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昭和棋圣——吴清源

来源:转载

  吴清源,姓吴名泉字清源,今年90岁,1914年生于福建,同年移居北京。7岁那年,吴清源从留日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围棋,年仅13岁时,已隐然有中国顶尖高手之势。1928年,吴清源东渡日本继续学弈。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二战初期,在日军铁蹄横扫中国和东亚大陆的同时,棋士吴清源在日本本土上孤军奋战,仅凭个人之力,在震古铄今、空前绝后的
  
  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被誉为“昭和棋圣”。不难想象,当时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面对这一后院起火式的失败,感到何等奇耻大辱。因此吴清源每赢一盘棋,都有莫大的生命危险。然而,为棋道而战的吴清源,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虽然吴清源的棋战成绩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真正奠定他在棋坛地位的,还是他所提出并身体力行的新布局法。在吴清源时代,日本围棋积四百年之传统,形成了许多对于棋道的见解甚至定论,棋手们无不把这些视为铁律。而当时年方十九岁的吴清源,在独在他乡为异客的环境中,敢于彻底突破全部戒律,开创新布局法,发起围棋革命,这种气概更令人击节喟叹。
  
  吴清源14岁只身赴日,与他棋盘上的辉煌相比,他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吴清源却在日本所向披靡,他始终受到人们的诟病、唾骂乃至迫害。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竟然被视作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人,然而对于通过棋道一心探求生活真谛的吴清源而言,这些不幸都宛如浮尘。诚如金庸所言:“因为吴先生的棋艺不纯在一些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与境界……吴先生毕生所寻求的,其实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只因为他的世俗事业是弈棋,于是这崇高的心灵便反映在棋艺上。”
  
  吴清源对21世纪围棋的构想中,还十分崇尚调和、和谐。他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吴清源认为,20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要以和为贵。中国的《易经》讲究阴阳调和,围棋也不能脱离这个道路。上个世纪的围棋以争胜为主,21世纪的围棋的核心是调和、均衡、和谐。他说:“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
  
  悟透棋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吴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纯粹求道的围棋精神,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争胜负的棋士,而体现出一种极其充盈丰沛的人格。正是这种永远创新的自由精神,使吴清源虽然远离赛场多年,但他的围棋思想却长期指导着现代围棋,并将更长久地影响世界棋坛的未来发展。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背景短评:吴清源打遍日本棋坛先相先的10次擂争十盘棋是近代争棋喋血与残酷的写实,其遗世独立的技艺代表着20世纪棋坛的卓越成就和棋的最高水准,堪称当之无愧的现代围棋奠基者。

  全盛时期:1939——1960年
  棋风特点:旷古绝今的大天才,创新派的代表,棋的境界天下第一。行棋灵活,感觉敏锐,李昌镐曾评价“有无法预测的惊人感觉”,他所倡导的新布局法使棋界的布局理论与实践水平骤进。不贴目时代执白竭力争胜执黑安全运转的水平登峰造极,曾4年执黑不败。能适应现代赛制,布局自由快速、新手新型迭出。中盘劫争、弃取、判断出众,优势时遏制局势变化、劣势时搅乱局面,在控制棋局流向方面具有变幻自如的力量。唯一不足的是身体条件较弱,至于执白时下法激烈过分招致薄味是不贴目赛制的特性所致,非棋风倾向。

(一)人物简介
  吴清源,著名围棋手,号称“昭和棋圣”。1914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十九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早年以“围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及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棋席,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此后20余年,吴氏横扫千军,超迈前贤,雄居“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尤其是那些被喻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的“十番棋”,更是充分展示了其过人的意志和才华。1961年,不幸遭遇车祸,吴氏渐渐淡出一线比赛。步入晚年,洗尽铅华的吴清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上,最出人意料的是,他更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
     金庸在《随笔》里杂谈围棋,曾提到围棋圣手吴清源的名字。吴清源12岁即露头角,13岁在国内无敌手,15岁至日本,20岁创围棋新布局法。在日本,尽败日本高手,被誉为古今第一人!

(二)人物生平
  吴清源本名吴泉,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一个盐商家庭,后随父母投奔外公而迁居北京。其父“吴毅”系庶出,留学日本习法政,甚爱围棋,常出入方圆社。其母张舒文,清末翰林张元奇之长女,清帝逊位后元奇为徐世昌家臣,曾任奉天省长。
     吴泉7岁由父亲启蒙,对围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天赋与投入,中国古谱之外亦大量学习日本棋谱,精研日本棋理,在击败福建籍大同乡林贻书老夫子后,“围棋神童”之名不胫而走。又出入海丰轩与当时一流棋手汪云峰、顾水如、刘棣怀等以受子对弈,棋力一日千里。11岁时经段祺瑞棋客顾水如的引荐入段府,段爱之,资泉每月大洋100元,并字之“清源”。
     1926年,日本棋手岩本薰六段和小杉丁四段来中国游历,在让子局中,对吴清源胜多负少。二人回国后,在游记中说及此事,遂引起日本棋院高手濑越宪作的注意。
     1927年,吴清源14岁。日本围棋名手井上孝平五段来北京,试探清源的棋力。在让二子局中,执黑三胜井上孝平;让先局中,一胜一平一打挂。棋谱传回日本,濑越宪作惊为天人,决定让吴清源来日本,遂向吴发出邀请函。
     1928年,受濑越宪作派遣,桥本宇太郎四段来到中国,安排吴清源赴日留学事宜。期间桥本与吴让先两局皆败。同年10月23日,吴清源赴日留学,当时的日本名人秀哉亲自率领众棋士到火车站迎接。清源到了日本,当时日本棋院的总裁大仓喜七郎答应每月资助清源二百日元,两年为期。两年以后,清源能否在日本站住脚,也就是说,能不能得到日本棋院承认他具有作一个棋士的资格,就要看自己的棋力能否长足进步。
     日本棋院组织一个审查会来给清源评定段位等级。审查会共七人:本因坊秀哉(九段)、岩佐銈(七段)、濑越宪作(七段)、铃木为次郎(七段)、加藤信(六段)、岩本薰(六段)、小野田千代太郎(六段)。审查会选出蓧原正美(四段)、村岛义胜(四段)、前田陈尔(四段)、桥本宇太郎(四段)、小野田千代太郎(六段)、木谷实(四段)和本因坊秀哉七人分别与清源对局。清源先胜蓧原正美、本因坊秀哉和村岛三人。审查会根据这个成绩,便评定清源为三段。当时评段位比现在严格,三段相当于现在的五段。
     1929年,吴清源在《时事新报》主办的擂台赛中首次与木谷实相遇,开创了“模仿棋”的先例。
     1930年,吴清源晋升四段,并在这一年成为日本棋院的正式棋士,开始参加日本棋院的一年中春秋两度的大手合。
  1931年,吴清源参加东京时事新闻社发起的棋赛。比赛采取单淘汰制。清源连战皆捷,十八名棋手都败在他手下。时事新闻社连续刊登他的对局约半年多。他连胜的声威引起日本棋界的注目。
     1932年春季比赛中,他又获全胜,取得第一名;同年秋季比赛中,他仅负于小岛一局,得第二名。
     1933年,吴清源十九岁,升为五段。这年春季比赛中得第二名,秋季比赛中与木谷实并列第一。同年,读卖新闻社发起优秀选手选拔赛,清源在选拔赛中连胜劲敌本谷实和桥本宇太郎,取得与名人秀哉决最后胜负的权利。在这局棋中,清源当然执黑先行。他起手使用了“三三、星、天元”的布局。第一子下在右上角“三、三”的位置。这在秀哉的棋派来说,叫做“鬼门”,是禁忌的走法。第二步黑子下在左下角星位。第三步下在天元。这一创新的走法轰动了日本棋界。但是,本因坊秀哉本人知道清源的实力,没有轻敌。清源几次下子使秀哉难以应付,他只得多次宣告暂停,回家与他的弟子们共同研究如何应付。因此,这局棋延长到次年1月29日才结束,下了三个月。在这期间,清源同时要参加秋季比赛和新闻社主办的比赛等十一局棋。结果秀哉以一子取胜。据说,他之所以取胜,是因为他的弟子前田陈尔帮他出了一好招,即第160那一子。许多人认为,秀哉屡次提出暂停,回去和弟子们研究,把一局棋延长三个月,未免不公正。从此,日本棋院规定以后每局比赛必须当天结束,不得拖延。赛后,民意调查中显示,吴清源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
     1933年,木谷实、吴清源开创新布局革命。秋季大手合(升段赛)中两人正式开始使用新布局,在比赛中成绩分居前两位。11月吴与木谷合著、安永一主笔的《新布局法》出版。
     1934年,吴清源晋升六段。
     1935年3月,濑越宪作、铃木为次郎对吴清源、木谷实的“报知相谈棋”对局开始。最终吴与木谷执黑1目胜。
     1936年4月,在日本已侵占大片中国领土时,不顾在日华侨的一致反对,加入日本国籍。
     1939年,吴清源晋升七段。
     1938年本因坊秀哉宣告引退,在引退前和木谷实下了一盘叫作引退战的棋。结果木谷实胜了。按理,木谷实应当是本因坊秀哉告退以后棋界第一人了。但是,人们认为还有吴清源在。究竟谁是第一人,还得清源和木谷实决一雌雄。于是,读卖新闻社发起木谷实与清源十盘决胜战。1939年10月,吴清源与木谷实的“镰仓十番棋”开始。到第六局时,吴以五胜一负把木谷实降为“先相先”手合。至1941年,吴最终以六胜四负战胜木谷实七段。
     从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吴清源十番棋时代开始。

  1941年,与日本棋士们结成“棋道报国会”参加劳军。
     1941年6月,吴清源与雁金准一的十番棋开始。至1942年,吴清源四胜一负领先,因顾及名誉问题,雁金退出比赛。
     1942年,应汪伪南京‮府政‬顾问青木一男邀请,到上海慰问侵华日军。当时有爱国人士在饭店贴上“杀死夷化汉奸吴清源”的标语。
     1942年2月,吴清源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女生中原和子结婚,婚后移居在中原和子家里。
     1942年3月,吴清源晋升八段。
     1942年年底,吴清源与藤泽库之助十番棋开始。按规定对局为藤泽常先。至1944年,吴清源与藤泽库之助的十番棋结束。吴清源四胜六负,手合不变。
     1946年,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的十番棋开始。至1947年,吴清源和桥本宇太郎的十番棋弈至第八局,吴以六胜二败的成绩将桥本降为先相先手合。1948年,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八段)十番棋结束,吴六胜三负一和。
     1948年1月,吴清源与坂田荣男(先相先)三番棋举行,吴三连胜。
     1948年7月,吴清源与岩本熏本因坊的十番棋开始,至11月吴以五胜一负将岩本降为先相先手合。至1949年,
     吴清源与岩本熏十番棋结束。吴清源七胜二败一和。
     1949年2月,吴清源取得“中华民国”的国籍。
     1950年2月,吴清源被日本棋院授予九段头衔。
     1950年,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本因坊的第二次十番棋开始。1951年8月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本因坊十番棋结束,成绩五胜三负二和。
     1951年,吴清源与藤泽库之助的第一次十番棋开始。至1952年,吴清源在十番棋中以七胜二负一和的成绩击败藤泽库之助九段。
     1953年,吴清源与藤泽库之助的第二次十番棋开始。进行到第六局,吴五胜一败将藤泽降为定先手合。
     1954年,吴清源与坂田荣男的十番棋开始。吴六胜二败将坂田降为定先手合。  
     1955年,吴清源与高川格的十番棋开始。至1956年,吴清源在十番棋前八局中六胜二负,将高川格(七段)降为先相先手合。最终吴六胜四负。
     1958年,吴清源在第一期日本最强者决定战(名人战前身,读卖新闻主办)中,以八胜二负的成绩夺冠。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住院。从此棋力大受影响。
     1979年,吴清源再次加入日本籍。
     1984年,吴清源正式宣告引退。
     1985年,吴清源实现了战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
     1986年,吴清源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

  吴清源自1939年的“镰仓十番棋”开始独霸擂台,连续15年,将日本所有一流棋士与之对局的交手棋份,不是降为相差一段的先相先,就是降为相差二段的定先。这16年,是他建立辉煌业绩的全盛时代,因此被称为“昭和之棋圣”。
     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六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谁是围棋史上最强者?
     赵、林、武宫、加藤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小林和大竹则认为,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要作比较是很困难的。如果非要问谁最强,大致可以列举三位:道策、秀策、吴清源。

  有人曾在闲谈中问金庸:“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准?”金庸不假思索答复道:“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因为金庸认为吴清源有“极高的人生境界”,“他的奕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师,而不仅仅是二十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吴清源先生被誉为“围棋之神”,深受人们尊敬。他的回忆录《中的精神》一经出版便立即受到热烈追捧!对于名人自传来说,最大的陷阱在于,一是过分自恋,无限夸大个人业绩;二是缺乏反省意识,不断为自家曾经有过的过失辩解。《中的精神》基本上没有这种毛病,以感恩与怀旧为基调,平和之中,蕴涵着力量。如此“谢幕”,焉能不博得满场掌声!
  《中的精神》: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陈平原)前这册《中的精神》,我的关注点,不在吴清源如何“征战”,而在于其如何“追忆”。除了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的“扬长避短”——任何一个围棋迷都比我更了解吴清源——外,更重要的是,这并非吴先生头一回自述生平。
     悟透棋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吴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纯粹求道的围棋精神,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争胜负的棋士,而体现出一种极其充盈丰沛的人格。正是这种永远创新的自由精神,使吴清源虽然远离赛场多年,但他的围棋思想却长期指导着现代围棋,并将更长久地影响世界棋坛的未来发展。

我的理想是“中和“。
所谓“中“,
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
无形的“中”。
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
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
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
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
——这就是“六合之棋”。

TOP

返回列表