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萧萧风:从侯逸凡王晨星看女子围棋和国象之发展

来源:搜狐博客 天下萧萧 我心如风 2012-02-08 21:33

    2012年2月2日到7日,中国围棋女将王晨星在第二届黄龙士杯三国女子擂台赛上狂飙六连胜,她的出色表现几乎在第一阶段就帮助中国队锁定冠军。围棋迷们一片欢腾,为中国女子围棋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欣慰。
    就在王晨星开始自己的连胜之旅时,中国国际象棋女将侯逸凡在第十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上,力战各国的男子国象顶尖高手,最终收获亚军,创造了女棋手在这项比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女将英姿,中国棋坛香飘满园,寒冬未尽,已是春意盎然。不过并蒂花开,品貌也有不同。比起国象女棋手们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围棋女棋手们的发展道路显得还不够宽广。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前期开始,中国的围棋和国际象棋女棋手都在努力开拓进取,回顾她们有相似又有不同的轨迹,或许可以引发我们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
        
    开路先锋:孔祥明和刘适兰
    中国围棋第一位女子专业棋手是魏昕,但真正让中国女子围棋在日本女棋手面前扬眉吐气的是孔祥明。
    孔祥明为围棋迷们所熟知,她生于1955年,1973年入选国家围棋集训队,1976年在访日比赛中对阵日本女棋手七战全胜,与对阵日本男棋手六胜一负的聂卫平一道威震东瀛棋坛。那是中国女围棋手超越日本女棋手的正式信号,在当时,中国女围棋手就是天下第一了。
    刘适兰生于1962年,她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称霸中国国际象棋女子棋坛,1982年获得女子国际象棋国际特级大师称号,进入国象世界女子冠军候选人赛(世界八强),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新纪录。
    在各自领域,孔祥明和刘适兰都是顶尖人物,在她们的时代,代表了国内女子最高水平,并且都为各自所属项目“走出中国,威震海外”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客观说来,刘适兰当年的影响力远大于孔祥明,她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荣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描写她事迹的报告文学《第一个特级大师》风靡一时。而孔祥明主要是在围棋圈内威名赫赫,圈外辐射面不算大。
    这种差异可以理解为是围棋和国际象棋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当时围棋项目日本一枝独秀,他们是中国追赶的唯一目标。韩国尚在暗处,何况其他根本没有职业棋手的国家?所以,孔祥明的突破并没有造成圈外的极大影响力。国际象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程度远胜于围棋,不会下国象的中国人也知道卡斯帕罗夫、卡尔波夫殊死搏杀的经典故事。刘适兰在这项原本只为西方人擅长的智力运动中跃马而出,刻下中国人的名字,对于当时极为看重民族荣誉感的国人自然是巨大的冲击。
    不过刘适兰的成功并没有在中国掀起国际象棋热潮,倒是几年后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天神般的表演,让神州大地狂刮黑白风。这是男子围棋的大成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女子围棋分量远远无法和男子相比。而国际象棋,从一开始就是女子棋手先突破,至今仍是巾帼英雄的名字成为这个项目在中国的代称。
        
    芮乃伟和谢军,谁更成功?
    孔祥明之后,中国女子围棋的领军人物是杨晖和芮乃伟。尤其是芮乃伟,不但在与男棋手的较量中屡获佳绩,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九段女棋手,更在日后的漂泊岁月里打进男子世界职业大赛四强、获得韩国男子国手战冠军。如此辉煌战绩,若是放到国际象棋界,就连神话一般的小波尔加都要自愧不如。
    芮乃伟用自己的超常努力奠定了“史上最佳女围棋手”的地位,可是比起中国国际象棋界的一位棋后,她的影响力还是大大不如。这位棋后就是谢军。
    谢军生于1970年,比芮乃伟小七岁。她1990年夺得向国际象棋世界女子冠军奇布尔达尼泽挑战的资格,次年经过15盘苦斗,以四胜二负九和(8.5比6.5)的比分赢得了这场被誉为“世纪之战”的女子世界冠军争夺战,荣登后座,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第七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是登上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宝座的第一个亚洲人(包括男女),改写了国际象棋项目由欧美选手一统天下的历史。
    谢军的胜利,在当时的中国是震撼性的,轰动效应堪比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上的胜利,各大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得国象在中国被前所未有的关注。
    此后谢军又三次获得世界冠军,因为她的优异表现,五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这一荣誉,包括聂卫平在内的所有围棋选手都未曾达到。谢军在中国成为国际象棋的代名词,大波尔加曾经撰文写道:“谢军在中国的知名度足以和迈克尔乔丹在美国的知名度相媲美。谢军的成就,对于国际象棋在中国和在亚洲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可以说,任何一位围棋女棋手的影响力都远远无法和谢军相比,整个中国围棋界,能与谢军的名气相媲美的,大约也只有聂卫平棋圣一人。
    从竞技角度看,芮乃伟获得的女子围棋世界冠军也很多,她战胜过男子顶尖棋手李昌镐、曹薰铉、刘昌赫等人,如今年近五旬,仍拼杀在大赛第一线,斗士之精神犹胜过谢军。不过围棋世界大赛,尤其是女子围棋世界大赛的影响力比起国际象棋,相差何止千里?谢军把握住了最好的历史机遇,也创造了崭新的历史,她利用“项目优势”将堪称“伟大女棋手”的芮乃伟甩在了身后。
        
    青黄不接与百花齐放
    众所周知,中国女子围棋在几位老“金花”盛景过后,经历了相当长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年轻女棋手跟不上来,生于60年代的张璇至今仍可以在建桥杯上叱咤风云。显然,不光是女子围棋的社会影响力不够,就是在围棋界内部,女子围棋也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超越日本女棋手后,我们的女棋手突然没有了目标,国际大赛也是办办停停,女棋手常感“报国无门”。于是,中国女子围棋停滞不前,而在我们茫然之间,韩国女棋手突然冲了过来,夺走了权杖。
    随着俞斌和王磊两任国家围棋队女队教练的努力,中国围棋的小姑娘们重新开始了攀登,不过即使到了王晨星在三国女子擂台赛上六连胜的今天,她们的技术水平也还是没有达到近20年前芮乃伟、杨晖、华学明等人在世界大赛上击败超一流棋手的高度,可以说,“断层”之痛,我们至今仍在承受。
    女子国际象棋在谢军的感召下则是群芳争艳。谢军之后,诸宸、许昱华、王频、王蕾、秦侃滢、赵雪等一批女子国象高手在世界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中国女子国象队成为世界级劲旅、其他国家追赶的目标。
    现在,更年轻的国象女将们挑起了大梁,侯逸凡、居文君、阮露斐等人为世界棋坛所瞩目。尤其是侯逸凡,16岁就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子国象世界冠军,17岁卫冕成功,18岁在同男子特级大师们的较量中只差一步夺魁。她的目标不是“棋后”几连冠,而是“成为世界棋王”。
    看着国象女棋手们灿烂的笑容,围棋女棋手们内心会有些羡慕吧?
        
    项目与人
    前面一直说围棋女棋手和国象女棋手的差异是因为“项目不同”,这话其实很笼统,也很模糊,甚至很不准确。
    在中国,围棋项目没有国际象棋发展的好吗?圈内人估计多数不会同意。从收入上看,国内顶尖围棋手不会少于顶尖国象棋手;从比赛看,围棋大赛一个接一个,肯定比国象比赛多。再看围甲联赛,一年22轮,红红火火,而去年的中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全部采用赛会制,分为六站进行,可见发展并不如意。论目前的普及程度,围棋也不会弱于国象,单从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情况看,围棋人口肯定在国象人口之上。
    那么“项目差异”从何而来呢?简单理解,中国男子围棋和女子围棋发展不均衡,女子明显落后;而中国女子国象的发展势头则优于男子。所以,单纯比较女棋手的影响力,围棋确实比不了国象。
    国际象棋的优势是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而且国象的世界性比赛相对稳定,有个人、有团体,还有直布罗陀这样的公开赛,比较成熟。女子围棋方面,国际赛事稀少且不稳定,能够参加冠军角逐的只有中日韩三国女将,看点不大。而且围棋女棋手与男棋手同场竞技,很难得有像样的冷门,如侯逸凡那样杀到冠亚军争夺战的情形出现几率极小,也就难以吸引大众的眼球。
    另一方面,国象女棋手中很多人个人魅力十足,不说国外的波尔加姐妹、科斯坚纽克等人,国内女棋手中,棋后诸宸相貌气质俱佳,嫁到卡塔尔去更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几位被热炒的围棋“美女棋手”比起她来确实逊色几分。世界亚军阮露斐,高考以586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学业、下棋两不误,这在围棋女棋手中也尚未见先例。
    围棋女将当中成绩出众者,基本上是埋头棋枰,几乎没有精力再顾及其他,这也可见围棋竞争之激烈残酷。不过目前的环境,单靠在女子比赛上出成绩就想引起社会关注很不容易,如当年芮乃伟击败曹薰铉、李昌镐师徒获得韩国国手头衔后,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到《五环夜话》节目的一幕怕是难以复制了。而国象女棋手的整体生存环境其实也不算乐观,未必就优于围棋女棋手,只是几位时代衔接的明星棋手的光环让这个项目热起来后一直没有冷却下去,在社会关注度上显得更加突出一些。
    从大局来看,中国的围棋和国象都还是“发展中项目”,而女子领域,目前国象走到了前面。但是几个明星棋手并不能完全解决国象的隐忧,侯逸凡的成功也不见得就具有普遍意义,女子国象的整体崛起,还需要更多的基层工作者不断努力。女子围棋要从女子国象的成功中吸取经验,更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王晨星能否成为侯逸凡那样的“大明星”并不重要,女子围棋能够拥有普遍的社会影响力,一流女棋手可以成为所有孩子而不只是学棋少年的榜样,那才是我们的目标。
     萧萧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