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7-10-2 22:37 编辑
作者:lzhalzx 来源:知乎 2017-03-08
中国聂卫平被称为棋圣的原因,好多答案都说了,国家封的。可谓是非常官方,无可争议。但是这个“名誉棋圣”和其他一些“棋圣”不是同一个系统,自然也没法直接比较。
能够被称为棋圣,有那么几种可能性:
1.棋圣战的头衔持有人
这显然是最“水”的“棋圣”,中日韩都曾经有过棋圣战,不过中韩的棋圣战因为各种原因如今已经相继停摆,只有日本的棋圣战还在举办,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是日本奖金最高的比赛,也一直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比赛,然而即便如此,棋圣持有者说到底只是一个比赛的冠军,能夺冠甚至未必是就日本第一人,而且只是暂时拥有的头衔,并非终身头衔,不多说。
2.棋圣战五连霸后取得终身“名誉棋圣”头衔“
名誉头衔”制度是日本独有,能够连霸日本最重要的头衔五次,自然是一时豪杰,不过如果以一般人们心中可以称为超凡入圣的要求来看的话,依然还是不足。日本一共产生了两位名誉棋圣,藤泽秀行先生对中国围棋贡献巨大,“秀行棋圣”的名号在中国认可度可能比日本更高,但是单纯按照棋艺水平来说的话,秀行先生即便在棋圣连霸时期也称不上是当时日本最强。另一位名誉棋圣小林光一老师倒是确实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是多数人公推的世界第一人,但是世界第一绝不代表就是无人能敌,当时世界上有多位棋手足以和小林光一拼个不相上下。随着日本围棋的日益衰落,如今早已不是日本第一即天下第一的时代了,现在的日本第一人井山裕太也已经无限接近名誉棋圣的宝座,但是休说天下第一,就算目前他世界第八的Gorating排名都还有大把棋迷认为名不副实。这种程度的“名誉棋圣”自然也难以令棋迷感到这是真正的“圣”。
3.同代和后代舆论认可的“棋圣”
实际上这才是最符合一般人认知中的“棋圣”,棋圣不是如何去“获得”的,是所有人心悦诚服之后自发地叫出来的。中日围棋历史上有那么几位传奇人物被称为棋圣,无一例外都是源自当时或者后世围棋人的“舆论公认”,而他们的特征就是,不仅仅是强大,而且要远远的超越同时代的人,让其他人根本没有挑战的希望。包括吴清源拥有“昭和棋圣”的称号,也是得自他将当时所有顶尖高手打到降级以后舆论的称呼。这一份绝对实力上的要求才符合一般人对“棋圣”这个神圣的称号的幻想。而现代围棋高手自吴清源之后,虽然也有称霸一时的霸主,但是总体上是随着竞技围棋的发展而越来越进入多强并立的乱世,可以说除了李昌镐以外,50年来再无其他人接近这个标准,乃至以后这样级别的存在会更加难以出现。
然而舆论的问题在于它往往很难达成绝对一致,怎样才算“公认”?日本三圣除了道策毫无争议,丈和公认统治力逊色道策一筹,秀策很强却英年早逝,多少都有点争议。近到几年前吴清源逝世,日本各大报纸标题,或曰“昭和棋圣”,或曰“昭和的大棋士”,可谓舆论媒体在这个问题上自发站了一次队。
最后第四种,也就是聂老,国家给的终身名誉称号,可谓是绝无仅有。前无古人,可见的未来恐怕也难有来者——哪怕柯洁突然被master打通任督二脉,生涯再拿30个世界冠军,日后后辈舆论可能公认他尊为一代棋圣,但是也不太可能获得国家授予官方认证的名誉称号。这个名誉称号是国家对聂卫平对中国围棋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和实力、统治力的关系,反而不大。
聂卫平实力强吗?确实很强,全盛期是世界顶尖之一,不过若是以前述第三条的“棋圣”标准去要求,那无疑差得很远。不说日本六超、韩国曹薰铉等人可以说和聂在伯仲之间,就算在国内,马晓春虽然在国际赛场上长期迈不过门槛,国内比赛可完全不惧甚至略胜聂卫平一筹。聂获得棋圣称号的关键因素是中日擂台赛上的连续3届主将清台,算上第四届共计11连胜。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并非不可复制——李昌镐在三国擂台赛上连续6届清台共计14连胜的铁门传说似乎更胜一筹。要理解为什么这样“区区一点成就”就能换到一个名誉棋圣的称号,就必须明白时代的背景,明白中国围棋对日本围棋多年来的苦苦追赶。
国运昌则棋运昌,反之亦然。中国围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动荡不安中走到了最低谷,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迎来了现代职业围棋的曙光。中日围棋的逆差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值:彼时日侨中的普通的业余爱好者,就能请出“中国围棋总后台”段祺瑞府上的国手,来一位二三线的普通职业棋手,就可以把全中国所有顶尖好手打到让子。好不容易出了吴清源这个绝世神童,却也只能忍痛送往日本:如果留在中国,不要说给他成长的舞台,连能让他生活的环境都不见得能保障。
解放后的中国围棋是幸运的,得到了陈毅陈老总的全力支持,围棋得以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重新获得资源,发展起来。但是当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时,中国各大名手上阵还是惨遭横扫,在全部受先的情况下缴出了2胜1和27负的惨淡成绩,以至于第二年代表团的档次断崖式下滑:坂田荣男、桥本宇太郎这样的当时顶尖高手不再出场,转而变成了一些二三线的职业棋手,带着几位业余棋手来访——即便如此,中国棋手被惨虐的格局依然没有什么改观,可见对当时的中国棋手来说,顶尖高手和二三线职业甚至业余高手确实也没有区别,都是摸不到底的强大。当时五十多岁的伊藤友惠老太太八战全胜,打得“南刘北过”们找不着北,至今仍然是不可不提的黑历史:很欣慰如今我们已经强大到可以笑谈这段黑历史,而不是依然受困在屈辱中无法翻身。
追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老总希望中国围棋五年内战胜日本,这个带着“大跃进”风格的愿望倒也形式上达成了,到1965年中国棋手接连实现了分先(平等对局条件)对局战胜日本八段、九段棋手。这样的胜利是一个里程碑,却未能实质上改变中日围棋的差距——实际上这种车轮战近10盘才有一两次胜利,而且对手虽然确实是高段棋手,但是彼时日本围棋已经发生了“段位通胀”,普通九段棋手一样只是二线。中国围棋依然在面对业余日本棋手时都负多胜少。中间又经历了十年浩劫,从1960年算起中国用了20年,才实现了将对抗成绩从一边倒到大抵有来有回再到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把业余棋手打出了日本代表团的名单中。
到1984年,中日围棋差距终于接近到了一个地步:此前连续数年的中日互访友谊赛,面对日队全职业的中坚阵容,中国队并不落下风,于是更高规格的擂台赛终于水到渠成。中国围棋终于有资格正面挑战日本围棋了.....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山顶的最后100米才是最艰难的。对于任何竞技运动来说,从职业水平到世界顶峰的这一段路,看数据可能只是很小的差距,实际差距则比从入门到职业更大。中国棋手已经可能对抗日本的二线乃至一线棋手而不落下风,但是面对位居整个棋界顶点的六大超一流们依然是一胜难求。这就好像刚有了歼10的中国空军对美国F22的羡慕嫉妒,好像中国田径终于杀进了百米飞人决赛,然后面对博尔特的高山仰止。
然后就是聂卫平的横空出世,就好像我们在2005年突然提前十几二十几年拥有了完全成熟的歼20,好像苏炳添第一次杀进决赛就打通任督二脉赢了博尔特一样,这样巨大的跃升,瞬间赶上乃至超过世界顶尖水平,是否会让人疯狂,会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把“英雄”封神?
聂卫平赢了,而且连续3年作为最后一道铁门砍下9连胜,六大超一流除了非日籍的两位(林海峰台籍,赵治勋韩籍)不出场之外,小林光一,加藤正夫,武宫正树,大竹英雄轮流上阵却被聂卫平串烧,30年的苦苦追赶眼看到了最后却最漫长的一段旅程却突然就被告知漂亮地抵达了终点。陈老总临终时还念念不忘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中国围棋依赖一位英雄,正面击倒了日本围棋,这给国人心中掀起的波澜可想而知。1988年第三次成功清台之后,聂卫平被授予了“名誉棋圣”的终生称号,这一部分是对老聂棋力的认可,但是更多的是对他作出的贡献的认可。
平心而论,当时的国人对老聂棋艺的判断确实有点过于高估了,虽然在擂台赛上对各大超一流棋手连战连捷,但是事后看来当初老聂和六超应该是伯仲之间,连续取胜有心态、气势和运气方面的因素,并不是国人相信的当时老聂已经明显强于六超。但是要说对老聂贡献的判断,当初还估计得低了,除了赶上日本围棋的最后一个飞跃这一点,“聂旋风”刮起后,中国围棋热兴起,围棋的世界争霸阶段开启,这两项变化的影响之深远超出当时人们的预料,可以说现在围棋格局就是那时推动的。
所以说,老聂这个棋圣,是对“贡献”的回报,而他的贡献让他配得上这份荣誉,而这一切,对棋力的要求并不是关键,此棋圣非彼棋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