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二、世界个人赛赛事综述

      1、各项比赛棋手计分标准

      世界一、二级个人赛按赛事规模及奖金的不同,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富士通杯、东洋证券杯、春兰杯、丰田杯、LG杯(第一至第九届)、应氏杯(第二届);第二类:三星杯、LG杯(第十届起)、BC卡杯、百灵杯;第三类:应氏杯(第二届除外);第四类:中环杯、亚洲杯。

      第一类比赛没有综合预选,本赛选手为24名,且有8名种子选手直接进入十六强,因此只统计进入八强以上棋手得分。计分标准为冠军10分、亚军5分、四强2.5分;八强1分。(第二届应氏杯没有中国大陆棋手参加;丰田杯虽是32个本赛名额,但是两年一届,且仅举办了四届,为便于统计,因此都归入第一类)

      第二类比赛设立了综合预选赛,预选赛至少有3-5轮,参加人数达到二、三百人,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开性赛事。本赛选手为32名或64名,种子选手直接进入本赛,因此统计进入十六强以上棋手得分,且计分标准高于第一类。计分标准为冠军12分、亚军6分、四强3分、八强1.5分,十六强0.75分。(LG杯从第十届比赛起设立了综合预选赛,本赛选手改为32名,因此归入第二类)

      第三类应氏杯(第二届除外)由于奖金远高于其他类赛事,且影响最大,被称为世界围棋比赛的奥运会,因此计分标准最高。本赛选手为24名,8名种子选手直接进入十六强,因此只统计进入八强以上棋手得分。计分标准为冠军15分、亚军7.5分、四强3.5分;八强1.5分。

      第四类台湾举办的中环杯,中国大陆棋手没参加,本赛棋手只有16名,只统计进入四强以上棋手得分。计分标准为冠军5分、亚军2.5分、四强1分。亚洲杯由于是快棋赛,且参加棋手只有7名,只统计冠亚军得分。计分标准为冠军3分、亚军1.5分。

——见《世界个人赛计分标准及权重情况表》

      2、各项比赛所占权重情况

      根据以上计分标准,统计出来全部世界个人赛的计分总额为2725.5分,其中一级个人赛计分总额为2589分;二级个人赛为136.5分。其中三星杯每届比赛计分36分,十七届比赛合计612分,占比22.45%,排名第一;富士通杯每届比赛计分24分,二十四届比赛合计576分,占比21.13%,排名第二;LG杯十七届比赛合计504分,占比18.49%,排名第三;以下依次为应氏杯237分,占比8.70%;春兰杯216分,占比7.93%;东洋证券杯168分,占比6.16%;BC卡杯144分,占比5.28%;再往下依次为亚洲杯、丰田杯、百灵杯和中环杯。

      从以上可看出,三星杯、富士通杯和LG杯合计计分达到1692分,占全部世界个人赛计分总额的62.1%;占世界一级个人赛计分总额的65.4%(接近三分之二),可以说这三项世界比赛表现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者棋手的整体成绩。中韩日三国在上述三项比赛的积分见《中日韩三项世界比赛积分表》(只统计八强以后成绩)。

      从上表可看出韩国在三星杯和富士通杯上的总积分远远超过中日两国,在LG杯上由于亚军和四强人数占压倒优势,总积分也好于中国。中韩日三国在三项比赛中的积分分别为481分、762分、278.5分;分别占三国积分总额的31.6%、50.1%、18.3%。中国的积分不到三国积分总额的三分之一;而日本除了在富士通杯上的积分尚可(高于中国),在三星杯和LG杯上的积分都少得可怜;韩国在三项比赛的积分占到了三国积分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即韩国在这三项比赛的成绩等于中日两国的成绩之和,这充分体现了韩国围棋的强势,所以韩国围棋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先中日两国。

      3、世界比赛举办国棋手的优势

      毋庸置疑,世界比赛总是对举办国的棋手比较有利,抛开天时地利等因素,从赛事种子棋手名额的分配上就可见一斑。例如世界比赛权重最大的三星杯:第一届三星杯1996年举办,种子棋手是韩国8人,中国4人,日本6人,韩国种子是中国的2倍。从第二届起国家种子为韩国3人,中国2人,日本2人,并增加了上届四强和历史成绩四强8个种子。由于上届比赛成绩韩国远好于中国,增加的8个种子大部分由韩国所得,中国只分得2个。最终的种子人数是韩国7个,中国4个;另外中韩各获得一个外卡名额(都是打酱油的元老棋手)。实际情况是由于中国在第一、二届比赛本赛种子较少,且当时出国参加预选赛的名额有限,从预选出线的棋手也较少,造成参加本赛棋手的人数明显少于韩国,成绩也相对较差,因此从第三届以后的历史成绩四强种子大都由韩国获得(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国家种子),有几届甚至是包揽了历史四强种子。如此就造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本赛种子越多—成绩越好—本赛种子更多—成绩更好,这其实也是三星杯韩国棋手的成绩远好于中日棋手的原因之一。而从2010年第十五届起由于中国在该项赛事成绩的逐步好转,赛事主办方就取消了历史四强种子,而将国家种子改为韩国4人,中国2人,日本2人,韩国种子名额变成了中日的两倍。

      再来看看LG杯,LG杯的种子分配偏向本国选手更明显。1996年第一届参加人数为32人,其中韩国15人,中国6人,日本8人,韩国人数是中国的2.5倍;从第二届起参加人数变为24人,国家种子为韩国8人,中国4人,日本5人,韩国种子是中国的2倍,再加上上届四强(韩3中1)。正是由于种子棋手的分配明显不平等,韩国棋手在前九届比赛的成绩明显压倒中日两国,甚至出现连续三届包揽四强的惊人局面。

      从2005年第十届LG杯开始引入了公开赛制度,设立了预选赛,参加人数变为32人,国家种子为韩国5人,中国3人,日本3人;第十一届国家种子为韩国5人,中国4人,日本4人(这是中韩种子人数最接近的一次)。由于在更改赛制后韩国棋手连续两年没夺得冠军,从2007年第十二届起国家种子又变为韩国6人,中国3人,日本4人,毫无理由的将上届中国的一个种子名额扣除加在了本国棋手身上,韩国种子人数又变成了中国的2倍。直到2012年第十七届,国家种子才变为韩国5人,中国4人,日本4人,把那个被剥夺的名额又还给了中国。

      而且从第十二届LG杯起,在预选赛分组中,韩国当月等级分(除本赛种子外)排名前16者,平均分配在16个小组中,造成中日棋手强手集中度太高,往往在预选赛中就被自己人淘汰出局。如此滥觞到了2012年第四届BC卡杯韩国主办方竟然在本赛中将本国排名较前的棋手平均放置在8个区中,而许多中国强手则集中在一个四分之一区甚至是八分之一区中,在本赛前几轮就互相火拼出局,真是遗憾。到此地步,比赛名为公开赛,实际上公正性是受到质疑的。

      中国举办的春兰杯也不遑多让,1998年第一届中韩日的参赛人数分别为9人、5人和6人;从第二届起国家种子棋手分别为8人、4人、5人,中国棋手也是韩国棋手的2倍(有点和韩国LG杯对着干的意思,呵呵);直到2012年,随着第十七届LG杯把那个种子名额还给了中国,第九届春兰杯的国家种子棋手才变为中国8人、韩国5人、日本5人。同样,由于占到了种子棋手的便宜,中国棋手在春兰杯的整体成绩一向都好于其他比赛,八强中占到5、6位是常事。只是由于春兰杯举办较晚,且是每两年举办一届,在世界比赛中的影响和权重不大。

      相较于中韩两国举办的比赛,日本举办的第一项世界比赛富士通杯在种子棋手的分配上则相对公允一些,而且不像韩国的比赛那样随意改变。第一届富士通杯于1988年举办,参赛人数为16人,其中日中韩三国分别为7人、4人和3人;第二届开始参赛人数为24人,日中韩的国家种子棋手分别为7人、5人、4人,再加上上届前三名。其时韩国棋手的整体水平还比不上中日两国,所以人数较少。从1995年第八届起就增加了韩国的种子人数,日中韩三国分别为7人、5人、5人,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十三届都没有改变。正是日本在种子棋手的安排上没有明显的偏袒本国棋手,才有了韩国棋手在1998-2007年的十年霸。

      综上所述,正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世界性围棋组织,制定统一的围棋比赛规则,各个国家举办的围棋比赛在规则制定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偏袒本国的棋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例如在种子棋手的设定上、在参赛棋手的分组上、在比赛的用时上等等,甚至还可以临时改变原本制定好的比赛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赛举办国的棋手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虽然决定比赛胜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棋手自身的实力,但世界顶尖棋手之间的实力差距本来就很小,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当然更容易发挥出水平。而且,比赛举办国棋手有着天然的人数上的优势,在整体上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事实上,哪国举办的比赛哪国棋手的成绩就相对较好,如中国在春兰杯的成绩是最好的;日本在富士通杯的表现相对其他的比赛是最好的;韩国在三星杯、LG杯、东洋证券杯上的成绩都是最好的。由于韩国举办的世界比赛最多,再加上拥有几位不世出的天才棋手,在世界比赛中取得压倒中日的好成绩就毫不为怪了。

      4、世界一级个人赛棋手成绩评述

      从1988年4月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诞生至2013年6月,25年来先后有九项世界一级个人赛举办,共举办了90届赛事,产生了90个世界冠军。所有参赛棋手中成绩最好的是李昌镐,从1989年14岁开始参加第二届富士通杯比赛,至2012年第十七届LG杯,24年来李昌镐几乎参加了所有的世界一级个人赛,共取得17冠11亚13次四强11次八强,合计得分298分,占一级个人赛计分总额2589分的11.5%!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叹和恐怖的数字!可以看出李昌镐九段不但围棋技艺精湛,出神入化,更是一个精神力无比强大的人!称为世界围棋大师当之无愧!

      排名第二的是鬼才李世石,一个拥有令人无法企及的围棋天赋及同样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性格棋手。从1998年15岁开始参加第三届LG杯比赛,15年来同样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围棋比赛(除了在2009年休职的半年),共取得14冠4亚5次四强11次八强,合计得分206.25分,同样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战绩!而且可以看出李世石九段的半决赛和决赛能力更强,胜率分别为78.3%和77.8%,是当今围棋界首屈一指的胜负师。

      排名第三的是曹薰铉,被日本已故棋圣藤泽秀行先生最为看好的天才棋手。从第一届应氏杯起二十多年来对抗过近四代中国棋手,取得了9冠2亚9四强12八强的优异成绩,合计得分150.5分。特有的柔风快枪风格,令无数棋手当者披靡。考虑到曹薰铉先生是在35岁才开始参加世界比赛,而在刚开始的几年世界比赛又较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是匪夷所思了,难怪被韩国棋坛尊称为围棋皇帝!

      排名第四的是刘昌赫,韩国媒体眼中的天下第一攻击手,其实在中后期的棋风更多是偏向均衡型,但同时拥有韩国棋手特有的敏锐性和在关键时刻敢于爆发的胜负师特质。从1990年第三届富士通杯开始,共取得了6冠7亚5次四强11次八强,合计得分131.75分。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职业棋手,其天赋毋庸置疑。

      排名第五的是古力,世界棋坛上中盘力量最强大的棋手,唯一能让李世石在中盘决斗中退避三舍的棋手;但可惜有后半盘收束不够严谨容易走出随手棋的弱点,不然排名还会更上升。从2001年18岁开始参加第六届三星杯比赛(比李世石晚了3年),取得了7冠3亚3次四强8次八强的成绩,合计得分120.5分。以古力目前中国排名第三的状态(2013年4月排名—下同),继续在世界比赛上斩将夺冠是很有可能的,超过刘昌赫跻身世界前四也是指日可待;但要想赶超曹薰铉的世界第三,毕竟有着30分的差距(相当于十次世界四强的成绩),而古力今年已30岁了,在90后棋手风起云涌的今天,难度可能较大。但如能够保持较长的竞技寿命,在世界比赛中持续有上佳发挥,还是有可能的。

      排名第六的是常昊,中国棋坛的“韧圣”,中国第三代棋手的代表人物。世界棋战出道之初,屡屡败于李昌镐,但仍屡败屡战,百折不饶;尤其是在2006年后两次在世界比赛决赛战胜李昌镐,更是难能可贵。从1995年19岁开始参加第七届东洋证券杯比赛(比李昌镐晚了5年),至今共取得3冠8亚4次四强13次八强,合计得分110.75分。常昊目前中国排名第39位,想要更上层楼,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排名第七的是马晓春,中国第二代天才棋手,棋风灵活飘逸,有“妖刀”之称,是中国第一个取得世界冠军的棋手。当年一马当先纵横天下之时突遇天敌李昌镐,从此再未登上世界棋战顶峰,时哉、命哉!参加世界比赛共取得2冠6亚5次四强13次八强,合计得分79.25分。

      排名第八的是孔杰,昔日的“春兰少年”,曾和古力一起被喻为中国棋坛的“双子星座”,更一度被李昌镐等韩国棋手一致认为是中国最难对付的棋手。但一直到27岁才大器晚成摘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并一口气连夺三冠,在同辈棋手中实属罕见。从1999年17岁参加第二届春兰杯开始,至今共取得3冠2亚4四强9八强,合计得分69.25分。与第七的马晓春只相差10分,应该可以再上层楼吧。

      排名第九的是赵治勋,世界公认的“七番棋之魔”,“斗魂”令天下所有棋迷所敬仰!不知道什么原因参加世界比赛的成绩不是太理想,总感觉没有发挥出全部实力。共取得2冠1亚8次四强13次八强,合计得分66分。

      排名第十的是朴永训,韩国著名的“牛犊三人帮”之一,以形势判断和官子最为人称道。刚出道时锋芒毕露,连夺2个世界冠军,但可惜持续时间不长,逐渐淡出最顶尖棋手行列。究其原因可能是生不逢时,前有大小李,同辈和后辈棋手中也不乏皎皎者,再加上中国克星孔杰的存在。从2002年17岁参加第十五届富士通杯开始,至今共取得2冠2亚4次四强12次八强,合计得分62.25分。

      以下选评部分棋手:

      崔哲瀚:排名第十一,韩国“牛犊帮”成员,暴力围棋的代表人物,世称“崔毒”。近年来棋风变得厚实均衡,反而更见老辣,仍是韩国围棋当打的主将人物。从2002年17岁参加第七届三星杯开始,至今共取得1冠2亚5四强7八强,得分54.75分。

      依田纪基:排名第十四,日本著名棋手,棋风厚实强硬,有“依田老虎”之称。可能是棋风的原因,日本棋手遇到韩国棋手战绩普遍较差,而依田却有韩国棋手克星之说,当足以自豪。个人觉得依田是超一流棋手的标尺,只有在战绩和棋的内容上都超过了依田,才能称得上围棋的顶尖高手。放眼世界棋坛,不过寥寥数人而已。日本棋手由于自身的原因,参加世界比赛的次数不是很多,依田的成绩为1冠3亚3四强4八强,得分42.25分。

      陈耀烨:排名第十八,中国豹辈棋手的领军人物,曾创造最年轻进入世界比赛决赛的纪录。从2005年15岁通过预选打进第十届LG杯本赛开始,至今已取得1冠2亚1四强5八强的成绩,得分34.75分。

      朴廷桓:排名第十九,世界排名最高的90后棋手,韩国围棋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从2007年14岁通过预选打进第十二届三星杯本赛开始,至今已取得1冠1亚4四强2八强的惊人成绩,得分33.5分。朴廷桓是中国棋手未来夺冠路上的最大对手。

      小林光一:排名第二十一,日本名誉“棋圣”、“名人”,著名的“六超”之一。个性极强,极少参加本国以外的世界比赛,应氏杯的成绩也不理想,世界比赛成绩为1冠1亚4四强5八强,得分31.75分。

      聂卫平:排名第二十三,中国“棋圣”,曾经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取得十一连胜的辉煌成绩,惜乎巅峰时期在第一届应氏杯决赛中败于一生的宿敌曹薰铉,从此再未夺得世界冠军。世界比赛的成绩为3亚3四强3八强,得分30.25分。

      武宫正树:排名第二十七,世界棋迷最喜爱的“宇宙流”创造者,首个围棋世界冠军获得者,日本“六超”之一。世界比赛成绩为2冠3八强,得分24.25分。参加的世界比赛不多,有趣的是半决赛和决赛的胜率为100%。

      范廷钰:排名第四十一,95后首个世界冠军获得者,获得世界冠军年龄第二小者(仅次于李昌镐),2012年16岁通过预选首次打进第四届BC卡杯本赛,至今已取得1冠1八强,得分16.5分。未来的围棋巨星。

      刘小光:排名第四十九。小光同志在世界棋战举办25周年之际还能保持在一级个人赛棋手历史成绩前五十强,稍有点出人意料,呵呵。想当年小光同志在国内天元战气走马妖刀,国际棋战也屡有佳作问世,其天煞星般的力战风格甚至博得了很多韩国棋迷的喜爱。世界比赛共获得2次四强5次八强,得分11.75分。

——以上见《世界一级个人赛棋手历史积分前五十强排行榜》

      5、世界一级个人赛棋手前五十强综述

    (1)从国别来看,世界一级个人赛前五十强中国有20人、韩国有18人、日本有11人,台湾有1人。中韩人数相当,而日本能有11人上榜仍充分证明了昔日世界棋坛霸主的底蕴。而排在前四位的都是韩国棋手,前十位韩国棋手有5人,则证明了韩国在顶尖棋手的层面上领先于中日两国。

    (2)从年龄结构看,世界前五十强平均年龄为38.1岁,正好是李昌镐九段的年龄,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其中:50年代以前的棋手有10人;60年代的有6人;70年代的有7人;80年代的有22人;90年代的有5人。日本棋手的平均年龄最大,为54.9岁,他们参加世界比赛的机会本就不多,要想继续增加比赛积分都已不太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棋手的积分不断增加,得分在20分以下的老棋手将逐渐被取代,日本棋手在世界前五十强的人数将进一步减少。而中韩两国更多的是80年代以后的棋手,平均年龄分别为33.4岁和33.3岁(正好是日本最年轻棋手张栩的年龄),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还主要是中韩争霸。

    (3)从夺冠次数上看,李昌镐17冠独居榜首,李世石14冠紧随其后,且仍处于当打之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真是后生可畏!但李昌镐在2006年31岁后就再也没取得世界一级棋战的冠军,李世石今年也已满30岁了,会不会步李昌镐的后尘呢,真是让人充满悬念。大小李二骑绝尘,排名第三的是9夺冠军的曹熏铉,曹老师已届花甲之年,再夺世界冠军当然已不可能,那么以7冠排名第四的古力有无可能赶上或超过曹老师呢,同样是令人期待和充满悬念。

      刘昌赫以6冠排名第五,短期内尚无人能够超越,因为并列第六的常昊和孔杰都只是3冠,孔杰要想赶上刘昌赫需要再来一次2009-2010年那样的爆发!当然难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获得2冠的棋手共有5人,分别是武宫正树、马晓春、赵治勋、王立诚和朴永训,由于年龄的原因,5人中只有朴永训有可能增加冠军数了,但在90后棋手风起云涌你追我赶的今天,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屈指一数,夺得过世界冠军的1冠棋手竟然有21人之多,真的令人大吃一惊!按国别来看,分别是日本5人:林海峰、大竹英雄、小林光一、依田纪基、张栩;韩国7人:徐奉洙、朴正祥、崔哲瀚、姜东润、元晟臻、白洪淅、朴廷桓;中国8人:俞斌、罗洗河、朴文尧、江维杰、周睿羊、时越、范廷钰、陈耀烨;台湾1人:周俊勋。以上棋手中70年代以前出生的有7人,基本上已没有再获得冠军的希望。80年代以后出生的棋手中,排在世界一级个人赛棋手排行榜前二十五位的有崔哲瀚、朴文尧、陈耀烨、元晟臻和张栩,实力较强;25岁以下的年轻俊杰有姜东润、江维杰、周睿羊、时越、朴廷桓和范廷钰,风华正茂;他们都还有继续夺冠的希望,但仍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良好的机运。当今棋坛正处于战国时代,英雄辈出,世界冠军已不再像以前那么稀罕了,而棋手出成绩的时间也越来越早,朴廷桓弱冠之年跻身世界个人赛排行榜第十九位、范廷钰16岁勇夺应氏杯冠军,这些在十几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获得过世界冠军的棋手已不再高高在上,稍一松懈,随时会被更年轻的棋手所超越!而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最终脱颖而出!

    (4)排行榜中获得亚军最多的棋手也是李昌镐,共获得11次亚军,也是不可思议。命运仿佛给李昌镐开了个玩笑,在前面的十年(1996-2005)李昌镐夺取世界冠军就象是探囊取物一般,十年间共取得15冠2亚,世界比赛决赛胜率达到88.2%,且从未输给过其他国棋手;而在之后的六年(2006-2012)李昌镐却连续九次获得亚军,真是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而常昊以8次亚军名列第二,与李昌镐截然相反的是常昊在夺取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前曾经获得了6连亚,几乎成了亚军专业户,而常昊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最终获得了3个世界冠军,其中有2个还是从昔日的宿敌李昌镐身上获得,也算是棋坛的一段佳话。

      刘昌赫以7次亚军排名第三,他是韩国棋手中少有的亚军比冠军还多的棋手。在韩国的天王棋手中,刘昌赫对其他棋手的统治力明显比不过另外几位。马晓春以6次亚军排名第四,这位中国的天才棋手在1995年连夺2个世界冠军之后遇到了一生的克星李昌镐,不禁感慨命运的捉弄。心气极高的马晓春在决赛中几次被李昌镐半目逆转,又遇到韩国主办方临时更改比赛时间,时运不济之下在富士通杯决赛又被刘昌赫半目逆转,终于再也未能获得冠军。如今回想仍让人不胜唏嘘。

      李世石以4次亚军排名第五;再往后是获得3次亚军的聂卫平、林海峰、依田纪基、王立诚和古力。聂卫平九段在世界围棋史上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决赛中憾负曹熏铉九段后,似乎心气受到损伤,再也找不回以前聂旋风和铁门时代的王霸之气,从此和世界冠军无缘,也是棋界一桩憾事。但做为世界棋坛的无冕之王,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林海峰九段在第一、二届富士通杯决赛中惜败于武宫正树九段,成就了后者的世界冠军尝鲜者美誉;在第三届东洋证券杯决赛中负于李昌镐,又成就了李昌镐世界最年少世界冠军的记录;当是输有所值,呵呵。依田纪基和刘昌赫在应氏杯和三星杯上的八番棋决斗令人记忆犹新,而在东洋证券杯决赛中带上耳机和曹熏铉酣斗的趣事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古力和李世石每次在世界比赛上的决斗都令天下棋迷热血沸腾,两人在决赛中的第一次相遇是在2009年第十三届LG杯,被韩国媒体渲染为“世界围棋四千年最强决战”,那次决赛李世石饮恨败北,并进而自行休职半年,令世界棋迷瞠目。但李世石复出后却如狂飙突进,横扫各项世界比赛,并在2011年BC卡杯和2012年三星杯决赛中两次复仇古力,其恐怖的实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令天下棋迷赞叹。而古力从世界决赛七连冠到三连亚,犹如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尤其是两次在决赛中被李世石逆转(其中有3盘是半目负),说明在决赛最后关头的精神力还比不过李世石。相信古力一定会吸取经验,深自磨砺,再次和李世石争霸天下。

      获得2次亚军的棋手有曹熏铉、孔杰、朴永训、崔哲翰、小林觉、周鹤洋、邱峻、陈耀烨。曹熏铉的两次亚军都是负于刘昌赫,决赛对其他棋手九胜无一败绩,也堪称奇迹。崔哲翰和李昌镐、常昊是和棋届奥运会—应氏杯缘分最大的三人,三人都是两次打进应氏杯决赛,决赛对手都是另外两人,且都是一胜一负,也是奇事。小林觉、周鹤洋、邱峻均未获得过冠军,周鹤洋是排行榜前二十的棋手中唯一未获得过世界冠军的棋手,但共获得了13次世界八强,是获得八强最多的棋手之一,标准的中坚实力派棋手。

      获得过1次亚军的棋手有17人,其中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俞斌、张栩、朴文尧、元晟臻、朴廷桓等8人已获得过世界冠军,除赵治勋2冠1亚外,其他棋手都是1冠1亚。未获得过冠军的棋手中山田规三生、王磊、崔明勋因年纪较大,已难获得世界冠军;胡耀宇、谢赫、睦镇硕、赵汉乘、宋泰坤、许映皓等6人均为80后棋手,他们(包括邱峻及未在排行榜上的王檄)正处于世界棋坛上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们都是各国当打的实力派棋手,实力依然强劲;但他们前有大小李、古力等天王棋手的阻击,后面又面临着蜂拥而至的90后棋手咄咄逼人的进攻,真是身处逆流之中,不进则退!这时候只能静下心来,不急不燥,努力修炼,静待时机,然后拔剑而起!谁能在这群雄逐鹿的乱世中取得更大的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

     (5)除冠亚军的数量外,进入世界大赛四强的次数其实是衡量一个棋手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只有能经常打进世界大赛四强才能被称作真正的顶尖高手。进入世界一级个人赛四强次数最多的棋手当然是李昌镐,总计有41次打进四强,这真是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从李昌镐1989年开始参加世界比赛至今,共举办了88次世界一级个人赛,相当于接近一半的比赛都能打进四强,这充分体现了李昌镐九段超强的实力和令人恐怖的统治力!

      李世石当仁不让是打进一级个人赛四强第二多的棋手,总计有23次打进四强,虽然和李昌镐差得有点远,呵呵!但李世石比李昌镐年轻8岁,还可以缩小差距。但要想追上,相当于8年中每年至少要有2次打进四强,难度真不是一般的大。

      排在第三位的照旧是曹薰铉,总计有20次打进四强,从曹薰铉九段开始参加世界比赛的年龄来看,已是非常让人自豪了。排在第四至第八位的依次是刘昌赫、常昊、马晓春、古力、赵治勋,打进四强的次数分别是18次、15次、13次、13次、11次,其中古力是最有可能超越前人的棋手。古力一向与李世石并称,但进入四强的次数比李世石差了整整10次,客观的说,在棋的稳定性及对其他棋手的统治力上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以上八人都是10次以上打进世界大赛四强,可称得上是当今世界棋坛的顶尖高手。

      再往下是9次打进四强的孔杰;8次打进四强的朴永训、崔哲瀚、林海峰;7次打进四强的王立诚、依田纪基、胡耀宇和6次打进四强的小林光一、聂卫平、俞斌、周鹤洋、谢赫、朴文尧、朴廷桓。其中最有希望冲进10次大关的是孔杰、崔哲瀚和朴廷桓;朴永训、胡耀宇、谢赫和朴文尧也都很有希望继续改写自己的纪录。朴廷桓以弱冠之年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后生可畏!

      在排行榜中惊讶的发现,有三名棋手只有一次打进一级个人赛四强,分别是朴正祥、时越和范廷钰。三人都是打进四强后获得了冠军,不同的是时越和范廷钰决赛都是番棋,朴正祥则是一盘决胜。时越和范廷钰都是90后棋手,前途尚不可限量;朴正祥则已经29岁了,自从2006年获得富士通杯冠军以来再未取得显眼的成绩,可称为世界棋战25年来最大的黑马。

     (6)在排行榜中会发现日本著名的“六超”名次都不怎么靠前,而其中旅日的客籍棋手的成绩明显要好于本土籍棋手,如赵治勋得分66分,排第九位;林海峰得分45.75分,排第十三位;而本土棋手排名最前的小林光一得分31.75分,排第二十一位;武宫正树24.25分,排第二十七位;大竹英雄17.5分,排第三十七位;鼎鼎大名的加藤正夫竟然不在排行榜上!分析一下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①在“六超”鼎盛时期的世界比赛较少,而从1996年世界比赛开始增多繁荣的时候,“六超”中最年轻的赵治勋都已经40岁了,最大的“竹林”二位前辈都已经54岁了,当然竞争力比不上精力充沛的年轻棋手了。②“六超”中本土籍棋手极少参加其他国家举办的世界比赛(应氏杯除外),甚至给人以重内轻外的印象,呵呵,这就是自身的原因了。

     (7)排行榜中刘昌赫的积分远超过同年龄段棋手中国马晓春、俞斌、日本王立诚、依田纪基的积分,但感觉刘昌赫的实力并不比上述几位棋手高上那么多,在世界赛场刘昌赫与他们共相遇46次,战绩为24比22;在世界决赛中相遇过6次,战绩是3比3打平,实力其实是不相伯仲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刘昌赫如此优异的世界比赛成绩呢?

      正是李昌镐的存在。在绝大部分的世界比赛中,都是采用决赛前本国棋手不想遇的规则。在1996-2005李昌镐独步天下的十年,韩国棋手在李昌镐的带领下横扫中日两国,李昌镐更是所向披靡,屡屡打入世界比赛的半决赛和决赛,在决赛中更是对其他国棋手保持不败,如此恐怖的统治力,完全压制了中日两国的英才棋手。日本的赵治勋、依田纪基、中国的马晓春、俞斌、常昊等都是屡屡败在李昌镐手下而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而韩国的其他棋手在李昌镐扫除了强敌后当然更容易取得成绩。试想如果李昌镐是中国或日本的棋手,韩国的曹薰铉、刘昌赫等棋手还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