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败给阿法狗怕什么 围棋大师们只跟人比赛就是了

2017年04月01日09:24 新浪体育


围棋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游戏是给人准备的》)

  享受并保护人的“不完美”

  有个下围棋的朋友,自从2016年人机大战,阿尔法狗连败顶尖高手,就颇感自尊受损,以为人类若不能战胜机器,岂非颜面尽失?我有些没心没肺,觉得花开两朵,不妨各表一枝:一等一的棋手,或者可以把挑战阿尔法狗当作使命所在;对普通的围棋爱好者,这根本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又何妨继续平庸下去,且乐在其中?说实话,在我看来,人脑战胜电脑的机会其实微乎其微,而且将来也不一定会更有希望;就此而言,我当然是悲观的。不过,若我们据此断言围棋比赛就此便丧失了意义,我却不同意。

  围棋变化甚多,排列组合,方案远非人脑所能穷尽,顶尖高手的临场计算能力,虽是常人所不能及,仍是有限。事实上,他们更多依赖的,倒毋宁是经由长期实战经验所获得的一种直觉。这是一种全局的感受,而不是一个个局部相加的结果。反过来,高速且精准的计算能力,却恰是电脑的长项。若以此比拼,则棋手正是以己之所短,度人之所长,不败才怪。然而问题在于:围棋作为一种游戏,本来就是“以人为本”,而非为电脑设计。易言之,其可行性建立在计算能力有限的人脑基础上,而不以电脑为基准。今日的人机大战其实早已离开此一前提,与过去的围棋比赛全然不同了。

  在这种情形下,除了不断地挑战极限,对普通围棋爱好者来说,还有更现实的选择:打不过电脑,那就只同人类比赛。你当然可以说这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我想指出的是,承认人的局限,只是承认一桩事实,并不算懦弱。重要的是,人之有限性还有着更加积极深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游戏就是在这一前提下才得以成立的。只有彼此能力差不多少,游戏才是公平的,而公平带来价值:赢者固然是实至名归,输者也能从中有所补益。若是神人之间的较量,因为起点悬殊,层次不同,实无意义可言。

  游戏的本质是文化。荷兰文化史家赫伊津哈曾在其名著《游戏的人》中,从“游戏”的角度阐释人类文化的价值。我无意在此重复他的论证,只是想借他的结论做个引申:游戏的全部可能性,都由人赋予,而人是不完美、有缺陷的。这就意味着,游戏乃至整个文化也是如此: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时常犯错……不过,它们产生自人的心灵,带着人的温度与情感,表达了人性的深邃、广博和微妙——尽管效果仍是不完美的,可是已经足够。相对于它对人性的测度和表现能力,其缺陷可以忽略不计。

  而人工智能的问题也许就是它太过“完美”,以致与人性毫不相似:在人性之中,它将理性的计算能力推到极致,而对人那些不完美的面相却视而不见——或者说,它也根本不具备模拟这些东西的能力。当然不是说它不会产生平庸之作,相反,它的表现有时实在是太过平庸。记得几年前曾有人把古诗词中一些常用词句输入电脑,“创造”了不少作品,但显然不怎么成功。用钱穆先生的话说:除了“字面上的堆砌”之外,那些“诗词”的“背后没有人”,如果一定说有人的话,则这人可以是世间的任何一个。换一个人,字面却依然可以不改,则其绝无任何“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可言,钱先生说:这就是“俗”。然而好作品中的“特殊”意境和情趣未必一定是没有缺陷的,而很可能恰是由人性的不足所造就——可是它打动我们的,正是这不足。然则电脑之过于平庸,也就因其过于“完美”。

  时至今日,人已发明了各种物事,远迈前人之所不能。不过人自己大约永无臻于完美之一日。“当然喽,”有人会说,“所以我们才把追求完美当作目标啊。重要的不是完美是不是能够达到,而是追求过程本身。”意思当然是很好的,可是我还觉得不够:这实际仍是把人的有限性看作有待克服的对象,而我想说的是,从根本而言,有限性是内在于人的属性,而文化就奠立其上。因此我们不但要承认,还应积极地享受它的存在;而在人类文明的自信心越发膨胀,正日益对人的不完美造成威胁的时候,我们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这种不完美,不必放弃自得其乐的权利,而被电脑牵着鼻子走。

  (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王东杰)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