备业余二段的棋力。

    86年末,丁丁带游泳队赴济宁训练,闲暇之余寻访当地围棋高手切磋,经朋友介绍找到济宁围棋协会创办的棋馆。因是外地访客,棋馆不敢怠慢,选出在场棋力最强的应战,首战既被丁丁屠龙。众人畏惧丁丁杀力,打电话急招在外办事的馆主出阵,观主闻讯,急匆匆赶来,未及晗喧即猜先开战,丁丁正值士气旺盛,招法犀利,行至中盘胜势已呈。馆主当时为济宁围棋协会的骨干,棋力在当地属三甲之列,完败于丁丁令众人惊讶。认输后馆主方才问起丁丁大名,得知丁丁为枣庄市围棋协会主席后方恍然大悟。济宁围棋协会主席闻讯赶来,招约协会领导和棋界名手隆重宴请丁丁,此行也促成了枣庄和济宁两地围棋协会的多次交流和对抗比赛。

TOP

张老下棋一般都以娱乐为主,不太注重输赢,多凭感觉,落子随手,因而对局中漏洞百出,笑话不断,年轻棋手因此也以“杀”之为快。记得一次在“俱乐部”,我与郭紫刚对局中途,张老揭门而入,二话不说,拉着正在观棋的甄再远就在临桌杀将起来,不多会儿,就听着“哗哗”的收拢棋子声,我下意识地抬头看见了小甄洋洋得意的神态,胜负了然心中。当我结束棋局旁观张老的对局时,他们竟已下了数盘之多,时局张老依然是棋形散乱,一条“巨龙” 岌岌可危,张老无奈自补一手,小甄脱先它投,张老仍不放心的又补一手,不料小甄再次脱先,巡视过来的张伟看到后,大呼道:“张工下晕了吧,补两手还是个后手死”旁观者皆忍不住哄堂大笑。“后手死”也因此成为了下臭棋的代名词。甄再远是枣庄火车站的一名职工,围棋水平是和我同年龄段棋友中的骄骄者,为人正直、个性张扬,在和张老的升降级对局中曾将张老打到让四子,性情温和的张老对此也颇有微词。

    90年代后,一大批新秀脱颖而出,张老逐渐被淡忘,数年后见到张老竟是在他的追悼会上。

    据说张老的死是因为家族矛盾,具体原因不便深纠。到场参加追悼会的除了他的家人和单位同事外,大多是棋友。张老一生简朴,抽烟都是低价的,最大的爱好是围棋,可棋具都是最简陋的。不规则的玻璃棋子和一张纹路不清的塑料薄膜棋盘沾上水贴在八仙桌上不知用了多少年。安葬时,家人将老伴亲自购买的最高档的云子、云盘,和张老一生积累的棋具、棋书一并随之而去。面对此景,众人无不动容,凄然泪下。

    棋盘上纵横着白色与黑色的方格,每走一步棋,都是一种选择,或输或赢,或胜或败;人生旅途纵横着正确与错误的道路,每走一条路都是一种选择,或对或错、或生或死.人可以构想未来但不能决定未来,张老留下的是一位长者令人敬佩的品格;一位棋人令人赞叹的执着。

    时光飞逝,不觉张老故去已十余年,恍然中,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以一首《满庭芳》缅怀故友:

云雀惊飞,儒竹风动,古院钟拢山盈。

锦城棋者,携酒至石枰。

溪草依然记旧,寻向处、禅月纷呈。

瀑花溅,烂柯重现,雨系木野枰。

叮咛,同把盏,千言万语,吴图覆倾。

念此去烟波,雨打浮萍。

飞涧棋韵照赋,凌云志、相映随行。

白苍岭,琴台飞渡,微翠水共鸣。

TOP

此后,张伟就没再亲自上阵参加各级的围棋比赛了,而是作为教练、领队或组织者,继续在纹枰天地中纵横。

    枣庄矿业集团是枣庄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国煤炭行业普遍效益较好,每年都举办行业性的全国围棋赛事,枣庄矿业集团每次都积极组队参赛,以张伟的实力和名望自然是教练的不二之选。每次比赛,他除了在本单位内挑选最优秀的围棋人才之外,无一例外地力邀非本系统的年轻棋手张广彬参赛,由于有机会经常参加高水平的全国行业比赛,加上广彬天赋较高、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枣庄地区无可争议的第一高手。每谈及此事,广彬都会流露出对张伟慧眼相识的感激之情,生活中以老师或兄长相称。

    2000年以后,张伟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自身专业的进修和协会的组织工作中,他以过人的智力和执着,很快在自己的业务领域成为山东省颇具名望的核磁共振专家。2001年,张伟组建成立薛城区围棋协会,连续多年举办区际围棋比赛、市级围棋邀请赛和交流赛。2002年枣庄市围棋协会第二届委员会成立,张伟众望所归当选副主席。

    纵观枣庄棋坛二十余年的进程,活跃在第一线的围棋高手,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张伟“俱乐部”的门生,从早期的邓增彪、王秀义、甄再远、龙滕军、李跃辉等,到后来的宋福东、贺刚、张广彬、周波、丁振金、藏志强、王龙江等无一不受到张伟的影响。笔者虽棋力不及众人,但略占年龄“优势”,加上后来主持协会工作,得以“大师兄”自诩。不论是为人、处事,对待下棋、对待工作,都从张伟身上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张长河],已故前辈棋友。在张伟“俱乐部”得以相识,因为年龄的差异,对张老了解不多,但通过和他几年的围棋交往对其“围棋人生”还是有一些面上的认识。

    张老是60年代初的电力工程大学生,80年代中期是枣庄供电局的工程师,棋友皆称张工,张老身材不高,不善谈吐,为人谦和,下围棋可能是他唯一的业余爱好。因其下棋历史比志国、张伟更久,在当时是枣庄地区成名最早的高手。因年龄偏大,棋力减退,逐渐被后辈超越。

    第一次夜间慕名登门拜访,就受到了较高的礼遇,让座倒茶,整理棋具,令我颇受惊宠。可能是喜欢下棋,棋友拜访较多的原因,张老和老伴分室而居,小屋不大,设施简陋,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散乱地摆满棋子又宽又大的八仙桌。当时有关围棋的书籍很少,但在张老的床头却堆满了围棋刊物和书籍。初次交手,我主动要求摆两子讨教,但张老可能是出于礼貌只是让先,恰逢当时笔者正值棋力精进更兼年轻气盛,首局竟杀的张老满盘皆“花”目不忍睹。看着张老涨红的面庞,不忍全身而退,在张老的挽留下,又摆兵布阵大战十余盘,直到日出三杆方才罢手。

    张老棋理虽好,但因年龄原因,随手棋很多,总体算是下成平手,如此战绩对于我这个后生晚辈来说,足以对外“炫耀”一番了。张老烟瘾很大,我们一老一小一夜对弈下来是满地烟头,满屋烟雾,告辞出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顿感神清气爽,满足之余不禁为张老的身体担忧。

TOP

张伟在棋力的鼎胜时期,鲁南一带除了王洪雨外已罕有敌手,几次周边地区的顶尖高手对抗他都有上佳的表现。他参加比赛不多,但几乎每一次都能留下一点“轰动”性的影响。

    1986年夏,枣庄市青年围棋协会成立,同期,在市青少年宫举办了枣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围棋比赛,大概有上百人参加.预赛中张伟几乎没遇到任何阻力轻松杀入决赛圈。16进8的争夺他遇到了工商银行的宋川,宋川也是“俱乐部”常客,学棋时间不长,平时和张伟下棋都是被让四子,但比赛中,棋手的心态和平时下着玩有很大的不同.与张伟的过于轻敌和放松不同的是,心理素质极佳的宋川超水平发挥,在中盘战中伺机拔掉张伟中腹至关重要的“棋筋”一举奠定胜势。消息传出,全场震惊,有个别棋友埋怨宋川,不该对老师“下黑手”,但更多的年轻棋手感到欢欣鼓舞,因为宋川的获胜,为今后年轻棋手超越前辈“高山”吹响了号角。

     1987年冬,在枣庄市第一次定级定段赛上,张伟不出所料地和王洪雨等高手顺利杀进八强,在半决赛中,张伟不敌王洪雨,只能和当时还是枣庄煤矿技术员的年轻小将邓增彪争夺季军,但比赛规程规定,只有冠军授业余三段,第二、三名授二段,四至八名只能定初段.张、邓二人均不干心只定初段,可碍于规定又只能二选其一,于是二人经私下约定,在对局中竟下出“三环劫”罕见棋形,巧成和局,名次并列第三,均如愿定为二段。事后,经了解内情的棋友介绍,二人为摆出“三环劫”颇费了一番脑筋。事后想起此事,仍不禁为当年棋手的痴迷和执着感叹不已。

    最后一次看到张伟参加的正式比赛是在1999年,枣庄市围棋升段赛.在最高规格的三段组比赛中,张伟面对一大批比自己年轻二十余岁的后起之秀,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连战连捷,一路过关.到了争夺冠军的最后一轮,对手竟借故弃权,未在赛场现身,张伟顺利夺冠,并晋升业余四段.不少棋友猜测是对手故意相让,我也有此看法,因为他最后的对手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枣庄围棋第一高手的张广斌。做为组织者之一,我全程在场观看了他的所有比赛,人过中年,而且事务繁忙,张伟仍能在高级别的比赛中表现出如此状态令人敬佩和赞叹。

TOP

治国因资金优势进入股市自然成为当地的大户,初期他还是挣了钱。在他的怂恿下,我也尝试着买了几次,不过我对此道是一窍不通,每次选股都是完全听从志国,平时口才平庸的他每当纵论股票总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对于他判断的准确性我没有过多的考虑,但他建议我所买的几支个股都无一例外的发了一点小财。后来才知道,他建议别人买的个股自己却不买,反道而行的后果也可想而之。后来索性自己做主买了一单,不料很快就被“掏牢”,无耐只能“割肉”出逃,从此不在介入,而志国仍“痴迷”于股市。我没问过他炒股的业绩,只知道他从大户室搬了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的转变,志国棋力渐退,逐渐的淡出,曾经响名鲁南的一代棋坛高手慢慢的在记忆里消失。
    张伟,52岁,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老革命且写得一笔好字,沿用至今的枣矿集团“体育馆”的馆名就是出于老人家的手笔。母亲是医生,受家庭的影响,张家兄弟五人都注重学习,兴趣广泛,喜爱体育、医学、艺术等。张伟排行老三,我们经张志国介绍得以相识,却注定了20多年亦师亦友亦兄弟般的缘分。
    初识是85年,他是枣庄矿务局医院放设科的医生,每隔一周,他都有一次夜间值班,每及此日,他的办公室和值班室就成了围棋“俱乐部”,光顾的棋友少则数人,多则近20人。人数少时集中在值班室下棋,人数多时就分散到办公室,有的下棋,有的打牌,感觉很“火”。
    张伟外表温文尔雅,谈吐不俗,丝毫看不出少年时曾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擅长游泳和投掷,选择医生职业和他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联系。第一次看他下棋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在他的“俱乐部”下棋他总是安排棋力相当的棋友捉对撕杀,而他自己只是与张长河、张志国等几位名手切磋对弈,基本上不和棋力差或太年轻的棋手对局。我初期去时,大多被安排和甄再远、李克银、孔伟、郭紫刚、单衍山等棋友下棋,闲暇的时候就在一旁观摩几位高手的对局。
    印像较深的是他与已故老棋友张长河的一盘棋。论棋力,张伟远胜于张长河,出于对张老的尊重和自已绝对的自信,在本以胜定的局面下仍强行开劫以图大胜,不料一招误算前功尽弃,面对危局张伟明显感到了紧张和一丝懊悔,一边苦思冥想,一边念念有词:“增加点变化吧”,后经奋力搏杀也未能挽回败局,这是我在早期下棋经历中见过张伟为数不多的输棋中的一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