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计活子围棋规则——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2012年秋季版)

来源:天涯论坛 燕来yanlai

  计活子围棋规则——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2012年秋季版)

  献词
  献给您——外祖母熊伯英(1893-1981)
  一位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小学教师;
  一位人格高尚、智慧慈祥的伟大女性。
  饱经忧患与贫寒,却一生都快乐又宁静。
  您的格言是“爱”、是“给”、是“真”。

  目录
  围棋世界的雄鸡一唱(序言)
  计活子围棋规则共九章三十六条
  第一章、围棋的用具
  第一条、棋盘
  第二条、棋子
  第二章、对局者
  第三条、黑方与白方
  第三章、围棋的意义与目的
  第四条、围棋的意义
  第五条、围棋的目的
  附 围棋科幻片的脚本(为争取生存权利而斗争)
  第四章、大道自然
  第六条、空枰开局
  第七条、白先黑后
  第八条、实着、虚着与放弃
  第九条、棋子的气与棋子组成的整体
  第十条、棋子生存的条件
  第十一条、从棋盘上提走无气的棋子
  第十二条、盘内棋形、全局棋形与广义的全局棋形
  第十三条、禁着——广义的禁止全局同形再现
  第十四条、自然终局
  第十五条、最终局面
  第十六条、活子多胜
  第十七条、判定终局
  第五章、大道从简
  第十八条、理想的无争局面
  第十九条、同意休止与协商终局
  第二十条、恢复对局,实战解决
  第二十一条、同意休止的实际操作
  第二十二条、将棋做成理想的最终局面而终局
  第二十三条、在非理想最终局面下的终局

  第六章、计活子规则的艺术版与律法版
  第二十四条、多下贴子与多下不贴子
  第二十五条、A类负着与B类负着
  第二十六条、艺术版与律法版

  第七章、大道至简——计算胜负的简便方法
  第二十七条、子路皆子
  第二十八条、子路合计法(基本算法)
  第二十九条、子的概念的扩充
  第三十条、简便算法的原理(三种)
  第三十一条、停路比子法
  第三十二条、停子比路法
  第三十三条、停虚比子法
  第八章、先下贴子
  第三十四条、关于先下贴子规则的三个尊重
  第三十五条、关于先下方贴子的数量
  第九章、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第三十六条、本规则之来源
  结束语
  感恩与鸣谢

  -

  围棋世界的雄鸡一唱(序言)
  大约在一千年前,中国“子多为胜”围棋的唐朝数路法通过日本遣唐史传播到日本。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棋人对唐代围棋产生了严重的根本性误解,在不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下,取消了唐代围棋数路时要从各方围空中扣除其基本眼位的规定,将“子多为胜”的唐代数路法改变为“地多为胜”的日本计目法。更加令人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棋人臣服日本,在计算胜负时,为了取得与日本计目法相一致的结果,取消了明清数子法中“还棋头”的做棋手续(还棋头等价于数路时要从各方围空中扣除其基本眼位的规定),丢失了中国传统围棋“子多为胜”的真理。从此,日本人的“地多为胜”的围棋观念统治了整个世界。
  (请阅《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围棋革命宣言》等文)
  在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相交也是千年之交的时刻,在我国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时代背景下,《计活子围棋规则》在中华神州诞生了。计活子围棋规则集中国历代弈则之大成,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计活子围棋规则在世界观的高度上讲述围棋的精神和意义:在棋局的进程中,人们看到对局者双方(部落的首领)领导自己部落百姓为生存权利而英勇斗争;在最终局面上,人们看到两个部落的百姓友善地和平共处。围棋,向人们讲述炎黄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的历史,传扬天下为公的大道。
  (请阅《论围棋的精神》、《论围棋的意义》、《论围棋的目的与手段》等三篇文章)
  历史悠久的优秀的中国传统围棋规则,其计算胜负的计活子数子法在数千年的长时间内不断演变。从其漫长的演变史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历代围棋先贤对围棋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认识过程,那就是——大道自然;大道从简;大道至简。
  计活子围棋规则的诞生恰似围棋世界的雄鸡一唱,她向全世界宣告: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流传了四千年之久的优秀的“子多为胜”的围棋将重获新生,炎黄尧舜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将像太阳一样普照天下。

结束语
  计活子围棋规则的诞生好似围棋世界的雄鸡一唱。“一唱雄鸡天下白”,“活子多胜”的真理像黎明前的太阳一样,就要升起了。有着四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优秀的围棋及其“子多为胜”围棋观的重获新生与伟大复兴乃是历史的必然,任何僵硬的保守的落后的势力都无法阻止真理的传播,都无法阻止围棋文化的进步。
  我要在这里公开地大声地向世界围棋界那些片面地坚持“地多为胜”围棋观念却又顽固地反对“活子多胜”围棋观念的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法人们(如中国棋院、应氏围棋基金会、日本棋院、韩国棋院、美国围棋协会等)说几句心窝里的话:
  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子多为胜”的围棋观是四千年围棋历史的客观存在;计活子围棋规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它属于全人类。希望你们真诚地热爱围棋,抛开成见、偏见与私念,出以公心,高瞻远瞩地作出正确的选择,顺历史潮流而动,与大众一起进步。请抓住你们正在面临的历史机遇,学习并掌握计活子围棋规则,大力宣传普及,使之发扬光大,推动围棋文化走向世界,创建功在千秋之伟业。

  感恩与鸣谢
  相信读者朋友们会在计活子、计枰点与大解放等几部围棋规则中看到笔者丰富的想像力、强大的创造力、无畏的批判力、攻克难关的研究力、自我否定的超越力、坚持不懈持久作战的忍耐力和逻辑上的严谨周密。在这里,我要感谢外祖母(熊伯英,小学校长)和母亲(王在起,小学教师),她们在我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时期所给予的培养和教育使我增长智慧拥有自信,使我身心强健能刻苦耐劳勇敢攀登;她们的人格和品德影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轻钱财重仁义讲诚信,助人为乐爱人如己,做人正直真诚,做事认真负责,自强不息无愧于心。我要感谢祖母(刘彩琴),虽然同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但她的善良、平和、勤劳、节俭是无言的教导,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我要感谢父亲(张类思,工程师、教授)所给予的难能可贵的身教,他因家境贫寒只读到中学毕业,全靠自学成才(四十四岁时,曾在同济大学苏联专家班进修一年),成为高级工程师(四级)和大学教授。记得在我读高中时,父亲曾在一年内讲授过九门课程并指导毕业设计。
  (我的祖父张炳书、外祖父王镜秋在我出生前已亡故。祖父在浙江衢州开过一间作坊,自己制作油伞;外祖父是安徽郎溪的外科医生。)
  我要感谢母校北京四中,她那优良的校风,将学生们薰陶得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以刘老(刘景昆,化学特级教师)、张老(张子锷,物理特级教师)、周长生(数学特级教师)等名师为代表的四中的教师们,是最好的老师,其共同点是授人以渔而非给人以鱼。我还要感谢为人正直热心善良学识既广又深的周家湘叔叔,北礼士路第一小学的历史老师宋进良(善甫),北京四中的数学老师孙华麟,他们对我的喜爱、夸奖和鼓励滋养了我的自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呈上本人研究围棋文化的成果来表达心中无限的感恩情意吧!

  为使围棋规则走向完善,笔者曾在多个围棋论坛(如中国围棋网棋人棋事、古风论坛玄玄棋馆、棋人论坛、T0M棋友论坛、网易围棋论坛、新浪围棋论坛、搜狐围棋论坛、飞扬围棋纵论黑白、弈城围棋论坛、电脑围棋网、博弈网棋闻弈事、黑白道、灯笼居、网事如风、西西河、新锐围棋网黑白情怀、清风、围棋沙龙、未名空间黑白子、围棋报论坛、书呆弈论坛、棋城论坛、琴棋书画论坛、联众论坛、go4go、家教网论坛、大学生围棋论坛、围棋吧、华奥星空即中国棋院在线、齐鲁弈友、天地间、野狐网、龙一道、棋人弈事、西祠胡同、体坛周报……)发表文章,并同网友们进行过无数次讨论。网友是益友,网友是良师,燕来在此向各围棋网站和论坛、向海内外的网友们表示衷心的敬意与感谢!

TOP

第八章、先下贴子
  由于白方先行握有主动权有利,故在计算胜负时要由白方贴出若干子作为对黑方的补偿——其手续是从白方活子数量中减去贴子数量后,再同黑方活子数量作比较。白方因先下而贴子与白方因多下而贴子是两回事,要分别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关于先下贴子规则的三个尊重
  关于白方因先下而贴子的问题,计活子围棋规则提出三个尊重的主张:
  1、尊重棋手的意愿
  由于棋手们棋风各异,任何关于贴子数量的硬性死板规定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应以人为本,尊重棋手的意愿。
  关于先下贴子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从下述两种方式中择其一而用之:
  (1)公平竞争,由对局者双方通过公平的竞争来获取执白先行的权利,贴子数量要由对局者双方在竞争执白先下子权利时自行确定。在自由公平的竞争中,愿意贴出较多子数的一方,理应得到执白先行的权利。
  例如,甲方愿意贴出7子,乙方愿意贴出8子,这一局棋就由乙方执白先行。
  若对局者双方在竞争时作出同样的表示(愿意贴出的子数恰好相同),则由猜先来决定。
  (公平竞争执白先行权利这一项主张,笔者知道曾有多位棋友提出过,但不知由谁最先提出,笔者同众多棋友一样对它表示赞成。)
  (2)实行双选制
  双选制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对局者双方猜先;
  第二步、由猜中者提出贴子数量;
  第三步、由另一方选择执白先下或执黑后下。
  双选制,公平合理,操作也简单。
  (双选制系由中国围棋网的网友miracon提出)
  2、尊重赞助方与主办者的意见
  由于棋手们的意愿具多样性,致使先下贴子问题复杂化。
  因此,赞助方与主办者也有理由否定前述之说法。此时,应尊重赞助方与主办者的意见,由赞助方与主办者来做出关于先下贴子的规定。
  3、尊重各国棋院的意见
  先下贴子规则也可由各国棋院根据情况来做出决定。

  第三十五条、关于先下方贴子的数量
  笔者建议,贴子数量为整数,当盘面上白子多出黑子的数量恰为贴子数量时,判先行的白方完成定约胜。采用本规则之律法版时作出白先贴8子之规定(等价于白先贴7.5子),采用本规则之艺术版时作出白先贴7子之规定(等价于白先贴6.5子)。

  第九章、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第三十六条、本规则之来源
  计活子围棋规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有四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中国围棋悠久厚重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围棋规则。
  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以“子多为胜”(最终在棋盘上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为准则来判定胜负;以“子路皆为活子,基本眼位是气而非子”
  这实事求是的认知为依据来做棋计算;在棋局休止后,采用简便算法(先后计有三种)来得出黑白双方活子数量之差数;等等——这便是中国数千年传统围棋的真谛。
  本规则之理想的最终局面(图三所示),正是先唐两溢之棋(做棋后,在保留基本眼位条件下填满的“两溢”局面上,棋子数量较多的一方获胜);本规则之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图七所示),正是先唐停路之棋(做棋后,在等路局面上,棋盘内棋子数量较多的一方获胜);本规则之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图八、图九所示),正是唐宋元停子之棋(做棋后,在等子局面上,路的数量较多的一方获胜;路多为赢实为子多为胜);本规则之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图十所示),正是明清停虚还棋头之棋(做棋后,在等虚局面上,复子数量较多的一方获胜;复子多胜实为活子多胜)。
  先唐两溢之棋、先唐停路之棋记载在北周(公元557—581)写本《敦煌棋经棋制篇第六》上。原文是:“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 (请阅笔者所写的《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一文。)
  计活子围棋规则集中国历代弈则之大成,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写成文字的中国传统的正宗的优秀的围棋规则。

  第二个来源是中华民族近代与现今棋人的智慧结晶即中国现行数子制规则与应氏计点制规则。
  虽然中国现行数子制规则与应氏计点制规则持地多为胜而不是子多为胜的观念,但却是写成文字的系统的完整的围棋规则,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了除假生之外的各种难题(如长生、循环多劫等)。数十年以来,以赵秉义、吴清源、应昌期、赵之云、赵汝怀、陈祖源及一些姓名暂不为笔者所知的研究者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棋人们对日本计目制围棋规则的批评一直是围棋规则走向完善的推动力(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提起的是,赵秉义先生最先领悟到并指出了中国古棋“活子多胜”的本质,较早明确地提出了限制反复同形这打劫规则的根本,时在20世纪60年代);另一方面,日本棋人们对日本规则的坚持以及他们对中国现行数子制规则和应氏计点制规则的批评同样也一直是围棋规则走向完善的推动力(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提起的是,池田敏雄先生的《围棋规则提案》闪烁着智慧的火光)。笔者在此向中国向世界各国热爱围棋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敬意!笔者特别要提到的是,正是应昌期先生撰写的《计点制围棋规则》中大量的问题图例促使我深入到技术层面,在细节上进行研究,而精彩尽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第三个来源是笔者个人对围棋的真爱及由这真爱而产生的认真、执著与勤劳。
  胸怀对围棋的真爱,从1989年至今,笔者对“地多为胜”的日本计目制规则、中国现行数子制规则与应氏计点制规则学习、学习、再学习,研究、研究、再研究 ,批判、批判、再批判;在撰写围棋规则时,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辛勤耕耘、努力劳作,认真执著、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终于将围棋世界古今中外的种种规则融会贯通,继往开来地写出了《大解放围棋规则》、《计活子围棋规则》、《计枰点围棋规则》等几部好规则。可以有自信地认为,我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将为人类奉献一笔财富,为中华民族增添一份光荣。

  第四个来源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各围棋论坛网友们的宝贵意见。
  在这里,我要向朋友们和网友们道一声感谢!你们的关注(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在讨论、争论、批评与反批评等信息交流活动中,你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你们的宝贵意见使我受益良多。
  计活子围棋规则的来源表明,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它属于全人类。

TOP

第三十三条、停虚比子法(还棋头数子法)
  棋局休止了,清理完死子后,在基本眼位上设置虚拟的棋子并将它们平均分配给黑白双方,就将棋做成为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在此局面上,比较两方复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这便是停虚比子法。(虚子与复子,见第二十九条、子的概念的扩充)
  对局休止且清理完死子后,先要数一数黑白两方棋子的块数(其实质是数出两方基本眼位的数量)。当黑白两棋的块数相等时,两方拥有的基本眼位数量也相等,这时,在各方的基本眼位上设置各方的虚子,在每个公共气点上设置半个黑虚子和半个白虚子,就将棋做成了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当一方比另一方多n块棋时,这一方就比另一方多拥有2n个基本眼位。采取上述作法将使这一方比另一方多出来2n个虚子。为平衡虚子数量,应要求这一方还给另一方n个虚子。
  一方还给另一方n个虚子,在理论上应这样来进行——先将这方边界上的n个棋子与这方基本眼位上的n个虚子互换身份,然后取下边界上这n个身份为虚子的棋子并换上另一方的n个表示虚子的棋子。在实际上,操作手续十分简单——在黑白棋子的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个棋子并换上另一方的n个棋子。
  还子后,就将棋做成了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这个等虚局面也是一种与理想的最终局面等价的简易最终局面。
  在等虚局面上,各方持有的虚子数量皆为黑白两棋基本眼位(含公气)总量之半数;各方复子的数量等于各方子空之和(包括公气之半数);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数量之差;两方复子数量之和恰为361。
  计算时,只要数出一方的复子数量,从361减去这一方的复子数量就得到另一方的复子数量。比较两方复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复子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就是说,采用停虚比子法来计算胜负,“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是“复子多胜”。
  若从各方的复子中扣除其虚子,“等虚比子,复子多胜”便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等虚比子,复子多胜”这个简便算法实现了“361的圆满”。

  停虚比子法的具体操作手续简述如下:
  1、清除死子
  棋局休止了,要清理死子(将盘内死子提净)。
  2、多下贴子
  艺术版,清理完死子后,要履行多下贴子的手续。
  (律法版无此手续。)
  3、数棋块
  数出各方棋子的块数(实质上是数出各方基本眼位的数量)。
  4、还棋头
  在基本眼位上设置虚拟的棋子并将它们平均分配给黑白双方,就将棋做成为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等虚局面)。将虚子与实子统称为复子,比较复子数量来计算胜负,具体操作手续是:当一方比另一方多n块棋即多2n个眼位时,将各方的眼位算成各方的虚子,这一方便比另一方多算了2n个子,这时,便应在黑白棋子的交界处取下这方的n个棋子并换上另一方的n个棋子。(这个还子做棋的手续在我国明清时期叫做“还棋头”)
  5、终局
  在“等虚比子,复子多胜”的规则下,通过“还棋头”将棋做成等虚局面后为终局。等虚局面是等价于理想的最终局面的简易最终局面。
  6、计算胜负
  在等虚局面上,将某一方的子与空合并计算(这一点与中国棋院现行数子法相似),便得到该方的复子数量。从361减去该方的复子数量,便是另一方的复子数量。比较两方复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复子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7、返回到“活子多胜”
  从各方的复子中扣除其虚子,“等虚比子,复子多胜”便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即“活子多胜”。
  8、关于归本数
  同中国棋院现行数子法一样,本停虚数子法也可设立数复子的归本数。
  不贴子的棋局,黑白两方归本数皆为180.5;贴子的棋局,归本数视贴子数量而定,例如在白先贴8子(还4子)的棋局中,白方的归本数为184.5,黑方的归本数为176.5。

  以7路小棋盘的棋局为例,在图五所示休止时的局面上,清理死子后,白方有两块棋,共有4个基本眼位,黑方只有一块棋,有2个基本眼位,白方比黑方多出来2个基本眼位。将各方的眼位算成各方的虚子,白方便比黑方多算了2个子,这时,便应在黑白棋子的交界处取下白方的1个棋子并换上黑方的1个棋子。即,数复子时白方应还给黑方一子。还子手续是,在f1处取下一枚白子,换上一枚黑子——这样的操作手续在明清时期叫做“还棋头”。

  图五:理想的无争局面
  7┌●┬●●○┐
  6├●●●○┼○
  5├┼●○○○○
  4●●●●○●○
  3○○○●●●●
  2○┼●○○●●
  1└○○○○○●
  _abcdefg

  做棋后,成为图十所示局面。

  图十:等虚局面(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7┌●┬●●○┐
  6├●●●○┼○
  5├┼●○○○○ 还棋头时,在f1处取下一枚白子,换上了一枚黑子
  4●●●●○●○
  3○○○●●●●
  2○┼┼○○●●
  1└○○○○●●
  _abcdefg

  等虚局面,也叫做“停虚之棋”,就是明清还棋头之棋。两方总共有6个基本眼位,还棋头做棋后,双方各有3个虚子。
  图中子空皆为复子(其中,黑白两方各有3个虚子)。比较两方复子数量来判定胜负。数出黑方有复子25个,算出白方有复子24个(从49减去25),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1子,判黑方胜。
  若从各方的复子中扣除其虚子,仍得出黑方有活子22个(25减去3),白方有活子21个(24减去3)。可见,本图所示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与图三所示理想的最终局面也是等价的。
  将棋做成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是“复子多胜”。

  说明:
  还棋头(即平衡两方虚子数量)后,本规则数复子时是将各方的子与空合并计算,可以只数一方,计算胜负时可以设立归本数,其操作手续与中国棋院现行数子法在形式上是一样的。
  本规则与中国棋院现行规则不同之处在于:本规则是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以“子多为胜”(即“活子多胜”)为准则来判定胜负;中国棋院现行规则是以争占土地为目的来下围棋,以“地多为胜”为准则来判定胜负——两者在围棋观上根本不同。
  本规则数的是复子,其目的是通过计算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来求出两方活子数量之差。数复子前,先要做棋(还棋头)。将棋做成黑白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后,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数量之差——这正是我国明清时期“还棋头”数子法的道理。而中国棋院现行规则数子前不做棋(不还棋头),所数的对象已不是活子而是被称为“子”的地。
  在具体的数子计算手续上,中国棋院现行规则数子计地时要将各方是地的基本眼位包括在内,本规则之停虚数子法于做棋平衡两方虚子数量(还棋头)时,其操作程序等价于数子时将各方非子的基本眼位扣除。
  我国明清时期的围棋,同先唐、唐、宋、元时期的围棋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子多为胜”的围棋。“子多为胜”的围棋乃是历史悠久的真正的优秀的中国传统围棋,而“子多为胜”的真义就是——最终能够在棋盘上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致敬:
  赵秉义(字子良)先生最先领悟到并指出了中国传统围棋是子多为胜的围棋,最先提出了“活子多胜”的说法,时在20世纪60年代。赵秉义先生的围棋十六字诀,堪称大道至简的经典范例,笔者谨向赵先生致以复兴光大我国传统围棋的崇高敬礼!
  附,赵秉义先生的围棋十六字诀:
  轮番一子;尽敌气提;反复同限;活子多胜。

TOP

2、狭义(特殊)停子比路法之艺术版
  棋局休止后,双方就有关终局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则按共识来做棋与计算胜负。
  具体操作手续如下:
  (1)保留俘子
  在争棋过程中,要保留各方从棋盘上提走的棋子。
  (2)确认死子
  棋局休止时,双方共同确认棋盘上各方的死子。
  (3)保留眼位
  在各方活棋的围空中确认并保留其基本眼位——将空点(目)区分为路与基本眼位两类,承认基本眼位的客观存在并将其保护起来。
  (4)回填俘子、死子与虚着之子
  在保留眼位的前提下,各方把对局过程中被提取的己方棋子和盘面上己方的死子以及走虚着时下在棋盘边界外面的己方棋子填放到各自的围空中(留作基本眼位的空点,其上不得填子)。
  (5)多下贴子
  在争棋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着(包括实着与虚着)即另一方多了n次放弃,则由这一方下出n手A类负着来贴出n个子并平衡盘内黑白双方的棋子数量。按“多下贴子”条款实施贴子的手续简单说就是——在黑白棋交界处,将多下了n手棋着一方的n个子均分给双方(取下多下方的n/2个子,换上对方的n/2个子),每方得n/2子。
  “多下贴子”条款的一个特例是——先下的白方收后即白方多下了一手实着时,白方这一手A类负着使其贴出1子,简单说就是“黑先放弃,白贴1子”。
  (日本棋人池田敏雄早在1970年代曾提出“在黑方先下的对局中,白先放弃,黑贴1点”,这是他的原创,是具有开拓性的设计。)
  (6)将棋做成等子局面
  回填了俘子、死子与虚着之子,按“多下贴子”条款实施了贴子的手续后,就致使盘内棋形成为等子局面。事实上,实施“多下贴子”条款时,均分那n个子的手续可以省略,只要双方确认在回填了俘子、死子与虚着之子后,多下了n手棋着一方的n个子要由双方平分,于是盘内棋形成为等子局面便可。
  (7)终局
  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后,双方同意按“等子比路,路多为赢”的道理来计算胜负,则棋局为终止。等子局面是等价于理想的最终局面的简易最终局面。
  (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关于终局的正确概念。而人们习惯的“两弃终局”之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概念,错在把休止当作终局了。)
  (8)将路点聚拢到一起
  终局后,将棋盘上各方的一些局子与路点的位置互换,把填后剩余的路点聚拢在一起并适当调整形状(如做成矩形等),就使计数更方便。
  (9)罕见场合下,平衡双方盘外应回填棋子的数量
  当一方或双方的路点已经填完后,尚有若干应回填之棋子未能填放到棋盘上去(此为罕见情形),应平衡双方盘外应回填棋子的数量——若甲方的盘外应回填棋子数量比乙方多x个,则由乙方从棋盘上其地盘内取下x个己方棋子加入到乙方应回填棋子中。
  (10)等子比路,路多为赢
  终局后,以比路法来计算胜负。在所做成的等子局面上,分别数出黑白两方路子的数量(路子与路点是一一对应的)来进行比较,路子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数路,其实质就是数一数各方在其围空中还能够生存多少棋子;等子比路,就是在所做成的等子局面上比一比双方在各自的围空中谁能生存较多的棋子。)
  注意:数路时要从各方的围空中扣除其基本眼位。
  (11)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
  在等子局面上,数出黑方的路数为b,白方的路数为w,若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共有m个即每方有m/2个(可从所记棋谱中实着、虚着与放弃的手数获知),则黑方活子总量为b+m/2,白方活子总量为w+m/2。于是,“等子比路,路多为赢”便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从“等子比路法”可以获得“将子路合计的数子法”的结果。

  狭义(特殊)停子比路法说明图例
  前文中图五(理想的无争局面)所示的这一局棋白先,黑收后,共42着(各21着),手数平衡。做棋时,将黑方的1颗被提出盘外的死子及1颗盘内死子与白方的1颗被提出盘外的死子回填后,得到图九。

  图九:等子局面(其二)
  7●●┬●●○┐
  6b●●●○┼○ 回填做棋后得到的等子局面
  5●┼●○○○○ 填后,黑白两棋各有21枚局子
  4●●●●○●○
  3○○○●●●●
  2○○┼○○●●
  1└○○○○○●
  _abcdefg

  (图中,a5、a7处两枚黑子,b2处一枚白子是做棋时回填之子)
  填后,黑白两棋各有21枚局子,成为停子局面——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比较两方路的数量来判定胜负。黑方有1路(用字母b标出),白方无路,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1路,判黑方胜1路。
  (请注意,回填棋子时要为每块活棋保留其基本眼位,数路时要从围空中将基本眼位扣除。)
  若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其结果同样是黑方有活子22枚,白方有活子21枚。可见,本图所示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与图三所示理想的最终局面是等价的。
  将棋做成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是“路子多胜”即“路多为赢”。

  说明:
  1、笔者认为,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就是唐宋时期的停子比路之棋,简称为“停子之棋”。我国唐宋时期的围棋,用回填死子的特殊数路法来计算胜负。其计算胜负的原理正是“子路皆子,活子多胜;等子比路,路多为赢”。
  2、“停路比子”与“停子比路”这样两种算法就像一对双胞胎姐妹。笔者认为,前者就是先唐停道之棋的算法,后者就是唐宋比路之棋的算法,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分别是“局子多胜”与“路多为赢”。
  (请阅《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一文)
  各方局子的数量或路的数量只是各方活子的部分量而不是各方活子的总量,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在黑白两方路的数量相等或局子数量相等的条件下,黑白两方局子数量之差或路的数量之差恰等于其活子总量之差。于是,可用“局子多胜”或“路多为赢”来判定胜负与输赢。
  “局子多胜”与“路多为赢”之本质正是“子多为胜”——最终在棋盘上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3、本规则之数路与日本规则之计目两者计算手续相似而本质不同。
  “目”为地,而“路”是子——有权生存在棋盘上的子。计目时,要将是地的基本眼位包括在内;数路时,要将非子的基本眼位扣除。
  4、以数路法来计算胜负时,必须按照其原理将棋做成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现今地多为胜的中国数子法和日本计目法在计算结果上出现差异,其原因正是在于日本棋人对这一做棋原理的无知与无视。

  关于平衡手数
  TOM棋友论坛的网友还我半桶水曾建议取消“平衡手数”的说法,认为争棋应顺其自然,其手数勿须平衡。笔者赞同这个意见,在此衷心感谢还我半桶水的指教。另一方面,考虑到“着手相等”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普遍使用,我认为“平衡手数”的说法也可以继续使用,但要明确它所平衡的不是争棋的手数而是棋局的手数——“平衡手数”的那些棋着不是在争棋阶段而是在做棋阶段下出来的。同时,要讲清数路法中的“平衡手数”其实质是“平衡回填做棋后两方盘内棋子数量”的道理。
  计活子围棋规则的这个版本以负着来平衡手数——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着时即另一方多了n次放弃时,这一方要下出n手负着来平衡手数,艺术版有A类负着,律法版有B类负着。

TOP

二、狭义(特殊)停子比路法
  1、狭义(特殊)停子比路法之律法版
  具体操作手续如下:
  (1)保留俘子
  在争棋过程中,要保留各方从棋盘上提走的棋子。
  (2)确认死子
  棋局休止时,双方共同确认棋盘上各方的死子。
  (3)保留眼位
  在各方活棋的围空中确认并保留其基本眼位——将空点(目)区分为路与基本眼位两类,承认基本眼位的客观存在并将其保护起来。
  (4)回填俘子、死子与虚着之子
  在保留眼位的前提下,各方把对局过程中被提取的己方棋子和盘面上己方的死子以及走虚着时下在棋盘边界外面的己方棋子填放到各自的围空中(留作基本眼位的空点,其上不得填子)。
  (5)平衡盘内黑白双方的棋子数量
  回填后,要平衡盘内黑白双方的棋子数量来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在争棋过程中,若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着(包括实着与虚着)即另一方多了n次放弃,则由这一方下出n手B类负着来平衡盘内黑白双方的棋子数量。这一方下出的n手B类负着,将其n子转换为n路。按律法版,多下不贴子,这n手B类负着并未使这一方的利益遭受任何损失。
  回填了俘子、死子与虚着之子,平衡了盘内黑白双方的棋子数量后,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
  请注意,通常在先下的白方收后即白方多下了一手实着时,白方这一手B类负着将其一子转换为1路,清楚地表明了其所下的最后那一手实着(通常是收到最后一个单官),有1子利益。
  (6)终局
  在“等子比路,路多为赢”的规则下,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后为终局。等子局面是等价于理想的最终局面的简易最终局面。
  (7)将路点聚拢到一起
  回填做棋后,将棋盘上各方的一些局子与路点的位置互换,把填后剩余的路点聚拢在一起并适当调整形状(如做成矩形等),就使计数更方便。
  (8)罕见场合下,平衡双方盘外应回填棋子的数量
  当一方或双方的路点已经填完后,尚有若干应回填之棋子未能填放到棋盘上去(此为罕见情形),应平衡双方盘外应回填棋子的数量——若甲方的盘外应回填棋子数量比乙方多x个,则由乙方从棋盘上其地盘内取下x个己方棋子加入到乙方应回填棋子中。
  (9)等子比路,路多为赢
  在等子局面上分别数出黑白两方路子的数量(路子与路点是一一对应的)来进行比较,路子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注意:数路时要从各方的围空中扣除其基本眼位。
  (10)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
  在等子局面上,数出黑方的路数为b,白方的路数为w,若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各有p个(可从所记棋谱中实着、虚着与放弃的手数获知),则黑方活子总量为p+b,白方活子总量为p+w。于是,“等子比路,路多为赢”便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从“等子比路法”可以获得“将子路合计的数子法”的结果。

TOP

第三十二条、停子比路法
  停子,意为使黑白两方局子(摆放在棋盘上的棋子)数量相等;比路,意为比较两方路之数量。
  做棋后,若使两方局子的数量相等,则两方路的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因此,可将棋做成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比较两方路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
  盘面上黑白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叫做“停子之棋”,停子之棋也是一种与理想的最终局面等价的简易最终局面。
  停子比路法,通俗的说法是“等子比路法”,包括广义(一般)停子比路法与狭义(特殊)停子比路法两种:
  广义等子比路法,不拘泥于保留俘子与回填俘子与死子等手续来将棋做成等子局面,而是自由地无拘束地做到这一点(应用应氏棋具可以既简便又快捷),做棋后盘内黑白子数之和与棋局手数无关;狭义等子比路法是通过保留俘子与回填俘子、死子与虚着之子等特殊手段来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做棋后盘内黑白子数之和与双方着子(实着与虚着)次数之和相等。

  一、广义(一般)停子比路法
  具体操作手续如下:
  1、勿须保留俘子
  在争棋过程中,勿须保留各方从棋盘上提走的棋子。
  2、艺术版,要履行“多下贴子”的手续——休止前的过程中,当这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着(含实着与虚着)时,这一方要在休止后下出n手A类负着,即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己方的n颗棋子,所产生的n个空点视为未收的单官由双方均分,每方分得n/2个活子。
  常见的情形是先下的白方收了最后那一个单官,即白方比黑方多下n手棋着(实着,且n=1),这时,白方应下出一手A类负着来贴出1子。
  (律法版无此“多下贴子”的手续。)
  3、提走盘内死子
  休止后,双方共同确认棋盘上各方的死子,并将它们提走,放回同色子的棋罐内
  4、将棋做成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使用应氏棋罐,事前应确认黑白各有181子,做棋时,应使全部棋子在盘内或者在罐内。清理完死子后,根据情况在罐内保留数量适度且彼此相等的黑白棋子,并将各方的其余棋子全部填入到各自的围空中,就将棋做成了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成为“停子之棋”(即等子局面。因黑白各有181子,故两方罐内子数相等时其盘内子数也必相等)。
  5、将路点聚拢到一起
  在填后的等子局面上,将各方的一些局子与路点的位置互换,将各方的空聚拢在一起并适当调整形状(如做成矩形等),就使计数更方便。
  6、为活棋保留其基本眼位
  做棋后,要在各方活棋的围空中保留其基本眼位。
  7、终局
  在“等子比路,路多为赢”的规则下,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后为终局。等子局面是等价于理想的最终局面的简易最终局面。
  8、用比路法来计算胜负
  在停子之棋(即等子局面)上分别数出黑白两方路(代表子)的数量来进行比较,路的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请注意,各方棋子所围的空点叫做目,在目中保留基本眼位后,其余的空点就是路。所以,数路时要从各方的围空中扣除其基本眼位。
  9、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
  将各方“路”(代表子)的数量与盘内活子的数量相加,便得到各方活子的总量。于是,“等子比路,路多为赢”便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从数路法中可以获得将子与路合并计算的数子法的结果。

  以7路棋盘的一局棋为例,说明如下:
  使用7路棋盘时,黑白棋罐中应各配备25颗棋子。图五所示之例,白先,各21着,于黑42后休止。本例,休止后做棋时,令两方的棋罐内各留下5颗子,此后将各方其余棋子全都填入到各自的围空中,就将棋做成等子局面(填后,盘内黑白棋子各有20颗),如图八。

  图八:等子局面(其一)
  7b●#●●○#
  6b●●●○#○
  5●#●○○○○ 填后,两方的棋罐内各留下5颗子,
  4●●●●○●○ 盘内黑白棋子各有20颗
  3○○○●●●●
  2○w#○○●●
  1#○○○○○●
  _abcdefg

  在图八所示等子局面上,用符号#标记的空点是各方活棋的基本眼位,用字母b标记的空点是黑方的路点(代表黑子),用字母w标记的空点是白方的路点(代表白子)。本例,黑有2路,白有1路,黑方盘面多1路获胜。
  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是“路多为赢”。
  若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则黑方有活子22颗(20颗局子加2颗路子),白方有活子21颗(20颗局子加1颗路子),黑方多活1子获胜。这里,“等子比路,路多为赢”便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
  可见,本图所示等子局面(其一)与图三所示理想的最终局面是等价的。

TOP

第二十九条、子的概念的扩充
  采用简便方法来计算胜负,做棋数子时就必然要引入子的新概念。因此,产生若干关于子的新名词。
  1、路子、局子与活子
  表象为空点的活子(即没有填入路点但能够生存在路点上的活子)叫做“路子”;摆放在棋盘上的活子叫做“局子”;一方的路子与局子合在一起就是这方的全部活子。
  2、虚子、实子与复子
  假想在基本眼位(含公气)上有虚设的棋子存在时,这种假想虚设的棋子叫做“虚子”,基本眼位上的虚拟棋子应由黑白双方均分。相对而言,真实的活子(包括路子与局子)叫做“实子”;虚子与实子合在一起叫做“复子”,好比数学中虚数与实数合在一起叫做复数。
  (实子又叫做“真子”;虚子又叫做“假子”。)

  第三十条、简便算法的原理(三种)
  由“子路皆子,眼位非子”(局子与路子皆为活子且一方的局子与路子合起来就是该方的全体活子,基本眼位是留作恒气的地而不是子)推出简便算法原理如下:
  1、做棋后,若使两方路子数量相等(即两方路点数量相等),则两方局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因此,在等路条件下,可比较双方局子的数量来计算胜负。即“等路比子,局子多胜”——此即先唐停路比子法原理。
  2、做棋后,若使两方局子数量相等,则两方路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因此,在等子条件下,可比较双方路的数量来计算胜负。即“等子比路,路多为赢”——此即唐宋等子比路法原理。
  3、做棋后,若在非子非路的基本眼位上设立虚拟的棋子并将它们平分给双方,使双方拥有的虚子数量相等,这时,将各方的活子(子与路)与虚子合起来称为复子,则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因此,在等虚条件下,可比较双方复子的数量来计算胜负。即“等虚比子,复子多胜”——此即明清停虚比子法原理或曰还棋头数子法原理。
  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都是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
  将棋做成上述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分别是“局子多胜”、“路子多胜”(即“路多为赢”)、“复子多胜”。
  同一局棋,在本规则的同一个版本(艺术版或律法版)下,不论采用哪一种简便算法,都会得到同样的胜负结果。

  第三十一条、停路比子法
  停,停匀、停分,意为相等。
  停路(这里停作动词用),意为使黑白两方路之数量相等;比子,意为比较两方局子(摆放在棋盘上的棋子)的数量。
  停路比子法,通俗地说就是等路比子法。将棋做成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比较两方局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
  盘面上黑白两方路数相等的局面叫做“停路之棋”,停路之棋是一种与理想的最终局面等价的简易最终局面。
  停路比子法是我国先唐时期曾使用过的一种数子法。
  (请阅《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一文)
  协商休止后,要做棋。做棋的手续如下:
  1、艺术版,要履行“多下贴子”的手续。
  (律法版无此手续。)
  2、从棋盘上提走各方的死子。
  3、保留眼位
  确认黑白双方每块活棋的基本眼位(包括公气),基本眼位要保护起来任其空虚,其上不得填子,并且要将它们与其余空点加以区分,不得混淆(其余空点为路点)。
  4、将盘面做成停路之棋
  采用子路互换的手段来将棋做成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即停路之棋。
  (保留眼位后,各方围空中其余的空点就是路点。在各方的地盘上填入该方的一枚棋子,便将该方的一个路点换成了该方的一枚棋子;取下该方的一枚棋子,便将这枚棋子换成了该方的一个路点;将该方的一枚棋子移至该方围地中的某个路点上,便将该方的一枚棋子与该方的一个路点互换了位置。)
  5、在“等路比子,子多为胜”的规则下,将棋做成等路局面后为终局。等路局面是等价于理想的最终局面的简易最终局面。
  6、局子多胜
  在停路局面上,比较两方局子的数量,局子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图七:等路局面(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7b●┬●●○┐
  6●●●●○┼○
  5●┼●○○○○ 做棋后黑白两方各有1路,分别用字母b和w标出
  4●●●●○●○
  3○○○●●●●
  2○w┼○○●●
  1└○○○○○●
  _abcdefg

  本例,做棋后黑白两方路的数量相等(各有1路),分别用字母b和w标出,成为停路之棋。比较两方局子数量来判定胜负。黑方有局子21个,白方有局子20个,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1子,判黑方胜。
  7、返回到子路皆子
  若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则黑方有活子22个(21加1),白方有活子21个(20加1)。于是,“等路比子,局子多胜”便返回到“子路皆子,子多为胜”。
  可见,本图所示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与图三所示理想的最终局面是等价的。将棋做成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时,“子多为胜”的表现形式是“局子多胜”。
  两方路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在先唐时期叫做“停路之棋”或“停道之棋”。

TOP

第七章、大道至简——计算胜负的简便方法

  人类的天性是厌恶烦琐哲学的。为避免繁琐,中华民族的先贤,在数千年长时间里上下求索、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我国在先唐、唐宋、明清时期先后产生出三种计算胜负的简便方法。这些简便算法科学合理,已近乎完善,乃是大道至简的经典范例。其中,以明代所发明的富含辩证法思想的还棋头数子法最为优秀。

  第二十七条、子路皆子
  (1)眼位与基本眼位
  眼位:
  一个空点被一方的棋子围住,且与这个空点直线紧邻的只有这一方的棋子而没有其它空点或另方的棋子,这个空点就是这方棋子的一个眼位。每个眼位都是棋子的一口气。双活棋中的每一口公气,是双方共有的眼位。
  基本眼位:
  两溢局面(即理想的最终局面)中的眼位与公气,叫做“基本眼位”。基本眼位是棋子存活在盘内的充分必要条件,其数量是足够的(多1个不必)又是起码的(少1个不可)。通常,每块独立活棋要保留2个基本眼位,双活棋中的带眼的每块棋要保留1个独自拥有的基本眼位,双活棋的公气应视为双方共有的基本眼位。
  (2)子路皆子
  盘面无争时,对局者已可清晰地预见到最终的两溢局面,看清了其所包含的关于胜负的信息不会再有改变,为了简化棋局进程,双方同意休止,然后通过协商来实现终局。协商终局的基础是双方对所预见到的最终局面取得共识,协商终局下计算胜负的结果与最终的两溢局面所包含的关于胜负的信息完全一致。
  在“同意休止,协商终局”的场合下,棋局休止了,清理完死子后,棋盘上的空点要实事求事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眼位,另一类是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基本眼位要保护起来留作恒气,要任其空虚,不得有棋子存在于其上;各方的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在保留“基本眼位”的条件下,其上能有棋子得以生存,这些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空点叫做“路点”。换一句话来说,棋局休止时,在各方拥有的空点中,若恢复对局并一直进行到底的话,最终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那些空点叫做“路点”。具体地说,各方棋子围住的地盘中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就是各方的路点;双活棋中单方权利的官子是有权方的路点;一方劫材有利时不粘劫而持有的打劫处的那个空点是该方的路点。
  黑方棋子的路点能有黑子生存于其上;白方棋子的路点能有白子生存于其上。路点上可以填放棋子,也可省略填子的手续而将可填于其上之子与活子等同看待(也可以说,将路点当作其上活子的代表与活子等同看待),每个路点都代表能够存活于其上的那一个活子,“路“的实质正是活子。没有填入路点但能够生存在路点上的棋子叫做“路子”,路点与路子都简称为“路”。棋局休止了,清理完死子后,一方的未摆放在棋盘上的“路子”与明摆在棋盘上的棋子,都是这一方的活子——这便是“子路皆子”。显然可见,路子与路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可以通过数路点来数路子。数出了路点的数量为a,则路子的数量也是a。
  “子路皆子,眼位非子。”是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由此产生做棋数子的基本算法与各种简便方法。

  子路皆子算法说明图:
  7 ┌●┬●●○┐
  6 ├●●●○┼○
  5 ├┼●○○○○
  4 ●●●●○●○
  3 ○○○●●●●
  2 ○┼●○○●●
  1 └○○○○○●
  --abcdefg

  如图,双方同意休止而协商终局时,按“子路皆子”之认知来计算各方最终的活子数量时,操作手续如下:
  (1)勿须着子,直接提走各方的死子;
  (2)勿须填子,而将各方的盘上棋子与路子合并计算,其和数便是各方最终的活子数量。
  提完死子后,黑方有“子”19颗(在这里,“子”,指明摆在盘面上的棋子),有“路子”3颗(从黑方拥有的5个空点中,扣除2个留作活棋必要的眼位,则黑方的路点有3个,可知黑方的路子也是3颗),子路合计,黑方共有活子22颗;白方有“子”20颗,有“路子”1颗,子路合计,白方共有活子21颗。
  本例,按“子多为胜”之准则,判黑方盘面胜1子。

  第二十八条、子路合计法(基本算法)
  终局后计算胜负时,应将路与子等同看待,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来得出各方活子的总量,再按“子多为胜”之准则来判定胜负——这便是计算胜负的基本算法。
  路与子可以互换——从一方棋子的边界线以内取下这方的一枚棋子,便将这枚棋子换为己方的一个路子;在一方的一个路点上填放这方的一枚棋子,便将这个路点上的未摆放的路子换为己方的一枚明摆着的棋子;将一方的一枚棋子从其着点处转移到该方的另一处某一个路点上,便将这枚棋子与己方的一个路子互换了位置。

  图六:子路皆子
  7b●┬●●○┐
  6b●●●○┼○
  5b┼●○○○○
  4●●●●○●○
  3○○○●●●●
  2○w┼○○●●
  1└○○○○○●
  _abcdefg

  图中,用字母b(black)标出的空点是黑方的路,表示有权生存在棋盘上的黑子,本例黑方有3路;用字母w(White)标出的空点是白方的路,表示有权生存在棋盘上的白子,本例白方有1路。其余的空点是基本眼位。基本眼位要保护起来任其空虚(留作棋子的恒气),其上不得有棋子存在。
  省略了填子的手续而将路与子等同看待并扣除眼位,这个实事求是的认知便是“子路皆子,眼位非子”(眼位是气是地,但它不是活子)。本图与图三所示理想的最终局面是完全等价的。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黑方有22子,白方有21子,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生存1子,判黑方胜。
  将各方的子与路合并计算时,可仿照中国棋院现行数子计地法先数出一方的占地数量(其子与空的数量及公气之半),从361减去这一方的占地数量便是另一方的占地数量;从各方的占地数量中减去各方基本眼位的数量(包括单方眼位与公气之半),就得出各方生存棋子的数量。以图六为例,先数出黑方的占地数量为24点,则白方的占地数量为25点(49减去24),再数出黑方的基本眼位数量为2个,白方的基本眼位数量为4个,则黑方生存棋子的数量为22子(24减去2),白方生存棋子的数量为21子(25减去4)。
  艺术版,在计算胜负之前,先要履行“多下贴子”的手续。

  说明:
  计活子规则之子路皆子与中国棋院数子制规则之子空皆地在算法上有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前者数子,故扣除非子的眼位;后者量地,故将是地的眼位包括在内(中国棋院现行数子制规则名为数子,实为计地——可谓名不符实)。若按中国棋院子空皆地的算法,这一局棋黑方占地24子,白方占地25子,盘面上白方比黑方多占地1子,判白方胜。两种算法,胜负互相颠倒。
  (建议中国棋院学习应氏规则,用“点”来取代“子”作为地的单位)

TOP

第六章、计活子规则的艺术版与律法版
  对局从空枰开始至盘面呈现出无争局面时而休止时,对局者双方下出的实着(着子于盘内)手数常常会不相等。最常见的情况如,过程中双方无虚着无放弃,先下的白方收后时,白方比黑方多下了一手实着;较常见的有先下的白方在黑方虚着或放弃后粘劫收后时,白方比黑方多下了两手实着;后下的黑方在白方虚着或放弃后粘劫收后时,黑方比白方多下了一手实着。还有罕见的一方比对方多下了很多手实着的情形(如一方有多个单方权利的单官),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先下的白方收后时(此前双方无虚着无放弃),产生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
  争棋过程中白方比黑方多下了一手实着,白方是否应贴出1子来对黑方作出补偿呢?(请注意,中国与日本两国现行规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
  进一步广而言之:
  争棋过程中,若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实着,这一方是否应贴出n个子来对另方作出补偿呢?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由此产生计活子规则的两个版本,即律法版与艺术版。按律法版,多下方不贴子;按艺术版,多下方要贴子。

  第二十四条、多下贴子与多下不贴子
  1、多下贴子
  两弃休止前的对局过程中,若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着(含实着与虚着),这一方应贴出n个子来对另方作出补偿。
  (请注意,本规则只适用于两弃休止前的对局过程。休止后,若协商不成而恢复对局实战解决时,不采用多下贴子的规则。)
  多下贴子的规则,其合理性难以论证。但采用此规则后,可致使围棋艺术化(笔者猜想,唐代围棋规则就是如此)。采用多下贴子的规则时,棋手下冗着无所获,下废棋要被罚。无冗着无废棋,围棋便走向了艺朮化。
  (1)下冗着无所获
  在这个规则下,棋手可以不必收完不会产生任何变化的无聊单官(当一方不愿收无变化的单官时,若另一方坚持要收,这一方便以放弃应对之,在多下贴子规则下,另一方即便收走了全部无聊单官也不会获得任何利益),这就产生了“距离美”或“未完成美”。当然,能产生变化的有紧气手段的单官还是要收的。
  (2)下废棋要被罚
  当棋德不高的棋手在自己实空中填子,以消耗对方时间来耍赖时,对方以放弃应对,他每填一子便会被要求贴1子,相当于被罚1子;不必补的棋也去补一手时,也会被要求贴1子,相当于被罚1子。
  计活子围棋规则艺术版采用本条“多下贴子”的规则。
  2、多下不贴子
  对局过程中,若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棋着(含实着与虚着),这一方不应贴子来对另方作出补偿。
  多下不贴子,它虽然合理(棋手有选择下实着与虚着的权利),但它对棋手下出冗着或废棋的举动不给予处罚,允许冗着与废棋,就使围棋缺乏艺术性与距离美,有如机械般死板,不是人们的最爱。
  计活子围棋规则律法版采用本条“多下不贴子”的规则。

  第二十五条、A类负着与B类负着
  1、A类负着
  一方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一枚己方棋子——这便是该方下出的一手A类负着。下A类负着取下一子所产生的一个空点视为单官由双方均分,每方分得半子。
  一方下出一手A类负着,就使该方贴出了1个子。
  2、B类负着
  一方从己方棋子所围地盘中取下一枚己方的棋子——这便是该方下出的一手B类负着。下B类负着取下一子所产生的一个空点成为该方自己的一个“路点”(简称为“路”)。一方的路点,是最终能有该方棋子生存于其上的空点(见第七章大道至简)。
  一方下出一手B类负着,并未使该方贴出1个子。
  说明:
  (1) A与B两类“负着”,分别用于实施“多下贴子”与“多下不贴子”操作。
  (2)不论是A类或B类负着,都可以在棋局休止后协商做棋时根据情况被用于将棋做成“等子局面”,而等子局面乃是等子比路法的必要条件(见第七章大道至简)。
  (3)采用等子比路的数路法来计算胜负时,负着取下之子不应于做棋时回填(见第七章大道至简)。

  第二十六条、艺术版与律法版
  1、艺术版
  (1) 两弃为界
  艺术版以两弃为界,将棋局分为两弃休止前的对局与两弃后的恢复对局(实战解决)这样两个阶段。在休止前的对局过程中,采用“多下贴子”的规则;在实战解决过程中,采用“多下不贴子”的规则。
  (2)以A类负着来实施“多下贴点”
  两弃休止前的对局过程中,若一方比另一方多下了n手实着,这一方应在做棋时下出n手A类负着来贴出n个子。在下负着所产生的n个空点上,应等量地填入双方的棋子,填前或填后若剩余1个空点,应视为其上有半个黑子半个白子。
  说明:
  按艺术版来下棋时,一方因比对方多下了n手实着而多收了n个单官时,这一方要贴出n个子,其收单官的行为实属徒劳无益,因此,在两弃休止前,可以不必收完单官;不必补的棋若去补一着的话,会损一子;劫材有利时若粘上最后那个单劫,也会损一子;收占单方权利的单官时,每收一个便损一子;若一方在自己的实空中填子,每填一子便会损一子。
  2、律法版
  (1)无两弃为界,全过程采用“多下不贴子”的规则。
  (2)在休止后将棋做成两溢局面而终局的情形下(见第五章,大道从简),勿须动用B类负着。
  (3)采用简便的“等子比路”数路法来计算胜负时,应动用B类负着来将棋做成等子局面(见第七章大道至简)。
  说明:
  按律法版来下棋时,在两弃休止前,要收完单官;不必补的棋若去补一着的话,可以不加思索地去补,不会损一子;劫材有利时若粘上最后那个单劫,也可以粘上,不会损一子;收占单方权利的单官时,也不会有任何损失;甚至于,一方即便在自己的实空中填子,也不会受损且不会违反规则。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