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十二条、将棋做成理想的最终局面而终局
  同意休止后,要按照对局者双方的共识将棋做成其共同预见到的最终局面。通常,当对局者双方皆做出了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做棋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最终局面。
  做棋的步骤如下:
  1、清理盘内死子
  从棋盘上提走各方的死子。
  2、保留基本眼位
  棋子拥有不会被消灭的气才能永远存活在棋盘上。为了棋子的生存,要为棋子保留其生存所够用的且必需的留作恒气的空点(恒气,即不会被消灭的气)——这样的空点,叫做基本眼位。
  通常,一块独立的活棋,要在它所围的地盘上保留两个不相邻的空点作为基本眼位;一方的一块围住若干空点(若干空点,指1个空的单眼或清理死子后的大眼)并与对方棋子共有一口公气的活棋,要保留一个所围空点作为其基本眼位;公气叫做公共眼位,作为公气的空点也要保留下来作为双方的基本眼位。
  基本眼位要保护起来,任其空虚,不得有棋子存在于其上。
  3、填入活子
  在保留基本眼位的条件下,各方在各自拥有(拥有,含围住、持有、掌控)的地盘上填入己方棋子,直至将基本眼位除外的其余空点填完为止。
  (请注意,本规则在保留基本眼位条件下的填完与应氏规则不留眼位之填满,两者的性质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当一方的棋子已经用光,但其所围地盘上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尚未填完时,这一方可借用另一方的棋子。显然,另一方的被借用棋子应视为这一方的棋子。
  做棋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最终局面。此时,棋局终止,按“子多为胜”之准则计算胜负。
  (计算胜负的简便算法与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见后文)

  第二十三条、在非理想最终局面下的终局
  棋局休止后,要按照对局者双方的共识将棋做成其共同预见到的最终局面。对局者双方在确认无争局面时有一方或两方产生错误,双方在有错误发生的情形下使棋局休止,是为非正常的同意休止。非正常休止后,若对局者双方进一步达成错误的共识来将棋做成为非理想最终局面而终局时,应以人为本,尊重棋手的选择,承认该非理想最终局面为事实上的最终局面,仍按前述“子多为胜”之准则来计算胜负。
  (这一条规则是在同棋人网友吹花压酒讨论后写下的。吹花压酒提出了一个在他本人的实战中出现过的案例——一个对局者出现误判且达成共识而协商终局的案例,笔者为解决这一类案例而写下本条规则,在此向吹花压酒网友致谢!)

  关于第五章的说明:
  大道是从简的。但在从简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开始便达到至简的完美地步。
  本章所给出的同意休止及休止后协商终局时填入活子而获得“两溢局面”的“做棋”手续,同一方一手地进行到底的“下棋”过程相比,要简便得多。但是,在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围棋已具备了返朴还淳的条件。因此,大道从简这一章又恰恰适用于利用电脑和互联网进行的棋局——电脑在1秒钟内便可搞定其填子做棋及数子计算等操作手续。并且,大道从简这一章也可适用于职业棋手间正式比赛的棋局——其填子做棋及数子计算等操作手续由裁判员来实施并完成(使用应氏棋罐会使计算变得方便又快捷)。

  歌诀:第五章、大道从简
  无争休止,协商终局。
  清理死棋,填入活子。
  保留眼位,填满为止。
  两溢局面,子多为胜。

TOP

第五章、大道从简
  人类的天性是厌恶烦琐哲学的。当人们懂得了“盘面无争”的概念后,就不必一人一手地走到底,一直下到“两溢局面”即“理想的最终局面”了。
  棋局在盘面无争时可适时地休止,然后,通过“做棋”来使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最终局面或与之等价的简易局面(人们可在中国历代古谱中看到,棋局在休止后都是要做棋的,做棋后才算终了)。因此,一局棋应分为“争棋”与“做棋”两个阶段。对局从空枰开始至盘面呈现出无争局面时而休止为第一阶段,叫做“争棋”(休止后若对局双方发生分歧,应实战解决。如是,则此前的休止被废除,恢复对局,至再次休止)。从休止至终局为第二阶段,叫做“做棋”(做棋,就是将无争局面做成理想的最终局面或与之等价的简易局面)。做棋,其实质就是棋局以无争的“做”的方式继续进行并进行到底。
  “做棋”不同于“下棋”,做棋时勿须将“气尽提子”视为僵硬的教条一直下到气尽才去提,而是直接将双方共同确认的死子一次性全部提走;提走死子后,若要使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最终局面,也勿须一方一手地轮流着子,而是在保留了基本眼位的前提下一次性地填满棋盘;提走死子后,也可省略填满的手续而使棋盘上呈现出与理想的最终局面等价的简易局面(见后文“大道至简”)。做棋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最终局面或与之等价的简易局面而终局。

  第十八条、理想的无争局面
  符合下列各项条件的全局的形,叫做理想的无争局面:
  1、棋盘上每一部分黑、白棋子的死活都已确定(棋局一直进行下去,最终不可避免被提走的是死子,最终能生存在棋盘上的是活子)。在正常行棋的情况下,这些棋子的死活已经注定,不会发生改变。
  2、各方棋子所围住的每一块地盘都已完全巩固,对方棋子再也无法侵入(在正常行棋的情况下,若侵入的话将无法避免被提走的下场)。
  3、黑、白两方的每一块活棋的边界都已确定,即收完官子,单官也要收完。(本规则之律法版)
  4、在某些少见情形下,各方单独持有或掌控的空点都已完全巩固,确立了在其上生存棋子的单方权利。
  (1)双活棋中一方单独有权占领的空点
  双活棋中,在公气之外尚有单方有权占领的空点(单方有权的官子)存在时,这些空点的命运已经确定——其上最终可以生存该方的棋子,另一方无法争夺。
  (2)单劫的持有方在劫材有利时不粘劫
  单劫的持有方在劫材有利时不粘劫而有权在实际上获得在那个劫空上生存一子的权利。对方因劫材不利而无法打赢这个劫来夺取它,故这种情形下的单劫不具可争性。

  图五:理想的无争局面
  7┌●┬●●○┐
  6├●●●○┼○
  5├┼●○○○○
  4●●●●○●○
  3○○○●●●●
  2○┼●○○●●
  1└○○○○○●
  _abcdefg

  本局白先,各21着,黑42后呈现如图局面,盘面无争。
  棋局过程中白方提取黑子1枚,黑方提取白子1枚。无争局面上,黑方有死子1枚(c2处)。
  说明:
  本规则律法版所定义的理想无争局面要求收完官子,单官也要收完(在这方面与中国现行规则及应氏规则相同)。因为一方每收一个单官都使己方多存活一枚棋子,所以收单官是有意义的。此外,收完单官就使黑、白两方的每一块活棋的边界都得到确定,这也是有意义的。
  吴清源先生认为应该收完单官,因收单官紧了活棋的气,而某些侵入围空或事关死活的手段要待到紧气后才能施展。笔者完全赞同吴先生的这个好见解。
  (但,在采用艺术化围棋的规则时可以不收单官,本规则艺术版之理想的无争局面不要求收完仅有1子价值且不会产生变化的单官。见后文)

  第十九条、同意休止与协商终局
  当棋局进行到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无争局面时,若对局者有一定的水平,他们便能在此时预见到理想的最终局面,知道它必定会出现,看清了它所包含的与胜负相关的全部信息,并且认识到这个胜负的结果已经不可改变(对局者所预见的理想的最终局面不是惟一的盘内棋形,但它们在计算胜负时彼此等价,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基本眼位的位置有所不同而已),这时,棋局若继续进行下去,只不过是下些冗着而已。对局者在这样的预见和认识下,为了简化行棋过程,双方同意在此时结束争棋使棋局休止。
  同意休止后,双方要就终局问题进行协商。若达成共识,则按共识来实现终局。实现终局时,先要做棋,做棋时,先要清除死子,然后在各方的地盘中填入活子,直到填满为止(但要为活棋保留基本眼位)。做棋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对局者所预见到的理想的最终局面而终局。若采用简便算法,则应将棋做成与算法相应的等价于理想的最终局面的简易最终局面(见后文)。
  说明:
  当棋盘上呈现“理想的无争局面”,且对局者双方皆作出了正确的预见与判断而休止时,休止后协商时便可达成共识而通过做棋来实现终局;当棋盘上尚未呈现“理想的无争局面”而休止时,或者当对局者双方中有一方或两方作出了错误的预见与判断而休止时,做棋计算时,双方便会发生分歧。

  第二十条、恢复对局,实战解决
  对局休止后,在清理死子、做棋和计算胜负时,对局者双方若出现意见分歧(如某些棋子是死还是活,某些空点上是否可以生存某方的棋子等),或者有一方或双方因忽然发现了某些手段致使盘面仍有可争之棋时,应恢复对局实战解决。一切分歧都将在棋局继续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实战而得到解决。恢复对局时,按原顺序由先放弃的提议方先下,棋局继续进行,直至再次休止。

  第二十一条、同意休止的实际操作
  1、当轮走方认为盘面已呈现无争局面,无意再着子下冗着而向对方提议休止时,应不着子(既不下实着又不下虚着)而以语言、手势或其它约定的方式来向对方作出明确的表示;另一方若同意就此休止时,也应同样地向对方作出明确的表示。当轮走方提议休止,另一方同意休止时,棋局为同意休止。
  2、当轮走方提议休止,但另一方拒绝时,应由另方着子,棋局继续进行。
  3、当轮走方下出虚着时,此虚着表示他认为棋局应继续进行。虚着不应被视为提议休止或同意休止的表示,本规则采用“两弃休止”,拒绝“两虚休止”的说法。
  4、棋局休止后,若双方在做棋和计算胜负时意见分歧,应废除关于“棋局休止”的协议,恢复对局实战解决。
  说明:
  (1)只有轮走方有权提议休止。
  (2)为简化程序,双方连续放弃而未作声明时,应被默认为同意休止。休止与终止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休止后,还要协商终局,要清理死子和做棋,然后才算终止;而终止后,则一切都结束了,最终局面出现了,盘内子皆为活子,盘内空点皆不能被看作等同于活子,不再有双方协商、清理死子和做棋了。

TOP

第十六条、活子多胜
  棋局理应按照最终局面来计算胜负。在最终局面上(包括理想的最终局面与非理想最终局面),按“子多为胜”之准则来计算胜负。子多为胜——就是在最终局面上存活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在图三所示理想的最终局面上,黑方有22子,白方有21子,判黑方(盘面)胜1子。
  请注意,黑方的2个留作恒气的眼位与白方的4个留作恒气的眼位在数子时未计入。这些留作恒气的基本眼位是棋子的气而不是子,故于数子时理应不计。
  在图四所示非理想最终局面上,黑白两方子数相等(各有2枚活子),为和棋。

  对照

  图三:
  7┌●┬●●○┐
  6●●●●○┼○
  5●●●○○○○
  4●●●●○●○
  3○○○●●●●
  2○○┼○○●●
  1└○○○○○●
  ﹢abcdefg

  按活子多胜的计活子规则,眼位是留作恒气的地,不是子,数子时不计入,黑有22颗活子,白有21颗活子,盘面黑多1子,黑胜;按地多为胜的中国现行规则,眼位是地,数子时要计入,黑有24子,白有25子,盘面白多1子 (子,表示点),白胜。
  本例,胜负互相颠倒了。

  第十七条、判定终局
  1、当一方违反规则时,根据情况,可判该方“违反规则负”。判一方负时,棋局随之终止。
  2、一方中途认输时,判对方获胜,棋局随之终止。
  这一条,不仅适用于大道自然这一章,而是适用于整部计活子围棋规则。在大道从简与大道至简等章节,不再重复提及。
  说明:
  大道自然这一章,适用于初学者(初学者应先学会自然终局,待到入门后再去学习协商终局与“子路皆子”的概念)。
  建议初学者使用7路或9路小棋盘,一人一手地将棋局一直下到底,实着不利可虚着或放弃,直至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最终局面为止。

  歌诀(第四章、大道自然)
  空枰开局,轮番出手。
  手分着弃,着分虚实。
  气尽棋亡,全同两禁。
  自然终局,子多为胜。

  附 古老的原始的简单的计活子围棋规则
  世界最古老的围棋文献《敦煌棋经》上有“子多为胜”的记载,据此可知,自尧造围棋至如今,围棋有史以来终局后数子计算胜负的第一局,毫无疑问一定是存在的。可以有理由猜想,那开天辟地的一局棋必定下在通国之善弈者弈秋之前,或早,会在尧舜禹时期;或晚,就在夏商周时期。那时的围棋规则,不可能明确详细逻辑严谨,更不可能有“禁全同”,只能是原始的简单的一些约定。笔者在梦中穿越时空隧道,在尧舜禹夏商周时空寻觅求索,见到了那两位下子多为胜第一局围棋的先贤。按照先贤口述,写下了古老的原始的简单的计活子围棋规则如下:
  1、使用6路或7路棋盘,两色棋子;
  2、一方先下,一方随后,轮流将一子着于盘内空着的交叉点上;
  3、一方着子后将对方若干棋子完全围住后,提走对方被围死的棋子(即今人所谓尽敌气提);
  4、甲方提乙方一子后,乙方不得立即着子于被提子的空点上提走甲方刚才所着之子(即后人所谓打劫时不得立即回提,其实质是禁全同);
  5、下到一方不能再下时,另一方可连续着子;待到双方都不能再下时,这一局棋便下完了(即今人所谓自然终局);
  6、棋下完了,便数子计胜负,盘内子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即敦煌棋经所谓“子多为胜”,此为计活子围棋规则之根本)。

TOP

第十四条、自然终局
  “子多为胜”是计活子围棋规则计算胜负之准则。子多为胜——就是最终在棋盘内存活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子多为胜”之准则产生于围棋的目的——使己方棋子尽量多地生存在棋盘上。
  在“子多为胜”的计活子围棋规则下,棋局自空枰开始,白先黑后,轮流下子,实着不利可下虚着或放弃,一直进行下去,直至任何一方都不再下了,双方以语言、手势或其它方式进行交流后,都表示从此永不再下了,在双方连续放弃后,棋局便自然而然地终止了。这样的终局叫做自然终局。
  通常(这里只考虑正常的情况),当一方看到下实着将会自取灭亡而不能再下实着了,下虚着来改变全局棋形也毫无意义,再也无棋可下了,这时,该方应放弃
  着手并以语言、手势或其它方式向对方作出提议终局的表示,若对方对局面作出了与轮走方同样的判断,同意就此终局,则棋局自然终止。若一方放弃着手提议终局,另一方反对时,则由另一方着子,棋局继续进行,直至自然终止。
  自然终局时,棋盘上的黑白棋子都是活子,棋盘上的空点都不是活子。
  说明:
  在职业棋手间的对局中,棋手们都是采用协商的方式来实现终局的,尚未见过自然终局的任何例子。自然终局虽说在实战中几乎不会出现,但在理论上具有基石般的意义。

  第十五条、最终局面
  自然终局时的局面叫做最终局面。最终局面包括“理想的最终局面”与“非理想的最终局面”两种情形。笔者个人认为,中国唐代以前的“两溢之棋”(即两溢局面)就是理想的最终局面。
  1、唐代以前的两溢局面
  中国唐代以前的围棋,以“子多为胜”为判定胜负的准则,棋手为争取胜利而对局,双方轮流下子,实着不利可放弃,一直进行下去,直至棋盘上已不能再多下一子,否则便会有子从盘内溢出(被提出)而对下子方不利,像这样进行到底时便会使棋盘上呈现出“黑白两棋皆下满而欲溢,又因保有眼位而不溢”之局面——这样的局面,叫做“两溢局面”。
  (我们应假定对局者双方皆具有一定的围棋知识且智力与情感皆为正常,不会下出自取不利的棋着,即不会自杀也不会自灭一气被对方杀死。)
  两溢局面中的眼位与公气,叫做“基本眼位”。基本眼位是棋子存活在盘内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两溢局面上,各方存在于棋盘上的棋子数量已确定下来,并取得了最大值;同时,各方的眼位数量也已确定下来,并取得了最小值;因双方都不能再下实着了,故棋盘上双方的棋子数量和眼位数量都不会再有增减。
  说明:
  笔者个人认为,“两溢局面”就是《敦煌棋经》所记载的我国先唐时期的“两溢之棋”。《敦煌棋经棋制篇第六》的原文是:“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 详情请阅笔者的文章《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
  2、理想的最终局面
  在正常情况下,棋局一直进行至盘内再无可着子的空点(任何一方若下则自取不利),双方都无棋可下而不下并表示从此永不再下时,棋局便终止了,是为正常的自然终局。正常的自然终局产生理想的最终局面。理想的最终局面就是两溢局面。
  对理想的最终局面,再作如下具体的描述:
  (1)盘内的黑白棋子都是活子
  盘内的黑白棋子都拥有眼位或公气而存活(一方棋子围住的一个空点是该方的一个眼位,与双方棋子相邻的空点叫做公气即双方共同享有的气);黑白棋子所拥有的眼位或公气是充分够用的,而每一个眼位或公气又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眼位叫做“基本眼位”(公气可看作是双方共有的基本眼位)。
  (2)盘内的空点都不是活子,它们都是棋子的永远不会被消灭的气(“恒气”)
  盘内所有的空点都是棋子的基本眼位(包括单方眼位或公气),任何一方的单方眼位都是永远不会被对方消灭的气,对方若着子于其上只会落得“颗子自尽”的下场而自取不利,特殊情况如“一眼净活图”,对方虽可着子于这个眼位上提走这些净活的棋子,但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会被杀大块棋子而失败;任何一方单独拥有的每一个眼位也不会被己方填入棋子而消灭,任何一方若自填眼位将会致使己方的若方棋子接下来被对方提走而自取不利;双活棋中每一口公气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公共气点都不会被任何一方着子于其上而消灭,双活棋中一方的棋子通常有两口公气或一口公气一个眼位,若一方着子于公共气点上,则会致使双活棋中的己方棋子接下来被对方提走而自取不利;特殊情况如一气双活图,双方只有一口公气,但先动手提走对方棋子的一方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被杀而失败,因此任何一方都不会着子于那一口公气上;“四气双活图”也是先下手着子于气点上的一方会被杀而失败。总之,任何一方都不会着子于任何一个公共气点上,否则会自取不利。
  (我们应假定对局者双方皆具有一定的围棋知识且智力与情感皆为正常,不会下出自取不利的棋着。)
  综合(1)、(2),就是说,在理想的最终局面上,每个空点都是作为“恒气”而存在,盘内所有的黑白棋子都是拥有恒气而永远生存在棋盘上的活子。惟子是子,气点非子,不能将基本眼位与子等同看待。
  关于理想的最终局面的描述,简单说就是:各方不能再下,棋形凝固不变;盘内棋子皆为活子,盘内空点皆为恒气。
  笔者个人认为,本规则所定义的理想的最终局面,就是先唐时期双方皆无路可走的“两溢之棋”,即黑白两棋皆为“溢满”之局面——黑白两棋皆填满而欲溢,又因保有基本眼位而不溢。

  图三:理想的最终局面(两溢局面)
  7┌●┬●●○┐
  6●●●●○┼○
  5●●●○○○○
  4●●●●○●○
  3○○○●●●●
  2○○┼○○●●
  1└○○○○○●
  ﹢abcdefg

  在理想的最终局面上所有的棋子都是最终生存在棋盘上的活子,所有的空点都是棋子的气,气是地但不是子也不能被认为等同于活子。
  3、非理想的最终局面
  在非正常情况下,盘内尚存可着子的空点,一方或双方有棋可下但双方皆不下并表示从此永不再下时(对局者误以为已无棋可下或不愿再下),棋局便终止了,是为非正常的自然终局。非正常的自然终局产生非理想的最终局面,非正常终止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非理想的最终局面,非理想的最终局面就是非两溢局面。

  图四:非理想的最终局面(特例)
  7┌┬┬┬┬┬┐
  6├┼┼┼┼┼┤
  5├○●┼┼┼┤
  4├┼●○┼┼┤
  3├┼┼┼┼┼┤
  2├┼┼┼┼┼┤
  1└┴┴┴┴┴┘
  ﹢abcdefg

  至如图局面,黑白双方皆表示从此永不再下了,棋局也就此终止。以人为本,尊重棋手的意愿,是围棋规则的基石。
  在非理想的最终局面上所有的棋子都是最终生存在棋盘上的活子,所有的空点都不能被认为等同于活子。

TOP

鸣谢
  在计活子围棋规则2010年冬季版中,相应的条款是“在同一盘内棋形下双方累计下出四虚着时强制终局”。2011年初,Tom棋友论坛的网友尸颤现象给出了“送三还二”围棋诘图,指出我那四虚强制终局同两虚终局一样,也会致使对局夭折(指劫争未解消而终局);此前,序列号网友的“无法解消的单劫”诘图更为奇妙,该劫各方均可提但提后均不敢粘,按四虚终局同样会致使对局夭折。我爽快地承认了这个事实,接受了这个严厉的批评。
  “对局夭折”正是我本人对“两弃(或两虚)终局”的批评,而序列号与尸颤现象对我那“四虚终局”作出了同样的批评,这个批评好!它激发了我的创造热情与使命感。基于长期的积累,在这样的激励下,我很快就提出了新的设计——广义的禁全同,去掉了“四虚终局”,引入了“禁止致使盘内棋形同形四现的虚着”,使本规则升级为无强制终局的规则,终于完美地解决了“对局夭折”的难题,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计活子围棋规则2011年岁末版,其“广义禁全同”采用了“禁止致使盘内棋形同形四现的虚着”。
  广义禁全同2011年岁末版,棋手放弃时被要求下虚着。对此,十二木叶、序列号、daiyiguo、尸颤现象等棋友们强烈地表示反对。棋友们的意见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进一步领悟到按以人为本的精神,围棋规则应赋予棋手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十二木叶等棋友们坚持“棋手拥有自由放弃的权利”,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广义禁全同的旧有版本引入了虚着,给了棋手下虚着的权利,但同时又剥夺了其放弃的权利,确实是个重大的缺陷。网友们的真知灼见,再一次促使我修改规则,修改后的广义禁全同2012年2月版,赋予了棋手实着、虚着与放弃这样三项自由与权利,消除了这个缺陷。
  从2012年2月至9月,笔者对广义禁全同又作了多次修改,终于有了这个2012年秋季的版本。在这个最新的版本中,其“广义全局棋形”由盘内棋形加虚着之子加轮走方组成,吸纳了陈祖源先生的智慧成果(轮走方也是组成全局棋形的元素,系由陈祖源先生所创),进一步走向完善。
  可以有把握地认为,广义禁全同是围棋规则走向完善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本人谨向Tom棋友论坛的尸颤现象、序列号、陈祖源、十二木叶、daiyiguo及参与讨论的网友们致真诚的感谢! “网友是良师,教我改文章”,是我的心里话。感谢网友们的赐教!

  致敬
  “反覆同形限”,见于赵秉义(字子良)先生的《围棋资料》,时在1960-70年代;“禁止全局棋形同形再现”(全局棋形指盘内棋形),见于池田敏雄的“围棋规则提案”与中国围棋规则(1988),时在1970-1980年代;“除穷任择,变穷打劫”、“劫分争搅,越环禁搅”,见于应昌期先生所著《计点制围棋规则》,时在1980年代;“禁止全局棋形同形还原”(全局棋形指盘内棋形加轮走方),见于陈祖源先生的《围棋规则新论》(2000)与中国现行规则(2002)。以上各种方案,都解决了循环棋无法终局的难题。在这里,笔者诚挚地向赵秉义先生、池田敏雄先生、陈祖源先生,向中国棋院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致敬!

  创新
  禁全同与禁还原,是科学的提法,它解决了循环棋无法终局的难题。但在另一方面,有时会在单劫未解消且一方要求继续对局时强制终局而致使对局夭折,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缺陷。

  假生图:黑方下在(a,3)提劫后,轮白走
  7 ●●●●●●┐
  6 ●┼●●●●●
  5 ●●○●●○●
  4 ○○○●●○○
  3 ●○○○○○○
  2 ├●●○┼○○
  1 ●┴●○○┴○
  --abcdefg

  此时,轮走的白方下实着不利但要求继续对局,按中国围棋规则之“禁还原”,棋局却无法继续了,在白黑双方连续两虚手后就结束了,棋局便夭折了。结束后,左下被称为“假生”的黑棋就成为“真活”了。按日本围棋规则之打单劫“弃后可提”,或按应氏围棋规则之打单劫“隔虚可提”,左下“假生”的黑棋是死棋。在这里,我们看到“禁全同”、“禁还原”与“弃后可提”、“隔虚可提”不能相容,这无疑是统一围棋规则的一道阻碍。
  为了消除“禁全同”与“禁还原”有时会致使对局夭折的缺陷,为了在围棋规则中以人为本,去掉违背棋手意愿的强制终局,笔者提出了“广义全局棋形”与“广义禁全同”,这是重要的创新,它使禁全同进一步科学化,它实现了禁全同与隔虚可提的和谐相容,有利于围棋规则走向统一。
  如图,轮白走,按“广义禁全同”,白方下出一手虚着(着子于盘外),这一手虚着改变了“广义全局棋形”,又表明了白方要求继续对局的意愿;接下来,不论黑方实着、虚着或放弃,白方的下一手就下在(a,2)提回那个劫,再下一步就提净左下黑子,棋局便可协商终局或同意终局了。通过本例我们看到,“广义禁全同”消除了“禁全同”与“禁还原”会致使对局夭折的重大缺陷,实现了禁全同与隔虚可提的和谐相容。

TOP

第十二条、盘内棋形、全局棋形与广义的全局棋形
  (1)盘内棋形
  棋盘内的黑白棋子与空点组成盘内棋形。
  (2)全局棋形
  盘内棋形加虚着之子(下虚着时着于棋盘边界线外面的棋子)组成全局棋形。
  (3)广义的全局棋形
  全局棋形加轮走方叫做“广义的全局棋形”。轮走方可用手数的奇偶性来表示,本规则白先黑后,故轮白走时手数为偶数,轮黑走时手数为奇数。
  说明:
  (1)关于全局棋形
  棋盒里的子表示活生生的准备投入战斗的人,所以它们都是活子(否则子被下在棋盘上以后它怎么会是活的呢?),因此,不论是实着还是虚着,所下出来的棋子都是活的。实着时,棋子被下到棋盘里,在有气的条件下是活的,气被消灭就死了,死子要从盘内被提出。虚着时,着于盘外的棋子不曾被敌方杀死,故虚着之子是活子。虚着之子与被提走的死子,它们之间存在着死与活的本质差异,要区别对待。因此,虚着之子参与全局棋形的组成,而被提之子不参与全局棋形的组成。就是说,全局棋形是由盘内有气之活子及虚着下出来的活子与盘上的空点组合而成。
  在笔者心中,是不愿在围棋规则中使用“死亡”与“杀死”这些词语的,文中使用了它们是向强大的习惯势力作出让步,实属无奈。在这里,用“逃离”或“被俘”来代替“死亡”,用“迫使对方逃亡”或“将对方俘获”来代替“杀死”才是笔者的本意。(请阅《论围棋的精神》一文)
  又,第五条的附文《围棋科幻片的脚本(为争取生存权利而斗争)》中写道:
  全局棋形,是黑星球与白星球的人通过天文望远镜观看绿星球而获知的全部信息,包括棋盘上的黑白子与空点的数量与分布,还有绕绿星球飞行的虚着之子(毫无疑问,在关注战事的黑白两个星球的人们所看到的全局战况中,那些绕着绿星飞行的飞碟是不会被无视的)——这便是虚着之子参与组成全局棋形的理由。虚着之子也是组成全局棋形的元素,这是本规则独有的见解,系笔者的原创。
  (2)关于广义的全局棋形
  “轮走方是组成全局棋形的元素”由陈祖源先生提出。在同一全局棋形下,若轮走方不同,则广义的全局棋形就是不同的。全局棋形是活的棋子与棋盘上的点在空间的分布状态,广义的全局棋形进一步考虑了轮走方的因素,而轮走方的改变不是空间的改变而是时间的改变,故“广义的全局棋形”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第十三条、禁着——广义的禁止棋局同形再现
  为防止棋局出现倒退或停滞,本规则对实着与虚着作出如下禁令:
  (1)实着后,不得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的全局棋形
  (盘内棋形加虚着之子组成全局棋形。)
  (2)虚着后,不得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的盘内棋形
  (棋盘内的黑白棋子与空点组成盘内棋形。)
  说明:
  上面是关于实着与虚着的禁令,其措词与句型系陈祖源先生所创。陈先生的原文是:“着子后,不得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的局面”(着子,指实着;局面,指盘内棋形。)

  关于打劫、自禁、虚着的说明
  (1)关于打劫
  围棋规则中关于打劫的规定,其实质正是禁止倒退。
  本规则对实着与虚着的禁令抓住了劫争的本质,既简单又合理,不仅对打劫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还兼容了日本规则的“弃后可提”与应氏规则的“隔虚可提”,“一网打尽”地解决了长生、假生、双提二子、多劫循环等千古难题,消除了因棋形反复循环不能终局而判为无胜负的各种情形。

  图二:劫
  6├┼┼┼┼┼┼
  5├┼┼○●┼┼
  4├┼○●┼●┼
  3├┼┼○●┼┼
  2├┼┼┼┼┼┼
  1└┴┴┴┴┴┴
  _abcdefg

  白1下在e4,提走一枚黑子,致使棋盘上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形,棋局向前发展。接下来,黑2立即下在d4,反提白1之子,就会致使棋局退回到白1下子前之局面,使白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的全局棋形。黑2就是使棋局倒退的实着。本规则以禁止倒退为理由,禁止黑2之着。
  (2)关于自禁
  自禁之着(包括颗子自尽与块子自尽),着一子于盘内并提走无气之子,是一手实着。
  按本规则,轮走方在另一方的前一手非放弃或非颗子自尽时,其颗子自尽为可着;但轮走方在另一方的前一手为放弃或颗子自尽时,其颗子自尽会致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的全局棋形,是为禁着。
  (按中国现行规则之“禁还原”,颗子自尽有时也是可着的,但该规则又有“禁止自尽”之条款,使颗子自尽与块子自尽成为了禁着。)
  按本规则,无条件地允许块子自尽。连成一体的两个或更多个棋子叫做块子。块子自尽改变全局棋形,为可着。块子自尽,有时是打劫时找劫材的着法。
  (块子自尽为可着,是劫材,系应昌期先生所创所倡。)
  (3)关于虚着
  按本规则,轮走方下实着不利但要求继续对局而不愿放弃时,可下虚着,打劫时虚着是一个劫材;但轮走方在另一方的前一手为放弃或颗子自尽或虚着时,下虚着会致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的盘内棋形,此时所下之虚着为禁着。
  关于打劫、自禁、虚着,有着相似的说法如下:一方提劫后,另一方不得立即回提;—方颗子自尽后,另一方不得立即颗子自尽;—方虚着后,另一方不得立即虚着。笔者看到,这些相似的说法表明了“广义的禁止棋局同形再现”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关于循环棋的简便操作法
  陈祖源先生提出了简便的操作法来处理循环棋,如下:
  禁止全局同形再现其最常见的形态为打劫。一方提子后,另一方不可以立即回提,否则将导致全局同形再现。双方轮流在盘上其他地方变着一手或虚着的方式,反复争取提回,称为打劫,变着或虚着称为找劫材。三个以上的劫关联在一起循环,为循环劫,类似的还有如长生等其他形式的循环棋。其性质同打劫,如要争取提回,理论上也应在循环以外变着一手或虚着(找劫材)。
  (陈祖源先生的原文中没有虚着,虚着是笔者按广义禁全同写入其中的。)

  关于本条规则的简化
  为使规则简明易懂、便于操作,可将本禁着规则简化为“在对局者双方连续的两着棋内,禁止使棋局停滞或倒退的着手”,即“在对局者双方连续的两着棋内,实着后,不得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的全局棋形;虚着后,不得使对方面临一个他曾经面临的盘内棋形”。只解决常见的打劫和简单的颗子自尽与虚着问题。对于极少出现的长生劫、循环多劫、双提二子、送二还一等,可判为和棋。
  (将本条规则简化的意见是灯笼居论坛的网友二十四郎提出的,在此向灯笼居的朋友们致谢!)

TOP

第九条、棋子的气与棋子组成的整体
  1、棋子的气
  与棋子紧邻的有线相连的空点叫做棋子的“气”。作为气的某个空点被其他棋子占据后,这口气就不复存在。
  2、棋子组成的整体
  一方的若干个彼此紧邻的有线相连的棋子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棋子的气都属于这个整体,为这些棋子共同享有。

  第十条、棋子生存的条件
  1、棋子生存的条件
  棋子的着点是棋子生存的必要条件,棋子的气(气点)也是棋子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气的棋子能够生存在棋盘上,没有气的棋子不能生存在棋盘上。棋子的着点好比是人的居住用地,棋子的气点好比是人的生产用地。着点是建造房屋安身立足之地,气点是获取物质得以活命之地,棋子的着点与气点合起来就是棋子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方的组成为一个整体的若干棋子,相互依存,生死与共——整体有气则大家同存,整体无气则大家共亡。
  2、棋子永远生存在棋盘上的条件
  棋子拥有不会被消灭的气,才能永远生存在棋盘上。一方的不会被消灭的气,意为对方不能侵入该气所在之空点来消灭它,若侵入的话将会自取灭亡(在这里,我们应假定该方不会采取愚蠢的消灭自己的气而自杀的行为)。在自然终局时的理想最终局面上,各方的每一块棋子都拥有不会被消灭的气,从而永远生存在棋盘上。
  一般来说,一方的若干棋子组成的一块棋要拥有两个基本眼位才能永远地生存在棋盘上(两个基本眼位包括两个单方眼位;一个单方眼位与一口公气;两口公气,公气也叫做公共眼位),叫做“两眼活棋”。两眼活棋是由“每方每次只下一子”与“没有气的棋子不能生存在棋盘上”这两条基本规则所产生的规律。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一气双活”、“四气双活”或“一眼净活”(如中国古谱“一气双活图”、中国古谱“四气双活图”与Tom网友尸颤现象给出的“一眼净活图”)。

  中国古谱“一气双活图”:
  ├┼┼┼┼┼┼┼┼
  〇〇〇〇〇┼┼┼┼
  ●●●●〇┼┼┼┼
  〇〇┼●〇〇┼┼┼
  ├〇●●●〇┼┼┼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〇┴

  图中,左下三颗黑子、右下三颗黑子、中下三颗白子都是只有一口公气,这公气却不会被消灭(若一方先下手着子于公气上提走对方的棋子,则在接下来的进程中会被对方在这个局部提光己方的棋子而失败),因而这些黑白棋子也能够永远地生存在棋盘上。
  (这个“一气双活图”在应氏计点制围棋规则第十三版中被称为“贝濑尊明”双活图,笔者在计活子规则此前的版本中采用了应昌期先生的说法。在网友们指出了此图出自中国古谱后,改称为中国古谱“一气双活图”。笔者谨向深入研究过此图的贝濑尊明先生、应昌期先生致以敬意。)

  中国古谱“四气双活图”:
  〇〇●●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
  └┴┴┴┴┴┘

  感谢网友尸颤现象向我介绍这个双活图!

  一眼净活图(由尸颤现象网友提出):
  ├┼┼┼┼┼┼┼┤
  ├┼┼●〇┼┼┼┤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〇┴●●〇〇

  左下黑4子仅有一眼而净活。

  说明:
  日本围棋规则中有着“惟目是地,子与单官非地,提子为负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有害的愚蠢的。否认棋子的着点也是地,其实质就是不懂得棋子生存的条件。试问,若棋子的着点不是地,棋子又怎能存在于棋盘上呢?若棋子不能存在于棋盘上,它们又怎能围得土地呢?

  第十一条、从棋盘上提走无气的棋子
  1、提走对方无气的棋子
  一方下子后,使对方的若干棋子成无气状态时,从棋盘上提走对方这些无气的棋子。
  过程中,这一方所下的这一枚棋子或包括它在内的这一方的若干棋子也可能暂时成无气状态。但提走对方无气的棋子后,这一方的棋子就有了气,因此它们可以存活在棋盘上。
  说明:
  若无条件地采用“气尽提走”的规则,在双方棋子同时无气时提走双方无气的棋子(即一方下子后,使对方与己方的若干棋子成无气状态时,从棋盘上提走双方这些无气的棋子),则围棋的下法会有很大的改变,连打劫都没有了。笔者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研究讨论。
  2、提走己方无气的棋子
  (1)块子自亡
  连成一体的两个或更多个棋子叫做块子。一方下子后,不是使对方棋子成无气状态,而是使己方的一块棋子成无气状态时,从棋盘上提走己方这些无气的棋子。这样的着法叫做“块子自亡”。改变全局棋形的块子自尽为可着。在某些场合下,块子自亡是一种争取主动的战术(如,打劫时找劫材)。
  (“块子自亡”引自应昌期先生撰订的《计点制围棋规则》。)
  (2)颗子自亡
  当一方下子后,不是使对方的棋子成无气状态,而是仅使己方所下的这一枚棋子成无气状态时,从棋盘上提走己方这枚无气的棋子。这样的着法叫做“颗子自亡”。(见后文)

TOP

第四章、大道自然
  大道自然这一章,讲围棋的自然终局。本章不涉及“无争休止”与“协商终局”,它们是第五章大道从简的内容。
  棋局自空枰开始,白先黑后,轮流下子,一直进行下去,直至双方都不再下了并表示从此永不再下了,棋局便自然而然地终止了。终局时,棋盘上的黑白棋子都是活子,棋盘上的空点都不是活子。终局后,按“子多为胜”之准则来计算胜负。
  终局时的局面叫做“最终局面”,最终局面分为“理想的最终局面”与“非理想最终局面”两种:
  在正常情况下,棋局一直进行至盘内呈现出“两溢”局面(见后文)时,双方都无路可走无棋可下,任何一方若着子下棋都将自取不利,于是双方皆不下并表示从此永不再下,棋局便终止了。终止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最终局面。
  在非正常情况下,在一方或双方有路可走,但双方皆不愿再下而一致要求终局时,棋局也就此终止。终止后,就使棋盘上呈现出非理想的最终局面。
  在最终局面上(包括理想的最终局面与非理想最终局面),按“子多为胜”之准则来计算胜负。子多为胜——就是在最终局面上存活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第六条、空枰开局
  对局开始前,棋盘上应无任何棋子存在。

  第七条、白先黑后
  对局开始后,由白方先下第一手,黑方继下第二手,白黑双方交替出手,直至棋局终止。
  说明:
  本规则白先黑后之规定基于三点理由:
  1、中国古谱既有黑先白后也有白先黑后,且白先黑后为数较多;
  2、与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皆是黑方后下)保持一致;
  3、与现行地多为胜的各种规则划清界限。

  第八条、实着、虚着与放弃
  棋手拥有自由行棋的权利。对局者轮走时,拥有着子或放弃的权利。着子分为实着与虚着两种;放弃时,不着子。
  1、实着
  棋子应下在棋盘的空点上——这样的着手叫做实着。下在棋盘上的棋子,不得在棋盘上移动。
  2、虚着
  将棋子下在棋盘的边界线外面——这样的着手叫做虚着。本规则赋予棋手下虚着的权利。当轮走方要求继续对局但看到下实着对己不利而暂时不下实着时,该方有权下出一手虚着来表示其继续对局的意愿。
  虚着兼有手数与棋形的变化(请参阅后文:全局的形),又表示棋手要求继续对局的意愿,所以仍是有意义的一着棋。虚着所着之子存在于棋盘之外,不是生存在棋盘上的活子。采用狭义数路法(通过回填死子来将棋做成等子局面)来计算胜负时,应将各方下虚着所着之子与各方的死子一并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去。
  3、放弃
  棋手放弃着手专用于其休止或终局意愿的表示。轮走方提议休止或提议终局时,应以语言或手势来作出明确的表示,隨即放弃着手,既不下实着又不下虚着。对于轮走方的提议,另一方表示同意时,也应以语言或手势来作出明确的表示,隨即放弃着手,既不下实着又不下虚着,双方连续放弃时,棋局按照棋手的意愿休止或终止;另一方拒绝时,可于轮走方放弃后自由地下出棋着,待拒绝方着子后,提议方理应继续享有自由行棋的权利,于是棋局继续进行。
  说明:
  按本规则,棋手拥有自由行棋的权利。本规则“以人为本”,承认并尊重棋手享有的一切权利,轮到一方下子时,该轮走方有权下实着来争取其权益;若下实着于己不利但该方要求继续对局时,轮走方有权下虚着来表示其意愿;若轮走方提议(或同意)休止或终局,轮走方有权自由地无条件放弃着子权,但放弃仍是一手棋。实着、虚着与放弃,这三者都是棋手有权使用的手段,一个也不能少。每一次实着、虚着或放弃,都是一手棋,应记录其在对局过程中出现时的着手顺序数,如,第193手,黑方虚着;第312手,白方放弃……等等。
  对照:
  同世界流行的各种规则作比较,我们看到:按中国现有规则、日本规则,棋手不能拥有虚着的权利,当棋手要求继续对局但看到下实着对己不利而暂时不下实着时,会被迫放弃,其要求继续对局的真实意愿被歪曲为请求终局;按应氏规则、美国规则,棋手不能拥有无条件放弃的权利(按应氏规则,轮走方放弃时要下虚着;按美国规则,轮走方放弃时要交1子给对方作为俘虏)。可见,现有的各种规则在“以人为本”的精神上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的。
  本规则之虚着,表示了对局者真实的意愿;本规则之自主的、自由的、无条件的放弃,合乎自由行棋的精神。将本规则之虚着与放弃新概念引入到现有的各种规则中去,对其加以改良,应当是有益的举措。
  4、落子无悔
  当对局者将棋子下到棋盘上(包括实着与虚着)并使其手指从棋子上离开之后,所下之着便已“凝固为历史”,不得反悔——即不得取下所着之子重下或将它移动至另一空点处。

TOP

第一章、围棋的用具

  第一条、棋盘
  棋盘的边界线围成一个正方形。棋盘上纵横各有19条平行线段(包括边界线),任何两条相邻的平行线段的距离都等于定长。纵线段与横线段相交共有361个交点,叫做“枰点”或“点”。棋盘上用圆点标出的9个点叫做“星”,中央的“星”又叫做“天元”。

  图一:围棋盘
  ┌┬┬┬┬┬┬┬┬┬┬┬┬┬┬┬┬┬┐
  ├┼┼┼┼┼┼┼┼┼┼┼┼┼┼┼┼┼┤
  ├┼┼┼┼┼┼┼┼┼┼┼┼┼┼┼┼┼┤
  ├┼┼+┼┼┼┼┼+┼┼┼┼┼+┼┼┤
  ├┼┼┼┼┼┼┼┼┼┼┼┼┼┼┼┼┼┤
  ├┼┼┼┼┼┼┼┼┼┼┼┼┼┼┼┼┼┤
  ├┼┼┼┼┼┼┼┼┼┼┼┼┼┼┼┼┼┤
  ├┼┼┼┼┼┼┼┼┼┼┼┼┼┼┼┼┼┤
  ├┼┼┼┼┼┼┼┼┼┼┼┼┼┼┼┼┼┤
  ├┼┼+┼┼┼┼┼+┼┼┼┼┼+┼┼┤
  ├┼┼┼┼┼┼┼┼┼┼┼┼┼┼┼┼┼┤
  ├┼┼┼┼┼┼┼┼┼┼┼┼┼┼┼┼┼┤
  ├┼┼┼┼┼┼┼┼┼┼┼┼┼┼┼┼┼┤
  ├┼┼┼┼┼┼┼┼┼┼┼┼┼┼┼┼┼┤
  ├┼┼┼┼┼┼┼┼┼┼┼┼┼┼┼┼┼┤
  ├┼┼+┼┼┼┼┼+┼┼┼┼┼+┼┼┤
  ├┼┼┼┼┼┼┼┼┼┼┼┼┼┼┼┼┼┤
  ├┼┼┼┼┼┼┼┼┼┼┼┼┼┼┼┼┼┤
  └┴┴┴┴┴┴┴┴┴┴┴┴┴┴┴┴┴┘

  初学者可使用9路小棋盘(纵横各有9条线段,共有81个枰点);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使用21路大棋盘。
  请阅《在围棋盘上建立坐标系》一文

  第二条、棋子
  棋子分黑、白二色。
  在理论上,本规则要求配备黑子、白子各359颗。
  在实际上,为了说明黑、白两方争取棋子生存权利的斗争不可避免,又为了节省和方便,应配备黑子、白子各181颗。
  说明:
  双方对局进行到某一方的359颗棋子存在于棋盘上时,它们因保有2个不相邻的空点作为两个眼位而拥有2口气。正常情况下,该方不会再下一着棋来自填一眼而自灭一气,否则会被对方灭掉另一口气而被提走己方所有的360颗子;另一方也不能着子来消灭该方的气,若着子的话只会落得“颗子自尽”的下场。因此,在正常情况下,359颗棋子是任何一方能够存活在棋盘上的最大数量的棋子。
  如果考虑到一切可能的情况,包括极端的非正常情况,则在理论上要求配备黑子、白子各361颗。
  使用9路小棋盘时,应配备黑子、白子各41颗。

  第二章、对局者

  第三条、黑方与白方
  对局者双方,一方执黑子,称黑方;一方执白子,称白方。

  第三章、围棋的意义与目的

  第四条、围棋的意义
  一盒白子,表示一个部落;一盒黑子,表示另一个部落。每个棋子都表示部落的百姓——一个氏族或一队人马。
  棋盘,表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两个部落的人都想尽量多地移居到这个新世界。
  对局者双方,分别是两个部落的首领。
  一局棋,表示两个部落为争夺在新世界定居生存的权利而进行的一场最高形式的斗争,其目的是使己方的人尽量多地移居到这个新世界。
  围棋规则,是这场最高形式斗争的不可违反的法则。
  请阅《论围棋的精神》 、《论围棋的意义》两篇文章。

  第五条、围棋的目的
  围棋的目的是使己方棋子尽量多地生存在棋盘上。
  请阅《论围棋的目的与手段》一文。

  附
  围棋科幻片的脚本(为争取生存权利而斗争)
  故事发生在大约10万年后。居住在黑星球的人类与居住在白星球的人类同时发现了绿星球,绿星球的蓝色海洋中有一片广大的土地,它是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的新世界。两个星球的人都想移居到绿星球,但绿星球生存空间不够大,容不下所有的人,于是一场争夺在新世界生存权利的斗争不可避免。
  居住在黑白两个星球上的都是道德高尚、高度文明、拥有高科技的人类。起初,两个星球的领导人聚在一起为这场争夺生存权利的最高形式的斗争制定了不可违反的法规即星际公约;接下来,他们又想到了用10万年前地球人发明的神奇游戏——围棋来模拟这场大规模的斗争,这样就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和能源。于是这场伟大的生存斗争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避免,代之以一局伟大的围棋!
  棋盘,表示绿星球这个美好的新世界——两个星球的人都想尽量多地移居到这个新世界。经拓扑变换后,绿星球的表面被划分为361个区域,棋盘上的每个枰点都表示一个区域。
  一盒白子,表示白星球的航天母舰,盒内每个白子都表示一艘飞碟,内有白星球的百姓组成的一支队伍;一盒黑子,表示黑星球的航天母舰,盒内每个黑子都表示一艘飞碟,内有黑星球的百姓组成的一支队伍。
  对局者双方,表示两个星球的总统及其参谋部。
  一局棋,表示两个星球的人类为争夺在新世界定居生存的权利而进行的一场最高形式的斗争,其目的是使己方的人尽量多地移居到这个新世界。
  围棋规则,是这场最高形式斗争的不可违反的法则。从根本上说,围棋规则只有两条:第一条是不得将棋子下在对方的棋子上将它杀死,讲的是人道精神;第二条是可以将棋子下在紧邻对方棋子的空点上来消灭它们的气,将它们俘获,讲的是斗争方式。
  实着,着子于盘内空点,表示一艘飞碟降落在该区域将其占据;虚着,着子于盘外,表示一艘飞碟环绕绿星球飞行。
  全局棋形,是黑星球与白星球的人通过天文望远镜观看绿星球而获知的全部信息,包括棋盘上的黑白子与空点的数量与分布,还有绕绿星球飞行的虚着之子(毫无疑问,在关注战事的黑白两个星球的人们所看到的全局战况中,那些绕着绿星飞行的飞碟是不会被无视的)——这便是虚着之子参与组成全局棋形的理由。虚着之子也是组成全局棋形的元素,这是本规则独有的见解。
  最终局面(自然终局时的局面),斗争结束了,黑白棋子共存于棋盘上,表示来自两个星球的移民在绿星球和平共处,共同组建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子多为胜,最终在棋盘上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为胜方,表示黑白两个星球中向绿星球移民较多者获胜(移民较多者在共同组建的社会中享有较多的发言权与表决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