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昭和的棋》49-吴清源(1)信仰与胜负

2018年10月2日   经典棋文


本文原载于:《围棋天地》

吴清源是一位伟大的棋士,也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他为这个世界奉献了太多的智慧,也给这个世界提供了太多的话题。吴清源在围棋史上的地位,没有任何人敢于质疑,但是在其他的一些地方,吴清源却经常被争议包围,信仰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天人”吴清源。这就是我头脑中时常都会浮现出的字眼。

说他是天人,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原因,而是因为只有这样的说法,才能解释他这个人,这个注定以围棋为天职,在世间走过自己一生的人。

诚然,身为职业棋士,无论谁都是将围祺视为天职的,可是即便如此,像吴清源这样全然不受浮世俗事所扰,纯粹以围棋为生活惟一目的的棋士依然是极为罕见的。吴清源这种极为纯粹的生活态度,简直就像是从深山峡谷中流淌而出的清澈的溪水。溪水即便是流出峡谷,汇入江河,其纯度也不会有丝毫改变,从源头直到遥远的大海,一条清冽的水脉始终清晰可见。如果我们可以将昭和围棋的历史比作一条滚滚而来的河流,则吴清源这清冽的水脉就是河流的主航道。就我的思考,我之所以将吴清源称为“天人”,固然是因为围棋就是他的天职,但是与此同时,也未始不是因为在他那神秘的水脉中总是闪动着不可思议的灵光,而且这水脉还始终保持着不可思议的纯度。相信持有和我相似观点的人绝对不是少数。事实上,我也并不否认,在我看来,他并不像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说到吴清源,似乎是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吴清源。第一个自不待言,就是曾经创造新布局并持续在多次十番棋战中取胜的大棋士吴清源,而另外一个则是先后皈依红卍会和玺光尊的信仰家吴清源。其实这两个侧面并不是彼此割裂的,相反,只有当两者合二为一,才是作为人的真正的吴清源。

说起大棋士吴清源,无论是谁应该都是心悦诚服的吧。可是对于吴清源的信仰,感到不解的人却有很多。至少就我所知,特别是在玺宇教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在表达着希望吴清源尽早从迷惘当中清醒过来的愿望。“吴清源是被骗了”,这几乎已经是不能动摇的共识。

如果吴清源所信奉的是佛教或者基督教之类早已被世人所认可的宗教,相信无论是谁也不会公然表达自己的这种愿望的。譬如小市民向神祈求,希望获得心灵上的些许平安,这样的宗教心几乎不会给他的世俗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即便是棋士,职业生涯也不会因此遇到任何麻烦。然而,玺宇教却实实在在地使吴清源在一段时间之内远离了围棋,而他居然也安之若素,于是问题也就此产生了。

世人无不为这难得的天才感到惋惜,于是“吴清源被骗了"之类说法的出现自然也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在以带有强烈怀疑色彩的眼光观察吴清源对玺光尊的信仰的我看来,所谓他的被骗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什么是宗教?什么又是信仰?我从自己的思考出发,也有自己的理解:世人无不是生活在无限不可解的人生之中,因此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谓宗教的出发点,其实就在于每一个人的这种自觉。

我本人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我并不会因此轻蔑人们的宗教心。我认为,人经常会处在苦难的境地之中,而在此时,寻求对所谓神灵的心理依赖,应该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必需吧。只是,我自己即便是在痛苦当中也不会去寻求神的庇护的,而且不仅如此,如果我身边有人只要遇到问题就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所谓神灵,我也会生出这个人是不可救药的感觉。

在痛苦的时候寻求神的庇护,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将这称为宗教就未免孟浪了。在马路上捡到一支钢笔就认为这是神的恩赐,或者是看到台风路径改变就认为这是神的意志,诸如此类的事情其实不过只是愚蠢的迷信,实在对不住“信仰”这两个字。其实,并不夸张地说,在世人当中,将吴清源的信仰看作这类令人遗憾又怜悯的迷信的人似乎也是为数不少的。


在其随笔集《莫愁》中,吴清源通过几篇文章吐露了自己的宗教观。他的精神发展史从中可以略见一斑。这本书出版于日中战争期间,但却是一部真正的和平之书。从字里行间,人们隐隐可以看到吴清源对日中关系恶化的深深忧虑,面对着他那颗纯真、朴素的情怀,读者自然会生出恻恻之心。

吴清源在随笔中写道,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对《大学》、《中庸》和《易经》等儒教典籍非常着迷,而且也涉猎了《吕祖全书》等道教书籍。正如之前在关于木谷实的章节中所说,他必定是从这些著作中得到了非凡的知识,而且将其应用在了围棋当中,同时,他对孔子和老子等先哲们的敬慕之念,也已经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

儒教和道教都是高山仰止的学问,我觉得严格说来并不能称为宗教。然而,如果一定说这些不是宗教,却正好像说日本的武士道不是宗教那样,似乎是行不通的。事实上,为了主君可以毫无杂念地舍弃自己的生命的武士之心,和世人那种一知半坪的信仰心相比,无疑更具有桌教的特性。吴清源是来自孔子和老子的故乡,孔子和老子的影响已经深深渗入他的血脉,相信他对这一点也是有着极为明确的认知的,因此他显然不可能将这些影响淡然地视为学问。

由此可见,无论是红卍会还是玺宇教,对于吴清源而言其实只是形式上的差异,而这些宗教的理念必定是触动了吴清源内心深处同一根信仰心的琴弦。他之所以会皈依这两者,恐怕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凡俗的人们在遭遇苦痛的时候没头苍蝇一样地乱撞,寻求所谓神的庇护,这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踉跄,而吴清源的信仰心和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在随笔当中,吴清源曾经有如下的讲述:

“如果我们可以用围棋来举例,则信仰和迷信就会非常容易地区分开来。我们在打谱研究和练习的时候,思考中常常会觉得围棋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可是,一旦不断输给某个对手,我们一见到这人的脸就会感到厌烦,甚至想从此不再下棋了。这时,如果偶尔赢上一盘的话,我们就会重新产生动力,鼓励自己不要抛弃围棋。尽管我们不知道自己下一盘是否能够取胜,但是我们至少知道,自己已经有了争胜负的机会。如果有人因和这一盘胜利就觉得自己真的已经压倒了对手,这就是迷信了。”

这就是吴清源关于迷信的见解。在此之前,他谈到了“和自身的欲望相纠结的信仰只是迷信”,又提及了《大学》中有关格物、致知、诚志、正心等内容的说法,分析了自己的信仰心。可见,他的思考方法不可谓不客观,大众觉得吴清源是莫名其妙地投人了怪异的新兴宗教,而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会是拥有这样思考方法的人能够做出来的?

吴清源所具备的客观性绝不仅仅只存在于自己的随笔当中,当他面对棋盘作胜负之争时,这种客观性也会得到明确的体现。如果看到了胜势,他就会早早收兵,如果看到局面不妙,他就施放胜负手,无论风险多大都不辞一战。他的所有下法可以说全部都是合理的。如果和传统的日本棋作比较,我们可以说吴清源的棋拥有更为强大的计算力。可是又何止于此,在他的棋路当中,总会让人感到那若隐若现的蓝色的灵光,看到一个清冽而神秘的影子。在那清冷透澈的客观性后面,隐藏的无疑是他对祖国古老先哲们的崇仰之念和敬祈之心。

其实只要是棋士,可以说都打过道策、仙知、秀策和秀荣等名人的棋谱,并把成为和他们比肩的高手当作自己一生的志向,并非只有吴清源是如此的。我无法不认为,吴清源的天才正是根植于他那份日本棋士并不具有的独特的信仰心,正是因为这种信仰心的存在,他的心和棋神的心才会产生共鸣。

当吴清源投入玺宇教时,关心他的人们莫不为他怀了一份强烈的危惧之心。然而,吴清源的棋才和人格并没有就此崩坏,相反却最终跨越了玺宇教的种种是非。因此人们才会说,吴清源所拥有的这份信仰心其实是他本人的一种自觉,是和作为他天职的围棋彼此渗透,须臾不可分离的。于是,以吴清源为中心展开的昭和围棋史并没有因为玺光尊这一插曲的出现而遭到任何实质性的损害。

(张江、杜宇/译)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