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 棋友文采
本文来源于微信号:杭州棋文化
IV. 发现与讨论
1.关于宋刻本的书名
《忘忧清乐集》一书的书名,一般认为来自宋徽宗的御制诗中“忘忧清乐在棋枰”一句。其实属于误解。钱曾《读书敏求记》[55]一则中提到“偶从书肆中检得《玄玄集》,前有虞道园序文,已诧为世鲜有蓄之者。今有人持宋刻棋谱示余,题为前御书院棋待诏赐绯李逸民重编。得之意蕊舒放,欣喜竟日”。当时他所得到的宋刻本棋书并没有书名或书名不详。1802年,黄丕烈寻得另外一个版本,他发现《读书敏求记》艺术门书目里,录有宋代李逸民《棋谱》和宋伯仁《梅花喜神谱》[56]。根据马端林的《文献通考》记载“忘忧清乐集一卷”和书中宋徽宗的御制诗,黄丕烈判定自己所得宋谱既是李逸民所编的《忘忧清乐集》。徽宗皇帝御制诗曰:“忘忧清乐在抨棊,仙子精攻岁未笄。窗下每将图局桉,恐防宣诏较高低”。宣和御制《文苑英华》也有录入,但原句是“恐防宣诏见高低”。《文苑英华》还有五代后蜀花蕊夫人有《宫词》:“日高房里学围棋,等候官家未出时。为赌金钱争路数,专忧女伴怪来迟”。这说明弈棋是宫廷女性闲暇活动之一。在特定时代背景和诗学氛围中,宋代宫词的内容有明显的翻新,突出表现在对宫中文化活动、边疆战事、自然景物等的描写上。同时其内容重心呈现出向宫廷政事性活动的偏移。宋代宫词在视觉效果的描写技巧、“清”的风味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57]。宋代是宫词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据宋史文艺志,刘仲甫曾编《忘忧集》三卷,另一本棋书《清乐集》也曾经出现。因此宋徽宗“忘忧清乐在棋枰”也可以理解为当时的两本棋书。关于“忘忧”一词,《敦煌棋经》中有“王郎号为坐隐,祖讷称为手谈”。其中的“祖讷”应该是“祖纳”。祖纳的“我亦忘忧耳”之“忘忧”成了围棋的另外一个别称,是祖纳所创造的名言[58]。关于“清乐”一词的含义,可以参考苏轼同时代的僧人云黎的理解。他在杭州西湖七宝山空严院,闭门十五年,日理《观音经》,乐此不疲。他写道:“诵经一字礼一拜,头白眼哆坐尘界,天鸡临梦啼一声,明月一轮观自在”。另外还有僧人延寿的《永明寺偈》唱道“渴饮半掬水,饥餐一口松,胸中无一事,长日对华峰”。这些表达“清乐休闲”生活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谓“清乐”就是一种自得其乐,自我陶醉,忘记春夏秋冬的人生境界,他们如同走进了另个一个世界。这种超然的态度至今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摆脱名利枷锁,悠哉乐哉[59]。
《事林广记》闲情篇按照琴棋书画,分别记录了当时人们关于这四艺的理解。其中关于书法载: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如: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等等。书法中的阴阳与围棋中的阴阳一说有相似之处。围棋在“琴棋书画”中确立的地位,从这里也可以窥见一二。围棋不仅是士大夫的雅好,也是宫廷必备的文化修养。《忘忧清乐集》一书的书名并非来自宋徽宗的御制诗,黄丕烈是通过御制诗,确认了自己寻得的宋谱就是《文献通考》所录的《忘忧清乐集》。书中编入徽宗的御制诗,有可能暗示该书的编写意图。
2. 《棋经十三篇》的典故及其暗喻
《棋经十三篇》中所引用的儒家经典,说明宋代儒学对围棋的理解和态度。棋经十三篇开篇引用桓谭新论,可谓旗帜鲜明。因为桓谭是东汉哲学家。他通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所著《新论》共计二十九篇,但早已佚失。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篇的首句和末句往往都是关键句。作者强调主题思想时,将所引用的经典话语和句子放在段落最后一句,往往是为了突出主题和思想。《新论》造本第一曰: “董仲舒專精於述古,年至六十餘,不窺園井菜。餘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邪!今有疑者,所謂蚌異蛤、二五為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写作目的。其中道賦第十二諺曰:侏儒見一節,而長短可知。孔子言:“舉一隅足以三隅反[60]”。可见把孔子这句话用在围棋上,也特别合适。值得注意的是,琴道第十六有“昔神農氏繼宓義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長)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數。厚寸有八,象三六數。廣六寸,象六律。上圓而斂,法天。下方而平,法地[61]”。这里描述古琴的说法与围棋的象征极为一致,可以感觉围棋棋盘19路至少不晚于这个时期。
“日日新”是棋局篇中篇未引用的典故,此句出自《礼记》第四十二篇。宋代二程兄弟从《礼记》中把《大学》单独选出来。宋代《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必读教科书。作者曾参(前505年-前435年)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原句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从日常生活中的洗澡引申到精神和品德上的修炼[62]。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引用“日日新”绝不是简单讲围棋的复杂变化和千古无同局的一层含义。修身养性更是围棋之道。正如当今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63]。
权舆篇第三引用“先于四隅分定势子”与《論語》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认为:“培养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孔子注重启发教育,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从“尧造围棋”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围棋是一种教育工具或教育活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在围棋棋盘上更加显得生动。
得算篇第二“少算不胜”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第一》[64]。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被译成英文“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和宫本武藏《五轮书》合称世界三大兵书。句中“庙算”指古代兴师作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当今日常生活居家过日子,也有流传甚广的古语:“吃不穷,花不穷,就怕算不到”。长远的规划和全球视野也是我们今天所缺的。眼下中国经济转型期,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还比较普遍。
权舆篇未句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荡》全诗八章,每章八句,每句四或五字。此句出自第一章“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刚开始做的时候都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要善始至终[65]。
合战篇第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这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六句,每句四字。此句出自第六章“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意思是:温和恭谨那些人,就像站在高树上。担心害怕真警惕,就像身临深谷旁。心惊胆战太不安,如踩薄冰恐沦丧。朱熹《集传》认为这是一首“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66]”。
虚实篇第五“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原指作战时根据机遇而行动,不要去做客观上是不可能的或很难完成的,但是后来被误解为是指因为遇到某些事情而不愿意去完成的借口,目前是经常是用后者含义。北宋时期军事上消极防御,照搬古代阵法,不能随机而动的弊端。作者虽在谈棋,但读者自然可以联想到时政的弊端。
自知篇第六引用“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也道出了修身养性的极高境界。
审局篇第七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即为“变通”。“变通”当今仍然极具通用性。告诫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正如《敦煌棋经》中的“棋有弃一之义[67]”。
度情篇第八“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讽刺周幽王听信谗言,小人厚颜无耻,搬弄是非,酿成祸乱。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每句四字。此句出自第四章“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第五章为“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68]”。可喻忠良被奸臣所害,宋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
斜正篇第九引用“正而不谲”出自孔子《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年)和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都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晋文公称霸后违反礼制召见周天子,而齐桓公以“尊王”的旗号称霸符合礼制。孔子认为“谲”为欺诈和玩弄手段,是不可以被接受的。宋代士大夫们在围棋上也认为“正而不谲”是重要的。其实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不仅注重目的的正当性,而且注重所用手段的正当性。这在当今看来,也是极具积极意义的。
洞微篇第十“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出自《易经·系辞》五十六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指精微的人或事物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都将把求问的结果告知。因为《易经》所阐述的道,使人类对未知的世界有了预知的可能。“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者,围棋自然是道。如果不是道,精微如此,还有什么可以做到呢?
名数篇第十一“必也,名正乎!”出于《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品格篇第十二引用孔子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的意思是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但是他承认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
杂说篇第十三引用《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这句话就是说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安稳、安定的时候不能够忘记危险、危机的时刻。居安思危,在情况好的时候要随时想着不好的时候,这样才能让人随时保持一种警惕意识,和一种不断向前进的动力。
最后跋用“犹盘中走圆,横斜曲直,系于临时,不尽可知。而必可知者,是圆不能出于盘也。”参考杜牧《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计于临时,不尽可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 “走丸”比喻事势发展顺利而快速[69]。总之,围棋与修身养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围棋之道就是养生知性的方法。
3. 关于“格图”
当代围棋书籍里,实战图、实战谱、实战进行图、变化图、参考图、正解图、失败图等,对围棋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还有,为了分析和判断围棋的行棋效率和方向,手割图也是常用的围棋技术分析手段。棋书里的各种图解不仅是展示围棋魅力的方法,也是围棋书籍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棋图、棋谱更是我们研究古代棋艺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古代各种图解的名称,张冠李戴,不仅不助于理解原意,反而会导致误解。
《忘忧清乐集》采用各种不同的棋图标识方法,如:弈棋局面、弈棋局、弈棋局图、局面、局图、图、角图、十格图等,其中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共四十三着,晋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共八十三着,明皇诏郑观音弈棋局图共七十七着,此三谱都标注分局面停。成都府四仙子图、烂柯图、金花碗图、贾玄图是完整的对局图。遇仙图、李百祥饶三路局图也是一种围棋棋局记录。破单拆二局面和角图可以理解成一种行棋套路图或当时的定式。那么这个“诸国手野战十格图”为什么命名为十格图?它具体是什么含义?如何正确理解“格图”的含义是判断宋代棋风和棋艺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棋经十三篇》中权舆篇第三“权舆者,弈棋布置,务守纲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这里强调“纲格”。白小川解释“纲为总体,格为分支,前者统帅后者,后者贯彻前者”。他理解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大场、急所和本手的关系,保持行棋的连贯性和整体的配合效果[70]。品格篇第十二“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这里强调“规格,品格和格调”。刘仲甫《棋决》中明确“善棋者不困在此,使困在彼,壮在己,势赢在人,此乃为格”。刘仲甫则强调棋理和一般常规或套路。《敦煌棋经》释图势篇第五:“图者,养生之巧,大格之能”。成恩元解释为“图中有治孤活棋的方法和众多法则运用的能事”。《礼.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71]”。
当代在描述棋如人生,或人生如棋时,人们常用定格、格调、格局、品格等。“格”字也有推究和研究之意。“格物致知”是大家熟悉的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在中国传统儒家教科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它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该词内涵丰富,比如两程从理学家的角度强调“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而心学家陆九渊认为“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司马光则坚持“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朱熹解释“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他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可见宋代格物致知的钻研精神。《忘忧清乐集》中所载棋图中,用棋手姓名命名的棋图有6势,分别是:王积薪一子解双征,贾玄七着,晋士明转换夺角取胜,晋士明各五着白子取胜,晋士明新图38着和晋士明新图45着(见图一:以棋手姓名命名的棋图一览表)。这种做法是对棋手的认可和赞扬。如今中日韩的职业棋手很多,但是能够有自己创作的不多。
表一:以棋手姓名命名的棋图一览表
4. 十格图活动地点的趣向
十格图每图都记录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分别是:“东京梁门里兴国寺戒坛院、东京于州北万寿观、东京于万胜门里长生宫、东京于新郑门外金明池五殿、东京于州南五岳佑神观、东京于州东上清宫、东京州南婆台寺、东京新郑门外琼林苑相公厅、东京于州南醴泉观”等10处。其中2处苑林,2处佛寺,6处是道观。唯独兴国寺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没有提及[72],但《东京梦华录》[73]中记载有“次曰兴国寺桥次曰太师府桥次曰金梁桥”等(沈士龙校注:又名马军衙桥,卷一河道)与相国寺万姓交易场所很近。宋代的围棋活动场所显示了当时人们的态度和偏爱,在道观寺院,讲究对弈环境,注重胜负之外其他更多的内容,追求胜负已经不是主要目的。
下面是《东京梦华录》中所描写的或提及的对弈地点。其中关于琼林苑的描述尤为精彩,摘录如下可以为证。卷七“驾幸琼林苑:驾方幸琼林苑,在顺天门大街,面北,与金明池相对。大门牙道,皆古松怪柏。两傍有石榴园、樱桃园之类,各有亭榭,多是酒家所占。苑之东南隅,政和间创筑华觜冈,高数丈,上有横观层楼,金碧相射,下有锦石缠道,宝砌池塘,柳锁虹桥,花萦凤舸,其花皆素馨、末莉、山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闽、广、二浙所进南花。有月池、梅亭牡丹之类,诸亭不可悉数”。十格图的活动地点全部在北宋都城东京,而且选择有优美静雅的道观寺庙,不仅反映北宋时期选点趣向,从这里还可以推测,十格图仿佛一次有组织,连续性的围棋专题研讨活动。或许这些道观寺庙等宗教组织提供了某种方式的支持。
5. 十格图中的“饶黑先”
“饶黑先”与让子棋在北宋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也是令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在围棋史中,可以找到很多与“饶”和“让先”有关的记录,现整理如下:
据《宋史.潘慎修》潘慎修,官居直秘阁学士,对围棋甚精通,宋太宗多次宣召他对弈,在皇帝面前,他不敢占先,被宋太宗让四子,并写一首诗“如今纵得仙翁术,也怯君王四路饶[74]”。《皇朝类苑》说“今皇帝善弈,可称绝格也,何耶诸道进棋者,皆秋国格,及赐侍御也,尽受二道三道焉?”《荆公诗话》引用苏子瞻说:“待诏贾元侍上棋,太宗饶三子,元常输一路[75]”。王安石门徒郑侠(1041-1119)用自己的左右手代表二人对弈,长达20年,曾写《观棋》诗中有一句:傍观饶好着,当局奈嗔言。张子厚自以艺高,要让对手五子,方肯对弈。与孔平仲中盘战胜并赋诗《戏张子厚》一首[76]。刘仲甫的“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春渚纪闻》载,哲宗绍圣初年(1094)祝不疑与刘仲甫在大相国寺对弈之前,两人互相谦让,最后,刘仲甫受祝不疑黑先。《铁围山丛谈》记载:宋徽宗政和初(1111),河东晋士明来到京都,与刘仲甫争霸[77]。晋士明在《忘忧清乐集》中有诸国手野战转换十格图中有4谱,两图饶郭范,朱逸民,另外两图被李百祥和王珏饶先。陆九渊(1139-1193)在临安学棋时,曾有街头老棋手评说:“某是临安第一棋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矣。”据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皇帝诏关西棋客御前比赛,赛前时人棋待诏在赛前一晚,心生一计,邀请关西棋客家中饮酒,席间请出一美女曰:“此吾女也,我今妻尔,但明日御前饶我第一局,我与尔永为翁婿。”结果上当[78]。洪迈《夷坚志蔡州小道人》记有一女棋手的趣闻,其中有“汝南小道人手谈,奉饶天下高手一先”。明朝末年演变成为短篇小说《小道人一着饶天下-女棋童两局注终身》,流传甚广。并有《奉饶高手一先》绘画一幅[79]。
《棋经十三篇》杂说篇“凡棋有敌手,有半先,有先两,有桃花五,有北斗七。”这里介绍的是关于围棋番棋的问题。在《忘忧清乐集》所载张靖的《论棋诀要杂说》中有更加清楚地注解:凡棋有敌手,强弱均而争先,谓之敌手。有半先,强者饶弱者两局先,弱者复饶强者一局先。所饶之子强者在中,以三局为一周。有先两,强者两局之中饶弱者三子,故谓之先两。有桃花五,强者两局之中饶弱者五子,取桃花五出之义。有北斗七,强者两局之中饶弱者七子,取北斗魁四杓三之义[80]。
由此可以看出“饶黑先”并一定全是平衡棋力差异的让子棋。江铸久介绍中国古代围棋有“恕黑先”的说法[81]。此处“饶”和“恕”应有同样的含义。如果黑棋先行,那是属于一种棋份制度或一种自谦礼节,表示对长辈,上手,地位高者的尊重。在日本,棋份制度流行历史很久,在吴清源14岁初到日本的时候,被日本棋院暂定为“三段格”,本因坊秀哉名人与他下了三盘“让二三二子”的测试棋。有关的历史记录,具体说明了让子棋在宋代的情况。“饶黑先”不仅仅是一种赛制的体现,在十格图的研究中,它做为一种围棋礼节和棋份也是可以理解的。
十格图中的7位国手,他们当属于同一时代的国手,按照年龄顺序排列为:No.1 刘仲甫,No.2 王珏,No.3孙侁,No.4 郭范,No.5 李百祥,No.6晋士明,No.7 朱逸民。“饶黑先”的情况见表二“棋份制在十格图中的饶黑先一览表”。
表二:棋份制在十格图中的“饶黑先”一览表
当前围棋商业比赛流行,职业棋手之间已经没有人下让子棋了。在当今的比赛中,初段与九段下分先棋已经司空见惯。马诤写到:“让子棋有无穷的魅力[82]”。从围棋教学的角度观察,围棋学习者在学棋的过程中与老师下让子棋是围棋教学的一大特色。从让九子开始,一步一步战胜自己的老师,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前进的动力。如今美国围棋协会在围棋规则中专门详细叙述了让子棋的下法。这体现了让子棋在围棋普及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学棋者来说,让子棋以及研究让子棋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棋艺的进步,让子子数的逐渐减少,成了衡量一位学棋者进步的尺度。研究让子棋的战略和战术是提高棋艺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高手对弈时下出的特殊手段,更能让学棋者体会到围棋的魅力。当然在关注让子棋中围棋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让子棋的文化传统习惯。比如当年吴清源初到日本时,按照当时的传统,吴清源与秀哉名人的对局棋份是“二三二”,也就是说在三盘对局中,第一局是让二子,第二局是让三子,第三局是让二子。吴清源不知道日本当时的传统规矩,所以在第一局胜利后,仍然摆放了二子,被秀哉名人提醒后,感到十分震惊。
当今中国也有一种主动持黑棋先行,表示谦虚的说法。对弈者互相谦让的态度和风气,与宋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围棋在琴棋书画中确立的社会认可度和文化符号与形象,反映了宋代时期对于围棋的理解有其特别之处。围棋不再是对抗的,竞技的游戏,而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从孙吴时期,韦曜的《博弈论》反对围棋的立场,到北周时期的《敦煌棋经》,单纯就棋讲棋的中立立场,再到北宋时期的《棋经十三篇》大力提倡围棋的立场。从这期间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围棋内涵变化。
6. 从围棋技术角度分析
这十格图只记录手数,不记录胜负,大多130着左右,最多的手数为178着,记录方式与其他棋谱明显不同。从棋的内容和进程上看,也不能完全判断术语中盘胜。如果是实战谱的局部,编者李逸民为什么不按照“孙策vs吕范对局”,称棋局图或弈棋图?这里存在逻辑出发点的矛盾。按照宋代棋手对棋谱的认识,有四局完整的实战对局谱,并表明各多少多少手。此十格图完全不一样,如果是实战对局记录,不记录完整的棋谱,也是难以理解的。十格图的布局特点,除《长生图》稍有变化外,其他九局都是以“钓竿图”开局。比较十格图中所采用的布局定式,就可以发现钓竿图的演变过程。
图二:《长生图》与《琼林图》布局对比
黑棋小飞,白棋用俗手尖断,两图有相似之处。
图三:十格图中4图相似布局
黑棋11之后的四种变化,可以看出演变的过程。
图四:十格图中4图相似布局
黑棋11靠在白10上,这三种变化也有相似的地方。
图五:兴国图开局
黑棋15,17选择向中腹出头,避免了战斗。
上面是十格图中第一回合的开局演变情况,在第二或者第三回合的战斗中,还出现其他的典型角部变化图。比如金井栏,倒垂莲,大角图,背绰角图,压长定式、大飞守角等(见十格图中出现的角部变化图统计表)。每图战斗3至5个回合,第一回合从左下角开始,第二回合的战斗根据第一回合的形势,选择右下角或左上角。第三回合的战斗一般选择空间比较大的角部展开,这即符合棋理“棋往宽处走”的原则,也可以合理安排雕版版面密度,增加阅读舒适感。
十格图中的行棋招法,如果看作实战行进图来理解,十分不符合常理。比如刘仲甫饶王珏黑先的《长生图》,共134着,刘仲甫是宋代著名国手,棋力和计算能力不容置疑。但是本图中,他执白的行棋风格让人无法理解,实在不像是实战对局之行棋招法。先看左下角的第一轮战斗,白棋10尖,12虎,14断,18接,发起的战斗没有成算。遭到黑棋19跨,21点,23断的妙手。尤其白棋34,36继续送吃,而且还浪费劫材,这让当今的职业棋手难以理解。
再看《长生图》右上角第二轮战斗,黑棋41大飞守角,白棋42逼住,黑棋43单关跳,白棋44接着跳,这些是古谱中常见的招法,并不奇怪。黑棋45,47,49强封白棋与角部,不顾自身弱点,有疑问。遭到白棋62点三三后,应该是损失巨大。白棋挽回不少损失。最后看右上角的战斗,白棋68,70所选变化也是古代常用之形。自黑棋75断后,白棋80,82打拔一子后,黑棋83扳,85断打,87连续打吃,至黑棋93点,妙手,一举将白棋至于死地。白棋在此过程中十分配合,给黑棋完美展示手劲的机会。这里实在不像实战对局图,而是变化图。不过该图十分符合野战转换的主题。只是不是成比例的转换。
再举一例,如郭范饶李百祥黑先的《万寿图》,共132着。此图开局黑棋以小飞挂角,白棋一间低夹,战斗也是从左下角开始的,白棋使出浑身解数,吃掉黑棋五子,但是不曾想到,黑棋另有宏大构思。
图六:万寿图
此局面下,黑棋53二路小尖,露出凶残的牙齿。黑55团眼时,白棋竟然毫无察觉,继续56挤入破眼,遭到黑棋57,59,63的追杀,整个左下角就几乎完全姓黑了。这在高手的实战中出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宋代围棋水平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但是出现这样的招法,完全送死也是无法理解的。类似的例子在十格图中,十分普遍。这些招法如果都是实战中出现的,不仅与棋经棋决中所倡导的棋理不符,而且也不能体现国手们的技术水准。
(弈客编辑YK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