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技进乎道 于 2015-6-4 17:14 编辑
第一章 道与魔
核心提示 枰上对弈,道与魔相生相克,道不抑魔,魔将脱缰。破魔之法就是探究正解之法。现在很多人,不肯花功夫研究棋理,而是要做金庸笔下的小和尚虚竹,以为误打误撞就可破了玲珑棋势,还有人试图走捷径,盲目模仿韩流。殊不知这样终究是走不出输棋的怪圈的。
第一章 道与魔
本章名为“道与魔”。那么,什么是“道”呢?“道”是“正道”的简称。棋有“棋道”;茶有“茶道”;治理国家的叫“王道”。实际上,“道”就是事物的本身规律。寻求事物的本身规律,称为“求道”。在棋手中,有个派别叫“求道”派,他们不太计较胜负,不下十分难看的棋。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写了一首诗送我,其中有一联是:“妙着原在方寸间,高手得之活全局。”“妙着原在方寸间”,便是棋道;“高手得之活全局”,便是求道。
那么,什么是“魔”呢?“魔”是“魔道”的简称。我想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而不顾事物的本身规律,这便是“魔”。反映在棋上,便是设个圈套,弄个陷阱;念念不忘要表演自己的一个妙手……凡此种种,都是“魔”。有人曾用“三思而行”去问孔夫子,孔子曰:“再思可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想两遍就可以了。宋朝的大儒朱熹,在这里批了个小注云:“三则私意起而反惑。”这个“私意起”,便是“魔”。
现在,想学棋的小孩很多,我们应该教给他们棋的正道,不要教给他们邪门歪道。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很难。业余高手大都喜欢表现自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围棋老师,却最好不要表现自己,能把大家都会的正着,教给还不会的孩子,你就是好老师了。
俗语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是容易被误解的。在这里,道,不是指孙中山,魔,不是指袁世凯;而是指一个人当他的道上升一尺他的魔却上升了一丈。这是因为,道讲究循序渐进,花的力气大而进展慢,魔却不然,有时能“立竿见影”。这样说来,岂不是“魔”优于“道”么?其实不然,因为“道”进展虽慢,却没有毛病,“魔”却是有毛病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走火入魔”。
如果要打个比喻,“道”就像是一个人找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地求发展;“魔”就像去买六合彩,中了时有大欢喜,但能中的有几个,还是倾家荡产的多。
言归正传,我是下棋的人,还是说棋吧!第一节棋之道
图一:(白14,棋之道)
这是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聂卫平九段执黑,对日本藤泽秀行九段下的棋。白14这手棋是新手。过去都在A位拆。当14这手棋落到盘上之后,聂卫平左看右看,都觉得难以应付,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手棋。因为黑棋无论怎样应,原先黑在B位拆的好点都要被化解掉。
图二:(白优)
黑1退,白2扳,黑3扳,白4退,白优。白棋不但走到了4位的拆二,连角上的官子也收到了。图中黑1如走2位,则白A,黑B,白4,大同小异。图三:
黑1扳,白2夹常法,至黑5告一段落,黑A位的好点化解了,白可放心在左边行棋了。
图四(实战)
聂卫平为了求得先手,采用了牺牲局部利益的下法,黑1扳,当白2断时,黑3忍痛在这里打。因为如果不在3位打而直接5位打,则白在6位及8位连打两下就可脱先了。现在3打拖重白棋,但也付出了代价。至白10的结果,白方便宜,白10如改在A位打,则更好。
图一中的白14,便是“道”。为什么说是“道”呢?因为它符合此局面下围棋的本身规律。这手棋要比过去常走的拆二好。而这手棋是本身存在棋盘上的,藤泽秀行九段发现了它。右下的白子已经成形,白14之后的变化对局都完全能算清,无论黑方怎样变化,白方都不会出毛病。而且,白方的思路明晰,只要稍加解说,水平不高的棋手也能学会。这手棋在藤泽秀行下出来的时候是新手,但是很容易变成大家都会的常法。这就是“道”的特点。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图:
图五(黑9,道):
黑9这手棋,是“道”。是后发制人之策,它让白方在右上角先表态,然后决定黑在右下角怎样下。白10小飞应,黑11再虎,按定式至黑13拆,白已有10位这个子,就不能在A位拦逼了。
黑9这手棋,也是藤泽秀行九段下出来的,后来李昌镐常用,因此,有人误以为李昌镐是首创,其实李昌镐只是模仿而已。这手棋虽然没有图一中白14那么巧妙,但它同样思路清晰,没有毛病,水平稍差者也一学就会。这是讲得出道理的下法,也就是符合棋理的下法,因此是“道”而不是“魔”。
也许有人会问,就凭教给孩子们一些一学就会的常法,孩子们能成为职业棋手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讲个故事:唐玄宗的棋待诏王积薪,有一次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黑下来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去借宿。这人家只有婆媳两人,幸亏还算好客,将王积薪在廊下安顿下来。就寝之后,听得婆婆对媳妇说:“长夜难遣,可棋一局乎?”媳妇回答:“然!”王积薪就觉得奇怪,心想,婆媳两人分居东西厢房,且又黑灯瞎火,怎能下棋呢?正在此时,听得媳妇道:“平角三六着子矣,”(古人将棋盘分为四等分,以“平”、“上”、“去”“入”区分)王积薪方始明白,她们是下盲棋,他就默记她们的下法,觉得她们的下法高深莫测。第二天,王积薪就去向她们请教,并拿出自己过去的弈谱。婆婆看了一眼,便对媳妇说:“这个人,可以教他常法。”于是,媳妇就把常法教给了王积薪。后来王积薪成为唐代最有名气的国手。
金庸先生写的《天龙八部》,看过的人一定很多。书中有个小和尚虚竹,误打误撞破解了逍遥子布下的玲珑棋势(金庸先生多半受日本棋谱的影响,将玲珑写成了“珍珑”,我不知道,是否日文中没有“玲珑”这个词。我们棋界受金庸先生影响,也将棋势称为“珍珑”。但我知道,在汉语中没有“珍珑”这个词。而在古代,是将围棋的死活题,即棋势,称为玲珑的)。小和尚虚竹,破解了那个玲珑棋势,他是不是就此成了围棋高手呢?金庸先生没有说,可见没有成为围棋高手。围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是蒙对了一手烦难的棋就能一蹴而就的,相反,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登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棋理,明白了棋理,就能避免各种各样的盲目性。
第二节 魔
图六(白10,魔):
白10这手棋,是李昌镐九段爱下的。由于李昌镐爱下,学的人就很多。不过,不管下的人有多少,它不属于道而属于魔。为什么说这手棋是“魔”呢?原因在于,右下的白棋尚未定形,今后能下成什么样呢?不要说学着这样下的人不知道,就连经常这样下的李昌镐也不知道。
也许有人会说:“你又不是李昌镐,你怎么会知道他不知道这里的变化呢?”理由很简单,因为现在流行的下法,是错误的应对。如果找到白棋的毛病所在,走出正确的定形,下白10这手棋结果会吃亏,所以白10是“魔”而不是“道”。
白10既是“魔”,为什么跟着这样下的人还那么多呢?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李昌镐的名气很大,许多人认为跟着他下,总不会错;其二,比较复杂一些。过去有句话叫做“没有金刚钻,别揽磁器活”,意思是有多大能力办多大的事。用在下棋上面,就是你会下的就下,不会下的别下。现在的人想法不同了,有一种叫“超前意识”,“超前消费”,没有钱,借了钱先把房买上,车买上。以后会怎样?以后再说。下白10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这种以后怎样,以后再说的态度。
再说白10以后的变化,当代有那么多高手,为什么没人能下对呢?你也许会感到奇怪,但我一说明,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自从韩国崛起之后,棋坛形成了重“套路”而轻棋理的趋势。为什会形成这样的趋势呢?就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围棋成了一项商业性质很浓的竞技项目,在高额奖金的驱动下,棋手们的求胜心超过了对棋道的追求。而“套路”之类的棋,往往是比赛中克敌致胜的捷径,所以中国棋手也把精力用在研究具体的着法上,而忽视了棋理上的探求。不可否认,这样的棋也有其可行之处,韩国人就是凭着他们的套路在世界棋坛上称霸多年的。但是,真正的好棋在哪里?对方的棋哪里有问题?还是必须有理论的指导和敏锐的感觉才能发现的。虽然韩国棋手研究的套路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胜率,但仔细分析,其中的很多下法都是有毛病的。本文的以后各章将指出这些毛病。现在言归正传。先来看一看图六中白10托后,当代棋手是怎样定形的——
图七(白优):
白2扳至黑5是常法,没有问题。白6退,不得已之着。这手棋就棋形而言,是不漂亮的,但为了照应右下白棋的两个弱子,只能这样下。
黑7爬,不合棋理之着。我们在学棋之初就知道,爬二路是不好的,能不爬就不要爬。那么,高手们为什么要爬这个二路呢?是为了走黑9,照顾黑3这个子。这种思路,是将黑3视为“要子”的思路,同时也是注重角上实利的思路。在这种思路指引下,黑7便成了必然之着。于是,白10从容粘接,黑11补,白12拆,到此,局部告一段落,白右边十分厚实,白优。不到一年前,常昊执黑对李昌镐负的番棋第一局就是这样定形的。《围棋报》让我评这局棋,我就说黑7是疑问手,应该换一种方法定形。后来,常昊九段对李昌镐九段的第三局,仍是这样定形的,我很失望,明白高手们是不看《围棋报》的。
李昌镐总是下白棋的一方,总是利用对手思路不广,找不到好的定形而得利。这就是“魔”的威力。如果对手根本就没有好的定形,那么,图六中白10这手棋,就是“道”了。但实际上,黑方是有好的定形的。所以那手棋是“魔”。黑方怎样才能找到好的定形呢?必须用棋理指导,分析当前局面。
第三节 魔之病
用棋理来指导你怎样下,是非常重要的。
图八(要子与废子,主战在何处):
当白△退后,黑方不忙下子,要分析一下当前的局面。学棋之初除了老师教你别爬二路之外,老师还教你分清要子和废子。要子不能丢,废子该弃掉。再爬一个二路,是将黑△视为要子,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废子,因为丢掉这个子,对整体的厚薄没有什么影响,而白方如果来吃这个子,势必形成五子提一子。五子提一子,在通常情况,是双方可以接受的行情,但白提子之后,白△这个子的位置很难看,白总体的子效偏低,因此,黑△这个子是可以给白棋吃的,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救它回来。分清了要子与废子,再来分析今后的主战场。右边尚未定形,主战场自然是右边而不是右上角,明确了主战场在哪里,我们就能明确,不要贪角上的小利而被白方在右边走好。作了这样的分析,你就能下出一手正确而漂亮的棋来。而这些分析的工作,不是在对局时做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新形,你完全有时间在平时做好这些工作的。
黑1应当在这里打,忍耐,即“忍之棋道”。白2打,黑3粘。这叫“屈而伸”。要打的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有力。黑棋在角上付出了一点代价,换取了白方在主战场右边的定形困难。写诗要有意境,下棋也需要意境,这便是一种意境。因为是一种意境,缺乏文化底蕴就难以想到。写诗有意境就是好诗,但围棋还不行,围棋有胜负,还要看效果。现在来看一看黑这手棋的效果。
白4如果仍在这里粘,则黑5仍跳,白棋已经找不到开拆点了。若仍在6位拆三,则黑7碰,白8上扳,黑9顶,白10压,黑11连回,这一结果,要比黑先爬二路好得多。这样,白不行。图中白8若改在A位扳,则黑B扳,白不行。因此,白4这手棋不行,要改变下法。
图九(作战):
为了照顾右上白子,白4改在这里虎。但虎,对角上的压力就小了,战斗力强的棋手,可以在5位夹攻。右上的一串白子,有走重了的感觉。白6靠下,至14是常法。黑15跳攻白,白16是巧手,作了至19的交换,使A位成为急先手,才能在20位飞出,至24是常形,成为双方混战的棋。喜爱战斗的棋手,可以采用这个图。如果你不喜欢作战,黑5时还有另一种选择。
图十(白薄):
白△虎时,黑也可在1位拆一,白2拆,右边虽已整形,但却是薄形,与图七相比,白方不及图七,上方的三个白子,不能认为是先手便宜,因为和右下的搭配不大完善。将来,黑棋有A位打入的下法。白B,黑C,白D,这时,黑棋除了常法在E位凸后做劫之外,还可选择在F位扳的下法,F位扳,是针对上方三个白子的特殊下法。结论:黑棋只要下出图八中黑1这手棋,白在右边就得不到理想的定形,是白比较难掌握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