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日本古代围棋史简介——引言 先介绍几个最为关键的词 穿插一些小知识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20-2-22 00:13 编辑

作者:核桃  2020-02-18


一直都很想做这样一个栏目,也没啥特别的原因,只是想把自己了解学习过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围棋自中国传入后,在16-20世纪在日本发扬光大,那一段历史不可谓不精彩。安井算知、道策、道节因硕、丈和、幻庵因硕、林元美、秀策、秀荣、秀哉,这一长串名字,总有几个能触动围棋爱好者的心弦。

更多的人只是了解《棋魂》中的不败秀策,听过丈和三妙手,知道吴清源与秀哉的史诗名局。这些故事,其实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世人对于“围棋之神”的向往与期待。但是真实的日本围棋史,远比这些这几个故事复杂得多。日本围棋史,是一部围绕着名人棋所的血腥争斗史,是一部在御城棋战统治棋赛的争棋无名史,是一部番棋不断的名誉存亡史。或许这样的描述会劝退很多读者,但我觉得,这就是日本围棋史它的核心魅力所在。

要给这几百年的历史做一个简介,首先得先讲清楚一些概念。第一期引言部分,我先在这里介绍几个最为关键的词,并穿插一些比较简单的、可能和文字内容无关的小知识。

名人、名人棋所:

名人的称号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来由织田信长借用,赐予京都一位棋技非凡的僧人日海。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统治日本,帮助日海建立了棋所,作为国手的荣誉。之后继任的德川家康创立了幕府,在那一时期做出规定:在棋所位置上的棋手就是名人,名人可以不存在,但只能有一位;名人拥有围棋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将日本围棋段位,根据与名人的差距重新命名,九段即为名人,八段称准名人,七段称上手。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后,另一位名人根据段位确定了对应的棋份,差一段先相先,两段让先,三段让二子等等。

江户到明治时期,名人的权力非常大,拥有着段位任免的资格,可以领取数额不小的俸禄。而名人的决定又异常严苛。历史上有官方任命、棋家家督协同推荐、争棋获胜三种方式。但无论以什么方式,最核心的还是棋艺的高下。围绕着名人棋所,顶尖棋士可以说是争得你死我活。


日本棋墩在反面当中,有一方寸小切口,称为切子(Kiriko) 或血溜。其用意在提醒观棋者戒助言,倘有犯者,当局者可将助言者杀头,以其血留于切子之内,用示警戒

围棋四大家:

指的是日本围棋历史中四个地位最高的派别,分别是本因坊、井上、安井、林。通常认为四家中本因坊地位最高,林为末,井上安井不分上下。其中林与本因坊的关系,大致类似于南少林与北少林的关系。四大家不仅仅是一个门派的称呼,或者只是一个学习的道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代表了一种氏族的观念。进入棋家后可以学习棋艺,一旦得到认可,甚至获得了继承人的资格,便可以得到相应的称号。

如果类比于武侠小说,棋家的掌门就被称为“家督”或者“家元”,而被家督立为继承人的人,则称为“迹目”。这是借鉴了日本武家的概念,这两个位置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木画紫檀碁局,唐朝送给圣武天皇的礼物,现藏于正仓院。正面观,可见有十七个花点



四大家中本因坊需要单独拿出来提一下

本因坊:

之前提到的第一位名人日海,在躲避战乱时在方丈院内一坊修行,参研围棋,那坊名即为“本因坊”。“本因坊”是日本京都寂光寺中的七坊之一。后来日海又先后受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宠遇,改建了寂光寺,遂以本因坊为姓,开门立派。同时取名算砂,于是就有了第一世本因坊算砂。作为日本围棋史中最最重要的一派,日后所有故事都有坊门的参与。

另外提一句,在给名人、四大家排序时,有的版本采用了元祖、一世、二世这样的排序。我们不弄这么麻烦,就最简单的一二三世就好。

御城棋:

日本古代从德川时代开始,围棋四大家的棋士们每年一度聚会于江户城,在天皇或将军面前对局,这就是“御城棋”。比赛规定:每年十一月六日(日本历)报名,由四大家协议,决定对局者之间的比赛标准,即对局双方的棋份。一般要在七段以上才有资格参加。获得御城棋的资格,代表着四大家对棋士水平的认可。由于是在御前的对弈,这也是四大家最重要的交锋舞台。那里的胜败,代表的是棋士的尊严。在现在看来御城棋有点表演赛的意味,但那毕竟是在封建社会,观棋者都是位高权重者,表演的不好,问题比现在严重得多。

在正式对局后,将军或者主要官员也会安排一些特别对局,可以称为“余兴棋”。许多棋士想与劲敌对局,都会暗地里疏通关系,以达到对局的目的。这些对局被称为“御好棋”。

一般认为御城棋开始于宽永三年(1626年),以二代名人中村道硕与安井算哲在德川秀忠御前的对弈为开端,持续到元治元年(1864年)结束,历时两百三十八年。虽然御城棋多次中断,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地位。


御城棋平面图。可以看到其中不仅有围棋对局,也有将棋(日本象棋)对局



番棋: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几番棋就是下几局棋的意思。下五局就是五番棋,三局就是三番棋。这是一个至今都很常用的概念,但是日本古棋中不完全一样。在那时双方争棋一般以十为基数,常见的为十番,也有少一点的六番棋和恐怖的六十番棋。这些对局都不一定下的完,但是棋士为了个人尊严气节,即使下不完也是至死方休。番棋的意义在于,如果有一方败场比胜场多四局,那么就会被“降格”,即棋份改变,且棋局继续,每再多四局再降一格。同理,也可以多赢四局,实现“升格”。而这个“格”,即棋份,就是棋手尊严的另一个重要代表。

以名人为例,如果名人对阵八段准名人,按段位应该是先相先,即三局中名人两局白一局黑,对七段则应该让先。如果有一位七段对于名人归属有异议,可以发出番棋挑战。如果获得批准,同时在番棋对局中对名人完成了“降格”,要么说明他有八段实力,要么说明名人实力不济,不应成为名人。此外,下手向上手发出挑战,通常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来征得幕府同意。这有点像赌博。

历史上同水平意义上的番棋竞争更加普遍,比如很多人熟知的吴清源的十番棋,古力李世石十番棋等。


佐藤四郎忠信是平安、镰仓时代交替之际之武将,号称“本朝水浒传豪杰八百人”之一。 歌川国芳此画作于天保1年(1830),描写佐藤以棋盘为武器攻击敌人。



讲了这么多,我们用一个人来举例,将所有的概念串起来。

桑原虎次郎在年少时受人教导,棋艺惊人,被称为神童。不久受到郡主家赏识,赐姓安田,改名容斋。之后又被引入本因坊家,成为当时的秀和的弟子,也经常受到名人丈和的指导。十五岁达到四段,改名秀策,自此才有了本因坊秀策。秀策在二十岁升七段,被立为坊门迹目,二十一岁开始参加御城棋,完成了十三年十九连胜的壮举。二十四岁时,本因坊秀策与同为七段的太田雄藏展开三十番棋分先较量。前十一局双方五胜五败一和棋打平,至十七局太田被将格至先相先。至二十三局秀策十三胜七负三和,随后太田雄藏病逝,番棋结束。


秀策记念邮票



单单要理清楚上面一串,对相当一部分棋友来说也有些困难。由此可见要梳理日本古代围棋史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以名人棋所的归属为主线,尽我所能带大家好好领略这一段历史。

引言诗
高僧日海立坊门
荣赐名人幕府恩
生死御城棋下士
四家兴灭几浮沉



本期参考资料:
1、《日本围棋故事》薛至诚
2、《日本围棋史话》网传PDF
3、《本因坊的四百年》网传PDF
4、《日本围棋四百年激战风云录》石田芳夫
5、百度百科词条:日海、围棋名人、御城棋、本因坊秀策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