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碧水常围青山转(上)
1966年,我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所谓的大革命,就是人斗人,斗得天翻地覆,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后来被定性为十年浩劫。所以在1965年时已经是天低云暗,形势紧张。迫于此,是年省棋类比赛规模大幅缩水,改为“九城市棋类邀请赛”,取消了成年组,改设青年组。虽然少年组和儿童组不变,但各地参赛名额也有减少。这次比赛常州队带出了两对双胞胎,都是下围棋的,男兄弟是毕葵林毕葵森,女姐妹是徐大伟徐小伟,这使得常州队大大地出了一次名。比赛期间,只要是吃饭,常州队的饭桌周围总有好多其他队的人来看看这两对小家伙。毕氏兄弟的老师是屠蔼堂,徐氏姐妹的老师是刘洪开。
刘洪开是常州的一位围棋高手,水平比起屠蔼堂、胡德培虽稍逊一筹,却也不遑多让,他最值得人尊重的是他对围棋有一份执着的爱,而且是一种大爱。他是当时围棋界中一个最热心推广围棋的人。1965年的时候,围棋这只“燕子”,尚未从“王谢堂前”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下围棋的人很少。特别是在青少年中间,连知道什么是围棋的都不多,别说是会下了,更别说是下得好了,女孩子就完全没有了。因此,1965年的省比赛常州组队面临女子儿童无人选的尴尬局面,弃权是不行的,有关部门不肯丢这个人。于是,唯有紧急拉伕培训,只求有人参赛,不想取得什么成绩,应付过去便可以。谁来做这个临时教练呢,这可是摆明了吃力不讨好,劳心劳力无结果的事情。刘洪开在这个当口,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培训小孩的任务,解救了当时无人参赛的燃眉之急。人,有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人品好,就能让能力施展得更好,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
印象中刘洪开在那时似已五十多岁,一只眼睛不大好使,走路要拄根拐棍。在1970年前后,他曾组织了一次三对三的对抗,由戈仲禹、唐永荣、朱汉良,对阵毕家三兄弟毕葵柱、毕葵林、毕葵森。组织这样的比赛,在现在是太简单了,发个微信什么的,约定人选、时间,再找个地方,一会儿功夫,就能搞定。然而,放在当时,就绝非这么容易。首先,绝大多数家庭没有电话,联系全靠面对面约定;其次,自行车在当时也是奢侈品,十有八九的人家都没有的,到东到西主要靠两条腿,需要联系的人离得不远还好,要远一点的话,这个路还是有得走的,试想,一个五十多岁,走路要用拐棍的人,组织这样的比赛容易吗?若非有对围棋的热爱,有对推广、普及围棋的热心,有对提携后辈的热忱,刘洪开会这样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