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外飞来一笔 2019-02-15
本文来源于头条号:天外飞来一笔
"海克力斯"杯新人王赛对阵表:
参赛者条件,男子2001后,女子1999后等级分前32人。
本届新人王赛几乎囊括了01后现有的菁英,男子23人,女子9人。
新人王赛参赛等级分前列者在2019年1月排名表中位置,仅列200名内(粉红底为女子)。
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01后新生代目前在等级分排名表中所处的位置,各年次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
2016年1月等级分排名,2000年最前列的谢科、廖元赫排名98、99。当然上月棋院将大量久未活动棋手排除对今年排名会有影响,但大致可看出2003年屠晓宇确实赶得上2000年前辈3年前的脚步。
至于2001、2002的棋手到目前为止,实在落后太多。
2003屠晓宇的成长曲线相当稳健,2001刘宇航2002沈沛然虽领先同龄者,但与1998-2000年的前辈相较,明显滞后。2004王星昊起伏颇大,现在成绩虽好,但有隐忧,与之同年同龄定段的陈豪鑫则停滞过久。
为何01后呈现青黄不接?
历年各出生年次定段人数统计表:
上表是将各年度各年次定段人数做成列表,可以发现四点:
第一,每年次最早定段者,自然形成一个绿色阶梯,而这个阶梯在2010年下滑一格之后,又形成黄色阶梯。绿色阶梯代表当年最低定段年龄大致为11岁,黄色阶梯则是12岁。也就是自2010年定段赛改制为U18、U25以后,每个年次尖子最低的定段年龄,提高了一岁。
第二,各年次最低定段年龄最后成为顶尖棋手的几率非常高,纵使成不了顶尖至少也是中坚棋手。例如1990为钟文靖,1991还有一人古灵益,1992为佟禹林。
第三,1998杨鼎新在2008定段,造成阶梯的异常现象,1994、1995则明显掉队,1994尚有党毅飞一冠及天元棋圣双头衔连笑、1995迄今难产世冠,成绩最好者为李轩豪。
第四,2001也掉队了,2002-2004纵使尚能维持阶梯(都有12岁定段者),但同龄者在次年甚至次两年都无人定段(上表红圈处),显见2001后不仅青黄不接,连2013年以来中国围棋赖以蓬勃发展的"厚度"都已荡然无存。
历年定段赛平均年龄:(2010、2011年U25组、历年晚报杯定段者及2018百千万工程定段者不计)
2006-2011年的平均定段年龄非常稳定在14岁多一点,2008略低是因为杨鼎新的超低龄定段所致。2010年定段赛改制,分为U18及U25两组,2012年彻底将定段年龄放宽至25岁之后,平均定段年龄大幅提升至16岁以上,一度接近17岁。直到去年再度调整赛制,平均年龄才有所回落。
不论历年围甲、中韩等级分及世界冠军,都有充分的数据显示职业棋手的成绩与定段年龄息息相关。01后的断层现象不仅源自于2010的定段赛改制,更大的原因来自于下图。
职业棋手已经渐渐不受棋童家长青睐,纵使年来少儿围棋好像非常红火,但是愿意步上职业之路的棋童已经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定段赛每年为职业棋手输送新血,参赛人数大降,录取人数却不降反升,显然不利于棋手的整体水平与职业围棋的长远发展。
定段赛制影响职业围棋的生态至深且巨,任何一个改变或调整,应当慎之又慎。
诚然,人工智能的出现彻底改变棋手自训的方式,但若期待以人工智能来制造天才,那将是缘木求鱼。围棋的特性是想下得好不能不努力,但真没有天分且从小培养,光是后天的努力肯定是不够的,而人工智能只能在后天努力上帮助人类。
01后暂时看不到未来的柯洁,围棋产业只有体制健全且把餅做大,才是可长可久之计,才足以吸引优秀的棋童投入职业的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